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光照強度和鹽度對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幼孢子體生長和生化組成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溫度、光照強度和鹽度對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幼孢子體生長和生化組成的影響
更多相關文章: 巨藻幼孢子體 光照強度 溫度 鹽度 生長 蛋白質 葉綠素 物質積累 褐藻酸鈉 碳水化合物
【摘要】:作者從2013年10月8日以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王飛久研究員提供的巨藻幼孢子體(Macrocystis pyrifera)為研究對象,設置四個光照強度處理(50,100,150,200μmol/(m2·s)),四個溫度處理(5,10,15,20℃℃)和四個鹽度處理(20,25,30,35),實驗采用固定其中一個環(huán)境因子,其余兩個環(huán)境因子完全交叉分組培養(yǎng)巨藻幼孢子體的方法進行,培養(yǎng)結束后對其特定生長率、蛋白質含量、葉綠素含量、物質積累、褐藻酸鈉含量進行測定分析,以期為巨藻在中國的養(yǎng)殖和展館的展出前期培養(yǎng)提供理論依據(jù)。1.光照強度和溫度對巨藻幼孢子體生長和生化組成的作用巨藻幼孢子體的特定生長率受光照強度、溫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顯著。光照強度一定時,隨著溫度的上升,SGR先上升后下降。溫度一定時,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SGR有先上升再下降。故在光照強度10(m2·s)溫度15℃時,SGR達到實驗時的最大值(18.401),在光照強度(m2·s)溫度在5℃時,SGR最小(2.358)。蛋白質含量受光照、溫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顯著。光照強度一定時,隨著溫度的升高,蛋白質含量基本上逐漸升高。溫度一定時,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蛋白質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故在溫度20℃光照強度100μmol/(m2·s)時,蛋白質含量最高(17.766mg/g),溫度5℃光照強度50μmol/(m2·s)時,蛋白質含量最低(2.502mg/g)。葉綠素a含量受光照、溫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顯著。光照強度一定時,隨著溫度升高,葉綠素a含量基本上是先升高后下降。溫度一定時,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葉綠素a的含量基本上逐漸降低,但是溫度組10℃C沒有這樣的趨勢。故光照強度50μmol/g(m2·s),溫度15℃時,葉綠素a含量最高(1.203mg/g),光照強度150μmol/(m2·s)溫度5℃時,葉綠素a含量最低(0.425 mg/g)。葉綠素c含量受光照、溫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顯著。光照強度一定時,隨著溫度升高,葉綠素c含量基本上是先升高后下降。溫度一定時,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葉綠素c的含量基本上逐漸降低。故光照強度50μmol/(m2s)溫度15℃℃時,葉綠素c含量最高(6.545mg/g),光照強度150μmol/(m2·s)溫度5℃時,葉綠素c含量最低(2.076mg/g)。碳含量受光照強度、溫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均不顯著。在溫度10℃C光照強度150μmol/(m2·s)時,碳含量最高(31.8%),溫度20℃C光照強度100μmol/(m2·s)時,碳含量最低(28.50%)。氮含量受光照強度和溫度的影響明顯,但受二者交互作用的影響不明顯。光照強度一定時,隨著溫度的升高,氮含量逐漸減少。溫度一定時,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氮含量先減少后增加。故在溫度5℃光照強度50μmol/(m2·s),氮含量最高(4.36%),溫度20℃光照強度150μmol/(m2·s)時,氮含量最低(3.54%)。褐藻酸鈉含量受溫度影響顯著,但受光照強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不顯著。光照強度一定時,隨著溫度的上升,褐藻酸鈉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溫度一定時,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褐藻酸鈉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但差異不顯著。故溫度10℃光照強度為150μmol/(m2·s)時,褐藻酸鈉含量達到最大(2.867mg/g),溫度20℃光照強度為200μmol/(m2.s)時,褐藻酸鈉含量最低(2.438 mg/g)。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受光照強度、溫度的影響顯著,但受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不顯著。在光照強度一定時,隨著溫度的升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在溫度一定時,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受光照強度影響顯著,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碳水化合物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故溫度15℃光照強度為150μmol/(m2·s)時,碳水化合物含量含量最高(34.56%),溫度20℃C光照強度為50gmol/(m2·s)時,含量最低(24.41%)。2.光照強度和鹽度對巨藻幼孢子體生長和生化組成的影響巨藻幼孢子體的特定生長率受光照強度、鹽度的作用影響顯著但受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不顯著。光照強度一定時,隨著鹽度的上升,SGR先上升后下降。鹽度一定時,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SGR先上升再下降。故在光照強度100μmol/(m2·s)鹽度為30時,SGR達到最大值(12.098),光照強度50μmol/(m2·s)鹽度在20時,SGR最小(2.297).蛋白質含量受光照、鹽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顯著。光照強度一定時,隨著鹽度的升高,蛋白質含量基本上逐漸升高。鹽度一定時,蛋白質含量受光照強度影響明顯,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蛋白質含量逐漸上升。故在鹽度35光照強度200μmol/(m2·s)時,蛋白質含量最高(14.763mg/g),鹽度20光照強度為50μmol/(m2·s)時,蛋白質含量最低(4.003mg/g)。葉綠素a含量受光照強度、鹽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顯著。光照強度一定時,隨著鹽度升高,葉綠素a含量基本逐漸上升。鹽度一定時,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葉綠素a的含量基本逐漸下降。故光照強度50μmol/(m2·s)鹽度為35時,葉綠素a含量最高(0.592mg/g),光照強度為200μmol/(m2·s),鹽度為20,葉綠素a含量最低(0.265 mg/g)。巨藻幼孢子體的葉綠素c含量受光照、溫度的影響顯著,但受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不顯著。光照強度一定時,隨著鹽度升高,葉綠素c含量基本上是先升高后下降,在150μmol/(m2·s)時達到最大。但是光照組50μmol/(m2·s)沒有這樣的趨勢。當鹽度一定時,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葉綠素c的含量在光照組間差異不顯著。故光照強度50μmol/(m2·s)鹽度35時,葉綠素c含量最高(2.463mg/g),光照強度200μmol/(m2·s)鹽度20時,葉綠素c含量最低(1.249mg/g)。碳含量受光照強度、鹽度的影響顯著但受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不顯著。光照強度一定時,隨著鹽度的升高,碳含量逐漸上升。鹽度一定時,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碳含量逐漸減少。在鹽度35光照強度為50μmol/(m2·s)時,碳含量最高(33.8%),鹽度20光照強度為2100μmol/(m2·s)時,碳含量最低(26.5%)。氮含量受鹽度的影響明顯,但受光照強度和二者交互作用的影響不明顯。光照強度一定時,隨著鹽度的升高,氮含量逐漸增加。鹽度一定時,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氮含量增加后減少。故鹽度35光照強度為100μmol/(m2·s)時,氮含量最高(5.33%),鹽度20光照強度為50μmol/(m2·s)時,氮含量最低(4.24%)。褐藻酸鈉含量受光照強度影響顯著但受鹽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不顯著。光照強度一定時,隨著鹽度的上升,褐藻酸鈉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但差異不顯著。鹽度一定時,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褐藻酸鈉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且差異顯著。故鹽度30光照強度為100μmol/(m2·s)時,褐藻酸鈉含量達到最大(2.678mg/g),鹽度20光照強度為50μmol/(m2·s)時,褐藻酸鈉含量最低(2.330 mg/g)。碳水化合物含量受光照強度、鹽度的作用影響顯著但受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不顯著。光照強度一定時,隨著鹽度的上升,碳水化合物含量不斷上升:鹽度一定時,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碳水化合物含量有先上升在下降。故在光照強度100μmol/(m2·s)鹽度為35時,碳水化合物含量達到最大值(38.15%),光照強度在200μmol/(m2·s)鹽度在20時,含量最小(30.10%)。3.溫度和鹽度對巨藻幼孢子體生長和生化組成的影響:在鹽度為20溫度20℃時,藻體死亡,葉片解體。巨藻幼孢子體的特定生長率(SGR)受鹽度、溫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顯著。鹽度一定時,隨著溫度的上升,SGR先上升后下降。溫度一定時,隨著鹽度的增加,SGR先上升后下降。故鹽度30溫度15℃℃時,SGR達到實驗時的最大值(13.098),鹽度20溫度在5℃時,SGR最小(2.594)。蛋白質含量受鹽度、溫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顯著。在鹽度一定時,隨著溫度的升高,蛋白質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在溫度一定時,隨著鹽度的上升,蛋白質含量基本上是逐漸上升。故溫度10℃,鹽度35時,蛋白質含量最高(17.178mg/g),溫度5℃鹽度20時,蛋白質含量最低(1.024mg/g)。葉綠素a含量受鹽度、溫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顯著。鹽度一定時,隨著溫度升高,葉綠素a含量變化沒有規(guī)律的趨勢,但是各鹽度組均在溫度為20℃C時達到最大葉綠素a含量。溫度一定時,隨著鹽度的增加,葉綠素a的含量基本上逐漸上升。故鹽度35溫度20℃時,葉綠素a含量最高(1.226mg/g),鹽度20,溫度5℃時,葉綠素a含量最低(0.325 mg/g)。巨藻幼孢子體的葉綠素c含量受鹽度、溫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顯著。當鹽度一定時,隨著溫度升高,葉綠素c含量變化沒有規(guī)律的趨勢,但是各鹽度組均在溫度為20℃℃時達到最大葉綠素c含量。溫度一定時,隨著鹽度的增加,葉綠素c的含量基本上逐漸上升。故鹽度35溫度20℃時,葉綠素c含量最高(5.939mg/g),鹽度20溫度5℃時,葉綠素c含量最低(1.584mg/g)。碳含量受溫度影響顯著但受鹽度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不顯著。鹽度一定時,隨著溫度的升高,各鹽度組碳含量逐漸下降。溫度一定時,隨著鹽度的增加,各溫度組的碳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但是差異不顯著。故鹽度25溫度為5℃時,碳含量最高(32.3%),鹽度35溫度20℃時,碳含量最低(28.2%)。巨藻幼孢子體的氮含量受溫度的影響明顯但受鹽度和二者交互作用的影響不明顯。鹽度一定時,隨著溫度的升高,氮含量沒有顯著差異。溫度一定時,隨著鹽度的增加,氮含量逐漸減少。故鹽度20溫度為15℃時,氮含量最高(4.22%),鹽度35溫度5℃時,氮含量最低(3.21%)。褐藻酸鈉含量受溫度,鹽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不顯著但有著比較規(guī)律的趨勢。溫度一定時,隨著鹽度的上升,褐藻酸鈉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鹽度一定時,隨著溫度的增加,褐藻酸鈉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故鹽度30溫度15℃時,褐藻酸鈉含量達到最大(2.653mg/g),鹽度20溫度5℃時,褐藻酸鈉含量最低(2.435 mg/g)。碳水化合物含量受鹽度、溫度的影響顯著但受二者的交互作用影響不顯著。鹽度一定時,隨著溫度的上升,碳水化合物含量是先上升后下降。溫度一定時,隨著鹽度的增加,碳水化合物含量有先上升在下降的趨勢且差異明顯。故在鹽度30溫度15℃C時,碳水化合物含量達到最大值(31.88%),鹽度20溫度在5℃時,含量最小(31.28%)。
【關鍵詞】:巨藻幼孢子體 光照強度 溫度 鹽度 生長 蛋白質 葉綠素 物質積累 褐藻酸鈉 碳水化合物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S917.3
【目錄】:
- 摘要5-9
- Abstract9-19
- 0 前言19-20
- 1 文獻綜述20-26
- 1.1 巨藻的植物學20-22
- 1.1.1 巨藻的分類地位及分布20
- 1.1.2 巨藻的生活習性和生長特點20
- 1.1.3 巨藻的繁殖特性20-22
- 1.2 巨藻的實際應用價值22-23
- 1.2.1 巨藻的生態(tài)作用22
- 1.2.2 巨藻的經濟作用22
- 1.2.3 巨藻的文化作用22-23
- 1.3 巨藻的研究現(xiàn)狀23
- 1.4 環(huán)境因子對大型海藻的影響23-25
- 1.4.1 光照強度對大型海藻的影響23-24
- 1.4.2 溫度對大型海藻的影響24
- 1.4.3 鹽度對大型海藻的影響24-25
- 1.5 研究意義及目的25-26
- 2 光照強度和溫度對巨藻幼孢子體生長和生化組成的影響26-46
- 2.0 前言26
- 2.1 光照強度和溫度對巨藻幼孢子體生長的影響26-29
- 2.1.1 實驗材料26
- 2.1.2 實驗方法26-27
- 2.1.3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27
- 2.1.4 實驗結果27-29
- 2.2 光照強度與溫度對巨藻幼孢子體生化組成的影響29-43
- 2.2.1 實驗材料29
- 2.2.2 實驗方法29
- 2.2.3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29-30
- 2.2.4 實驗結果30-43
- 2.3 討論43-46
- 3 光照強度和鹽度對巨藻幼孢子體生長和生化組成的影響46-67
- 3.0 前言46
- 3.1 光照強度和鹽度對巨藻幼孢子體生長的影響46-49
- 3.1.1 實驗材料46
- 3.1.2 實驗方法46-47
- 3.1.3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47
- 3.1.4 實驗結果47-49
- 3.2 光照強度與鹽度對巨藻幼孢子體生化組成的影響49-63
- 3.2.1 實驗材料49
- 3.2.2 實驗方法49
- 3.2.3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49
- 3.2.4 實驗結果49-63
- 3.3 討論63-67
- 4 溫度和鹽度對巨藻幼孢子體生長和生化組成的影響67-86
- 4.0 前言67
- 4.1 溫度和鹽度對巨藻幼孢子體生長的影響67-70
- 4.1.1 實驗材料67
- 4.1.2 實驗方法67-68
- 4.1.3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68
- 4.1.4 實驗結果68-70
- 4.2 溫度和鹽度對巨藻幼孢子體生化組成的影響70-84
- 4.2.1 實驗材料70
- 4.2.2 實驗方法70
- 4.2.3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70
- 4.2.4 實驗結果70-84
- 4.3 討論84-86
- 參考文獻86-92
- 致謝92-93
- 作者簡介及攻讀期成果9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道植;徐玉蓉;;不同光照強度對漆樹幼苗生長影響的初步研究[J];中國生漆;1986年02期
2 ;不同類型雞舍的光照強度標準[J];甘肅畜牧獸醫(yī);1990年02期
3 曹順;;蛋雞雙層并列重疊籠養(yǎng)光照強度的測量與改進措施[J];當代畜牧;1991年04期
4 李新平;郭學斌;王宗漢;常書平;;楊麥間作地的光照強度[J];山西林業(yè)科技;1992年02期
5 吳躍開,張云松,李曉紅,普照,丁治國;濕地蘚的生長與光照強度之間關系的初步研究[J];貴州林業(yè)科技;2000年02期
6 陳朝;;“照”顧好您的綠色家園[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02年05期
7 龔云池;徐季娥;張淑珍;;光照強度對鴨梨果實品質的影響[J];山西果樹;1982年02期
8 李登順;;光照強度對平菇子實體生育的影響[J];食用菌;1983年02期
9 ;有問有答[J];中國花卉盆景;1986年02期
10 梁云峰;金學順;胡云霞;;光照強度對初產蛋雞生產性能的影響[J];山東家禽;1992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海峰;林永賢;賈士儒;;氮源和光照強度對發(fā)狀念珠藻單體細胞生長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響[A];第三屆全國化學工程與生物化工年會論文摘要集(上)[C];2006年
2 馬為民;錢志萍;孫莉;王全喜;施定基;;綠色微囊藻的混合營養(yǎng)生長[A];中國藻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3 李少香;于克鋒;霍元子;朱瑩;何培民;;溫度、光照強度對滸苔(Ulva prolifera)吸收溶解性無機碳及提升海水pH的影響[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4 岳學軍;洪添勝;宋淑然;代芬;吳偉斌;;基于WSN的柑橘樹光照強度采集[A];紀念中國農業(yè)工程學會成立30周年暨中國農業(yè)工程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CSAE 2009)論文集[C];2009年
5 李炯;杜林方;張年輝;朱曉峰;;利用非放射方法研究光照強度對豌豆PSⅡ蛋白體內磷酸化的影響[A];第九次全國生物物理大會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2年
6 師德強;;Spirulina fusiformis TJSD的最適生長條件研究[A];2008年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7 孫廣玉;王學臣;;馬藺葉片PSⅡ對鹽堿的響應[A];2005年全國植物逆境生理與分子生物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8 李農;王鈞銳;;植物照明的生態(tài)環(huán)保研究[A];中國科協(xié)第249次青年科學家論壇——照明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的量化觀測與評價報告文集[C];2012年
9 李夜光;羅曉云;楊福清;杜偉春;單振光;李中奎;耿亞紅;胡鴻鈞;;光照強度對螺旋藻生長繁殖速率的影響[A];中國藻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10 劉曉培;張飲江;王聰;馬海峰;李巖;董悅;易冕;文曉峰;;鹽脅迫對苦草生理指標影響的實驗研究[A];中國藻類學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本報記者 姚蓉;光照強度[N];中國花卉報;2009年
2 山東省沂水縣第二職業(yè)中專 王道坤;怎樣用好陽光[N];河南科技報;2008年
3 姚蓉 譯;玻利維亞秋海棠的扦插繁殖[N];中國花卉報;2009年
4 孫亮;大棚小氣候調控有技巧[N];山西科技報;2008年
5 屈文旭;影響農業(yè)生產的主要氣象因素[N];中國氣象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孫向衛(wèi);鐵、磷和光照強度對三種浮游植物生長的影響[D];浙江大學;2006年
2 鄭偉;植物幼苗生長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孟天;溫度和光照強度對5種海洋單胞藻類生長及類胡蘿卜素類物質積累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2 蘆薇薇;溫度、光照強度和鹽度對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幼孢子體生長和生化組成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3 夏蕊琪;光照強度對螺旋藻形態(tài)及生理的影響[D];安徽農業(yè)大學;2013年
4 趙習武;不同光照強度和氣溫對四個觀賞甘薯品種葉色的影響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4年
5 朱丹婷;光照強度、溫度和總氮濃度對三種沉水植物生長的影響[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6 華登科;不同光照強度和日糧營養(yǎng)水平對北京油雞生產性能、肉品質及福利的影響[D];揚州大學;2014年
7 馬曉華;喜樹苗木生長、生理生化特性及喜樹堿含量對光照強度的響應[D];浙江農林大學;2015年
8 桑敏;利用粉核油球藻Pinguiococcus pyrenoidosus生產EPA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9 毛立彥;光照強度及溫度對曼陀羅生長的影響[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年
10 劉潔;不同因素對叢枝菌根真菌吸收同化外源氮產生精氨酸的影響[D];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9890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989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