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圈視閾下的日本漢字變遷及其再統(tǒng)一性問題研究
本文關鍵詞:日本略字與中國簡化字類型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天津理工大學》 2015年
漢字文化圈視閾下的日本漢字變遷及其再統(tǒng)一性問題研究
金鑫
【摘要】:在世界全球化急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地區(qū)語言的統(tǒng)一開始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歷史上,在東亞地區(qū)曾經(jīng)形成以中國和中華文化為中心的漢字文化圈。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漢字充當了東亞地區(qū)的共通文字,為漢字文化圈的共同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語言便利。如今,隨著中國國力的再一次強大,漢字的魅力再一次顯現(xiàn),漢字在東亞地區(qū)的作用再一次被重視。中國和日本是東亞地區(qū)最具影響力的兩個國家,兩國的語言中漢字雖都在使用,卻難以實現(xiàn)相互溝通。中日語言中的漢字能否實現(xiàn)統(tǒng)一、再次成為兩國語言溝通的橋梁,是一個大家都關注的焦點。對于漢字統(tǒng)一性進行研究不無現(xiàn)實意義。拙論在先行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分成四章,從漢字文化圈的視野分析了中日漢字統(tǒng)一的可能性。在第一章論述了漢字文化圈的形成及其對日傳播,明確了漢字文化圈的范圍及其對日傳播的途徑。在第二章論述了漢字文化圈的日本漢字變遷。分兩節(jié)分別闡述了:一、漢字傳入日本初期如何被改造成適應日本語言的文字。二、漢字在近代如何成為眾矢之的并走上漢字簡化限制的道路。第三章從兩個方面論述了中日現(xiàn)行漢字的不同。一方面,從簡化后的中國簡體字和日本略字的比較說明了中日簡化方法的不同所導致的漢字差異。另一方面,從日本采取漢字會意造字法創(chuàng)造出的日本獨有的國字補充了中日漢字的差異。第四章從漢字文化圈的漢字受容性、統(tǒng)一性和融合性三個方面共同論證了漢字統(tǒng)一的可能性。最后得出結論:漢字文化圈的形成史就是文化圈中各漢字使用國對漢字進行再造的歷史,同時也是漢字融入各國文化元素的歷史。漢字文化圈的擴大與中國的國力息息相關。而最終,中日在漢字改革中所偏重的重點不同使得兩國文字各自有了其優(yōu)越和缺陷,如果能實現(xiàn)優(yōu)劣互補,也不失為漢字統(tǒng)一的希望。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36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雷蕾;;從漢字日本化看日本文化的特征[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7期
2 肖平;中日近代漢字改革運動對比研究[J];日本學刊;1996年04期
3 潘鈞;;試論日本漢字的獨立性——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角度考察[J];日語教育與日本學;2011年00期
4 趙啟民;日本文字的源流和發(fā)展[J];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86年04期
5 曲翰章;;在漢字的十字路口——淺議中日漢字的發(fā)展趨勢[J];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06期
6 賀友齡;;漢字形體的規(guī)范與統(tǒng)一——“漢字文化圈”漢字的理想目標[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7 劉少東;金鑫;;現(xiàn)代漢語中的日源外來詞第三次輸入高潮[J];語文學刊;2013年20期
8 邱麗君;;論日本文字對漢字的借鑒[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華;韓日越漢字本土化過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2 黎力;明治以來的日本漢字問題及其社會文化影響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常樂;中日簡化漢字對比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2 董林;近現(xiàn)代中日漢字改革對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劉嵐;淺談漢字在日本的演變及現(xiàn)狀[D];吉林大學;2010年
4 方曉銘;日本略字與中國簡化字類型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燁;;東漢支讖化梵為漢“合璧詞”探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5年06期
2 陳琴;;日本近代文字改革及文字使用概況[J];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3 楊金萍;;日語對古漢語的借入和異化[J];世紀橋;2007年01期
4 孫巧慧;;淺談日語中的漢字[J];教育教學論壇;2012年23期
5 陳靈俠;;淺析日本文化中的“拿來主義”[J];青春歲月;2010年12期
6 張靜;;簡體漢字與日語常用漢字的字形比較[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7 楊文昌;;進化論與中日近現(xiàn)代文學的文體變革[J];華夏文化論壇;2014年02期
8 鐘維克;試論漢字特點與漢字改革[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9 羅衛(wèi)東;漢字在韓國、日本的傳播歷史及教育概況[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10 李華;;漢字在韓日兩國的傳播與使用[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2年1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華;韓日越漢字本土化過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2 黎力;明治以來的日本漢字問題及其社會文化影響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李俊娜;女書、假名及諺文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董林;近現(xiàn)代中日漢字改革對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宋紅芝;東福寺本《參天臺五臺山記》俗字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09年
4 耿冬妮;對日漢語教學中漢字的形義研究[D];渤海大學;2013年
5 朱占忠;漢字的視覺語言在文化招貼中的應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知國;;試論日本古代文化的吸收與融合[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2 竇碩華;;日本漢字演進軌跡——兼及中日現(xiàn)行簡化字的比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3 戴永芳;;淺談漢字的文化價值[J];昌吉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4 趙建民;;試論構建“東亞共同體”的思想文化基礎——從歷史啟迪與未來追求的視角[J];東北亞論壇;2007年01期
5 方國根,羅本琦;簡論儒學在朝鮮和日本的傳播、發(fā)展及影響[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6 李虎;論漢字在東亞文化圈形成中的作用及影響[J];東疆學刊;2002年04期
7 李宗勛;張曉宇;;中韓日三國語言文化比較——以一般性特點及歷史視角為中心[J];東疆學刊;2007年04期
8 李得春,金基石;漢字文化與朝鮮漢字[J];東疆學刊;1997年03期
9 林龍飛;;東亞漢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論析[J];東南亞縱橫;2006年08期
10 劉曉峰;漢字背后的東亞史[J];讀書;2005年1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輝;論早期東亞與歐洲的語言接觸[D];浙江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銀姝;韓國漢字使用情況的考察分析[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2 崔錦實;日朝漢字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04年
3 梅翠蕓;淺析革新開放以來越南語吸收漢語詞語的情況[D];安徽大學;2004年
4 歐越興;現(xiàn)代越南詞匯中的漢源越創(chuàng)詞[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范麗君;古壯字、喃字與漢字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6 陳飴媛;中日漢字字形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7 趙秀英;近代日本的漢字觀[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郭大為;論漢字在日本的變遷與本土化[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趙慧;對近二十年來關于漢字起源問題討論的思考[D];河北大學;2008年
10 欒維權;古漢字形聲字發(fā)展史簡論[D];西南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史繼忠;論漢字文化圈[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2 馮天瑜;“漢字文化圈”芻議[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許孝梅;“漢字文化圈”淺析[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4年04期
4 李蕊;葉彬彬;;語文分進的教學模式對漢字能力的影響——針對非漢字文化圈學習者的實驗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13年04期
5 白劍波;劉艷妮;;試論非漢字文化圈學生的字感培養(yǎng)與獲得[J];現(xiàn)代語文;2006年05期
6 阿牛;訪尋古老的漢字文化圈[J];神州學人;1995年07期
7 馮天瑜;漢字文化圈論略[J];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02期
8 原新梅;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漢字偏誤“鏡像錯位”析[J];河南社會科學;2003年06期
9 劉艷妮;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漢字認知難點及教學策略[J];開封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10 詹小洪;;韓國向漢字文化圈回歸[J];炎黃春秋;2007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趙善嘉;;漢字文化圈的歷史思考[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2 錢茀;;儺的地域外沿——漢字文化圈[A];2000年青海海峽兩岸昆侖文化考察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3 魏勵;;漢字文化圈的書同文問題[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本報記者 李玉蘭;[N];光明日報;2013年
2 王穎喆 孫妍;[N];人民法院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楊明方;[N];人民日報;2000年
4 李宇明;[N];光明日報;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金鑫;漢字文化圈視閾下的日本漢字變遷及其再統(tǒng)一性問題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5年
2 彭程;近代和制漢語的產(chǎn)生及對漢字文化圈內(nèi)其它語言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3 胡予宸;漢字文化圈和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之中國書法學習動機比較[D];浙江大學;2011年
4 劉曉鳳;非漢字文化圈漢語初學者“文語同步”與“文語異步”教學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5 金學哲;和制漢語的形成及其對漢字文化圈其他語言的影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6 王冬雪;在華留學生漢語學習觀念調(diào)查與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7 熊威;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漢字書寫偏誤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日本略字與中國簡化字類型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218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lxszy/221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