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距離對我國頂尖英文科技期刊稿源國際化的影響研究--基于中科院最具國際影響力英文科技期刊的實證分析
本文關鍵詞:文化距離對我國頂尖英文科技期刊稿源國際化的影響研究--基于中科院最具國際影響力英文科技期刊的實證分析 出處:基于中科院最具國際影響力英文科技期刊的實證分析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最具國際影響力 英文科技期刊 文化距離 WoS發(fā)文量 語言因素 文獻計量
【摘要】:【目的】研究文化距離對我國頂尖英文科技期刊稿源國際化的影響。【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Wo S)數(shù)據(jù)庫統(tǒng)計中科院最具國際影響力英文科技期刊2012—2016年發(fā)文統(tǒng)計排名前50的國家(地區(qū)),以其中47個國家(地區(qū))為樣本國,計算樣本國與我國的文化距離值。以文化距離值為重點解釋變量,Wo S發(fā)文量和語言因素為控制變量,47個樣本國在26種樣本刊的發(fā)文量為被解釋變量,構建回歸模型,利用SPSS 24.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回歸分析!窘Y果】文化距離與26種樣本刊的稿源國際化低度負相關;Wo S發(fā)文量與稿源國際化高度正相關;語言因素與稿源國際化低度正相關!窘Y論】我國頂尖英文科技期刊應在與我國文化距離相對較近、Wo S發(fā)文量大、官方語言或通用語言是英語的國家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stance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source of the top English sci-tech periodicals in China. [Methods] we used Web of Science (Wo S) database to count the most influential International Sci-Tech Periodicals i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rom 2012 to 2016, which ranked the top 50 countries in statistics. 47 countries (regions) were selected as sample countries, and the cultural distance between sample countries and China was calculated. Taking culture distance as the key point to explain variables, Wo S quantity and language factors as control variables. 47 sample countries in the 26 sample journals issued as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s, build regression models, and use SPSS 24 software to do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cultural distanc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26 sample publications. Wo 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manuscript sources; language factor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manuscript sources. [Conclusion] the top English sci-tech periodicals in China should be relatively close to our cultural distance, the amount of Wo S is large, the official language or the general language is the country of English.
【作者單位】: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基于文化距離視角的中國出版業(yè)‘走出去’提升路徑研究”(15YJA860006)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TOP學術期刊跨文化傳播力與國內(nèi)學術期刊國際化發(fā)展模式研究”(2015SJD221)
【分類號】:G237.5;G353.1
【正文快照】: 1980年,Luostarinen首次提出“文化距離”的概念,將母國與東道國之間既能夠創(chuàng)造知識需求,又阻礙知識流動,導致其他流動也受到阻礙的要素總和稱為文化距離[1]。簡而言之,文化距離是不同國家(地區(qū))之間文化差異的數(shù)量化。曲如曉等[2]研究了文化距離對我國文化產(chǎn)品貿(mào)易的影響,發(fā)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玲;;論科技期刊的利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2 申云霞;;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地位的現(xiàn)狀及提高影響的對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0年06期
3 柳建喬;科技期刊產(chǎn)業(yè)化初探[J];編輯學報;2000年01期
4 施利國;科技期刊應設“更正”欄[J];編輯學報;2000年02期
5 陳宏愚,高建平;科技期刊產(chǎn)業(yè)化的路徑依賴[J];編輯學報;2000年03期
6 彭潔;文理融合與科技期刊的深度發(fā)展[J];編輯學報;2000年04期
7 王艷秀,鄭雪,張桂弘;勘誤表──體現(xiàn)科技期刊嚴謹作風的一面鏡子[J];編輯學報;2000年04期
8 齊淑娟;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信息量[J];編輯學刊;2000年03期
9 兆瑞臻;正確退稿,提高科技期刊競爭力[J];編輯學刊;2000年03期
10 宋敬埔;《爆破器材》雜志在全國科技期刊中的排序和地位[J];爆破器材;200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蘇春梅;袁正明;;科技期刊擺脫困境的思考[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上冊)[C];2002年
2 黃少華;謝桂英;;科技期刊在科技創(chuàng)新中的作用[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上冊)[C];2002年
3 張建設;;科技期刊的評估體系分析及思考[A];改革創(chuàng)新·科學發(fā)展——第7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wǎng)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張瓊;王芳;李朝暉;劉平方;謝建江;艾尼瓦爾;;新中國60年新疆科技期刊回顧與展望[A];改革創(chuàng)新·科學發(fā)展——第7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wǎng)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黃荔;;以科學發(fā)展觀為統(tǒng)領 助推期刊發(fā)展上水平[A];改革創(chuàng)新·科學發(fā)展——第7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wǎng)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齊勝濤;;新時期電力科技期刊的發(fā)展要求[A];改革創(chuàng)新·科學發(fā)展——第7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wǎng)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吳興兵;魏開金;鄧薇;徐濱;;論科技期刊的編輯加工[A];編輯學報(2009年增刊)[C];2009年
8 郝新民;馬小榮;郭瑞;;科技期刊在線編發(fā)利用策略探討[A];改革創(chuàng)新·科學發(fā)展——第7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wǎng)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溫澤宇;徐狀;甄志勇;;中國科技期刊在出版業(yè)變革中創(chuàng)新[A];第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0年
10 王國棟;;科技期刊公益性與商品性之博弈[A];第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垠;“創(chuàng)新成果是科技期刊跳動的靈魂”[N];大眾科技報;2008年
2 記者 吳苡婷;我國科技期刊提高質量需多管齊下[N];上?萍紙;2012年
3 張興芳;科技期刊“名刊”難求[N];大眾科技報;2004年
4 雷鷹;我省科技期刊實施精品戰(zhàn)略[N];江西日報;2004年
5 于海洪;科技期刊也要“守土有責”[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2年
6 魏艷紅;科技期刊如何走出困境[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
7 白月枝;科技期刊新聞性閃亮登場[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 崔雪芹;中國科技期刊 明天會更好[N];中華讀書報;2003年
9 康建中;科技期刊如何走出怪圈(上)[N];中華新聞報;2004年
10 康建中;科技期刊如何走出怪圈(下)[N];中華新聞報;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英浩;《巖性油氣藏》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設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8年
2 熊俊龍;花卉科技期刊品牌化經(jīng)營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3 沈劍虹;河北省科技期刊“雙效”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發(fā)展路徑的理論思考[D];河北大學;2004年
4 王重洋;論科技期刊的網(wǎng)絡化編輯方法[D];河北大學;2009年
5 許開民;河南省科技期刊發(fā)展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6 屈湘玲;前景與路徑:改制中的湖南科技期刊觀察[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7 蔣文娜;科技期刊依托科研機構發(fā)展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3年
8 吳靜;北京地區(qū)科技期刊的國際化問題研究(2001-2013)[D];北京印刷學院;2015年
9 顏嚴;中國科技期刊產(chǎn)業(yè)環(huán)境及戰(zhàn)略選擇[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寧樺;我國科技期刊的數(shù)字化發(fā)展[D];山東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3453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tushudanganlunwen/1345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