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材料作文教學研究
引 言
不可否認,高考這種具有選拔性質的考試制度一直影響著高中教學的發(fā)展方向。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也是隨著高考作文命題形式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每一次的高考作文命題形式的變化都會引起語文教育者的廣泛討論和研究。從恢復高考起,高考作文的命題形式在經歷了命題作文、話題作文、材料作文后,又迎來了新材料作文這一新的命題形式。新材料作文融合了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的優(yōu)點,防止了套作和偏題,是一種新的命題類型。2005 年,新材料作文開始出現。2006 年,具有導向作用的全國卷選擇了新材料作文這種新的命題形式。到 2014 年,全國 17 套高考語文試題的作文都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命題形式。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語文“新材料作文”教學的研究情況,筆者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經查閱資料,筆者發(fā)現,雖然自從新材料作文出現以來,有關于新材料作文的期刊論文也日益增多,但是這些論文大多數只是針對新材料作文教學中的一個問題進行研究,缺乏系統性。而進行系統論述的碩博論文只有兩篇,可見新材料作文在作文教學領域上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
一、高中語文新材料作文教學概述
(一)高中語文新材料作文的由來
所以,雖然話題作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舊材料作文立意單一、命題作文形式絕對的問題,但是“宿構”、“抄襲”、“套作”問題卻又隨之而來。“盛極必衰”,自 2006年后,話題作文一統天下的局面(1999 年-2005 年)開始有大幅度的逆轉。2006 年,全國 17 套高考命題中,話題作文只占了 7 個,相比之前話題作文的鼎盛時代,這一年數量上的減少也預示著話題作文開始走下高考命題形式的神壇。當然,此時最值得關注的是,2006 年的全國卷第一次選擇了新材料作文做為高考作文的命題形式。從 2004 年各省自主命題以來,筆者發(fā)現全國卷對其他省市的試卷具有很大的導向作用(2004 年,全國卷為關系型的話題,而全國 15 個作文題中有 9 個是關系型的話題)。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語文命題組放棄了話題作文的命題形式,而選擇新型的材料作文命題形式,也將預示著在高考作文的舞臺上,新材料作文將作為新的主角“粉墨登場”。(二)高中語文新材料作文的內涵
綜合各類定義,新材料作文就是指在舊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作文樣式,這種命題形式從本質上講,是材料作文,但是從表現形式上講,又是話題作文;它給定材料,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樣“過死”,并非話題作文那樣“過寬”。它既繼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優(yōu)點,又彌補了材料作文的缺陷。所以,新材料作文既有它的開放性,又有它的限制性。開放性在于它的“三自主”;限制性在于它的“不脫離材料”,有些也限制文體(詩歌除外,或要求文體)。新材料作文有三種分類方法,第一種是依據材料中所提煉出的立意特點來劃分,第二種是依據材料內容性質來劃分,第三種是依據材料的命意程度來劃分的。本研究因篇幅有限,選擇了按材料內容性質來劃分的方法。二、高中語文新材料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溯因..................14
(一)高中生在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上存在的問題及溯因 ................14(二)高中生在新材料作文內容上存在的問題及溯因 ............16
(三)教師在新材料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溯因 ...............18
三、高中語文新材料作文教學策略研究........21
(一)鍛煉學生思維,,將具體現象上升為抽象概念...........21
(二)運用范例教學,結合材料類型引導講析 ............22
(三)利用語言方法,強化學生表達 ...................28
(四)合理利用多種課程資源,鍛煉學生綜合能力 .......30
(五)注重個案的作文評改,加強教師具體分析的能力 ...........33
結束語..............37
三、高中語文新材料作文教學策略研究
(一)鍛煉學生思維,將具體現象上升為抽象概念
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程度決定著其對審題立意理解的深度。在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教學中,教師既要使學生理解新材料作文的開放性和限制性的特點,又要教會學生根據特點合理地延伸作文立意。新材料作文有多種立意角度,延伸的角度也各不相同,為了避免延伸無度,概括上位概念和類比遷移是必要的解決方法。所謂延伸,就是在材料含意上進行加工,符合“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的要求。這種延伸可以縱向加工,將具體的事物抽象化。也可橫向拓展,將相同事物進行類比遷移。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在高中階段已經進入成熟期,所以教師在指導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延伸時要注意鍛煉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使學生具有對材料立意進行正確延伸的能力。
(二)運用范例教學,結合材料類型引導講析
語文教學中常常使用到范例教學法①。范例教學主張選取蘊含相同特點的典型案例,通過對范例的研究,使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從認識到實踐地去理解掌握帶有普遍性的規(guī)律。從而使學生通過范例學會舉一反三,改變其思維方法和行動能力。[29]面對繁多的材料,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教師在有限的作文指導時間內,教會學生各種類型的正確的審題立意方法就變得十分重要。[30]對于不同類型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來說,教師要先通過講授法介紹各類型新材料作文的相關知識和審題技巧,再通過相關的示范練習進行審題立意的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各方面的思維,通過學生與教師的立意對比讓學生總結出自己的思維偏差所在。
......
結束語
雖然新材料作文在近幾年來在高考作文中勢頭正旺,各一線教師也紛紛以此為“指揮棒”,在新材料作文寫作指導教學中各出奇招,但是盛極必衰,不論是什么形式的作文題型,作文,終歸是作文,形變神不變。作文,所謂“作”本義為“創(chuàng)始”。《說文解字》中提到:“作,起也、從人,從乍!薄罢А保笮巫,形狀如古代衣服的領子,是表示縫衣時當做領口。而“乍”的左邊加上了個“人”字旁,就更加強調了人特有的創(chuàng)造性在人在生產勞動中所處的重要位置。而“文”字中間為“心”,強調了人內在的作用。從字的本源來看,作文就是人們用心來記錄生活的文字。這句話中出現了兩個關鍵詞:一是用心,二是生活。從古至今,這兩大關鍵點依舊沒有變。所以不論是高考作文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不論是命題作文,還是話題作文,只要我們在寫、在說、在生活,那就都是好作文。所以教師在進行新材料作文的教學的過程中不要總把技巧當做法寶,要在教學過程中多注意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用心思考。作文是情感與思維高度結合的書面語言表達形式,同時也是具有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活動。[47]學生的各項能力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培養(yǎng),教師就應在教學的過程中給予學生發(fā)展的空間。。
.......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2347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caipu/23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