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使”字句在日語表達中的處理方式——主語為‘非情物’場合
本文關鍵詞:論“使”字句在日語表達中的處理方式——主語為‘非情物’場合 出處:《日語學習與研究》2002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使”字句 表達方式 譯文 處理方式 表現(xiàn)形式 因果關系句 日語學習 心理狀態(tài) 使役態(tài) 主語
【摘要】:正 漢語中用于表達“使令”意義的表現(xiàn)手法是通過使令動詞或具有“使令”意義的介詞來完成的。它可供表達“使令”意義的動詞繁多,有些詞已為我們熟知,如,“使、叫、讓、令、要、請、勸、催、命令、號召、禁止”等。相比較而言,日語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形式顯得
【作者單位】: 上海外國語大學
【分類號】:H36
【正文快照】: 漢語中用于表達“使令”意義的表現(xiàn)手法是通過使令動詞或具有“使令”意義的介詞來完成的。它可供表達“使令”意義的動詞繁多,有些詞已為我們熟知,如,“使、叫、讓、令、要、請、勸、催、命令、號召、禁止”等。相比較而言,日語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形式顯得有些匱乏,在通常情況下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榮福;漢朝翻譯技巧淺談(1)[J];漢語學習;1980年01期
2 金榮福;漢朝翻譯技巧淺談(6)[J];漢語學習;1980年06期
3 戴鋼;談《項鏈》譯文[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80年03期
4 陳國華;《越界飛行》中譯本翻譯上的一些問題[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80年04期
5 張詠白;報刊小品文翻譯的幾個問題[J];外語學刊;1980年01期
6 張崇鼎;溶化—讀譯詩隨筆[J];外語學刊;1980年02期
7 陳中繩;翻譯而譯反[J];外語學刊;1980年03期
8 程垂成 ,張俊文 ,王占福;評《文言散文的普通話翻譯》[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9 哈九增;《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譯文中一個長句的分析[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1980年04期
10 趙衛(wèi)國;英譯漢技巧實例(續(xù)完)[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198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江洧;林佑金;王章俊;;HL電廠冷卻水工程及其熱污染的數(shù)值模擬和物模研究(譯文)[A];中國水利學會一九九九年優(yōu)秀論文集[C];1999年
2 吳桂華;;探翻譯中的“神似”——析草嬰的譯作[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6年
3 張殷龍;;譯文的語言形式和內(nèi)容的矛盾[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6年
4 宋立亞;;英語定語從句的翻譯[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7年
5 王雪梅;;提問藝術(shù)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A];教研擷華——青海師大附中建校45周年論文集[C];1999年
6 張鎮(zhèn)環(huán);;關于科技漢語翻譯課的教學方法以及教材選擇的幾點考慮[A];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9年
7 神田信夫;陳暉;;從《滿文老檔》到《舊滿洲檔》[A];滿學研究(第三輯)[C];1996年
8 小倉進平;金田一京助;服部四郎;楊玉輝;;《滿文老檔譯稿》序[A];滿學研究(第四輯)[C];1998年
9 今西春秋;楊玉輝;;《滿和對照〈滿文老檔〉》(太祖朝)前言[A];滿學研究(第四輯)[C];1998年
10 李燕光;;《重譯滿文老檔》前言[A];滿學研究(第四輯)[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格拉斯新作《我的世紀》出版[N];光明日報;2000年
2 江弱水;閑坐西窗看小書[N];光明日報;2000年
3 施華權(quán);“芝加哥歹徒”的“進化”[N];科學時報;2000年
4 李景端;莎劇中譯本的推陳出新[N];人民日報;2000年
5 劉心武;倫敦弘“紅”記[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6 田望生;嚴復、林紓與桐城派[N];中國鐵道建筑報;2000年
7 本報記者 劉昶;名著市場強莊啟動 贏家通吃硝煙初起[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8 孟保青;意在出新的《新莎士比亞全集》[N];文匯報;2000年
9 記者 邢曉芳;3位諾貝爾獎得主作品出版[N];文匯報;2000年
10 周克希;《追憶似水年華》譯余[N];文匯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子滿;文學翻譯中的雜合現(xiàn)象[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2年
2 侯國金;語用標記等效原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3 宋海云;論中國文化意象的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4 湯(?);當今中國的翻譯政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5 龔芬;論戲劇語言的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6 李磊榮;論民族文化的可譯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7 吳文安;文學翻譯中的美學效果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8 吳波;論譯者的主體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趙剛;漢英詞典翻譯的篇章語言學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陳偉;學理反思與策略重構(gòu)[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彩梅;[D];西北大學;2000年
2 李瑩瑩;[D];鄭州大學;2000年
3 楊書;文學翻譯的歸化與異化[D];外交學院;2001年
4 張永華;對翻譯批評的反思[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5 王艷;關于古詩英譯的等值[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6 溫惠娟;傅東華的翻譯[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1年
7 黃鵬麗;從《論語》譯文看對譯法在古文今譯中的地位[D];廣西大學;2002年
8 劉艷;從語域的角度看翻譯的對等[D];天津師范大學;2002年
9 盧志宏;[D];安徽大學;2002年
10 張黎琴;[D];鄭州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3285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lxszy/1328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