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科技文獻官方、民間、宗教三大作者群體研究
本文關鍵詞:秦漢科技文獻官方、民間、宗教三大作者群體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秦漢科技文獻官方、民間、宗教三大作者群體研究,不光是作者的研究,也是文獻的研究,因為作品本身就是作者主體的重要組成要素。秦漢時期的科技文獻作者在數(shù)量上不如其他時期,部分作者的影響力也不如其作品,比如《九章算術》,它是中國漢族學者在古代第一部數(shù)學專著,是“算經(jīng)十書”中最重要的一種,但是多數(shù)人不知道它是由張蒼校正的,由此可見通過對科技文獻的研究,能讓我們更多的了解該文獻的作者,因為有些時候我們是先接觸到作品再接觸到作者,而這種情況不在少數(shù),所以對科技文獻作者作品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關于秦漢時期的科技文獻研究較少,而科技文獻本身就是科技檔案,所以對科技文獻的研究可以以科技檔案為出發(fā)點,擴展到科技文獻的研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科技檔案都是科技文獻,本文將對其進行篩選,只就科技檔案中的科技文獻進行研究。第一部分為綜述,將對秦漢時期的作者群體進行系統(tǒng)的解釋,包括相關概念及范疇等。第二部分對秦漢科技文獻作者群體進行系統(tǒng)的概述,包括作者群體所處的社會背景,不同群體的數(shù)量及地域分析。第三部分為家庭與教育背景分析,將作者群體分為三個部分,分別從官方、民間與宗教三個作者群體角度對其家庭與教育背景進行分析。第四部分對作者群體的文獻進行分析,包含寫作目的、資料來源、作品形式與內(nèi)容、作品流傳方式與途徑。第五部分是總結分析,該部分將對三大作者群體各自的優(yōu)勢和不足進行分析與表述。
【關鍵詞】:秦漢 科技文獻作者 官方作者 民間作者 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K232;G279.29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緒論11-15
- 0.1 相關概念與范疇界定11-12
- 0.1.1 相關概念11-12
- 0.1.2 資料來源與研究對象12
- 0.2 研究現(xiàn)狀12-14
- 0.2.1 相關研究12-13
- 0.2.2 存在的不足13-14
- 0.3 研究意義與創(chuàng)新14-15
- 0.3.1 研究意義14
- 0.3.2 創(chuàng)新之處14-15
- 1 秦漢科技文獻作者群體存在的社會背景15-22
- 1.1 社會政治與文化15-18
- 1.1.1 社會政治15-16
- 1.1.2 社會文化16-18
- 1.2 科學技術的總體發(fā)展水平18-22
- 1.2.1 科學的發(fā)展18-19
- 1.2.2 技術的進步19-22
- 2 秦漢科技文獻作者群體的組成22-29
- 2.1 秦漢官方科技文獻作者的組成23-27
- 2.1.1 秦漢官方科技文獻作者的數(shù)量23
- 2.1.2 秦漢官方科技文獻作者的地域分布23-25
- 2.1.3 秦漢官方科技文獻作者的學科分布25-26
- 2.1.4 秦漢官方科技文獻作者的官職結構26-27
- 2.2 秦漢民間與宗教科技文獻作者的組成27-29
- 3 秦漢科技文獻作者的知識積累29-37
- 3.1 秦漢官方科技文獻作者的知識積累29-34
- 3.1.1 秦漢官方科技文獻作者的家庭背景29-30
- 3.1.2 秦漢官方科技文獻作者的教育背景30-32
- 3.1.3 秦漢官方科技文獻作者的職業(yè)經(jīng)歷32-34
- 3.2 秦漢民間與宗教科技文獻作者的知識積累34-37
- 3.2.1 秦漢民間與宗教科技文獻作者的家庭背景34-35
- 3.2.2 秦漢民間與宗教科技文獻作者的教育背景35-36
- 3.2.3 秦漢民間與宗教科技文獻作者的職業(yè)經(jīng)歷36-37
- 4 秦漢科技文獻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與作品流傳方式37-44
- 4.1 秦漢官方科技文獻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與作品流傳方式37-41
- 4.1.1 秦漢官方科技文獻作者的寫作目的37-38
- 4.1.2 秦漢官方科技文獻作者的資料來源38-39
- 4.1.3 秦漢官方科技文獻作者的作品形式39-40
- 4.1.4 秦漢官方科技文獻作者的作品流傳方式40-41
- 4.2 秦漢民間與宗教科技文獻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與作品流傳方式41-44
- 4.2.1 秦漢民間與宗教科技文獻作者的寫作目的41-42
- 4.2.2 秦漢民間與宗教科技文獻作者的資料來源42
- 4.2.3 秦漢民間與宗教科技文獻作者的作品形式42-43
- 4.2.4 秦漢民間與宗教科技文獻作者的作品流傳方式43-44
- 5 總結與分析44-52
- 5.1 秦漢科技文獻三大作者群體的特點44-46
- 5.1.1 秦漢官方科技文獻作者群體的特點44-45
- 5.1.2 秦漢民間與宗教科技文獻作者群體的特點45-46
- 5.2 秦漢科技文獻三大作者群體的比較分析46-49
- 5.2.1 秦漢科技文獻作者群體組成的比較分析46-47
- 5.2.2 秦漢科技文獻作者群體知識積累的比較分析47-48
- 5.2.3 秦漢科技文獻作者群體的創(chuàng)作過程與作品流傳方式的比較分析48-49
- 5.3 秦漢社會的特殊性對科技發(fā)展的影響49-52
- 5.3.1 秦漢社會政治對科技文獻作者群體的影響49-50
- 5.3.2 秦漢科技發(fā)展的特殊性對科技文獻作者群體的影響50-51
- 5.3.3 秦漢中外科技文化交流51-52
- 結束語52-53
- 參考文獻53-59
- 附錄 秦漢科技文獻作者要素統(tǒng)計表59-69
- 致謝69-70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以及參加科研情況70-7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易繼明;我國古代對外科技交流史略考[J];科技與法律;2003年04期
2 孫毓棠;;戰(zhàn)國秦漢時代紡織業(yè)技術的進步[J];歷史研究;1963年03期
3 朱宏斌;;秦漢時期農(nóng)業(yè)科技文化交流的類型與模式[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4 聶敏;楊乙丹;;對等主體間農(nóng)業(yè)科技文化的互動交流——淺談秦漢時期中印農(nóng)業(yè)科技文化的交流[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5 郝建平;;秦漢文明淺析[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6 宋景城;王彪;王曉麗;;論墨家“兼愛、非攻”思想對和諧社會建設的借鑒意義[J];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7 陳一梅;;秦漢時期的文獻收藏[J];陜西檔案;2005年06期
8 康麗娜;;秦漢農(nóng)書的文獻價值[J];史學月刊;2011年05期
9 秦漢;;2010年中國大陸秦漢史研究綜述[J];秦漢研究;2012年00期
10 侯秀林;;遼金時期山西刻書業(yè)繁榮的原因[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孔德明;漢賦的生產(chǎn)與消費[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顧亞芹;《本草綱目》量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楊滌非;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北方民族戰(zhàn)爭的戰(zhàn)術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3 朱宏斌;戰(zhàn)國秦漢時期中外農(nóng)業(yè)科技文化交流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1年
4 康麗娜;秦漢農(nóng)學文獻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秦漢科技文獻官方、民間、宗教三大作者群體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137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tushudanganlunwen/41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