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四個源于普通小麥與中間偃麥草雜種后代穩(wěn)定品系的染色體結構鑒定

發(fā)布時間:2017-09-04 15:12

  本文關鍵詞:四個源于普通小麥與中間偃麥草雜種后代穩(wěn)定品系的染色體結構鑒定


  更多相關文章: 普通小麥 中間偃麥草 代換 易位 GISH FISH PLUG


【摘要】: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廣泛種植的重要糧食作物之一,隨著世界人口的劇增,帶來的糧食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培育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優(yōu)質的小麥新品種是育種的主要目標。然而隨著小麥育種水平的不斷提高,小麥的遺傳基礎也越來越狹窄,抵抗生物和非生物的脅迫能力也越來越弱,亟需開發(fā)和利用新種質資源以拓寬小麥的遺傳背景。中間偃麥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是一種研究較為系統(tǒng)、應用較為普遍的小麥基因源,國內外學者已利用普通小麥與中間偃麥草雜交創(chuàng)制了許多中間材料,為小麥育種作出了重要貢獻。本研究以四個來源于小麥-中間偃麥草部分雙二倍體TAI7047與普通小麥品種川麥107的雜種后代的穩(wěn)定品系為研究材料,四個小麥品系分別是13-388、13-420、13-455、14-493,并采用細胞學與分子技術相結合的方法鑒定其染色體組成。其結果如下:1.品系13-388的細胞學鑒定小麥品系13-388的根尖細胞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數(shù)目為2n=42,減數(shù)分裂中期I,其染色體構型為2n=21Ⅱ。農藝性狀調查表明品系13-388感白粉病和條銹病,其平均株高比川麥107高8.5cm左右,平均有效穗數(shù)比川麥107多近2個。對根尖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進行GISH分析表明:品系13-388中有一對染色體被中間偃麥草的一對St染色體代換,且其中一對染色體短臂上發(fā)生易位,易位片段約為染色體臂長度的80%。具體被代換的染色體是哪一條和易位片段位于哪條染色體上尚不清楚,需要進一步研究。2.品系13-420的細胞學鑒定小麥品系13-420根尖細胞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數(shù)目為2n=42,花粉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中期Ⅰ,染色體構型為2n=21II,未發(fā)現(xiàn)單價體和多價體。農藝性狀調查發(fā)現(xiàn)品系13-420感白粉病和條銹病,平均株高比親本川麥107高約15cm,千粒重比親本川麥107低9g,平均有效穗數(shù)比川麥107多近2個,其他性狀無明顯差別。GISH分析結果表明,小麥品系13-420中,一對染色體被中間偃麥草的一對St染色體代換。3.品系13-455的分子細胞學鑒定小麥品系13-455根尖體細胞有絲分裂中期的染色體數(shù)目為2n=42,花粉母細胞中期Ⅰ,染色體配對行為為2n=21II,沒有單價體和多價體。農藝性狀調查結果顯示13-455平均株高比川麥107高約5cmm,小穗緊密,穗短且小穗數(shù)少,平均小穗數(shù)比川麥107少3個左右:其他農藝性狀與親本相似。順序GISH-FISH分析表明小麥品系13-455的1B染色體隨體端部發(fā)生易位,是一個小片段易位系。PLUG標記分析結果顯示:位于1BS.satl 8-0.50-1.00之間的PLUG引物TNAC1001能在小麥品系13-455中擴增出長度分別為650bp和750bp左右的兩條與缺體-四體N1B-T1A相同的帶紋,說明品系13-455隨體端部缺失。品系13-455與中間偃麥草和擬鵝觀草在750bp左右均擴增出一條相同的帶紋,但未擴增出特異帶紋,說明品系13-455中可能含有中間偃麥草1St染色質。4.品系14-493染色體結構鑒定小麥品系14-493根尖細胞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數(shù)目為2n=42,花粉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中期I染色體構型為2n=21II,無單價體和多價體,也未發(fā)現(xiàn)染色體落后現(xiàn)象。GISH和FISH相結合,結果表明小麥品系14-493中一對4D染色體被中間偃麥草的一對J染色體代換,且品系14-493的一對3D染色體短臂端部發(fā)生小片段易位,易位片段約為染色體短臂長的30%。PLUG標記分析顯示,引物TNAC1403在品系14-493中擴增出與缺體-四體N4D-T4B相同的帶紋,結果表明TNAC1403位于4DL12-0.71-0.86處。綜合分析表明品系14-493是一個4D/4J代換,3D端部易位的小麥-中間偃麥草代換易位系。
【關鍵詞】:普通小麥 中間偃麥草 代換 易位 GISH FISH PLUG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S512.1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文獻綜述11-21
  • 1.1 小麥近緣屬物種在小麥育種中的應用11-12
  • 1.2 偃麥草種質的研究和利用12-13
  • 1.3 中間偃麥草的研究13-15
  • 1.3.1 中間偃麥草的生物學特性13
  • 1.3.2 中間偃麥草的染色體組成研究13-15
  • 1.3.3 中間偃麥草優(yōu)良基因向小麥遺傳背景中的轉移15
  • 1.4 小麥異附加系、代換系和易位系15-17
  • 1.5 小麥染色體中外緣染色質的鑒定17-20
  • 1.5.1 形態(tài)學鑒定17
  • 1.5.2 細胞學鑒定17-18
  • 1.5.3 生化標記鑒定18
  • 1.5.4 分子生物學標記18-19
  • 1.5.5 分子標記鑒定19-20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20-21
  • 2 試驗材料和方法21-28
  • 2.1 試驗材料21
  • 2.2 研究方法21-28
  • 2.2.1 根尖有絲分裂染色體數(shù)目檢測21-22
  • 2.2.2 花粉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染色體行為觀察22-23
  • 2.2.3 農藝性狀考察23
  • 2.2.4 Giemsa C-帶23
  • 2.2.5 基因組原位雜交(GISH)23-26
  • 2.2.6 PLUG-PCR反應程序26-28
  • 3 試驗結果28-36
  • 3.1 田間性狀調查28
  • 3.2 品系13-388、13-420、13-455、14-493的細胞學鑒定28-29
  • 3.3 品系13-388、13-420原位雜交分析29-30
  • 3.4 品系13-455染色體組成分析30-33
  • 3.4.1 品系13-455染色體C帶分析30-31
  • 3.4.2 品系13-455 GISH-FISH分析31-32
  • 3.4.3 品系13-455的PLUG分析32-33
  • 3.5 品系14-493結果分析33-36
  • 3.5.1 品系14-493GISH和FISH結果分析33-34
  • 3.5.2 品系14-493的PLUG分析34-36
  • 4 討論36-40
  • 4.1 小麥-中間偃麥草代換系、易位系和代換易位系的選育36-37
  • 4.2 普通小麥品系中外源染色質的鑒定37-38
  • 4.3 本試驗研究材料的應用價值38
  • 4.4 進一步試驗38-40
  • 5 結論40-41
  • 參考文獻41-48
  • 致謝48-49
  • 附錄49-5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國芳;王北洪;孟林;馬智宏;;四種偃麥草光合特性日變化分析[J];草地學報;2005年04期

2 張艷紅;易津;;偃麥草屬5種植物種子發(fā)育過程中生理生化的研究[J];中國草地學報;2007年06期

3 ;優(yōu)良新草種——毛偃麥草[J];草與畜雜志;1991年01期

4 張力君,,易津,于穎杰,李永昌;偃麥草屬4種牧草種子萌發(fā)的基本特性[J];內蒙古農牧學院學報;1995年02期

5 張耿;王贊;高洪文;那潼;郭丹丹;;21份偃麥草屬牧草苗期耐鹽性評價[J];草業(yè)科學;2008年01期

6 李培英;孫宗玖;阿不來提;;偃麥草種質資源外部性狀變異及其形態(tài)類型的初步研究[J];草業(yè)科學;2010年01期

7 閆小丹;李集臨;張延明;;偃麥草屬遺傳資源的應用研究[J];生物技術通報;2010年06期

8 孫宗玖;李培英;阿不來提;;4份偃麥草資源對干旱脅迫的生理響應[J];草地學報;2010年05期

9 張曉燕;毛培春;孟林;張德罡;;毛稃偃麥草染色體核型分析[J];草原與草坪;2011年05期

10 沈季孟,鄧景揚;八個不同來源的中間偃麥草的鑒定及其利用[J];北京農業(yè)科學;199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楊宏新;毛培春;孟林;;10種偃麥草屬植物苗期抗旱性評價[A];中國草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張國芳;毛培春;孟林;;NaCl脅迫對4種偃麥草屬植物種子萌發(fā)的影響[A];農區(qū)草業(yè)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鮑芫;米福貴;郭淑晶;;三種偃麥草營養(yǎng)器官解剖結構與抗旱性研究[A];中國草學會牧草育種專業(yè)委員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孔令讓;;長穗偃麥草7E染色體的遺傳研究[A];2008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郭軍;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基因Fhb7遺傳圖譜的加密及其標記輔助轉移[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5年

2 郝薇薇;偃麥草屬著絲粒序列組成分析及小麥—十倍體長穗偃麥草廣譜抗銹易位系的鑒定[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2年

3 李培英;新疆草坪用野生偃麥草種質資源評價[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王黎明;小麥—中間偃麥草異代換系的選育、鑒定及其遺傳分析[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6年

5 胡利君;偃麥草染色質向小麥中轉移及小麥—偃麥草抗性新種質的鑒定[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琳;長穗偃麥草高親和K~+轉運蛋白基因EeHKT1;4的克隆及對煙草遺傳轉化研究[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5年

2 戴剛;茸毛偃麥草1St染色體上重復序列分析與特異分子標記開發(fā)[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3 李成繪;茸毛偃麥草染色質1St和4J~S向小麥中漸滲及分子細胞遺傳學鑒定[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4 王艷芝;百薩偃麥草染色體小片段易位的創(chuàng)制、鑒定與基因定位分析[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3年

5 徐林濤;小麥—中間偃麥草種質系的鑒定[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5年

6 毛偉;新疆野生偃麥草種質耐鹽性評價及分子標記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5年

7 唐雪琴;來源于中間偃麥草的抗白粉病小麥品系08-723的分子細胞學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4年

8 李文靜;普通小麥-中間偃麥草08-738易位系的分子細胞學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4年

9 王仙;四個源于普通小麥與中間偃麥草雜種后代穩(wěn)定品系的染色體結構鑒定[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5年

10 李巖;偃麥草非質體蛋白抗凍活性的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79225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79225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c76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