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上膜下秸”措施對河套灌區(qū)鹽漬土壤有機碳和CO_2排放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17-08-30 01:11

  本文關鍵詞:“上膜下秸”措施對河套灌區(qū)鹽漬土壤有機碳和CO_2排放的影響


  更多相關文章: 秸稈深埋 地膜覆蓋 有機碳 土壤呼吸 鹽漬土


【摘要】:內(nèi)蒙古河套灌區(qū)鹽漬化耕地占耕地總面積68.65%,開發(fā)潛力較大。本課題組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在地表下40cm處埋設作物秸稈隔層結合地表地膜覆蓋(簡稱 上膜下秸‖),具有明顯的耕層控抑鹽和增產(chǎn)效果,目前該技術措施在當?shù)氐玫搅藦V泛認可。上膜下秸措施必然帶來土壤生物學性質的變化,這可能影響到鹽漬化土壤有機碳和CO2排放,但目前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沒有涉及。國內(nèi)外有關土壤有機碳、土壤呼吸變化特征的研究主要針對非鹽漬土,而針對鹽漬土的研究還很薄弱。因此,研究不同耕作措施下鹽漬化土壤有機碳、土壤呼吸變化及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因此,本研究依托內(nèi)蒙古河套灌區(qū)建立的田間微區(qū)定位試驗平臺,設置四種耕作方式處理:翻耕(CK)、翻耕結合地膜覆蓋(PM)、秸稈深埋(SL)和上膜下秸(PM+SL),通過對不同耕作方式下鹽漬化土壤有機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可溶性有機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土壤呼吸的動態(tài)變化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因子(土壤鹽分、pH、土壤溫度、水分、有機質、養(yǎng)分)等的同步動態(tài)監(jiān)測,明確秸稈深埋結合地膜覆蓋條件下鹽漬化土壤SOC、MBC、DOC及土壤呼吸變化特征及關鍵影響因素,為該區(qū)域制定科學有效的土壤改良與碳調(diào)控管理措施提供依據(jù)。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上膜下秸”措施顯著影響不同層次土壤有機碳分布。秸稈層埋設3年后PM+SL和SL處理在20-40cm的SOC含量顯著高于CK和PM處理,但是PM+SL處理0-20cm的SOC含量明顯降低,CK和SL在該層次變化不顯著,秸稈隔層埋設4年后結果與其一致,并且4年后PM+SL和SL處理0-40cm的SOC儲量分別增加5.84%和10.78%(P0.05),PM處理減少6.79%(P0.05),CK處理變化不顯著,主要原因是秸稈隔層的埋設。盡管4年后PM+SL處理的SOC儲量少于SL,但在秸稈和地膜的共同作用下其MBC和DOC含量仍然為各處理最高值。經(jīng)過分析發(fā)現(xiàn),SOC和MBC之間以及SOC和DOC之間的均成顯著正相關關系(P0.01),土壤溫度和作物生育期間脫鹽量與SOC,MBC和DOC也均呈顯著正相關(P0.01),但土壤水分則與相關碳指標呈負相關關系(P0.01)。綜合來看,上膜下秸對鹽堿地SOC的分布和積累具有顯著影響作用。(2)“上膜下秸”措施顯著影響土壤呼吸速率。2年內(nèi)4種耕作方式的土壤呼吸速率在的食葵全生育期內(nèi)均呈降低趨勢,PM+SL處理在每年的整個生育期內(nèi)土壤呼吸速率最高,PM次之,SL處理呼吸速率僅在蕾期較CK略高,其余時期與CK基本持平,在盛花期、成熟期10:00和15:00兩個關鍵時間點各處理間土壤呼吸值同樣表現(xiàn)為:PM+SLPMSLCK;各耕作方式0-40cm土壤溫度變化趨勢保持一致,僅在收獲期出現(xiàn)差異;PM+SL處理0-40cm土壤含水量在所有處理中均為最低值,但其在控鹽和有機質上明顯優(yōu)于其它處理;土壤呼吸速率與0-40cm土壤溫度呈極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1),土壤呼吸速率與0-40cm土壤水分、鹽分、有機質含量相關性不顯著。擬合方程顯示在該鹽漬化區(qū)域土壤呼吸受土壤溫度、水分、鹽分的交互作用共同影響。因此,在該區(qū)域通過PM+SL等相應措施起到保溫抑鹽效果的同時,可增強根系生長以及微生物的代謝活動。(3)“上膜下秸”措施農(nóng)田固碳效果顯著。在作物產(chǎn)量和凈初級生產(chǎn)力方面,PM+SL處理均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在CO2排放方面PM+SL和PM由于地膜覆蓋的原因顯著高于其他兩個處理,因而凈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產(chǎn)力PM+SL低于SL,但是作為碳 匯‖處理的PM+SL對于該區(qū)域的作物增產(chǎn)意義重大,在提升作物產(chǎn)量的同時,可以起到農(nóng)田碳 匯‖效應,因而綜合效益最高。因此,PM+SL可作為河套灌區(qū)鹽堿地作物增產(chǎn)、控鹽固碳的首選耕作措施。
【關鍵詞】:秸稈深埋 地膜覆蓋 有機碳 土壤呼吸 鹽漬土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S156.41
【目錄】:
  • 摘要5-7
  • 英文摘要7-12
  • 英文縮略表12-13
  • 第一章 緒論13-19
  •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13-14
  • 1.2 國內(nèi)外研究進展14-17
  • 1.2.1 耕作培肥措施對SOC的影響14-15
  • 1.2.2 耕作培肥措施對土壤MBC和DOC的影響15-16
  • 1.2.3 耕作培肥措施對土壤呼吸的影響16-17
  • 1.3 研究目標與內(nèi)容17-18
  • 1.4 技術路線18-19
  •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19-22
  • 2.1 試驗點基本情況19
  • 2.2 試驗設計19-20
  • 2.3 測定項目與方法20-21
  • 2.3.1 土壤總有機碳、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機碳的測定方法20
  • 2.3.2 土壤呼吸速率的測定方法20-21
  • 2.3.3 土壤理化性質的測定方法21
  • 2.3.4 農(nóng)田碳平衡估算方法21
  • 2.4 數(shù)據(jù)處理及分析21-22
  • 第三章“上膜下秸”措施對鹽漬土壤有機碳的影響22-32
  • 3.1“上膜下秸”對鹽漬土壤有機碳(SOC)的影響22-25
  • 3.1.1 SOC年際變化22-23
  • 3.1.2 SOC剖面分布特征23-25
  • 3.2“上膜下秸”對鹽漬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剖面分布的影響25-27
  • 3.3“上膜下秸”對鹽漬土壤可溶性有機碳(DOC)剖面分布的影響27-29
  • 3.4 土壤有機碳與鹽漬土壤溫度、水分、鹽分的相互關系29-31
  • 3.5 本章小結31-32
  • 第四章“上膜下秸”措施對鹽漬土壤呼吸的影響32-38
  • 4.1“上膜下秸”對鹽漬土壤呼吸變化特征的影響32-34
  • 4.1.1 生育期變化特征32-33
  • 4.1.2 關鍵時間點變化特征33-34
  • 4.2 土壤呼吸速率與鹽漬土壤水分、溫度、鹽分和有機碳的相互關系34-37
  • 4.3 本章小結37-38
  • 第五章“上膜下秸”措施對農(nóng)田固碳能力的影響38-41
  • 5.1 生物光合固碳分析38-39
  • 5.2 土壤固碳分析39
  • 5.3 “上膜下秸”措施固碳效益綜合評價39-40
  • 5.4 本章小結40-41
  • 第六章 討論與結論41-45
  • 6.1 討論41-43
  • 6.2 結論43-44
  • 6.3 展望44-45
  • 參考文獻45-51
  • 致謝51-52
  • 作者簡介5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學明,張曉平,方華軍;農(nóng)業(yè)土壤固碳對緩解全球變暖的意義[J];地理科學;2003年01期

2 耿遠波,章申,董云社,孟維奇,齊玉春,陳佐忠,王艷芬;草原土壤的碳氮含量及其與溫室氣體通量的相關性[J];地理學報;2001年01期

3 周莉,李保國,周廣勝;土壤有機碳的主導影響因子及其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05年01期

4 許文強;陳曦;羅格平;藺卿;;土壤碳循環(huán)研究進展及干旱區(qū)土壤碳循環(huán)研究展望[J];干旱區(qū)地理;2011年04期

5 孟凡喬;關桂紅;張慶忠;史雅娟;屈波;況星;;華北高產(chǎn)農(nóng)田長期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及其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6年06期

6 宮占元;劉春梅;王艷杰;;土壤有機碳庫及其控制因子的研究進展[J];黑龍江八一農(nóng)墾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7 吳榮美;王永鵬;李鳳民;李小剛;;秸稈還田與全膜雙壟集雨溝播耦合對半干旱黃土高原玉米產(chǎn)量和土壤有機碳庫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2年09期

8 王效科,馮宗煒;中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植物固定大氣碳的潛力[J];生態(tài)學雜志;2000年04期

9 高亮;丁春明;王炳華;史卓強;郝紅偉;王建光;李軍;;生物有機肥在鹽堿地上的應用效果及其對玉米的影響[J];山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01期

10 方華軍,楊學明,張曉平;農(nóng)田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研究進展[J];土壤通報;2003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丁新華;扎龍濕地濕草甸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1年

2 路海玲;土壤鹽分對棉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響[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3 李芙榮;濱海灘涂鹽漬土覆蓋阻鹽控鹽和土壤質量提升技術模式研究[D];安徽工業(yè)大學;2013年

,

本文編號:75643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75643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15a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