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流行語的轉喻機制——以年輕人用語為例
本文選題:日語流行語 + 年輕人用語; 參考:《外語教學》2013年02期
【摘要】:本文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轉喻理論分析了年輕人群體的日語流行用語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的轉喻機制,希冀以此為契機為更大范疇的、宏觀的新詞產(chǎn)生及其新義演變的認知原理予以啟示和指南。研究表明:年輕人所慣用的日語流行語正是以突顯事物為認知參照點,以源域激活目標域,以部分替代整體或整體中部分替代部分、詞類再范疇化等轉喻思維來創(chuàng)生和泛化開去的。
[Abstract]:Based on the metonymy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onymy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popular terms among young people in the hope of taking this opportunity as an opportunity for a larger category. Macroscopical neologism and its new meaning evolution of cognitive principles to enlighten and guid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Japanese catchwords used by young people take the salience as the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activate the target domain with the source domain, and substitute part of the whole or part of the whole instead of the part of the whole. Metonymy thinking, such as subcategoriz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s created and generalized.
【作者單位】: 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陜西省教育廳2012年科研項目“日語流行語中隱喻和轉喻的運用”(項目編號:12JK0278) 西北大學2010年科研基金“日語流行語的社會價值探析”(項目編號:YX11032)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3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沈家煊;轉指和轉喻[J];當代語言學;1999年01期
2 朱永生;;名詞化、動詞化與語法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河寧;;組織意象圖式中的組織傳播隱喻[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2 張志宏;董粵章;;習語演進的認知詮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3 王揚;語用預設的特征及其認知闡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4 任風雷;;隱喻意識,隱喻能力和二語習得[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5 宋然然;;語用層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熊仲儒;動結式的致事選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7 徐志敏;圖式理論在語篇閱讀中的作用[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8 朱寧;陳潔;;“Head”語義擴展分析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3期
9 鄧莉;隱喻對語義變化的闡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李麗君;基于人體外部器官的英漢情感習語比較[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華文;;試論英漢雙語詞典的認知模式[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崔冰清;;參見的認知研究[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3 武繼紅;;論學習詞典中隱喻對搭配形成的影響——基于認知語義學的搭配研究[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余建軍;;芻議英漢詞典例證的翻譯[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侯麗娟;;認知語義學中的原型理論及其外語教學應用[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盧水林;;隱喻在英語成語意義形成過程中的作用[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7 高軍;;隱喻與英語學習詞典中一詞多義詞匯的釋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8 于廣元;;借代的認知解釋研究[A];修辭學新視野——漢語修辭與漢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郭中;;論語言符號任意性和理據(jù)性的對立統(tǒng)一[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王安琛;;網(wǎng)絡語境下語音變異的認知淺解[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晉霞;現(xiàn)代漢語定中“V雙+N雙”結構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徐默凡;現(xiàn)代漢語工具范疇的認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朱彥;漢語復合詞語義構詞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姜玲;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5 宋春陽;面向信息處理的現(xiàn)代漢語“名+名”邏輯語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6 謝曉明;相關動詞帶賓語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樊中元;現(xiàn)代漢語一名多量現(xiàn)象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8 劉佐艷;語義的模糊性與民族文化[D];黑龍江大學;2003年
9 徐陽春;關于虛詞“的”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10 王葆華;動詞的語義及論元配置[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燕華;新興區(qū)別詞的語義認證及其產(chǎn)生發(fā)展規(guī)律[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2 任永軍;現(xiàn)代漢語空間維度詞語義分析[D];延邊大學;2000年
3 王曉亮;漢語一價動詞的認知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4 關永平;英語的象似性及其語言認知意義[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5 何向花;時間在英漢詞匯中的隱喻表征[D];浙江大學;2002年
6 師璐;從認知角度看空間隱喻[D];河南大學;2002年
7 聶新艷;句法象似性及其在文學中的文體效果[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8 鄧曉華;疑問句的功能偏離——轉喻功能及其實現(xiàn)[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周江源;言語理解的認知分析[D];安徽師范大學;2002年
10 于秋;諺語理解綜觀[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沈家煊;轉指和轉喻[J];當代語言學;1999年01期
2 張家驊;語用學與動詞體[J];外語學刊;1996年04期
3 李弘;語音隱喻初探[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4 李勇忠;言語行為轉喻與話語的深層連貫[J];外語教學;2004年03期
5 朱永生!200433,嚴世清!215006;語法隱喻理論的理據(jù)和貢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02期
6 王文博;預設的認知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01期
7 劉正光,劉潤清;語言非范疇化理論的意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年01期
8 魏在江;;關聯(lián)與預設[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年08期
9 袁毓林;;一價名詞的認知研究[J];中國語文;1994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曉芳;;日語流行語及流行文化中的語言美學藝術[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劉曉芳;;探析日語流行語的美學特征[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9年02期
3 徐璐;;日語流行語及流行文化中的語言美學藝術[J];華章;2009年24期
4 何學靜;;日語流行語分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5 何木鳳;;芻議日本年輕人用語中的縮略現(xiàn)象[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6 王云紅;梁衛(wèi)格;;關于日本年輕人語言使用傾向的調(diào)查與分析[J];日本問題研究;2008年01期
7 趙蕤;;日本年輕人用語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S3期
8 蔣葳;;年輕人用語與日語教學[J];青年文學家;2009年03期
9 項梅;;從社會語言學視角試析日本年輕人用語[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10期
10 梁田;;試論高度消費社會對日本年輕人用語產(chǎn)生的影響[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韓小辰;日語中年輕人用語的特征及文化心理探討[D];廈門大學;2009年
2 張?zhí)碛?日語年輕人用語研究[D];山西大學;2006年
3 樸美琴;日朝N!言語にぉける若者言処對照[D];延邊大學;2007年
4 吳楠;淺論日本高中生語言表現(xiàn)的「不規(guī)范性」[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羅澤宇;對日語“年輕人用語”泛有特征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254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lxszy/2025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