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的反思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4-09-20 12:22
  本文是基于《社會演化論》、《論經(jīng)濟學的基礎和與社會學的關系》和《論社會發(fā)生學》的論述,延伸出來對馬克思主義的反思。視馬克思主義為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立階段,希望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發(fā)展階段——系統(tǒng)唯物主義,端正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反思之一——立場問題
 
A、辯證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
  什么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必然的有二個內容組成,一是唯物主義的,一是辯證法的。批判精神主要是辯證法的精神,但辯證法離開了唯物主義,就不是徹底的批判精神。唯物主義辯證法是哲學也是真理。唯物主義辯證法不是專門為哪個階級或為哪個集團服務的,而是某個集團或階級把握住了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其本身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不以哪個階級或集團的利益所左右的,是對人類社會的客觀描述和反映,也是對人類社會之外的整個宇宙的客觀描述和反映。共產(chǎn)黨和無產(chǎn)階級,特別是其內部的知識分子不能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視為自家的私物,視為一種黨性的工具。任何一個階級或集團只要是違背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同樣會被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所拋棄,所懲罰,不是因為你口號喊得響,標簽貼得亮,就能抓住這根救命稻草。所謂辯證法的異化,是一個雙刃的利器,是主客體雙向的運動,異化他人,必然已經(jīng)在同時異化自己。辯證唯物主義作為科學,作為真理的獨立性,絕不可能被特定的政黨或特定的階級所控制或壟斷,決不可能有科學碰摸不得的學術禁區(qū)。
  具體的剖析辯證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它應該有以下幾點內容。
  1、辯證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是條件論。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其本體論、運動論都是一種條件論,一切以條件為依歸。條件的設定是一切科學認識的前提,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其整個體系,或某一過程、或某一現(xiàn)象,人們對其的認識,都必須建立起認識的前提條件,沒有條件就是默認一個條件。對某一認識、真理、定律的認可,就是承認其的前提條件。認識結果的錯誤,理論的偏差,除去過程之外,往往是其前提條件的錯誤和偏差。人類實踐的發(fā)展,一個時代取代另一個時代,知識理論都會更新進步,這些進步往往是建立在重新梳理以往理論知識,或糾正以有的知識,或兼容以有的知識,但是對條件的充分把握和認識,是人類認識過程的第一個步驟。非歐幾何的前提條件是對歐幾里德幾何的前提條件的兼容和發(fā)展,愛因斯坦力學的前提條件是對牛頓力學的兼容和發(fā)展,他們都是在高一級的層次上重新建立邏輯條件來回應人類實踐的進步,引導出新的理論和知識體系。
  2、辯證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是運動論。運動是事物存在的根本特征,離開運動,無所謂事物的存在。時間和空間是運動的兩個屬性,有了時間和空間,表明事物獲得了生命,表明事物的誕生。運動是事物本體的屬性,也就自然的成為辯證唯物主義批判精神的手段。批判精神的運動觀需要把握兩個層次的內容,一個是運動的批判精神有三種方式:矛盾方式的運動觀,質變量變方式的運動觀和否定之否定方式的運動觀。我們以往的運動觀僅提矛盾的運動觀,不提質變量變的運動觀和否定之否定的運動觀是片面的。
  3、辯證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是方法論。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必須把握本體論和認識論的統(tǒng)一,邏輯學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辯證唯物主義的本體論是對客觀事物的客觀描述,必然的是在人們的認知中去把握它們。本體論里的概念、范疇、原理是反映客觀存在的,必然的轉化為認識論里的概念、范疇、原理。本體論和認識論的統(tǒng)一是客觀真理和主觀真理的統(tǒng)一。另外,當真理變成了邏輯思維,辯證唯物主義就轉化為邏輯學,特別是辯證邏輯學。當人的認知轉化為人的實踐,真理就成為人們實踐的手段和方式,邏輯學就成為了方法論。邏輯學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實際上是真理和實踐的統(tǒng)一。所以,從根本上看,方法論、邏輯學、認識論、本體論的統(tǒng)一是統(tǒng)一在客觀存在的一體上,它們其實就是一個整體,一個東西,唯物主義者把它們都歸結到物質本體論之中,唯心主義者都把它們歸結到精神認識論之中。
  4、辯證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是綜合的精神狀態(tài)——實事求是精神。辯證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的條件論、運動論、方法論綜合起來就是偉大的中華文化的實事求是精神。實事求是精神是哲學本體的與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統(tǒng)一,是認識的與實踐的統(tǒng)一。實事求是精神對于實踐來說,是堅持實踐是真理的標準,堅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對于實踐的主體來說,是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是一日三省的精神;對于實踐的客體(國家)來說,是堅持從國情出發(fā),國情是環(huán)境,是條件,也是內容。國情的內容就是從本國的民族和階級出發(fā),從本國的經(jīng)濟體的狀態(tài)和階段出發(fā)。實事求是精神深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之中,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B、反對教條主義
  樹立唯物主義批判精神,樹立實事求是的精神,就必須要批判教條。在當前的時代,在哲學領域里批判教條,第一步要批判馬克思的神圣地位。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批判馬克思,不是針對馬克思,而是針對現(xiàn)實生活的人。在人文科學領域,一切對歷史的整理和總結,一切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都不是為了已經(jīng)逝去的歷史,一切人文科學對以往歷史的回顧都是為了現(xiàn)實的人,為現(xiàn)時的社會價值服務。對馬克思的批判,一樣的不是指向馬克思,而是為了現(xiàn)實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所以,我們的批判是對馬克思的歷史價值、地位的批判,不是對馬克思的人格的批斗。
  馬克思在社會主義者和共產(chǎn)黨人的心目里,仍然帶著神圣的光環(huán)。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唯物主義哲學和社會主義的理論直至馬克思百年之后的今天,仍然在徘徊,缺乏理論支持的社會主義者和共產(chǎn)黨人,無以正確的歷史的評價馬克思,所以就成為社會主義的最后的圣像。
  建立在現(xiàn)實價值體系基礎上的對馬克思的批判,實際上是批判現(xiàn)實的人們的教條。馬克思已經(jīng)逝去,人們的批判和評價對他的生命來說已失去意義,但是,對于活著的生命來說,卻又是意義非凡。是誰給了馬克思的絕對權威,是誰給馬克思帶上了神圣的花環(huán),馬克思的學說和理論的教條化和形式化的趨勢,最終又是傷害了誰,人們心里自然都很清楚。當社會主義者和共產(chǎn)黨人把馬克思的學說理論教條化、理論化時,西方的人們就開始熱衷于探討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的合理合法性,西方人所謂的合理合法性實質上是我們自己的理論與實踐相符合相發(fā)展的程度,不是西方人能推翻我們的政府,而是意指我們的教條在內部有多大程度侵害著我們。
  其次,批判馬克思,不是反對社會主義,而是希望發(fā)展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作為人類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不管人們站在如何的立場和角度去批判它,只要它是真理,就能夠提升它,宣傳它。批判馬克思,是希望給馬克思一個正確的歷史位置,使得他既不被惡意攻擊而抹殺,也不被人們的尊崇而放大。給馬克思一個恰當?shù)臍v史位置,就能使馬克思主義在辯證唯物主義發(fā)展歷史中有一個正確的位置,使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在社會主義的實踐運動中有一個恰當?shù)奈恢。批判馬克思,就是把馬克思回歸到他生活的那個歷史現(xiàn)實中,那個時代中,以及那個人文科學的環(huán)境中,如此,我們才能正確的把握和認識馬克思及其學說和理論。
  從歷史的發(fā)展觀來看,從馬克思建立學說,到中國建設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及市場經(jīng)濟理論,社會主義從學說到運動到建設,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歷史發(fā)展的幾個階段,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理論探索和好幾代人的嘗試,如此世代的更替和時代的變化,應該給馬克思一個正確的定位,不應該把整個運動實踐,乃至于未來的共產(chǎn)主義,如此漫長的跨越,都稱之于馬克思主義,都頌揚在馬克思的身上。
  我們更進一步的說, 馬克思主義不等于辯證唯物主義的全部,特別是未來的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僅僅是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生命的第一個階段。而且,馬克思主義也不能等同于社會主義,尤其是未來的社會主義實踐,馬克思僅僅是批判繼承了空想社會主義,發(fā)展了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是社會主義歷程的第二個階段。馬克思及其理論不能代表未來,不能替他身后的社會實踐負責,他僅僅是屬于他那個時代。因此,就有他那個時代的局限性。有理論和實踐的局限性,就不可能是萬能的完美的神圣的真理,就不必要一切以他的著述為依據(jù),就不必要樹立他的絕對化的權威。一切的教條和形式化只能是把現(xiàn)實的人們束縛在自我設置的困頓里,人們是自囚者,與馬克思無涉。我們批判馬克思,批古而鑒今,責在當代。批判馬克思,就是希望發(fā)展唯物主義,走出馬克思的時代,走出馬克思的歷史條件,樹立新時代、新階段的唯物主義和社會主義。
  第三,批判馬克思,就是反對精神領域的教條主義。教條主義,它的特點是離開了具體的條件,盲目的套用理論和方法,使人們在具體的實踐中主動喪失了自己的能動性,盲目的服從于權威。毛澤東提出反對本本主義,陳云提出不唯書,不唯上的倡導,鄧小平提出解放思想的號召,可見,中國共產(chǎn)黨的每勝利一步,都是與教條主義作斗爭的結果。
C、要正確認識權威
  樹立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批判馬克思的神圣光環(huán),就是要我們正確認識權威。馬克思曾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論權威》,他把權威建立在社會生產(chǎn)之上。權威是建立在社會實踐之上的,是對實踐關系的反映。權威是一個實踐關系的范疇,必須與具體的社會實踐相聯(lián)系,離開了具體的社會實踐,就無所謂權威。任何社會具體的實踐,都能產(chǎn)生具體的權威。社會的生活、生產(chǎn)、反映、認知、交往、規(guī)范都能產(chǎn)生權威,科學家是權威,政治家也是權威,工業(yè)泰斗是權威,商業(yè)巨擘也是權威,甚至于一些技術員、勞動模范,在他們的工作崗位上也是權威。權威作為實踐關系的表象,必然的反映在人與人關系之上。權威反映的人與人關系是對實踐的主體、客體、過程、環(huán)境所構成的整體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們會很容易的把人與人之間的權威關系理解為離開實踐的人與人之間關系。單純的人人關系脫離了具體的實踐,具體的環(huán)境,具體的過程和具體的對象,權威就會變味,權威將會被放大、泛化,以至于戴上光環(huán),被神圣化。權威是具體實踐的權威,是具體實踐的主體、過程、對象和環(huán)境構成的一個整體條件下的權威,這樣的權威才是真正的權威,是權威的真實內容。所以,權威是有條件的,權威是有限的。我們需要的是具體時空下的有限權威論,所有的專家、科學家、政治家,離開了具體的工作崗位、行業(yè)、領域都不再有“專家”的頭銜和權威的性質。
.......................................................................................
F、發(fā)展唯物主義才能實現(xiàn)中國夢
  中國夢是尋回大唐盛世的夢,是中國再次雄起的夢!中國夢是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政治開明的夢!中國夢包括哲學夢!一個能在精神上統(tǒng)籌整個民族、順應時代潮流積極奮發(fā)的思維觀和價值觀的夢。儒家思想是中國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精神框架,辯證唯物主義是現(xiàn)代中國的精神框架,但現(xiàn)代的唯物主義需要新形式新闡述。馬克思主義已經(jīng)教條化,馬克思主義僅僅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立階段,新時代需要辯證唯物主義發(fā)展新形態(tài)。新唯物主義將引領中國的民主政治,引領中國的民族精神。
  哲學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精華。哲學確立起一個國家階級統(tǒng)治的長久的思想秩序,哲學搭建起一個國家民族認同、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家園。中國是一個民族眾多、人口龐大的國家,中國也是一個在文化思想上需要脫胎換骨轉型新生的國家。中國正在建設新型的民主公正的現(xiàn)代社會,中國也是在西方價值觀包圍壓制下想急切突圍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個國家更需要哲學的概括,更需要哲學的獨立,更需要哲學為民族和現(xiàn)代化保駕護航!
  中國的改革開放需要哲學的總結。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四項基本原則、三個代表、哲學的中國化都是試圖在哲學上總結改革開放,但哲學需要本體論的基礎,需要哲學邏輯的推演和體系的建設,需要思辨上的技術細節(jié),不能用政治語言來累積疊軋。一個新的囊括改革開放成果的新形態(tài)哲學是中華民族的迫切需要!
  我們的時代正處于人文學科、自然學科的第三次革命階段,我們的時代正處于從物質生產(chǎn)決定作用向物質、文化共同決定歷史演化的時代,我們的時代正處于人類歷史從物質形態(tài)向數(shù)字化信息化形態(tài)過渡的時代,而我們的哲學仍然是十九世紀的形態(tài),我們萬分焦慮!我們需要破除教條,破除政治利益對哲學的影響。共產(chǎn)黨人是我們社會中最需要思想武器的團體,但他的政策方式不對,不是哲學的黨性第一而是科學性第一。我們需要還原哲學的科學本性,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新生形態(tài)!
  沒有辯證唯物主義的更新?lián)Q代,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不能說完成;沒有哲學的創(chuàng)新,中國的人文精神無法創(chuàng)新;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世界化,中國夢始終沒法說實現(xiàn)。唯有發(fā)展唯物主義才能實現(xiàn)中國夢。
  
馬克思主義反思之二——回顧歷史
 
A、時代性批判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的時代特征。我們已經(jīng)強調了任何偉大人物和偉大理論的時代性。恩格斯和列寧對這個問題都有非常清醒的認識,提醒后來者不可盲目和教條,要以條件和實踐為根據(jù)對待理論,他們都沒有把自己權威化。恩格斯指出:“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chǎn)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因此,關于思維的科學,和其他任何科學一樣,是一種歷史的科學”。列寧用邏輯的“格”與公理的“義”的關系來說明原理的時代性。
  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時期的時代性,我們把它可分解理解為創(chuàng)立背景的時代性、理論來源的時代性和歷史任務的時代性。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背景的時代性是基于歐洲民族國家秩序的建立和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完成。理論來源的時代性,既是指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理論來源: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政治經(jīng)濟學和歐洲空想社會主義的時代背景,還包括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英國歷史學家的階級斗爭理論、自然科學的偉大發(fā)現(xiàn)等等。歷史任務的時代性有二個:一個是無產(chǎn)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以及與資產(chǎn)階級的斗爭,他們需要自己的階級理論和領袖人物,這一個已獲得共識的;另一個是我個人的意見,那就是時代要求唯物主義哲學的發(fā)展。唯物主義是與唯心主義共同依存,相斗爭而發(fā)展的,唯心和唯物在同一時代里,哲學的形式和形態(tài)是相對應的。當資產(chǎn)階級完成了思想、文化上的社會革命,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黑格爾這樣偉大的集大成者,此時費爾巴哈的機械唯物主義是不能與黑格爾的辯證法相匹配的,他不能代表那個時代的唯物主義。所以,唯物主義沒有完成自己的時代任務,再加上大量的自然科學理論要求有唯物主義的總結,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順應時代的要求而出現(xiàn)的,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是與黑格爾的辯證唯物主義相對應的。
  所有這些都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階段的時代性。我們綜合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的時代性,一個是理論的時代性,一個是實踐的時代性。馬克思主義既是理論又是實踐,所以,馬克思認為問題不是在于解釋世界而是在于改造世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核心,也是他們的終極目的。
  其次,我們要了解創(chuàng)立階段的個性特征。按照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有時代特征就會伴隨著有個性特征。如果把順應時代潮流要求形成的時代特征看作為積極一面,那么創(chuàng)立的個性特征就代表著時代的局限性,可以看作為消極的一面。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總是被說成是順應時代的需要應運而生,從來沒有被看作為一個有個性缺陷的理論。人無完人,理論也不可能完美,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一切理論,不管它如何的光輝偉大,都有時代局限性,都有個性特征。馬克思主義的個性特征我們可以列舉幾個方面以供參考。
  列舉一,強調階級斗爭,沒有看到民族的歷史作用。法國的大革命、英國議會的斗爭和歐洲逢勃興起的工人運動,促使馬克思和恩格斯接受了歐洲歷史學家對階級斗爭的理解。從馬克思主義的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的根本矛盾中,完全可以引導出階級斗爭是歷史發(fā)展的動力。可惜,馬克思沒有注意到民族是階級的基礎,沒有注意民族的歷史作用。如果把生產(chǎn)關系代表著階級性的一面,那么生產(chǎn)力就代表著民族性的一面,這一點,至今馬克思主義者都還沒有理解。
  列舉二,強調剩余價值,沒有看到市場的作用。剩余價值是馬克思一個偉大的貢獻,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的核心內容。但是在馬克思的政治經(jīng)濟學里,看不到市場機制的作用,這是非常遺憾的。馬克思否定剩余價值,結果把整個市場機制都給拋棄了。
---------------------------------------------------------------------------
D、社會性也可歸結為階級關系和黨性
  批判階級關系和黨性,不是否定它,而是反對它的絕對化,確定它的條件性。具體條件下的具體社會性,就可以體現(xiàn)為階級性和黨性。具體時代條件下的具體階級性和黨性,又可表現(xiàn)為具體的階級關系和政治關系。人性是基礎,是一種向生命的回歸,階級性是本質,是一種向政治化的提升。不能否定合理的階級性和黨性,但階級性和黨性不能等同于階級斗爭和敵我矛盾。
E、社會性必須要有社會基礎           
  把社會性回歸到社會運動中,臺階式的運動必然產(chǎn)生自然性和社會性。自然性是運動的基礎屬性,社會性是運動的本質屬性,社會性必須有基礎性為自己的條件和基礎,離開自然性,社會性就是空中樓閣。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性,就是缺乏自然性,不了解自然性的存在和作用。原始社會的自然性是群體關系,社會性是團體關系;氏族社會的自然性是血族關系,社會性是氏族關系;階級社會的自然性是民族關系,社會性是階級關系。從運動的臺階性上把握社會性,才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
F、一切社會性都必須要轉化成經(jīng)濟性來看
  這是社會性的另一個原則。本體論告訴我們,物質既是存在又是運動的,但我們從運動的角度看待社會,社會運動的本質是社會性,當我們轉化為存在的角度,社會純粹是一個經(jīng)濟體,人被退隱到幕后,這個經(jīng)濟體就無所謂社會性、人性、階級性或黨性,整個經(jīng)濟體僅僅是一個生產(chǎn)、消費、交換、分配、組織、管理的過程,一切的社會現(xiàn)象、社會存在、社會過程,都可以轉化為經(jīng)濟體的6個環(huán)節(jié)。所以,從階級性上看社會、國家是把握社會的一個側面,從經(jīng)濟性上看社會、經(jīng)濟體是認知社會的另一個側面,社會是多面體,人們認知社會也要多面,要學會轉化,學習社會學要把它等同于經(jīng)濟學,這才是最根本的要領,最重要的決竅。
G、重估中國人文的社會性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的國家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缺陷,不但是影響中國哲學的建設,中國人文科學的建設,而且是影響到國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是一個理論問題,更重要是一個實踐問題。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因為指導理論的缺陷而造成國家生活的缺陷,有不少的顯露,需要理論上的糾正。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性,經(jīng)過我們反復的對比、推演、論證,明顯的存在著缺陷,所以它也就事實上影響著國家生活的某些缺陷。除了人文科學各學科的理論建設存在缺陷,需要修正之外,在政治、經(jīng)濟上也帶來確實的影響。在這里就舉一個當前中國社會非常突出的國家法律的管理作用的例子。
  社會主義中國建立之后,立法原則就是明顯的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社會性原則之上,突出從社會性上進行法律規(guī)范的作用,這一點一直延續(xù)至今。然而,當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建立市場經(jīng)濟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國家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社會道德的淪喪,法律規(guī)范的滯后性。為了利益,有人拋棄道德,有人故意違法,法院執(zhí)行難,工傷事故謊報瞞報甚至是不報,罰金制止不了社會違法亂紀現(xiàn)象的發(fā)生,貪污受賄的盛行等等。因為違反道德和法律的社會性代價遠遠低于所獲得的實際經(jīng)濟利益,才造成道德的尷尬和法律的無奈。當整個國家沒有市場化、追求物質利益之前,社會各階層沒有分化和差別,社會性原則的立法沒有出現(xiàn)利益管理的明顯缺陷,立法的社會性原則雖然丟失了自然性原則,也不太明顯。當整個社會走向市場化的道路之后,用道德規(guī)范利益顯得蒼白無力,而用法律來規(guī)范利益,又因為社會性的角度而使違法成本低下,屢屢發(fā)生明目張膽的違法。這樣一來,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后果,一方面是道德的淪喪,一方面是違法亂紀的蔓延。道德規(guī)范是東方文明的特色和優(yōu)點,當中國既丟失了道德又沒有建立起成熟的法制,甚至說不能從物質利益上,從經(jīng)濟性上重新樹立立法原則,社會管理就會有漏洞和會有困難的。西方社會不是以道德來規(guī)范社會生活的,他們一直是以契約和立法的形式來規(guī)范社會生活的。西方社會的立法原則就是建立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的,有可以非常明確的量化的貨幣或金錢來衡量的。但他們也有缺陷,他們重視物質利益,講究經(jīng)濟性而丟失了社會性。借鑒西方的立法原則,如果中國在立法原則上加強作為基礎的經(jīng)濟性,把物質利益放在社會管理的預防上,提高違法成本的得不償失,用以控制違法,提高社會道德;把社會性的改造思想、勞動改造的形式用在違法的懲治上,促使違法者改邪歸正,重新做人。如此,經(jīng)濟性原則和社會性原則,才會為法律帶來科學合理性,提高法律的權威,同時也能帶來道德的規(guī)范。
  我國新中國建立后的所有人文學科和人文思想,都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建設起來的,主要都是體現(xiàn)為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性、階級性特征,當馬克思主義本身出現(xiàn)理論和體系的缺陷時,當社會性缺乏自然性、階級性缺乏民族性的基礎和支撐時,馬克思主義的不足和缺陷必然帶來中國社會人文學科和思想的不足和缺陷。所以我呼吁重估中國人文的社會性,以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tǒng)一、民族性和階級性的統(tǒng)一來重新審視中國人文的建設。
  對許多不正確的階級性的理論教育不利于我國國家和人民在世界范圍上的交往。當二三十年后中國成為世界經(jīng)濟強國的時候,馬克思主義許多社會性的不當批判會令我們非常尷尬,西方人會拿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性反批我們。今天,在國際交往中,許多現(xiàn)象已經(jīng)露出端倪,見之于報端。
  我們需要在法律的立法原則上重估社會性的價值,我們需要在人文科學上重估社會性的價值,我們也需要在政治、經(jīng)濟上重估社會性的價值,我們希望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重估社會性的價值,我們希望中國的年青人重估中國社會人文的價值。

注:本文由筆耕文化傳播(www.bigengculture.com)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909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909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5c4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