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甘薯白皮黃心突變體新栗生物學特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紫甘薯白皮黃心突變體新栗生物學特性研究
【摘要】:甘薯是我國繼水稻、小麥、玉米和馬鈴薯之后的第五大糧食作物,具有產量高、適應性廣和抗性強等特點。紫甘薯富含花色苷,是天然色素,也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以紫甘薯浙紫薯1號及其白皮黃心突變體新栗為研究材料,從植物學特征、生理特性、主要農藝性狀、花色苷合成相關基因表達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并對突變體進行了遺傳鑒定,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與浙紫薯1號相比,突變體新栗萌芽早,芽的顏色變淺,莖的顏色由紫變綠,莖變粗,節(jié)間變短,分枝數(shù)變少,株高變矮,薯塊表皮顏色由紫色變成白色,薯肉顏色由紫色變成淡黃色,其他性狀沒有變化。浙紫薯1號和新栗凈光合速率-光響應曲線(Pn-PAR)呈相似的二次曲線關系,浙紫薯1號光補償點在26μmol·m-2·s-1,光飽和點在1430μmol·m-2·s-1;新栗光補償點在30μmol·m-2·s-1,光飽和點在1600μmol·m-2·s-1,新栗對強光的耐受性顯著強于浙紫薯1號。浙紫薯1號和新栗凈光合速率-C02響應曲線(Pn-C02)呈相似的二次曲線關系,浙紫薯1號C02補償點在24μmol·mol-1,CO2飽和點在886μmol·mol-1;新栗C02補償點在44μmol·mol-1,C02飽和點在1154μmol·mol-1,新栗對C02的需求高于浙紫薯1號。浙紫薯1號和新栗的Pn日變化均呈典型雙峰曲線,有午休現(xiàn)象。新栗莖的激素GA3含量顯著低于浙紫薯1號,可能與新栗莖變粗、節(jié)間變短有關。新栗塊根的激素Z含量顯著高于浙紫薯1號,可能與快根的膨大有關。新栗產量達2737kg/667m2,比浙紫薯1號增產45%,差異顯著,新栗單株結薯數(shù)5.1個,單株薯重0.984kg,兩個品種薯形均為紡錘型。浙紫薯1號塊根總花色苷含量明顯高于新栗,高效液相色譜檢測其塊根含有8種花色苷單體,而新栗未檢測到花色苷單體。新栗的干物質含量、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均比浙紫薯1號要高,但蛋白質含量降低。2、半定量RT-PCR結果表明,與浙紫薯1號相比,新栗塊根的花色苷生物合成相關轉錄基因IbMYB1和結構基因CHS、CHI、F3H、DFR、ANS、3GT的表達量不同程度下調。3、流式細胞檢測結果表明新栗的染色體倍性沒有變化;克隆獲得了浙紫薯1號和新栗IbMYB1編碼區(qū)全長基因各1個,序列全長均為1300個堿基,兩者同源性達99%,與Genbank中其他IbMYB1序列同源性達99-100%;PCR檢測發(fā)現(xiàn)浙紫薯1號含有2種類型IbMYB1基因:IbMYB1-1和IbMYB1-2,新栗只有IbMYB1-1。因此,新栗是由于突變造成了IbMYB1-2的缺失,IbMYB1不能轉錄和翻譯,花色苷合成受到抑制。
【關鍵詞】:紫甘薯 突變體 IbMYB1 生物學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S531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前言10-19
- 1.1 紫甘薯及其花色苷11-12
- 1.1.1 紫甘薯11
- 1.1.2 花色苷11-12
- 1.2 花色苷的生物合成及其代謝調控12-17
- 1.2.1 花色苷的生物合成12-13
- 1.2.2 花色苷生物合成的主要結構基因13-14
- 1.2.3 花色苷生物合成的主要調節(jié)基因14-17
- 1.3 研究目的與意義17-19
- 2 材料與方法19-33
- 2.1 供試材料19-20
- 2.1.1 試驗品種19
- 2.1.2 試劑及儀器19
- 2.1.3 試驗地點19-20
- 2.2 試驗方法20-32
- 2.2.1 試驗田間設計20
- 2.2.2 植物學特性研究20
- 2.2.3 光合特性和激素含量研究20-21
- 2.2.4 主要農藝性狀觀測21
- 2.2.5 品質分析21-26
- 2.2.6 花色苷合成相關基因表達26-31
- 2.2.7 突變體遺傳鑒定31-32
- 2.3 數(shù)據分析與處理方法32-33
- 3 結果與分析33-54
- 3.1 植物學特征33-38
- 3.1.1 出苗比較33-34
- 3.1.2 形態(tài)特征34-38
- 3.2 光合特性和激素含量38-43
- 3.2.1 光合特性38-40
- 3.2.2 激素含量40-43
- 3.3 農藝性狀43
- 3.4 品質43-46
- 3.4.1 塊根花色苷含量43-44
- 3.4.2 塊根花色苷種類44-45
- 3.4.3 淀粉、可溶性糖和蛋白質含量45-46
- 3.5 塊根花色苷合成相關基因表達46-48
- 3.6 突變體遺傳鑒定48-54
- 3.6.1 倍性鑒定48
- 3.6.2 IbMYB1的克隆48-53
- 3.6.3 轉錄因子基因IbMYB1的分型53-54
- 4 討論與結論54-58
- 4.1 討論54-56
- 4.1.1 植物激素在甘薯莖和塊根分化和膨大中的作用54-55
- 4.1.2 光合特性與產量之間的關系55
- 4.1.3 調控甘薯花色苷基因表達的相關基因55-56
- 4.2 結論56-58
- 創(chuàng)新點58-59
- 參考文獻59-64
- 附錄64-66
- 致謝66-67
- 作者簡介6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張世全,張強;栽植紫甘薯市場前景廣[J];吉林蔬菜;2004年04期
2 張世全,張強;栽植紫甘薯市場前景廣[J];西南園藝;2004年04期
3 ;紫甘薯前景廣闊[J];山西農業(yè);2004年12期
4 石江;沈升法;吳列洪;李兵;;浙江省紫甘薯的開發(fā)利用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J];浙江農業(yè)科學;2009年04期
5 陳新;李健;陳智慧;余楊;;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紫甘薯中的鋅銅[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0年05期
6 洪鐳;劉亞鷗;;紫甘薯研究綜述[J];吉林農業(yè);2010年06期
7 胡林子;馬永全;于新;;紫甘薯色素抗菌與抗氧化作用研究進展[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1年02期
8 黃艷霞;楊立明;林子龍;陳根輝;郭其茂;;福建省紫甘薯的研究利用現(xiàn)狀和發(fā)展前景[J];福建農業(yè)科技;2012年07期
9 孔芳;高勇;薛正蓮;楊超英;;紫甘薯的營養(yǎng)保健功能及研究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3年05期
10 吳建陽;周西靜;;紫甘薯色素的提取工藝及貯存條件研究[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3年1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楊穎;陳劍兵;陸勝民;;紫甘薯花色素苷的理化穩(wěn)定性研究[A];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五屆年會暨第四屆東西方食品業(yè)高層論壇論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何會文;每畝紫甘薯凈賺1500元[N];天津日報;2009年
2 通訊員 余錦進;成片發(fā)展紫甘薯2600多畝[N];黃石日報;2009年
3 張世全 張強;紫甘薯市場前景看好[N];福建科技報;2004年
4 江全英邋嚴金祥;楊惠鋒培育的富硒紫甘薯苗熱銷省內外[N];農民日報;2007年
5 吳曉華;紫甘薯在玉山試種獲成功[N];上饒日報;2008年
6 記者 黎曉艷 梁堅義;小小紫甘薯把農民引上致富路[N];黃石日報;2009年
7 王曉林;大竹縣引進紫甘薯試種成功[N];四川科技報;2011年
8 記者 羅臻;首批130多個農產品實現(xiàn)直銷[N];黃石日報;2011年
9 張世全;種植紫甘薯 市場前景好[N];云南科技報;2005年
10 李建設;紫甘薯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N];商洛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3條
1 吳春紅;紫甘薯氮素營養(yǎng)特性的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5年
2 高路;紫甘薯多酚氧化酶和β-淀粉酶酶學特性的研究[D];沈陽農業(yè)大學;2008年
3 吳冬梅;軟骨藻酸分子毒理學機制及紫甘薯花青素神經保護機制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李泓燁;紫甘薯花青素對酒精性肝損傷和對肝癌的影響及其機制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2 馬雪松;紫甘薯色素的微乳化和微膠囊化[D];天津科技大學;2015年
3 湯琳菲;紫甘薯白皮黃心突變體新栗生物學特性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5年
4 楊解順;水提紫甘薯色素廢渣減肥、通便保健功能評價及產品開發(fā)研究[D];昆明醫(yī)學院;2011年
5 閆倩倩;紫甘薯花色苷和咖啡酰類活性物質的分離、純化與特性[D];蘇州大學;2012年
6 王新龍;紫甘薯酒加工及相關工藝特性研究[D];江西農業(yè)大學;2014年
7 呂曉燕;紫甘薯粉的制備工藝及加工特性研究[D];江蘇大學;2010年
8 肖莉;紫甘薯酒發(fā)酵過程中理化指標及色澤變化的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2年
9 楚文靖;紫甘薯酒的加工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廣西大學;2008年
10 王晰銳;紫甘薯花色苷的結構鑒定以及穩(wěn)定性和功能性的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9414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941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