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蜜蜂抗寒性及其對南瓜授粉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華蜜蜂抗寒性及其對南瓜授粉的研究
【摘要】:中華蜜蜂Apis cerana cemna Fabricius是我國特有的蜜蜂品種。近幾年來隨著西方蜜蜂的引入,對中華蜜蜂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保護中華蜜蜂資源對于我國蜂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國很多地區(qū)中華蜜蜂每年都必須經過嚴寒的冬天才能生存下來。本實驗研究了長沙地區(qū)中華蜜蜂的抗寒性,通過對中華蜜蜂越冬前、越冬中與越冬后的強群與弱群的過冷卻點與冰點以及越冬中強、弱群游離脂肪含量與自由水含量的測定來探討蜂群群勢的強弱對中華蜜蜂抗寒性的影響;通過對中華蜜蜂強、弱群采集頻次以及強、弱群采集蜂最早出巢和最晚出巢時間的差異以及天氣晴好時強、弱群出巢頻次隨外界溫度的變化的差異性進行了研究來探討蜂群群勢的強弱對于中華蜜蜂采集行為的影響,此外還對長沙地區(qū)危害中華蜜蜂的主要蟲敵害進行了調查采集;通過對4個不同處理區(qū)的南瓜授粉以及對4個不同處理區(qū)的南瓜進行座果率、單果重、水分含量、總糖含量、VC含量、淀粉含量、果膠含量等品質指標的測定來探討中華蜜蜂對一般農作物的授粉效果。結果表明:無論是越冬前、越冬中還是越冬后中華蜜蜂強群比弱群的過冷卻點與冰點都要低,11月份強、弱群過冷卻點與冰點存在極顯著性差異,1月份強、弱群過冷卻點與冰點存在極顯著性差異,3月份強、弱群過冷卻點不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在本實驗中測得的越冬前期、中期、后期強群游離脂肪含量都比弱群要低,自由水含量強群比弱群要低。本文對湖南農業(yè)大學蜜蜂研究所2014年3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之間不間斷錄像資料分析,發(fā)現(xiàn)中華蜜蜂采集積極性與蜂群的強弱、溫度有一定的關系,強群的采集頻次大于弱群,強群采集的時間也比弱群長,而且強群在出巢采集時,其采集頻次會快速增加和快速下降;弱群采集頻次的增加和下降相對于強群來說都比較緩慢;蜜粉源植物的吐粉泌蜜時間一般都集中在中午,強群采集頻次的變化情況表明其可以更好的利用蜜粉源植物的吐粉流蜜期進行采粉、采蜜并完成傳花授粉。強、弱群出巢數(shù)與溫度基本上是成正相關。本文還對長沙地區(qū)危害中華蜜蜂的主要蟲害、敵害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主要有小蠟螟、大蠟螟、金環(huán)胡蜂、意大利蜂、小黃家蟻、美洲蟑螂、白額高腳蛛、錐腹肖蛸、樹麻雀、中華大蟾蜍、青蛙、蹼趾壁虎、蛞蝓等,并對它們的危害程度進行了統(tǒng)計。此外,本文以中華蜜蜂對南瓜的授粉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四個不同處理區(qū)中網內隔離無蜂授粉區(qū)、網內人工授粉區(qū)座果率與網內強化蜜蜂授粉區(qū)、蜜蜂自由授粉區(qū)座果率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單果重上網內隔離無蜂授粉區(qū)與其它授粉區(qū)有顯著性的差異,在水分、總糖、VC、淀粉、果膠的含量上都無顯著性差異。
【關鍵詞】:中華蜜蜂 抗寒性 采集行為 授粉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S891;S897.3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文獻綜述12-23
- 1.1 昆蟲抗寒性的研究12-14
- 1.1.1 抗寒性的概念12
- 1.1.2 過冷卻概念12-14
- 1.2 昆蟲越冬的生理生化機制14-16
- 1.2.1 體內水分與昆蟲的抗寒性14-15
- 1.2.2 體內脂肪含量與昆蟲抗寒性15
- 1.2.3 昆蟲的抗寒物質系統(tǒng)15
- 1.2.4 體內蛋白質、冰核劑等物質與昆蟲抗寒性15-16
- 1.3 蜜蜂采集行為的研究概況16
- 1.4 南瓜的研究概況16-19
- 1.4.1 南瓜的分類概況16-17
- 1.4.2 南瓜的分布概況17
- 1.4.3 南瓜栽培學研究概況17
- 1.4.4 南瓜的營養(yǎng)價值與功能概況17-18
- 1.4.5 南瓜營養(yǎng)成分的相關性研究概況18-19
- 1.5 應用蜜蜂為農作物授粉的研究概況19-21
- 1.5.1 國外應用蜜蜂授粉概況19-20
- 1.5.2 國內蜜蜂授粉概況20
- 1.5.3 蜜蜂授粉增產效果的研究概況20
- 1.5.4 蜜蜂授粉的經濟價值研究概況20-21
- 1.5.5 蜜蜂授粉的生態(tài)價值研究概況21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21-23
- 第二章 中華蜜蜂抗寒性的研究23-28
- 2.1 實驗材料與方法23-24
- 2.1.1 供試蟲源23
- 2.1.2 實驗儀器、試劑與用具23
- 2.1.3 實驗方法23-24
- 2.2 結果與分析24-26
- 2.2.1 強、弱群過冷卻點與冰點的比較24-25
- 2.2.2 游離脂肪含量25
- 2.2.3 自由水含量25-26
- 2.3 結論與討論26-28
- 第三章 中華蜜蜂強、弱群采集行為的研究28-36
- 3.1 材料與方法29
- 3.1.1 實驗對象29
- 3.1.2 主要儀器與用具29
- 3.1.3 主要試劑29
- 3.1.4 實驗步驟及方法29
- 3.1.5 數(shù)據(jù)分析29
- 3.2 結果與分析29-35
- 3.2.1 中華蜜蜂強、弱群采集頻次比較29-30
- 3.2.2 強、弱群采集蜂最早出巢和最晚出巢時間的比較30-31
- 3.2.3 天氣晴好時強、弱群出巢頻次隨外界溫度的變化(蜂群各整點5min內的出巢數(shù)量)31-32
- 3.2.4 長沙地區(qū)中華蜜蜂主要蟲害、敵害種類32-35
- 3.3 小結與討論35-36
- 第四章 中華蜜蜂對南瓜授粉的研究36-48
- 4.1 實驗準備工作36-38
- 4.1.1 引種品種36-37
- 4.1.2 試驗地點37
- 4.1.3 栽培管理37
- 4.1.4 蜜蜂授粉技術37-38
- 4.2 材料與方法38-42
- 4.2.1 材料38-39
- 4.2.2 儀器與用具39
- 4.2.3 測定方法39-42
- 4.3 結果與分析42-47
- 4.3.1 四個不同處理區(qū)座果率的比較42-43
- 4.3.2 四個不同處理區(qū)單果重的比較43
- 4.3.3 四個不同處理區(qū)水分含量的比較43-44
- 4.3.4 四個不同處理區(qū)果膠含量的比較44-45
- 4.3.5 四個不同處理區(qū)淀粉含量的比較45
- 4.3.6 四個不同處理區(qū)總糖含量的比較45-46
- 4.3.7 四個不同處理區(qū)Vc含量的比較46-47
- 4.4 小結與討論47-48
-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48-51
- 5.1 結論48-49
- 5.2 討論49-51
- 參考文獻51-58
- 致謝58-59
- 作者簡介5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譚新民;;野生中華蜜蜂資源堪憂[J];蜜蜂雜志;2006年04期
2 王鳳鶴;楊甫;耿金虎;徐希蓮;;北京中華蜜蜂的保護與利用[J];昆蟲知識;2007年06期
3 邢漢卿;;淺析湘西地區(qū)中華蜜蜂種群銳減的原因[J];蜜蜂雜志;2008年11期
4 孫淑梅;胡箭衛(wèi);;科學保護中華蜜蜂[J];中國蜂業(yè);2009年03期
5 葛鳳晨;;中華蜜蜂名稱文化考[J];中國蜂業(yè);2010年07期
6 聶玉琴;徐學福;董錫玉;;保護長白山中華蜜蜂的探索與研究[J];吉林畜牧獸醫(yī);2010年11期
7 ;“家鄉(xiāng)美”有獎征文選登[J];中國蜂業(yè);2012年03期
8 王德清;;中華蜜蜂保種措施及方法的探討[J];現(xiàn)代畜牧獸醫(yī);2012年03期
9 鄭定國;;中華蜜蜂瀕臨滅絕的原因分析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2年16期
10 王彪;吳宏;蘇萍;謝鶴;;談寧夏中華蜜蜂資源保護與利用[J];蜜蜂雜志;2013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鳳鶴;;北京中華蜜蜂保護利用之我見[A];中國養(yǎng)蜂學會蜜蜂產品、蜜蜂保護、蜜源與授粉專業(yè)委員會第七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經翩翩;鄭秀娟;周姝婧;徐新建;周冰峰;;中華蜜蜂的分布現(xiàn)狀[A];中國養(yǎng)蜂學會蜜蜂飼養(yǎng)管理專業(yè)委員會第17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3 朱翔杰;周冰峰;吳顯達;徐新建;;武夷山中華蜜蜂種群形態(tài)遺傳分析[A];第四屆中國畜牧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9年
4 周冰峰;朱翔杰;;論中華蜜蜂種質資源的保護[A];中國養(yǎng)蜂學會中蜂協(xié)作委員會“2009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5 朱翔杰;周冰峰;吳顯達;徐新建;;島嶼中華蜜蜂種群遺傳分化研究[A];中國養(yǎng)蜂學會中蜂協(xié)作委員會“2009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6 顏志立;羅岳雄;張學鋒;劉麗;;湖北神農架中華蜜蜂考察筆記[A];海峽兩岸第四屆蜜蜂生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王媛;周冰峰;朱翔杰;漢學慶;吳顯達;;福州中華蜜蜂形態(tài)遺傳分析[A];中國養(yǎng)蜂學會蜜蜂飼養(yǎng)管理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三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徐舟;肖鐵光;;中華蜜蜂良種培育及其主要病蟲害防治[A];華中昆蟲研究(第八卷)[C];2012年
9 鞏志宏;胥保華;郭興啟;;中華蜜蜂甲硫氨酸亞砜還原酶A和B基因的克隆及其表達分析[A];華東六省一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2010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10 于菲菲;胥保華;郭興啟;;中華蜜蜂硫氧還蛋白過氧化物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達分析[A];華東六省一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2010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記者 孫君;桓仁建立中華蜜蜂保護區(qū)[N];本溪日報;2011年
2 本報實習記者 莫彤;中華蜜蜂迅速消亡之謎破解[N];北京科技報;2004年
3 白繼開;中華蜜蜂遭遇生存危機[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13年
4 楊國棟;保護中華蜜蜂就是保護生態(tài)平衡[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14年
5 本報記者 劉艷濤;中華蜜蜂產業(yè)急待保護開發(fā)[N];農民日報;2012年
6 楊瑛 馮棟 記者 班姣;黃龍縣榮獲中華蜜蜂之鄉(xiāng)稱號[N];延安日報;2013年
7 記者 沈洪;中華蜜蜂繁衍保護搭上標準快車[N];中國質量報;2010年
8 記者 王朝霞 實習生 馬水娟;我省蜂產業(yè)釀造“甜蜜的事業(yè)”[N];甘肅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鋒;中華蜜蜂鐵代謝相關蛋白及蛋氨酸甲基亞砜還原酶B基因的生物學功能分析[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5年
2 徐新建;海南島及其鄰近大陸中華蜜蜂種群遺傳分析[D];福建農林大學;2013年
3 李志勇;中華蜜蜂卵黃原蛋白基因的分子特征及表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年
4 朱翔杰;福建及鄰近地區(qū)中華蜜蜂種群遺傳分析[D];福建農林大學;2009年
5 余林生;皖南中華蜜蜂種群數(shù)量動態(tài)及群體多樣性研究[D];安徽農業(yè)大學;2007年
6 孫汝江;中華蜜蜂表皮蛋白基因的克隆與功能分析[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4年
7 張媛英;中華蜜蜂谷胱甘肽S-轉移酶和小分子熱激蛋白基因的生物學功能分析[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4年
8 張瑩;中華蜜蜂與意大利蜜蜂乙酰膽堿酯酶生物化學性質比較[D];福建農林大學;2005年
9 李江紅;中華蜜蜂(Apis cerana)毒腺cDNA文庫的構建及主要毒蛋白基因表達調控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10 李兆英;中華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腦部胚后發(fā)育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相關受體的表達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靳三省;殺蟲劑對中華蜜蜂解毒酶的影響[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2 孟嬌;中華蜜蜂Malvolio基因在內勤蜂和采集蜂中的表達與定位研究[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5年
3 徐新建;陜甘寧中華蜜蜂種群遺傳分析[D];福建農林大學;2010年
4 賓先麗;重慶地區(qū)中華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形態(tài)和線粒體DNA多樣性分析[D];重慶師范大學;2016年
5 宋昌云;中華蜜蜂抗寒性及其對南瓜授粉的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5年
6 薛菲;中華蜜蜂抗螨相關基因篩選及表達分析[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6年
7 李志勇;長白山中華蜜蜂地理種群分化與線粒體DNA分子特征的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年
8 徐舟;中華蜜蜂良種培育及其主要天敵調查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3年
9 黃思思;皖南山區(qū)中華蜜蜂遺傳多樣性研究[D];安徽農業(yè)大學;2011年
10 董曉;中華蜜蜂蜂王交配頻率的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7962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796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