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的日本文學翻譯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8-11 17:28
【摘要】: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有兩千多年以上友好交往的歷史。早在隋唐時期,日本就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不論是日本的建筑、文學、書道還是繪畫等等均能窺見唐文化的影子。到了近代,由于清政府的腐敗,中國的國力每況愈下。然而,中國的近鄰日本卻在明治維新時期通過大量引入西歐的一系列先進制度,在與舊勢力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抗爭之中迅速成為富強的近代化國家。二十世紀初期,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的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痛惜于本國國力衰退的一大批中國進步的仁人志士以明治維新后的日本為學習的楷模。從二十世紀初期開始,研究日本,去日本留學,翻譯日本文學成為了時代的潮流。 本文以中國二十世紀初期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為背景,對這一時期中國翻譯的日本文學作品加以調查、分析和研究。本文也可以看作是翻譯史研究的一部分,但又有一些不同之處。一般的文學翻譯史研究著重于歷史事實的考察,即以時間為序著眼于哪些作品被如何翻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特別以二十世紀初期為時代背景,以中國翻譯日本文學作品為研究對象,并以五四運動為界將這一時期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分析兩個不同時期中國翻譯日本文學的特征。此外,在重視兩個時期翻譯特征不同的同時,論述翻譯日本文學作品給中國文學帶來的影響。 本文由六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論述問題的提起、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研究對象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概述中國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的情況,特別是在此之前翻譯的日本文學作品的成果。在此基礎上指出先行研究的盲點,明析本研究的立場,證明第一部分所提問題的研究價值。第三部分從遠因、近因兩個方面論述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大力翻譯日本文學作品的背景。第四部分把二十世紀初期以五四運動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分別論述前后兩個時期中國的日本文學翻譯的特征,并對比前后特征不同的原因。第五部分分析日本文學翻譯對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的影響。第六部分總結本文、得出結論,并提出今后課題。 本文通過以上的研究,得出的結論為: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異乎尋常地大力譯介日本文學作品,源于中日兩國悠久的文化交流歷史,以及二十世紀初期中日兩國間文化地位的根本逆轉。二十世紀初期特別是五四運動前后中國對日本文學作品的翻譯由于受時代因素、社會慣例、中國學者的態(tài)度等因素的制約,在譯者、翻譯對象、翻譯方法以及翻譯質量等方面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社會大變革時期大量翻譯外國文學作品,會給輸入國文化帶來巨大的影響。二十世紀初期我國大量譯介日本文學作品也給近現(xiàn)代的中國文學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H36;I046
本文編號:2789352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H36;I0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相華利;論譯者對翻譯的操控現(xiàn)象[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2 王向遠;中國現(xiàn)代文藝理論和日本文藝理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3 王林;關于“五四”文壇的數(shù)次翻譯論爭[J];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03期
4 徐敏;;從清末和“五四”時期的翻譯實踐看多元系統(tǒng)翻譯理論的局限性[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5 王向遠;周作人文學觀念的形成演變及來自日本的影響[J];魯迅研究月刊;1998年01期
本文編號:27893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lxszy/278935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