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論文百科 > 食品論文 >

大專會計畢業(yè)論文題目_會計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題目參考

發(fā)布時間:2016-11-12 11:51

  本文關鍵詞:會計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題目,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1 標題:企業(yè)合并會計處理方法研究目的:了解企業(yè)合并會計處理相關方法,結合我國國情,比較分析適應我國企業(yè)合并的相應方法。

  內容:1、企業(yè)合并的涵義及不同合并形成;2、企業(yè)合并的會計處理方法及適應情況;3、企業(yè)合并會計處理方法的國際比較;4、我國企業(yè)合并會計方法的選擇及理由。

  參考資料:《財經研究》2001、1,“企業(yè)合并的基本會計方法及其比較分析”,鄧小平;《財會月刊》2000、12:“購買法與權益聯合法的比較分析”,寧宇新;《時代財會》2003、5:“對我國企業(yè)保并會計方法選擇的現實思考”,萬宇洵、李典和;《高級財務會計學》萬宇洵主編,西南財大出版,“第三章,企業(yè)合并會計”;《會計研究》合并會計報表問題研究課題組:“論控制與合并財務報告問題。

  2 標題: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相關研究目的:辨別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規(guī)定;2、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國際國比較;3、關聯方交易的定價政策;4、關聯方關系的披露分析;5、關聯主交易的規(guī)范措施;6、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準則的進一步完善。

  參考資料:《會計準則講解與操作》閆德玉等,中國財經出版社,1997年;《財會月刊》2002、11“關聯方之間出售資產的合并會計報表編制”,孟宇;《財會月刊》2003、1,“尋探上市公司關聯方交易價格的監(jiān)管體系”,車嘉麗,《黑龍江財會》“加強關聯方交易披露和監(jiān)管的對策”,雷鳴等;《國際會計準則第24號》“關于關聯方說明”等。

  3 標題:或有事項的分析研究目的:了解或有事項的意義和種類,掌握或有事項的會計處理。

  內容:1、或有事項的涵義與種類;2、或有事項的確認;3、或有事項的計量;4、或有事項的帳務處理及披露;5、或有事項準則的不足與建議。

  參考資料:《會計研究》,1996、3,“或有事項的會計處理,林斌;《會計研究》”關于我國或有事項準則的有關問題“,宣和;《企業(yè)會計準則》財政部,2003年版,經濟科學出版社;《企業(yè)會計準則(制度)選解》萬宇洵編著,2003年,湖南大學出版社;《上海會計》”試談或有事項確認為負債時的會計核算“王錫嵐等。

  4 標題:會計調整事項的會計處理原則及方法探究目的:掌握已有的會計調整事項的處理原則和方法,熟練運用其要求處理實際問題。

  內容:1、會計調整事項的涵義和內容;2、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的調整處理原則和方法;3、會計政策變更事項的調整處理原則和方法;4、會計估計變更事項的調整處理原則和方法;5、會計差錯更正事項的調整處理原則和方法;6、對調整事項的處理原則和方法改進建議。

  參考資料:《企業(yè)會計制度》《企業(yè)會計準則》財政部制定,相應學習輔導資料及繼續(xù)教育的教材,《企業(yè)會計準則(制度)選解》萬宇洵編著,湖南大學出版社;各種會計雜志上相關論文。

  5 標題:實質量于形式原則的運用分析目的:結合實際把握實質重于形式的精神,旨在會計實踐中靈活加以運用。

  內容:1、實質重于形式為什么是修正性原則(要義);2、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確認收入時的表現;3、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融資租賃業(yè)務中的表現;4、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確認資產時的表現;5、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其他方面的運用;6、對該原則在具體準則中進一步體現的建議。

  參考資料:《企業(yè)會計準則》《企業(yè)會計制度》財政部制定,“實質重于形式探析”萬宇洵,《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4期;近幾年來有關財會雜志上相關文章。

  6 標題:重要性原則在具體準則中的體現目的:分析研究重要性原則的要義,融會貫通其在會計實踐中的運用。內容:1、重要性原則的要義分析;2、重要性原則在干具體準則中的體現;3、具體準則中重要性原則表現的分析;4、進一步完善我國具體準則的建議。參考資料:《企業(yè)會計準則》2002年版,經濟科學出版社;《企業(yè)會計準則(制度)選解》2003年,湖大出版社;近幾年來有關會計雜志的相關論文。

  7 標題:試論人力資源會計計量的二重性目的:介紹人力資源計量的兩種方法:成本法和價值法,探討建立人力資源會計成本計量與價值計量并存的二重模式。

  內容:1、人力資源計量的成本法,其優(yōu)點和缺點;2、人力資源計量的價值法,其優(yōu)點和缺點;3、采用二重計量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采用二重計量模式的具體做法。

  參考資料:《人力資源會計專題》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略論人力資源會計的幾個問題》,財會通訊,2002,6。

  8 標題:會計職業(yè)道德問題研究目的:探討加強會計職業(yè)道德建設的途徑內容:1、會計職業(yè)道德概述;2、我國會計人員職業(yè)道德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成因;3、加強會計職業(yè)道德建設的具體措施。參考資料:近三年的會計雜志、報紙,如《會計研究》《FIOI財務會計導刊》《財會通訊》《財會月刊》等。

  9 標題:商譽會計問題研究目的:通過此論文的寫作,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強商譽領域的專業(yè)知識。

  內容:1、商譽的基本概念;2、商譽的確認;3、商譽的計量;4、商譽的攤銷;5、商譽的誠值;6、商譽的披露。

  參考資料:1、鄧小平《商譽會計論》,立信會計出版社;2、FASB、AcSB、ASB、LASB、AASB、等有關國際組織關于商譽的會計規(guī)范。

  10 標題:知識經濟對會計的挑戰(zhàn)及其對策目的:闡述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會計所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如何面對。

  內容:1、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征;2、知識經濟時代所面臨的挑戰(zhàn);3、面對知識經濟挑戰(zhàn)的對策。

  參考資料:《管理會計學》(人民大學出版社)余緒纓主編;有關報刊雜志。

  11 標題: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會計若干問題探討目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的地位相當重要,對無形資產的確認,計量、報告對確定企業(yè)價值有重大意義。

  內容:1、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的地位;2無形資產的確認問題;3、無形資產的計量問題;4、無形資產的披露問題。

  參考資料:《無形資產會計》(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9于長春);《知識經濟對無形資產計量的影響》(《會計研究》1999、2,唐學松);《無形資產的特征與評價》(《會計研究》1999、2,崔也光。

  12 標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思考目的:理論聯系實際,探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意義與途徑

  內容:1、簡述企業(yè)會計信息質量的現狀;2、剖析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因素;3、提高會計信息的措施和途徑。

  參考資料:《會計信息失真的制度因素分析》《財會研究》2002、11,《淺談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危害及對策》《事業(yè)財會》2002、5;《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源探討及其監(jiān)管機制創(chuàng)新》《當代財會》,2002,5.

  13 標題:會計信息質量與公司治理結構問題研究目的:分析會計信息質量的企業(yè)制度因素;探尋提高信息質量的相關途徑;分析改善公司治理結構的會計學途徑。

  內容:1、會計信息質量的決定因素分析;2、公司治理結構的相關分析;3、會計信息質量與公司治理結構的相關關系分析;4、提高信息質量的治理結構措施;5、改善治理結構的會計途徑。

  參考資料:《公司治理》、《企業(yè)管理與會計信息系統(tǒng)》,《會計研究》,2000、6;《公司治理中的會計確定》,《會計研究》,2002、4;《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行為》和《會計信息質量的關系》,內蒙古社會科學2003、1。

  14 標題:論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對策目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在較長時間內一直在困擾著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其失真程度之深,范圍之廣、危害之大,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通過本文的論述,更進一步控制,克服會計信息失真問題。

  內容: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論述:1、會計信息失真的種類及其主要表現;2、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3、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對策。

  參考資料:1、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重大舉措——感悟《企業(yè)會計制度》會計研究,2001,2,黃世出劉維;2、《銀行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及對策》——《金融會計》2000年第7期;3、《財經理論與實踐》200人年第1期“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5 標題:企業(yè)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研究目的:研究治理我國企業(yè)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措施。

  內容:1、會計信息真實性概述(含義,重要性等);2、我國企業(yè)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特征、危害;3、我國企業(yè)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4、治理我國企業(yè)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具體對策。

  參考資料:近三年的會計雜志、報紙,如《會計研究》《FIOI財務會計導刊》等。

  16 標題:我國會計規(guī)范問題研究目的:探尋我國會計規(guī)范的具體形式,會計規(guī)范體系的完善等。

  內容:1、會計規(guī)范的意義;2、目前會計規(guī)范的現狀、體系、形式、有效性等;3、會計規(guī)范體系的完善;4、提高規(guī)范有效性的措施。

  參考資料:王開田。會計規(guī)范理論結構;陳亞民,會計規(guī)范論;陳箭深,會計研究,2001、1;葛家澍,會計研究,2001,1。

  17 標題:會計政策選擇問題研究目的:分析影響會計政策選擇的原因,為規(guī)范會計政策選擇提供指南。

  內容:1、會計政策選擇存在的原因;2、影響會計政策選擇的原因;3、會計政策選擇的原則等;4、規(guī)范會計政策選擇的必要性;5、規(guī)范選擇的原則、方法。

  參考資料:《企業(yè)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分析》,《會計研究》2000,3:“試論會計政策的選擇原則”《會計研究》1999、2;《會計選擇論》。

  18 標題:會計制度與稅法規(guī)定相互協調的思考目的:從降低遵循稅法的成本著想,探討有關經濟業(yè)務處理中會計制度與稅法規(guī)定的相互協調問題。

  內容:分析會計制度與稅法規(guī)定的關系,探討如何盡量做到二者的協調,并以某類經濟業(yè)務的處理為例,說明如何協調。

  參考資料:《企業(yè)會計制度》;有關稅法規(guī)定;2002-2003年有關報刊中的相關資料。

  19 標題:資產減值會計問題研究目的:研究資產減值會計核算與監(jiān)督的具體問題。

  內容:1、資產減值準備概述(含義、意義、理論依據等);2、《企業(yè)會計制度》關于資產減值準備規(guī)定的若干突破;3、執(zhí)行資產減值準備計提規(guī)定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成因);4、對于八項資產減值準備計提規(guī)定和操作的具體建議。

  參考資料:近三年的會計雜志、報紙,如《會計研究》《FIOI財務會計導刊》《財會通訊》《財會月刊》《上海會計》《四川會計》《財會月刊》等。

  20 標題:我國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及其完善目的:完善的資本市場需要完善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作為市場經濟初期階段的我國,會計信息披露存在很多不足與缺陷,如何完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是一個重要課題。

  內容:1、探討會計信息披露的重要意義;2、分析我國目前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缺陷及原因;3、提出完善我辦會計信息披露的改進思想。(可參考西方發(fā)達國家關于會計信息披露治理經驗)

  參考資料:《會計研究》、《企業(yè)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yè)會計準——現金流量表》《企業(yè)會計準則——中期財務報告》,國際會計準則第14號——分部報告〉《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理論與證據》(吳聯生:2000,廈門大學博士后研究報告)、〈會計域秩序與會計信息規(guī)則性失真〉(吳聯生:2002,經濟研究)等。

會計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題目參考》相關文章:

1.會計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題目參考

2.會計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題目參考(2)

3.成本會計畢業(yè)論文題目選題參考

4.會計專業(yè)畢業(yè)論文參考題目

5.會計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參考題目

6.2015年會計專業(yè)畢業(yè)論文提綱

7.會計專業(yè)畢業(yè)論文提綱

8.財務畢業(yè)論文題目選擇推薦范例

9.會計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大綱

  論文格式就是對論文寫作這一交流工具的一種標準化設置與要求,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碩士畢業(yè)論文格式參考,供大家閱讀查看。

  一、畢業(yè)論文格式的要求

  1、畢業(yè)論文用紙:應按規(guī)定格式用計算機打印,紙張大小一律使用A4復印紙;

  2、單面打印頁面設置:上62.5px,下62.5px, 左75px,右75px,裝訂線左側25px,頁眉37.5px,頁腳42.5px;

  3、頁眉設置為:以楷體小五號字鍵入“黑龍江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畢業(yè)論文”,居中;頁碼設置為:插入頁碼,居中;

  4、論文字數要求不少于10000字;

  5、一律用白色皮紋紙做封皮,左側裝訂。

  二、畢業(yè)論文各組成部分的內容及格式要求

  畢業(yè)論文由封面、摘要及關鍵詞、目錄、正文(緒論、主體、結論)、參考文獻、致謝等幾部分構成。

  (一)封面

  畢業(yè)論文封面要求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論文題目,學院、專業(yè)、班級、學號、姓名、指導教師以及日期等,所有內容要求居中打印。題目的字號為二號字,字體為黑體,加粗,其他信息的格式為:小二號字,宋體,而且,封皮不能有頁眉和頁腳。

  (二)摘要

  摘要是論文的縮影,是對論文的內容、觀點、方法、成果和結論進行高度概括和濃縮,便于讀者了解全文的梗概。

  摘要在語言上應當短小精悍,提綱攜領,言簡意賅,重點突出。篇幅應控制在300字左右。

  摘要部分需要先居中打印論文的題目,格式為:小二號黑體,加粗。論文題目下空一行居中打印“摘要”兩個字,格式為:小二號宋體,加粗。然后換行,打印摘要的內容,內容格式為:四號字,宋體。

  (三)關鍵詞

  關鍵詞部分位于摘要的下方,是從論文正文或摘要中提取的能表征論文內容的具有實質意義的詞語,關鍵詞一般3—5個。在摘要的下方,空一行頂格打印“關鍵字”三個字,格式為:四號宋體,加粗,每個關鍵詞之間空兩格。

  (四)目錄

  目錄部分要求單獨成頁,主要標明各級標題所在頁碼,并且在本頁第一行居中打印 “目錄”兩個字,格式為:小二號黑體,加粗,目錄中其他文字為四號字,宋體(目錄應該是由軟件自動生成)。

  (五)正文

  正文是畢業(yè)論文的主體和核心部分。包括:緒論、主體和結論三部分,分別以章節(jié)的形式體現。

  1.緒論

  作為第一章是畢業(yè)論文的主體開端,用來闡述論文的背景及目的、完成任務的條件,將采取的對策、手段、步驟和應達到的目標,也可以用以說明論文的整體結構。

  2.主體

  論文主體,是論文的核心內容,一般由標題、文字、表格或公式等部分組成。該部分要運用各方面的理論研究方法分析問題、論證觀點,盡量反映出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學術水平。畢業(yè)論文正文部分需編排頁碼并設置頁眉。

  頁眉:用小五號楷體,居中排列,每字間空一格。

  頁眉內容:“黑龍江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畢業(yè)論文”。

  頁腳:用5號宋體,居中排列,頁腳內容為頁碼。

  正文按照自然段依次排列,每段起行空兩格,回行頂格。字數一般在10000字。

  論文正文中的每一部分都應有清晰的標題。每一級標題,,都應當能夠準確地概括所轄內容,要求提綱摯領,點明主題,做到文題相符。標題使用加粗字,論文中一級標題應為小三號字,黑體;二級標題為四號字,黑體,正文要求為小四號字,宋體。

  采用漢字層級標題制的,不提倡使用章和節(jié)兩級標題。第一級標題應當是“一、”,之后依次為“(一)”、“1.”、“(1)”,再之下,可以是“其一”或者“第一”等。

  采用阿拉伯數字層級標題制的,采用各層次標題一律用阿拉伯數字連續(xù)編號;不同層次的數字之間用小圓點“.”相隔,末位數字后面不加點號,如“1”,“2.1”,“3.1.2”等。各層次的序號均左頂格起排,后空1個字距接排標題。

  3.行間距要求:

  每章題目與每節(jié)題目之間的行距設置:每章題目后設單倍行距,段后0.5 行。

  每節(jié)題目與小節(jié)題目之間的行距設置:每節(jié)題目后設單倍行距,段后0.5 行。

  正文行距設置:設多倍行距,設置值為1. 5倍。

  4.畢業(yè)論文的公式、圖與表格式要求:

  ★ 公式號以章分組編號,如(2-4)表示第二章的第4個公式。

  ★ 公式盡量采用公式編輯應用程序輸入,選擇默認格式,公式號右對齊,公式調整至基本居中。

  ★ 圖與表以章分組編序號,如圖3-5表示第三章的第5幅圖。

  ★ 圖與表應有相應的名稱,如“實驗系統(tǒng)流程示意圖”。

  ★ 圖序與圖名居中置于圖的下方,字號為宋體五號漢字和小四號“Times New Roman”英文字體。

  ★ 表序與表名置于表的上方,字號為宋體五號漢字和小四號“Times New Roman”英文字體。

  5.結論

  結論,用于總結性地說明畢業(yè)論文的最終研究成果及其價值,是全文的思想精髓和文章價值的體現。結論應當體現作者更深層的認識,且是從全篇論文的全部材料出發(fā),經過推理、判斷、歸納等邏輯分析過程而得到的新的學術總觀念、總見解。

  結論應是整篇論文的結局,而不是某一局部問題或某一分支問題的結論,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結的簡單重復。寫作要求是:措詞嚴謹,邏輯嚴密,文字具體。結論在文字用語上不應夸大,對尚不能完全肯定的內容注意留有余地。

  內容一般應包括:(1)論文的基本觀點;(2)對前人有關的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補充、發(fā)展、證實或否定;(3)論文的主要創(chuàng)新點(及其主要理由);(4)論文的局限、不足和遺留未予解決的問題。

  (六)參考文獻

  為了反映論文的科學依據,以及表明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嚴肅態(tài)度,并向讀者提供有關信息的出處,應在論文之后列出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論文的最后一部分,指作者在畢業(yè)論文工作中所參考的文獻,是畢業(yè)論文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畢業(yè)論文的引用文獻必須在文中引用處體現出來,按作者、文獻名、卷冊序號、出版地、出版單位、出版時間、章節(jié)或起止頁碼排列。

  參考文獻的編寫方式為:

  ★ 期刊文獻的格式:“[編號](空一格)作者.文章題目名.期刊名,年份,卷號(期數):引文頁碼.”例如:

  [1] 李治平.計算機系統(tǒng)故障的快速診斷.計算機學報,1998,4(3):31-37.

  ★ 圖書文獻的格式:“[編號] (空一格)作者.書名.出版社地址:出版社名,出版年份,引文頁碼.”例如:

  [1] 高克敏,李敏.設備管理與維修.北京:武漢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1,110~119.

  (七)致謝

  在文章結尾處,通常以簡短的文字,對論文過程中曾給予自己指導、幫助過的老師,或者其他對于畢業(yè)論文的形成作過貢獻的組織或個人予以感謝的文字記載,內容要實在,語言要誠懇、恰當、簡短。

《碩士畢業(yè)論文格式參考》相關文章:

1.引用碩士論文的參考文獻格式

2.碩士畢業(yè)論文的基本格式

3.碩士學位論文格式與基本規(guī)范(標準版)

4.學位論文參考文獻格式

5.碩士論文參考文獻格式

6.研究生畢業(yè)論文字體字號要求

7.碩士畢業(yè)論文格式要求參考

8.研究生畢業(yè)論文基本格式要求

9.大學研究生畢業(yè)論文格式要求

  學術論文寫作的目的就是要表述科學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醫(yī)學論文寫作基本格式,歡迎閱讀參考。

  (一)標題(title)

  1.闡述具體、用語簡潔:一般不超過20個字。

  2.文題相稱、確切鮮明:標題體現內容,內容說明標題。

  3.重點突出、主題明確:突出論文主題,高度概括,一目了然。不足以概括論文內容時,可加副標題(破折號、括號或加序碼)。

  (二)作者署名(author)

  1.作者署名的意義

  (1)明確論文責任:文責自負

  (2)獲得應有的榮譽:載入科技發(fā)展的史冊

  (3)文獻檢索的需要:著者檢索

  (4)明確著作權:人身權和財產權

  2.作者署名的原則

  署名的個人作者,只限于選定研究課題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參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貢獻,以及參加撰寫論文并對內容負責的人。(GB7713-87《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

  3.作者署名的要求

  (1)分為集體署名和個人署名。

  (2)第一作者應是論文課題的創(chuàng)意者、設計者、執(zhí)行者,是論文的執(zhí)筆者。

  (3)多人合寫時,主在前,次在后;多單位合寫時,用腳注標明。

  (4)作者人數不易過多,一般不超過6人。

  (5)指導、協作、審閱者可列入致謝中。

  (三)摘要(abstract)

  1.摘要內容和格式

  一般格式:

  (1)目的(objective):說明論文要解決的問題及其起源、由來。

  (2)方法(methods):說明研究時間、參加完成研究的患者或受試者的人數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3)結果(results):說明研究內容中主要結果,包括數據和統(tǒng)計學檢驗結果。

  (4)結論(conclusions):說明主要結論,包括直接的臨床應用。

  其它格式

  (1)目的(objective, purpose, aim, background):論文要解決的問題及其起源、由來、研究背景。

  (2)設計(design):論文基本研究設計。

  (3)地點(setting):研究地點、單位、等級。

  (4)對象(subjects, patients):論文研究的時間、參加完成研究的患者或受試者的人數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5)處理(intervention):論文的臨床治療和其它處理方法。

  (6)檢測(measures):論文為評定結果而進行的主要測試項目。

  (7)結果(results):說明研究內容中主要結果和數據。

  (8)結論(conclusions):說明主要結論,包括直接的臨床應用。

  2.摘要的寫作要求

  (1)連續(xù)寫出,不分段落,不加小標題,不舉例證。

  (2)格式規(guī)范化。

  (3)簡短、完整,一般占全文文字的10%左右。

  (4)文字性資料,不用圖、表、化學結構式。

  (5)內容基本一致的英文摘要。

  (四)關鍵詞(key words)

  關鍵詞是表達科技文獻的要素特征,是具有實際意義的詞或詞組。

  主題詞是規(guī)范化的關鍵詞,關鍵詞是具有靈活性和廣泛性的自由語言。

  現階段關鍵詞和主題詞都作為檢索語言使用。由于關鍵詞是自然語言,同義詞、近義詞、多意詞未統(tǒng)一,造成檢索誤差,故目前多采用從醫(yī)學主題詞表(MeSH)中選擇。

  1.關鍵詞格式

  3-8個詞或詞組,之間空一格書寫,不加標點符號。外文字符之間

  可加逗號,除專有名詞的字首外,余均小寫。

  2.選擇關鍵詞的方法

  (1)可從標題、摘要和全文內容中選擇,以從標題中選擇最常用。

  (2)要嚴格篩選,充分、準確、全面地反映文章的中心內容。

  (3)查閱醫(yī)學主題詞表確認。

  (五)引言(introduction)

  1.引言的基本內容

  (1)簡要敘述研究此項工作的起因和目的

  (2)研究此項工作的歷史背景

  (3)國內外對研究此項工作的研究現狀和研究動態(tài)

  (4)強調此項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研究意義

  (5)適當說明研究此項工作的時間、材料和方法

  2.引言的寫作要求

  (1)簡明扼要,重點突出:一般為200-500字,約占全文的1/8-1/10。

  (2)實事求是、客觀評價:不能蓄意貶低前人,切忌妄下斷言。

  (3)少用套話:水平如何,自有共論。

  (4)勿與摘要相同,避免與正文重復:不涉及結果或結論。

  (5)一般不寫“引言”字樣標題。

  (六) 材料與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 實驗對象:

  ①動物:名稱、品種、數量、來源、年齡、性別、分組標準與方法。

 、谖⑸锘蚣毎悍N、型、株、系、培養(yǎng)條件和實驗室條件。

 、叟R床病例:來源、數量、性別、年齡、病因、病程、病理診斷、分型標準、選擇標準。

  2. 實驗儀器:儀器設備名稱、生產廠家、型號、操作方法、改進之點。

  3. 實驗材料:藥品和試劑的名稱、成份、規(guī)格、純度、來源、出廠時間、批號、濃度、劑量、給藥方法、途徑、用藥總量。

  4. 實驗方法與條件:

  ①臨床病例:觀察方法、指標、治療方法、藥物名稱、劑量、使用方法、療程。

 、谑中g與標本:手術名稱、術式、麻醉方法、標本制備過程。

 、蹖嶒炇遥簩嶒炁c記錄手段、觀察步驟、指標、注意事項、方法改進及依據。

  5. 統(tǒng)計學方法

  (七)結果(results)

  結果是論文價值所在,是研究成果的結晶。全文的結論由此得出,討論由此引發(fā),判斷推理和建議由此導出。

  1.結果的內容

  (1)數據:不用原始數據,要經統(tǒng)計學處理。

  (2)圖表:用于顯示規(guī)律性和對比性。

  (3)照片:能形象客觀地表達研究結果。

  (4)文字:對數據、圖表、照片加以說明。

  2.結果的寫作要求

  (1)按實驗所得到的事實材料進行安排,可分段、分節(jié),可加小標題。

  (2)解釋客觀結果,不要外加作者的評價、分析和推理。

  (3)結果要真實性,不可將不符合主觀設想的數據或其它結果隨意刪除。

  (4)因圖表和照片所占篇幅較大,能用文字說明的問題,盡可能少用或不用圖表或照片。

  (八)討論(discussion)

  討論是論文的重要主體部分,是作者對所進行的研究中所得到的資料進行歸納、概括和探討,提出自己的見解,評價其意義。

  討論的內容

  (1) 對實驗觀察過程中各種數據或現象的理論分析和解釋。

  (2) 評估自己結果的正確性和可靠性,與他人結果比較異同,并解釋其原因。

  (3) 實驗結果的理論意義及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和應用價值。

  (4) 作用機制或變化規(guī)律的探討。

  (5) 同類課題國內外研究動態(tài)及與本文的關系

  論文格式就是對論文寫作這一交流工具的一種標準化設置與要求,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2017年ICSM論文格式與排版要求,歡迎閱讀參考。

  1.word2007為最佳論文投稿版本。盡量不要使用10版本以上的word版本或wps。

  2.頁面布置-頁邊距(上2.8、下2.5,左2.8,右2.8)-紙張(寬21,高28.5)-板式(頁眉0,頁腳1.5),文檔網格(無網格),應用于整篇文章。

  3.論文格式:

  (1) 字體:全篇Times New Roman字體。

  (2) 行距:全篇單倍行距。

  (3) 段落首行縮進2字符。

  (4) 全文除了標題,表格,腳注等內容做有特殊說明,其他正文均用10號字體。

  (5) 全文正文內容采用兩端對齊。

  (6) 表的表頭應寫在表的上面,9號居中;附圖的名稱應寫在圖的下面,9號居中;按表、圖、公式在論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分別編號。

  (7) 表示數值的數字需要加千分號,如30,000,000,000

  (8) 參考文獻格式請認真閱讀范例中的相關批注。

  (9) 正文中如出現書名,請采用斜體字,如Competitive Strategy

  (10)其他格式要求均參照以下范例及批注。

  4. 請仔細按照格式和排版要求調整文章格式和排版,格式或排版太差影響文章的錄用。

  注:范例中的省略號…………表示的是正文內容省略

  Is the Destination Image “Colorful” Really Suitable for Guizhou Province[U1]

  1. Xu Song 2. Jie Xiaowen[U2]

  1, 2 Business Schoo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P. R. China, 610065

  1.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P. R. China, 401331

  [U3] Abstract The research gains framework from the image studies’ format around three dimensions (objects, subjects and attributes)…………(10號字體,整體左側縮進兩字符)

  Key words placeness cognitive, destination image, Guizhou(除專有名詞外單詞均小寫,10號字體,整體左側縮進兩字符)

  1. Introduction(一級標題除and、of、for等虛詞外每個單詞首字母大寫,12號字體加粗,段前1.5行,斷后0.5行)

  Ever since the first study emerged from Hunt in 1991,[1] the importance of the tourist destination’s image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and has led to a growing body of research on the topic.[2][U4]

  The study of tourism image of Guizhou started from 1997. After a long period of exploration,[3-8] the image “Colorful Guizhou” was established in 2005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combina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 and ethnic culture”.[9] Since then, th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ed rapidly.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Statistical Bulletin of Guizhou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2011-2014), ……………………………………………………….………………………………(正文內容10號字體,兩端對齊,單倍行距,段落首行縮進兩字符)

  2. Theory Basis and Research Framework[U5]

  2.1 Theory basis[U6]

  The term destination image has a number of meanings. It is defined by Hunt as the impressions that a person or persons hold about a state in which they do not reside.[10] According to Crompton, destination image is the sum of beliefs, ideas and impressions that a person has of a destination.[11] Gartner point out that destination images are formed by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conative.[12] …………………..( 正文內容10號字體,兩端對齊,單倍行距,段落首行縮進兩字符)

  2.2 Research framework

  ………………………………….

  3. Research Design

  The placeness of Guizhou Province was firstly refined; then a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to collect data. Then the fitness of image would be judge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was the relative suggestion.

  3.1 The placeness of Guizhou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traits summarized by Gallarza, the placeness of Guizhou Province was identified as the Karst and the Yelang Ethnic Culture by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 destinations comparison.

  There are three features of The Karst in Guizhou Province. Firstly, the Karst area accounts for 73.5% in the province, which is the largest Karst distribution in China, compared to that of Guangxi (37.8%), Yunnan (27%), and Sichuan (15.5%). Secondly, the Karst has fully developed. Almost all the forms of Karst landform are included. Thirdly, although almost Karst around the world is rocky desertification, Karst in Guizhou Province is anti-normally green. For example, the high-level and most famous attractions, such as Maol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uangguoshu Waterfall, Xiaoqikong, and ZhiJindong Cave, etc.[U7] , are manifestations of Karst.……………………………………………………………………

  3.2 Questionnaire

  The Structural Method is the main methods[37] in destination image measurement; and The Likert-scale is the most used tool.[38] The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by the upper method and tool.

  Table 1 Questionnaire structure and its content[U8]

  Item Description Example[U9]

  Scale Q0 “Colorful Guizhou” represents the placeness of the province

  Q1A The tourism attractions is unique;

  Q1B The tourism attractions is common;

  Q2A the natural attraction is unique;

  Q2B he Karst attraction is unique;

  Q2C the folk attraction is unique;

  Multiple-choice Q3 the core of the tourists’ attraction

  Q4 the most attractive attraction

  Q5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ttraction

  Demography Q6 sex;

  Q7 age;

  Q8 occupation;

  Q9 Inhabitant[U10]

  The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modified and finally settled d

  own during April to June, 2013. As is seen[U11] in Table 1[U12] , there are three parts of the questionnaire, namely the Five-point Likert-scale, the Multiple-choice and the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e.g., gender, age, occupation and residence). All the items were ask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uthwest China except the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a 5-point scale was adopted to rate the agreement of the items, ranging from “1” (fully disagree) to “5” (fully agree) with a midpoint of “3” (neutral). As both the common traits and the unique features in holistic can lead to placeness cogniti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both sides can sharply indicate the cognitive intension of the unique features by the subjects. So the both sides were set apart as the Q1A and Q1B. The placeness of the province, refined by the detailed common traits, was set as the evaluation cretiria used in the comparison from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Account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respondents, the Karst and the Yelang Ethic Culture found its expression in Natural Landscape (Q2A, Q2B) and the Ethnic Culture (Q2C) separately. The questionnaire is distributed to the local and tourists respectively. …………………..

  4. Data and Analysis

  4.1 Sample and questionnaire validity

  ………………………………….

  4.1.1 Analysis and result[U13]

  …………………………………………..

  In fact, the contradictions emerged by the results of item Q1 and Q2, which w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further analysis.

  Table 2 The core attrac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Data From Total

  Local Tourists

  The Core

  Attraction Mountain Scenery % 22.4 31.8 54.2

  Geographic Features % 9.9 23.7 33.6

  Folk Custom % 14.3 12.7 27.0

  Ethnic Culture % 5.1 2.5 7.6

  Total % 35.0 65.0 100.0

  ……………………………………………..

  5.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

  In conclusion, the destination image “Colorful”[U14] is not suitable for Guizhou Province. The cognitive subjects did not grasp the unique features of Guizhou Province, saying the Karst of the Natural and the Yelang Ethnic Culture. This research suggest that the full use of the placeness in the further image work and avoiding the label of common traits of the tourism attraction in Southwest China. …………………………..

  Reference(段前2行,斷后0行,字體12號加粗)

  [1] Pike, S. Destination image analysis:a review of 142 papers from 1973 to 2000[U15] [J]. Tourism Management[U16] , 2002(23): 541-549.(期刊格式:作者,作者. 題目[J]. 期刊名,年份, 卷(期): 頁數-頁數.)

  [2] Gallarza, M.G., I.G. Saura, H. C. Garcia.[U17] Destination image towae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29): 56-78.

  [3] Zhang Ke. The magic Guizhou: on the destination image construction of Guizhou [J].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1997, 2(3): 23-25.

  [4] Pan Xiaoyu, Jin Yingruo. The soul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tourism image in Guizhou [J].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0, 18(2): 90-93.

  [5] Yu Liqun. On the Destination Image of Guizhou Province [M]. Changsh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2001.

  [6] Li Xingzhong. The karst landscapes in Guizhou Plateau and it’s tourism image [J]. Guizhou Geology,

  2002, 19(2): 103-108.(In Chinese)[U18]

  [7] Zhang Caifen. A new location of tourism image of Guizhou [J]. 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Social Science), 2003, 19(6): 50-53. (In Chinese)

  [8] Jin Yingruo. Position updating: A new approach on the destination image position [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2(4): 24-27.

  [9] WTO, CNTO, Guizhou Tourism Administration.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Planning on Guizhou Tourism [M]. Guiyang: Guizho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4.

  [10] Zhang Hongmei, Cai Liping. National image and destination imag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concepts and possibility of integration [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9): 12-18.

  [11] Crompton, J. L. 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e image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79, 17(4): 18-24.

  [12] Gartner, W. C. Image formation process [J]. 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 1993(2): 191-215.

  [13] Echtner, C. M., J. R. Brent.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J].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1991(2): 2-12.

  [14] Echtner C., J. R. B. Ritchie. 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3, (31): 3-13.

  [15] Baloglu, S., K., W. McCleary. 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26): 868-897.

  [16] Beerli, A., J. D. Martin. Factors influencing destination imag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31): 657-681.

  [17] Cheng Wei, Sui Lina. An analysis of tourism percep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Yangze River Delta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South Korean tourism imge [J]. Tourism Science, 2007, 21: 7-12.

  [18] Song Zibin, An Ying-min, Zheng Pei. An IPA analysi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mage:a case study of Xi’an residents’ perception on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of Hainan, China [J]. Tourism Tribune, 2006, 21(10): 26-32.

  [19] Zheng Peng.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 psychological continuum in the cognitive image of a destination on tourists’ behavior after the trip: a case for European and American tourists in Xi’an [J]. Resources Science, 2012, 34(5): 948-955.

  [20] Fakeye, P. C., J. L. Crompton.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 first-tim,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Grande Valley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1(30): 10-16.

  [21] Mazanec, J. A. Image measurement with self-organizing maps: a tentative application to Austrian tour operators [J]. The Tourist Review, 1994(49): 9-18.

  [22] Relph, E.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M][U19] . Londen: Pion Lomited, [U20] 1976: 45.

  (專著/圖書格式:作者, 作者. 書名 [M]. Translated by Zhu Yanbin. 地點:出版社,年份:頁數-頁數.)

  [23] Qian Junxi. The placeness theory and its revelation to tourism research [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3): 5-7.

  [24] Urry.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0.

  [25] Urry. Consuming Places [M]. London: Routledge, 1995.

  [26] Tang Wenyue. The Sense of Place in Tourist Destination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3: 15.

  [27] Relph, E.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M]. Londen: Pion Lomited, 1976: 141.

  [28] Liu Bo, Zhu Hong.[U21] A glimpse on the placeness research from the Guangfu Fair [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4): 7-8.

  [29] Chen Chuankang, Wu Guanghe, Li Changwen.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3: 15.

  [30] Zhou Yixing. Urban Geography [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7:15.

  [31] Li Leilei. A discussion on spatial rules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image perception [J]. Scientia Geographical Sonica, 1998, 20(6): 563-568.

  [32] Yang Zhenzhi, Chen Jin. A theoretical and positive research on the core part of image machination of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defilation and image superposition [J].Tourism Tribune, 2003, (3): 62-67.

  [33] Wang Yanyo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n the strategy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J]. Economic Geography, 1999, 19(1): 116-119.

  [34] Tang Wenyuan, Liu Weiguo. Pursuiting the Yelang Culture [M]. Chengdu: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2: 21-22.

  [35]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of Guizhou Province. Textual research on Yelang (2ndSeries) [C]. Guiyang: Guizhou People’s Publising House, 1979: 17-19.

  [36]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of Guizhou Province. Textual Research on Yelang (1stSeries) [C]. Guiyang: Guizhou People’s Publising House, 1979: 213-224.

  [37] Liu Guohua, Wang Hongguo. Measurement of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based on the study of overseas literature[J]. TourismTribune, 2010, 25(6): 83-87.

  [38] Li Hong. Study on content and instru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measurement [J]. Human Geography, 2007(2): 48-52.

  [39] Rong Taisheng. AMOS and Research Method [M].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82.

  [40] Govers, R., F. M. Go. Deconstructing destination imag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ourism, 2003(6): 13-29.

  另外補充:

  學位論文格式:作者, 作者. 題目 [D]. 地點:學校,年份:頁數-頁數.

  報告格式:作者, 作者. 題目 [R].年份:頁數-頁數.網址

  醫(yī)學論文寫作是一項嚴肅、意義重大的工作、是交流經驗,傳播科技成果,不斷提高臨床診治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醫(yī)學論文格式及寫作規(guī)范,供大家閱讀查看。

  1 醫(yī)學論文題目的選擇

  1.1 醫(yī)學論文的命題

  醫(yī)學論文題目應是文章內容的集中概括。作者寫論文,一是傳播科技經驗,二是為晉升需要,因此,論文好壞與標題有很大關系。由于論文題目首先映入讀(編)者的眼簾,讀(編)者瀏覽文章,多先看題目,然后才決是是否閱讀(取舍)全文。所以,要求命題既能概括全文內容,又能引人注目,便于記憶和引用,做到恰當、確切、簡短、鮮明,起到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以引起讀(編)者的注意與興趣。

  我國《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學術論文以及其它類似文件編寫格式》提出:“題名應力求簡短,一般不宜超過30個字。”應以20個字左右為宜,越簡短(確切)越好。美國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在稿約中規(guī)定“文題必要時給目錄寫一個限在75個字母空間之內的短題。”文題應與文章內容相符,一忌泛,二忌繁,同時還應具備可檢索性、專指性、信息性,必要時可加副題,要給人一種“非看一下不可”的魅力。

  一般先定題目再寫論文,但亦可先寫論文再定題,也可將要寫的內容列出提綱,根據提綱再定標題,文題貴新,切忌老生常談。別人用過的題目不要再用。從來稿情況看,多為回顧性與前瞻性兩大類;仡櫺缘母寮菀鬃哌M前人形成的模式,格局大體相同,多半是多少病例的臨床分析,經過幾次試驗、觀察結論與前一致,這樣說明的問題很有限。如果能在回顧中找出經驗教訓;闡明需要注意的間題;論證你的某個新觀點;或修正前人的某種錯誤,這樣文章就有了新意,在設備、文獻、實驗條件較好的情況下,可以寫綜述、講座、學術論文、病案討論之類;條件差的單位或初學寫稿者,結合不同的具體情況,可先從寫臨床報道、誤診教訓、技術改進、心得體會等入手。盡量結合自己熟悉的內容,日常從事的工作。否則難免在癥狀、體征的描述上無中心、不準確、矛盾大、漏洞多,而且不了解進展,不熟悉近況,甚至只是道聽途說,這樣就很難成功。總之,題目是論文最重要的內容,以最恰當、最鮮明的詞語組合,好的命題可以使讀(編)者看過題目后,能夠得知論文中的梗概和主要特點,能夠吸引讀(編)者使之產生閱理全文的興趣,反復引用,經久不忘。

  1.2 醫(yī)學論文的署名

  醫(yī)學論文署名要用真名(學術論文)而不用筆名,并寫明工作單位和郵政編碼,以便聯系和供讀者咨詢。本刊編排順序為工作單位、郵政編碼,而后是作者。集體創(chuàng)作應在文末署上執(zhí)筆人或整理者的姓名,以明責任,便于查考。

  署名不可過多,應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必須參加全部或部分主要工作,或參加本文章撰寫,對文章內容負責并能進行答辨的人。署名次序應按貢獻大小依次排列,起主要作用的人列在前面。根據目前各省晉升掌握的情況看,署名太多也無意義,一般3-5人即可。指導者、協作者或列在姓名中,或在文末致謝中寫出。不要出現一篇短文或臨床報道出現十余作者的情況。

  署名本身是一件很嚴肅的、科學性很強的事,但由于近年來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也同樣沖擊著科學技術界,作者的署名也無例外的出現了一些問題:①署名過多;②署名過亂;③帶名;④掛名。論文第一作者必須對全文負責,不能無原則的亂署名,尤其不能將與本文章無關的人員署上。決不能以署名做為替人晉升創(chuàng)造條件的手段。

  1.3 醫(yī)學論文摘要與關鍵詞

  摘要是正文的高度濃縮,是醫(yī)學論文內容不加注釋的評論和簡短陳述。便于讀(編)者了解全文的要點,便于做文摘和檢索。因此,摘要應力求簡明扼要,字數一般為200字左右,如是特殊情況字數可以略多。摘要可以獨立使用,不過簡亦不過繁,不要一般的套套空活,但也不要照搬圖表、公式,不可用非沿用編寫符號。有的期刊要求列出關鍵詞,即選出3-5個代表論文主要內容的單詞或術語,另起一行列于摘要后。醫(yī)學論文關鍵詞的選用應盡可能的用《醫(yī)學主題詞表》中的術語。講座、綜述、病案討論、誤診教訓、臨床報道可以不使用。

  1.4 醫(yī)學論文的正文

  醫(yī)學論文由前言(引言)、臨床資料(資料與方法)、結果、討論等組成。各部分應妥善安排,即明確分工,避免重復,又互相配合,防止遺漏。正文內的小標題層次分配國內各刊使用不一,本刊要求為1,1.1、1.1.1、(1)、①,可以跳檔使用。本刊正文亦主要分為前言、臨床資料(資料與方法)、結果、討論等四個層次,也即為四個段式的格式。相當一部分 醫(yī)學論文都有參考文獻,其附在全文結束后,順序應以右上角碼的形式標注在文內相印處(即引用文獻處)。

  2 醫(yī)學論文的內容要求

  醫(yī)學論文寫作多是有感而發(fā),多是自己親身經歷的熟悉工作。怎樣寫醫(yī)學論文呢?基本要求應是客觀地、真實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內部的規(guī)律性。要完成這樣一項工作,就必須以嚴肅的態(tài)度、科學的方法、嚴謹的學風去認真對待。醫(yī)學論文雖然都源于臨床,但決不是臨床工作的平鋪直敘,應是從中取其精華,內容必須有材料、有概念、有判斷、有觀點,合乎邏輯,順理成章,且材料確實(經得起考證)、概念明確、判斷恰當,觀點正確,不含水分。即應具有實用性、科學性、先進性(獨創(chuàng)性)、可讀性等內容。

  2:1 實用性

  科學發(fā)展迅速,知識不斷更新。臨床醫(yī)學文要做到為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積累資料,又要指導臨床實踐,就得密切注視信息,才能使醫(yī)學論文兼具實用性和先進性。醫(yī)學是一門應用科學,除了少量純理論研究,絕大多數醫(yī)學論文應結合臨床、預防的實際,也即是對臨床工作有無實際的指導作用,實際指導作用越好,實用性越強,價值越大。前人多次觀察、論證的數據可直接引用,但要結合自己的觀察,從中找出變化的規(guī)律,從而在疾病和預防、治療、轉歸上起到實際的指導作用。既可普及,又利于提高,既看得懂,又用得上,既有社會效益,又有推廣價值。

  2.2 科學性、真實性

  從醫(yī)學論文的命題起就一定要符合科學性的原則。取材可靠、客觀真實,有計劃、有設計、有對照,并通過計算,對象選擇、分組處理,評定應是雙盲、隨機、客觀。這樣的結果有說服力,科學性強。

  科學本身不能想當然,也不能憑主觀愿望,更不能臆想或編造。因此,從選題、設計、觀察研究到結論,每一步都要有嚴肅的態(tài)度、嚴格的要求和嚴密的方法。選題要有足夠的科學依據,設計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隨機性,觀察研究要真實、準確和全面,強調推理的邏輯性和結論的嚴謹性。結果應忠于事實和原始資料,討論的內容不夸張、不失實。即數據準確、引文準確、用詞準確,內容觀點正確無誤。避免概念不清、論據不足、自相矛盾、層次不合理、觀點不明確。不任意取舍,不摒棄偶然現象。

  2.3 新穎性、先進性(也稱創(chuàng)新性)

  科學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沒有創(chuàng)造就沒有發(fā)展,一篇醫(yī)學論文要有新意,有新內容、新觀點、新方法、新經驗等等。這樣對別人(閱讀者)才會有所啟發(fā),有所收獲。所以要求論著的學術內容有別于過去已發(fā)表過的文獻,應有所獨創(chuàng)、有所發(fā)現或發(fā)明。例如在基礎研究方面,選題新、方法先進,有新發(fā)現,新觀點;在臨床研究方面,病例更多,觀察更深,診斷治療方法有創(chuàng)新,效果更好,提出新見解等等。這樣的論著才有刊出的價值。許多文稿投寄期刊后未被來納,主要就因為它們只是重復了過去的文獻或教科書的內容,缺乏新意或創(chuàng)見。

  創(chuàng),多指前人沒做過或沒發(fā)表過的,即“有所發(fā)現,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凡達到國際水平、國內首創(chuàng),即符合創(chuàng)造性。新,指非公知公用,非模仿抄襲。如果是模仿和重復已有的,要仿中有創(chuàng),推陳出新,即從新的角度闡明新的問題(如老藥新用、古方今用)。有水平的醫(yī)學論文必須是先進的經驗或有新的見解。這樣的論文投寄后被采用的機會就大的多。

  2.4 可讀性

  言不在多,而在于精。文字表達準確、簡練、通順,論點鮮明、論據充足、邏輯性強、術語規(guī)范、格式合適、結論可靠切題,并有一定的生動性,使讀(編)者以最少的精力,獲得最多的收獲,且愛不釋手。切不可因某種原因,文稿倉促求成,內容不多,于是表格加圖,再加文字敘述,反復疊羅漢,使之看而生厭,投寄期刊后多被退稿,于人無益,于己無用,無功而返,造成無謂的勞動。

  3 醫(yī)學論文的格式構成

  3.1 引言(前言)

  是醫(yī)學論文開篇的一段短文,主要介紹本文的背景、理論依據、論文的范圍目的與工作的收獲、結果、意義等。可根據論文的需要或長或短。要求言簡意賅,點明主題。如“我院內科1992年2月至1995年10月應用鹽酸納絡酮治療鎮(zhèn)靜催眠藥急性中毒48例,與同期未用納絡酮治療的42例對照比較,療效滿意,報告如下。”不可言過其實,尤其是諸如國內外罕見,未見報道,無先例,屬最新水平之類,必須有充分證據,否則一般不用。

  3.2 臨床資料(資料與方法)

  是論著的主要內容,包括實驗對象、器具、采用什么方法、多少病例(男多少、女多少)、如何分組、診斷手斷、依據、治療方法(用藥)、療效標準、觀察及隨訪時間等等。應說明資料來源的時限、年齡、性別、職業(yè)的可比性。在此需要特別提醒注意的是說明療效或某種方法時需設對照組,條件同等、隨機分組、用藥或檢測采用雙盲法對照。共同的是使讀者具體了解該研究的具體內容,一方面便于理解和評價,另方面便于驗證和仿行。任何科學成果,必須能夠在方法同樣條件下重復出同樣結果,方能得到公認。因此,描述材料和方法以使讀者能進行重復為度,過分簡略固然不行,過分詳盡也無必要。

  資料中如數字較多可用統(tǒng)計圖表表示。統(tǒng)計表應有表題和序號(一個表不用序號,列為附表)。統(tǒng)計表應按統(tǒng)計學原則制作,表格兩端開口,不用縱線,只用一條縱線說明主語與謂語,表格左上角不用斜線。表格內避免繁雜,更不能與正文重復。

  3.3 結果

  醫(yī)學論文的中心部分。即實驗研究、臨床研究、分析觀察、調查的各種資料和數據,進行分析、歸納,經必要的統(tǒng)計學處理后所得的結果。這是決定論著質量是否嚴謹,數據是否準確可靠,要求高度真實和準確,實事求是的撰寫。失敗就是失敗,成功就是成功,不要人為地夸大成功率,且要消滅統(tǒng)計方面的誤差。

  3.4 討論

  即將所得結論或研究結果,從理論上進一步認真分析?茖W的推論和評價,證實所得結果的可靠性,闡明具有科學性、先進性的論據,從而取得大家的公認。通常討論的問題有:闡述該文研究的原理與機制;說明該文材料與方法的特點及其得失;分析該文結果與他人的異同及優(yōu)缺點;根據該文結果提出新假設、新觀點;對各種不同學術觀點進行比較和評價;提出今后探索的方向等等。當然,一篇文章通常只討論其中的某些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討論必須緊緊扣住該文的研究結果,突出自己的新發(fā)現與新認識。有的醫(yī)學論文討論部分只是重復過去的文獻,甚至抄襲某些專著和教科書的內容,這就失去了討論的意義。

  討論的深淺、正確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掌握文獻的多少和分析能力。因此,必須了解本專業(yè)的近況及動向,才能比較客觀的得出正確的結論。

  3.5 醫(yī)學論文的參考文獻

  只限于自己閱讀過并引用的文獻(必須是公開發(fā)行的刊物),按文內引用順序排列寫在文后,文內按1.2.3……順序在引用處標出右上角碼,如在右上角標注[1]或[1-3]或[1,4]最好是著重引用近年的(3-5年)期刊文獻。 醫(yī)學論文參考文獻的書寫格式多采用溫哥華式。

  刊物:作者(兩位作者可一并列上,中間加逗號;三位作者或以上,可只寫第一作者,后加逗號及等),文題列于作者后(有的刊物略去文題),然后順序列出刊物名稱、年份、卷(期):起迄頁。

  例 楊亞輝.國內外胸心血管外科進展臨床醫(yī)學1995;15(6):36

  楊亞輝,等.國內外胸心血管外科進展臨床醫(yī)學1995;15(6):36一38

  書籍:依次順序為作者,書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年份:起頁~迄頁

  例 張學禮主編,怎樣撰寫醫(yī)學論文第一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0:82-90

  外文資料西文只用姓,不用全稱,其它順序同期刊。

  參考文獻不宜過多,論著8條、綜述20條以內為宜。引用的文獻必須具有價值,引用的論點必須準確無誤。取其精華,引用部分要恰到好處,寧少勿濫。


  本文關鍵詞:會計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題目,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192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jieribaike/17192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4c9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