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沼澤濕地土壤有機碳儲量估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2-14 18:41
濕地是處于“水-陸”交互地帶的復雜生態(tài)系統(tǒng),作為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等溫室氣體固定與釋放的重要場所,其高效的碳儲存效率在土壤-大氣圈的碳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調查顯示,濕地面積僅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6%-8%,但碳儲量約占全球有機碳庫的三分之一。目前,全球氣溫升高等環(huán)境問題日益突出,濕地土壤不僅影響著全球碳收支平衡,也調控著全球氣候變化。因此,濕地土壤有機碳儲量的準確估算對溫室效應的預測起到巨大的作用!稓夂蜃兓瘒以u估報告》一書指出,沼澤濕地碳累積資料的缺乏導致我國對溫室氣體減排途徑和管理對策的確立缺少參考值。因此,深入開展沼澤濕地碳儲量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研究,是目前沼澤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管理、開發(fā)和利用等領域亟需解決的科學和社會問題。因此,本研究以文獻數(shù)據(jù)、書籍數(shù)據(jù)和實測數(shù)據(jù)為基礎(共計樣點1383個),參考已發(fā)表的相關數(shù)學模擬方程,通過建立沼澤濕地土壤容重和有機碳含量之間的關系模型,精確估算我國沼澤濕地土壤有機碳儲量。同時,探討了我國沼澤濕地土壤有機碳含量的空間-垂直分異規(guī)律,采用冗余分析(Redundan...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樣點地理區(qū)域分布圖
第4章沼澤濕地土壤有機碳含量空間-垂直分異規(guī)律27表4.2土壤有機碳含量與環(huán)境因子間的通徑分析結果ResponsevariableVariableR2DirectpathcoefficientIndirectpathcoefficientTotalpathcoefficientResidualpathcoefficientMAPMATLatitudeLongitudeAltitudeMcpHSOCMAP0.9990.823--0.682-0.618-0.082-0.027-0.003-0.000-0.0470.001MAT0.8230.682---0.686-0.1180.039-0.011-0.002-0.095Latitude0.856-0.594-0.659--0.2750.2310.0090.002-0.736Longitude0.375-0.179-0.2590.627--0.2530.0050.0020.449Altitude-0.2860.077-0.111-0.692-0.332---0.013-0.001-1.072MC0.025-0.088-0.3540.3220.0780.144--0.0010.104pH-0.0030.0650.427-0.573-0.263-0.140-0.012---0.496由于各地理區(qū)氣候特征和地形地貌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土壤有機碳的遷移轉化過程受不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本研究選擇了我國典型的東北濕地區(qū)(圖4.3左)和青藏高原濕地區(qū)(圖4.3右)進行分析。結構方程模型(SEMs)結果表明,在東北濕地區(qū),由經(jīng)度和海拔引起的pH差異是影響土壤有機碳含量的主控環(huán)境因子;而青藏高原濕地區(qū)土壤有機碳含量主要受海拔的控制。圖4.3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影響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因素分析土壤物理化學性質,例如土壤含水量、容重、酸堿性和微生物活性(Tuetal,2018;Gaoetal,2019;Wangetal,2019;Yinetal,2019),可通過調節(jié)土壤有機碳的積累-分解、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氧化-還原等生物地球化學過程,進而影響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坐標系轉換的剛體位移修正方法研究[J]. 張清勇,李宏亮. 工程與試驗. 2019(04)
[2]做大做強平臺經(jīng)濟 助力“一島兩窗三區(qū)”戰(zhàn)略實施[J]. 林文耀. 中國科技產(chǎn)業(yè). 2019(12)
[3]我國東北地區(qū)沼澤濕地碳儲量估算[J]. 邢偉,李裴培,劉明華,張辰光,李宗盟,李秀美.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4)
[4]Comparis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efficiency in soil aggregates between upland and paddy soils in a red soil region of China[J]. LIU Kai-lou,HUANG Jing,LI Da-ming,YU Xi-chu,YE Hui-cai,HU Hui-wen,HU Zhi-hua,HUANG Qing-hai,ZHANG Hui-m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9(06)
[5]湖南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碳密度及其空間分布[J]. 劉曦喬,梁萌杰,陳龍池,汪思龍,鄭文輝,余鑫,李仁山,張廣杰,王福生,楊海軍. 生態(tài)學雜志. 2017(09)
[6]中國主要土壤類型的土壤容重傳遞函數(shù)研究[J]. 韓光中,王德彩,謝賢健. 土壤學報. 2016(01)
[7]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機碳密度及碳庫儲量動態(tài)[J]. 李斌,方晰,李巖,項文化,田大倫,諶小勇,閆文德,鄧東華. 生態(tài)學報. 2015(13)
[8]半干旱區(qū)不同土層深度土壤有機碳變化[J]. 李龍,姚云峰,秦富倉,郭月峰,HABURA Borjigin,常偉東. 水土保持通報. 2014(04)
[9]土壤有機碳儲量估算的影響因素和不確定性[J]. 劉苗,劉國華.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4(07)
[10]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與碳循環(huán)研究[J]. 曾掌權,張燦明,李姣,楊楠.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13(26)
博士論文
[1]基于遙感和實測數(shù)據(jù)的大興安嶺沼澤濕地碳儲量估算研究[D]. 滿衛(wèi)東.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2018
[2]鄱陽湖濕地演變、保護及管理研究[D]. 唐國華.南昌大學 2017
[3]氣候變化對三江平原沼澤濕地NPP的影響研究[D]. 劉夏.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2016
[4]新疆土壤有機碳/無機碳空間分布特征及儲量估算[D]. 顏安.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 2015
[5]圍填海活動對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變化和碳匯功能的影響[D]. 宋紅麗.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2015
[6]山東半島北部典型濱海濕地碳的沉積與埋藏[D]. 曹磊.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4
[7]土壤不同初始pH條件下外源植物物料碳氮礦化與堿度釋放特征研究[D]. 肖孔操.浙江大學 2014
[8]濱海濕地實驗區(qū)生態(tài)化規(guī)劃設計策略研究[D]. 孫賀.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3
[9]1980-2010年三江平原土壤有機碳儲量動態(tài)變化[D]. 苗正紅.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2013
[10]沼澤濕地墾殖前后土壤有機碳垂直分布及其穩(wěn)定性特征研究[D]. 霍莉莉.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2013
碩士論文
[1]崇明東灘濕地土壤有機碳及總氮儲量研究[D]. 陳懷璞.華東師范大學 2016
[2]崇明東灘土壤有機碳匯聚能力及影響因素分析[D]. 姜俊彥.華東師范大學 2015
[3]長江口典型潮灘濕地—西沙濕地的土壤有機碳分布格局及生態(tài)工程對其影響研究[D]. 張海燕.華東師范大學 2013
[4]海南島紅樹林濕地土壤有機碳庫分布特征研究[D]. 李真.海南師范大學 2013
[5]三峽庫區(qū)消落帶植被的生態(tài)學研究[D]. 穆建平.重慶大學 2012
[6]四川盆地森林土壤的有機碳氮存儲及其空間分布特征[D]. 畢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009
[7]我國泥炭地碳儲量與碳收支動態(tài)研究[D]. 王春權.東北師范大學 2009
[8]土地利用變化對閩江口濕地土壤有機碳的影響研究[D]. 鐘春棋.福建師范大學 2009
[9]《京都議定書》及后京都時代的國際氣候制度[D]. 王英平.中國海洋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625070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樣點地理區(qū)域分布圖
第4章沼澤濕地土壤有機碳含量空間-垂直分異規(guī)律27表4.2土壤有機碳含量與環(huán)境因子間的通徑分析結果ResponsevariableVariableR2DirectpathcoefficientIndirectpathcoefficientTotalpathcoefficientResidualpathcoefficientMAPMATLatitudeLongitudeAltitudeMcpHSOCMAP0.9990.823--0.682-0.618-0.082-0.027-0.003-0.000-0.0470.001MAT0.8230.682---0.686-0.1180.039-0.011-0.002-0.095Latitude0.856-0.594-0.659--0.2750.2310.0090.002-0.736Longitude0.375-0.179-0.2590.627--0.2530.0050.0020.449Altitude-0.2860.077-0.111-0.692-0.332---0.013-0.001-1.072MC0.025-0.088-0.3540.3220.0780.144--0.0010.104pH-0.0030.0650.427-0.573-0.263-0.140-0.012---0.496由于各地理區(qū)氣候特征和地形地貌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土壤有機碳的遷移轉化過程受不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本研究選擇了我國典型的東北濕地區(qū)(圖4.3左)和青藏高原濕地區(qū)(圖4.3右)進行分析。結構方程模型(SEMs)結果表明,在東北濕地區(qū),由經(jīng)度和海拔引起的pH差異是影響土壤有機碳含量的主控環(huán)境因子;而青藏高原濕地區(qū)土壤有機碳含量主要受海拔的控制。圖4.3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影響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因素分析土壤物理化學性質,例如土壤含水量、容重、酸堿性和微生物活性(Tuetal,2018;Gaoetal,2019;Wangetal,2019;Yinetal,2019),可通過調節(jié)土壤有機碳的積累-分解、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氧化-還原等生物地球化學過程,進而影響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坐標系轉換的剛體位移修正方法研究[J]. 張清勇,李宏亮. 工程與試驗. 2019(04)
[2]做大做強平臺經(jīng)濟 助力“一島兩窗三區(qū)”戰(zhàn)略實施[J]. 林文耀. 中國科技產(chǎn)業(yè). 2019(12)
[3]我國東北地區(qū)沼澤濕地碳儲量估算[J]. 邢偉,李裴培,劉明華,張辰光,李宗盟,李秀美.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4)
[4]Comparis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efficiency in soil aggregates between upland and paddy soils in a red soil region of China[J]. LIU Kai-lou,HUANG Jing,LI Da-ming,YU Xi-chu,YE Hui-cai,HU Hui-wen,HU Zhi-hua,HUANG Qing-hai,ZHANG Hui-m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9(06)
[5]湖南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碳密度及其空間分布[J]. 劉曦喬,梁萌杰,陳龍池,汪思龍,鄭文輝,余鑫,李仁山,張廣杰,王福生,楊海軍. 生態(tài)學雜志. 2017(09)
[6]中國主要土壤類型的土壤容重傳遞函數(shù)研究[J]. 韓光中,王德彩,謝賢健. 土壤學報. 2016(01)
[7]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機碳密度及碳庫儲量動態(tài)[J]. 李斌,方晰,李巖,項文化,田大倫,諶小勇,閆文德,鄧東華. 生態(tài)學報. 2015(13)
[8]半干旱區(qū)不同土層深度土壤有機碳變化[J]. 李龍,姚云峰,秦富倉,郭月峰,HABURA Borjigin,常偉東. 水土保持通報. 2014(04)
[9]土壤有機碳儲量估算的影響因素和不確定性[J]. 劉苗,劉國華.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4(07)
[10]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與碳循環(huán)研究[J]. 曾掌權,張燦明,李姣,楊楠.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13(26)
博士論文
[1]基于遙感和實測數(shù)據(jù)的大興安嶺沼澤濕地碳儲量估算研究[D]. 滿衛(wèi)東.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2018
[2]鄱陽湖濕地演變、保護及管理研究[D]. 唐國華.南昌大學 2017
[3]氣候變化對三江平原沼澤濕地NPP的影響研究[D]. 劉夏.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2016
[4]新疆土壤有機碳/無機碳空間分布特征及儲量估算[D]. 顏安.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 2015
[5]圍填海活動對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變化和碳匯功能的影響[D]. 宋紅麗.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2015
[6]山東半島北部典型濱海濕地碳的沉積與埋藏[D]. 曹磊.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4
[7]土壤不同初始pH條件下外源植物物料碳氮礦化與堿度釋放特征研究[D]. 肖孔操.浙江大學 2014
[8]濱海濕地實驗區(qū)生態(tài)化規(guī)劃設計策略研究[D]. 孫賀.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3
[9]1980-2010年三江平原土壤有機碳儲量動態(tài)變化[D]. 苗正紅.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2013
[10]沼澤濕地墾殖前后土壤有機碳垂直分布及其穩(wěn)定性特征研究[D]. 霍莉莉.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2013
碩士論文
[1]崇明東灘濕地土壤有機碳及總氮儲量研究[D]. 陳懷璞.華東師范大學 2016
[2]崇明東灘土壤有機碳匯聚能力及影響因素分析[D]. 姜俊彥.華東師范大學 2015
[3]長江口典型潮灘濕地—西沙濕地的土壤有機碳分布格局及生態(tài)工程對其影響研究[D]. 張海燕.華東師范大學 2013
[4]海南島紅樹林濕地土壤有機碳庫分布特征研究[D]. 李真.海南師范大學 2013
[5]三峽庫區(qū)消落帶植被的生態(tài)學研究[D]. 穆建平.重慶大學 2012
[6]四川盆地森林土壤的有機碳氮存儲及其空間分布特征[D]. 畢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009
[7]我國泥炭地碳儲量與碳收支動態(tài)研究[D]. 王春權.東北師范大學 2009
[8]土地利用變化對閩江口濕地土壤有機碳的影響研究[D]. 鐘春棋.福建師范大學 2009
[9]《京都議定書》及后京都時代的國際氣候制度[D]. 王英平.中國海洋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6250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62507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