“五四”精神的孵化器
發(fā)布時間:2017-10-27 23:33
本文關鍵詞:“五四”精神的孵化器
【摘要】: 通信欄是一個鮮明的打著“五四”新文化運動與文學革命印記的雜志欄目;個人書信的同步公開發(fā)表是“五四”時期獨有的傳播現(xiàn)象。最主要的、影響最大的“五四”新文學期刊均開辟了通信欄。其中屬新文化第一代社團的三大組織,即“新青年”社、新潮社和少年中國學會編輯的三份綜合性文化思想刊物《新青年》、《新潮》和《少年中國》都設立通信欄;而新文學第二代社團中的兩大支柱文學研究會和創(chuàng)造社編輯出版的刊物也都設立了通信欄。本文重點介紹了《新青年》、《小說月報》、《少年中國》和《創(chuàng)造》季刊上的通信欄,通過具體材料說明,這些通信欄具有自己獨特的欄目特征。它們從內容風格上,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新青年》《新潮》《小說月報》等為代表,偏于公共話題的討論,偏于專業(yè)化學理化論題的討論,相對而言有較多的理性色彩;一類以《少年中國》《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周報》等為代表,偏于個人問題的傾訴,偏于內在心理流動過程的抒發(fā),相對而言有較多的感性色彩。 通信欄的主要價值在于它的言說方式,可以概括為平等地說、對話地說、感性地說、袒露地說。平等地說和對話地說反映了通信者之間的關系,這些通信的公開發(fā)表,在公開書信具體內容的同時,更使得其背后體現(xiàn)的現(xiàn)代新型的交流方式成為普遍效法的對象,構建了以新文化期刊雜志社團為主要載體的“五四”公共領域的內部行為規(guī)則。感性地說和袒露地說則以其對一個有著豐富內容的日常生活的肯定,建立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敘述表達模式,開始了具有現(xiàn)代性標志意義的主體性話語的構建。正是由于通信欄在“五四”公共領域建構與主體性話語建構上所發(fā)揮的獨特作用,它才堪稱“五四”精神的孵化器。它所孵的,并不是具體的哪一家“五四”精神,,而是一種區(qū)分了現(xiàn)代中國人與傳統(tǒng)中國人的整體的“五四”精神。 1923年以后,通信欄趨于衰微。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知識權力化,二是政治權力化。通信欄雖然在輝煌數(shù)年之后歸于沉寂,但是它的言說方式、它所代表的人與人之間的新型交往方式卻頑強地保留下來。
【關鍵詞】:通信欄 五四文學期刊 公共領域 主體性話語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4
【分類號】:I206.6
【目錄】:
- 內容提要3-4
- Abstract4-7
- 前言7-12
- 上篇 現(xiàn)象描述12-36
- 下篇 現(xiàn)象闡釋36-55
- 參考文獻55-5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5條
1 黃曼君;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何以形成新型傳統(tǒng)[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2 許紀霖;近代中國的公共領域:形態(tài)、功能與自我理解——以上海為例[J];史林;2003年02期
3 范玉吉;被窒息的空間——以陳西瀅為個案分析20年代中國言論空間開創(chuàng)的嘗試[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4 張德明;近代西方書信體小說與主體性話語的建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5 秦弓;覺醒者的生命之光─—論五四文學的文體特征[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4年01期
本文編號:11056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jjyglkx/110569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