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氮藍藻和葉面肥對水稻生育及產量品質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6-06 03:34
針對寒地水稻生產中過量施肥造成莖桿徒長、大面積倒伏、水稻產量低等問題,研究固氮藍藻生物肥和葉面肥對水稻生育、抗倒伏能力、產量及品質等的影響極其重要。本試驗于20182019年在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睾秃邶埥〔楣栟r場管理區(qū)開展,以墾粳8號、龍墾201號和龍粳31號為試驗材料,采用單因素完全隨機設計和隨機區(qū)組設計,進行篩選培育高素質秧苗的肥料及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的生物肥和葉面肥。旨在固氮藍藻生物肥與葉面肥為黑龍江省水稻高產優(yōu)質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施用固氮藍藻的秧苗素質表現(xiàn)最佳,莖基寬、地上地下鮮重和干物重、根長、根表面積及根體積,分別較對照提高13.10%、40.93%、54.10%、41.07%、68.42%、43.59%、61.42%及77.44%。2.在兩種插秧密度下,插秧密度為行距30 cm×穴距12 cm時,施用固氮藍藻(產量達7956.57 kg/hm2)和密高(產量達7992.07 kg/hm2)均增加水稻產量,分別較對照提高6.34%和6.81%。3.施用密高可顯著降低小區(qū)的莖...
【文章來源】: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省
【文章頁數】:6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不同處理株高的比較(大慶校園盆栽區(qū))
203.3盆栽條件下固氮藍藻和密高對水稻產量品質及抗倒性的影響3.3.1株高的動態(tài)變化如圖3-1所示,在生育期內施用L、M、LM對株高的生長狀況相似,但三者對株高的動態(tài)有差異,各處理的株高隨生長階段的變化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株高以M最高,為76.08cm,以L最低,為73.37cm,從7月9日起所有處理均明顯增高,至7月30日遲緩增長。圖3-1不同處理株高的比較(大慶校園盆栽區(qū))Figure3-1Comparisonofplantheightsunderdifferenttreatments(DaqingCampusPottedArea)3.3.2莖蘗數的動態(tài)變化如圖3-2所示,在生育期內施用L、M、LM對莖數較有影響,從分蘗開始至6月25日前各處理呈增加的趨勢,臨近7月2日達到高峰上升期,這之后所有處理出現(xiàn)無效分蘗,莖數明顯下降,至7月30日緩慢平穩(wěn)。綜合分析,施用L處理在生育進程中莖數最高,且高于其他各處理。圖3-2不同處理莖數的比較(大慶校園盆栽區(qū))Figure3-2Comparisonofstemnumberofdifferenttreatments(DaqingCampusPottedArea)3.3.3SPAD值的動態(tài)變化如圖3-3所示,在生育期內施用L、M、LM對SPAD值有不同的增加趨勢,但三者對SPAD值的動態(tài)有差異,各處理的SPAD值隨生長階段的變化呈現(xiàn)前期升高,后期最終下降的趨勢,到7月30日以施用L處理SPAD值最高。
21圖3-3不同處理SPAD值的比較(大慶校園盆栽區(qū))Figure3-3ComparisonofSPADvaluesindifferenttreatments(DaqingCampusPottedArea)3.3.4葉面積及干物質積累量的比較由表3-13可知,施用L、M、LM的分蘗期和齊穗期葉面積與CK相比均無顯著性差異,但分蘗期葉面積以LM為最高,有增加的趨勢,增加了11.63%,而齊穗期葉面積以L為最高,均高于其他處理。施用L、M的灌漿期葉面積顯著高于CK及各處理,呈現(xiàn)增加的趨勢,說明施用L、M可以明顯增加水稻灌漿期葉面積。表3-13葉面積的比較(大慶校園盆栽區(qū))Table3-13Comparisonofleafarea(DaqingCampusPottedArea)處理葉面積(cm2/穴)分蘗期齊穗期灌漿期CK30.87aA574.92aA229.00bBL33.79aA844.66aA357.65aAM29.79aA585.94aA361.61aALM34.46aA644.87aA282.62abAB由表3-14可知,施用L、M、LM的分蘗期、齊穗期及灌漿期植株干物質積累量,與CK相比均無顯著性差異,但分蘗期植株干物質積累量以LM為最高,有增加的趨勢,增加了13.76%,齊穗期植株干物質積累量各處理均比CK低,灌漿期植株干物質積累量以M為最高,且增加了16.96%。施用L的成熟期植株干物質積累量顯著高于CK及各處理,顯著增加了24.96%,說明L可以明顯增加水稻成熟期植株干物質積累量。表3-14地上干物質積累量的比較(大慶校園盆栽區(qū))Table3-14Comparisonofdrymatteraccumulationontheground(DaqingCampusPottedArea)處理地上植株干重(g/穴)分蘗期齊穗期灌漿期成熟期CK9.01aA23.53aA27.65aA19.23bcABL10.21aA20.39aA28.89aA24.03aAM8.22aA19.94aA32.34aA15.83cBLM10.25aA23.14aA27.41aA21.30abAB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影響稻米品質的因素分析及高檔優(yōu)質一季晚稻生產關鍵技術[J]. 田祖慶,周精華,劉慈明,刮愛民,劉良武. 雜交水稻. 2020(03)
[2]藻類生物肥地福來在水稻上的應用效果研究[J]. 吳如華.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 2020(05)
[3]穗期噴施葉面肥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盧麗娟,徐曙,于洪喜,羅剛,陳開平,王亞萍. 大麥與谷類科學. 2020(01)
[4]不同葉面肥對水稻連粳7號產量的影響[J]. 彭秀榮,何愛萍,賀云梅,時佩佩. 浙江農業(yè)科學. 2020(02)
[5]水稻莖稈形態(tài)特征與抗倒伏能力對外源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響應差異[J]. 文廷剛,王偉中,楊文飛,杜小鳳,王澤港,賈艷艷,錢新民,孫愛俠,施洪泉,顧大路. 南方農業(yè)學報. 2020(01)
[6]不同抗寒劑浸種與葉面噴施對早稻秧苗素質及產量的影響[J]. 唐志偉,嚴玲玲,劉鈺琪,楊陽,龍攀,傅志強. 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6)
[7]水稻施用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效果研究[J]. 余泓,屈喜燕,高鵬,楊志長,高菊生. 湖南農業(yè)科學. 2019(10)
[8]我國水稻栽培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展望[J]. 禇光,陳松,徐春梅,王丹英,章秀福. 中國稻米. 2019(05)
[9]水稻根系遺傳研究進展[J]. 丁仕林,劉朝雷,錢前. 中國稻米. 2019(05)
[10]根外噴施硫酸鎂對水稻淀粉品質的影響[J]. 金正勛,曲悅,何沈雨,朱琳,楊玲,王思宇,王珊,王劍,張忠臣. 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9(09)
博士論文
[1]栽培模式對水稻產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響及生理機制的研究[D]. 陳宇眺.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6
[2]水稻根系形態(tài)生理與產量形成的關系及其栽培調控技術[D]. 張耗.揚州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腐殖酸有機肥與減施化肥對鹽堿地水稻產量品質的影響[D]. 赫臣.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2019
[2]新型專用肥料對水稻生長發(fā)育、產量及抗倒性的影響[D]. 唐樂丹.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9
[3]復合微生物菌劑對水稻生長發(fā)育影響研究[D]. 王振.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7
[4]氮肥對不同的水稻品種根系形態(tài)生理與產量的影響[D]. 熊溢偉.揚州大學 2015
[5]化控劑“密高”對玉米生長及產量性狀的影響[D]. 張超.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2012
[6]水稻在我國糧食安全中的戰(zhàn)略地位分析[D]. 虞國平.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09
本文編號:3213515
【文章來源】: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省
【文章頁數】:6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不同處理株高的比較(大慶校園盆栽區(qū))
203.3盆栽條件下固氮藍藻和密高對水稻產量品質及抗倒性的影響3.3.1株高的動態(tài)變化如圖3-1所示,在生育期內施用L、M、LM對株高的生長狀況相似,但三者對株高的動態(tài)有差異,各處理的株高隨生長階段的變化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株高以M最高,為76.08cm,以L最低,為73.37cm,從7月9日起所有處理均明顯增高,至7月30日遲緩增長。圖3-1不同處理株高的比較(大慶校園盆栽區(qū))Figure3-1Comparisonofplantheightsunderdifferenttreatments(DaqingCampusPottedArea)3.3.2莖蘗數的動態(tài)變化如圖3-2所示,在生育期內施用L、M、LM對莖數較有影響,從分蘗開始至6月25日前各處理呈增加的趨勢,臨近7月2日達到高峰上升期,這之后所有處理出現(xiàn)無效分蘗,莖數明顯下降,至7月30日緩慢平穩(wěn)。綜合分析,施用L處理在生育進程中莖數最高,且高于其他各處理。圖3-2不同處理莖數的比較(大慶校園盆栽區(qū))Figure3-2Comparisonofstemnumberofdifferenttreatments(DaqingCampusPottedArea)3.3.3SPAD值的動態(tài)變化如圖3-3所示,在生育期內施用L、M、LM對SPAD值有不同的增加趨勢,但三者對SPAD值的動態(tài)有差異,各處理的SPAD值隨生長階段的變化呈現(xiàn)前期升高,后期最終下降的趨勢,到7月30日以施用L處理SPAD值最高。
21圖3-3不同處理SPAD值的比較(大慶校園盆栽區(qū))Figure3-3ComparisonofSPADvaluesindifferenttreatments(DaqingCampusPottedArea)3.3.4葉面積及干物質積累量的比較由表3-13可知,施用L、M、LM的分蘗期和齊穗期葉面積與CK相比均無顯著性差異,但分蘗期葉面積以LM為最高,有增加的趨勢,增加了11.63%,而齊穗期葉面積以L為最高,均高于其他處理。施用L、M的灌漿期葉面積顯著高于CK及各處理,呈現(xiàn)增加的趨勢,說明施用L、M可以明顯增加水稻灌漿期葉面積。表3-13葉面積的比較(大慶校園盆栽區(qū))Table3-13Comparisonofleafarea(DaqingCampusPottedArea)處理葉面積(cm2/穴)分蘗期齊穗期灌漿期CK30.87aA574.92aA229.00bBL33.79aA844.66aA357.65aAM29.79aA585.94aA361.61aALM34.46aA644.87aA282.62abAB由表3-14可知,施用L、M、LM的分蘗期、齊穗期及灌漿期植株干物質積累量,與CK相比均無顯著性差異,但分蘗期植株干物質積累量以LM為最高,有增加的趨勢,增加了13.76%,齊穗期植株干物質積累量各處理均比CK低,灌漿期植株干物質積累量以M為最高,且增加了16.96%。施用L的成熟期植株干物質積累量顯著高于CK及各處理,顯著增加了24.96%,說明L可以明顯增加水稻成熟期植株干物質積累量。表3-14地上干物質積累量的比較(大慶校園盆栽區(qū))Table3-14Comparisonofdrymatteraccumulationontheground(DaqingCampusPottedArea)處理地上植株干重(g/穴)分蘗期齊穗期灌漿期成熟期CK9.01aA23.53aA27.65aA19.23bcABL10.21aA20.39aA28.89aA24.03aAM8.22aA19.94aA32.34aA15.83cBLM10.25aA23.14aA27.41aA21.30abAB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影響稻米品質的因素分析及高檔優(yōu)質一季晚稻生產關鍵技術[J]. 田祖慶,周精華,劉慈明,刮愛民,劉良武. 雜交水稻. 2020(03)
[2]藻類生物肥地福來在水稻上的應用效果研究[J]. 吳如華.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 2020(05)
[3]穗期噴施葉面肥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盧麗娟,徐曙,于洪喜,羅剛,陳開平,王亞萍. 大麥與谷類科學. 2020(01)
[4]不同葉面肥對水稻連粳7號產量的影響[J]. 彭秀榮,何愛萍,賀云梅,時佩佩. 浙江農業(yè)科學. 2020(02)
[5]水稻莖稈形態(tài)特征與抗倒伏能力對外源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響應差異[J]. 文廷剛,王偉中,楊文飛,杜小鳳,王澤港,賈艷艷,錢新民,孫愛俠,施洪泉,顧大路. 南方農業(yè)學報. 2020(01)
[6]不同抗寒劑浸種與葉面噴施對早稻秧苗素質及產量的影響[J]. 唐志偉,嚴玲玲,劉鈺琪,楊陽,龍攀,傅志強. 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6)
[7]水稻施用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效果研究[J]. 余泓,屈喜燕,高鵬,楊志長,高菊生. 湖南農業(yè)科學. 2019(10)
[8]我國水稻栽培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展望[J]. 禇光,陳松,徐春梅,王丹英,章秀福. 中國稻米. 2019(05)
[9]水稻根系遺傳研究進展[J]. 丁仕林,劉朝雷,錢前. 中國稻米. 2019(05)
[10]根外噴施硫酸鎂對水稻淀粉品質的影響[J]. 金正勛,曲悅,何沈雨,朱琳,楊玲,王思宇,王珊,王劍,張忠臣. 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9(09)
博士論文
[1]栽培模式對水稻產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響及生理機制的研究[D]. 陳宇眺.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6
[2]水稻根系形態(tài)生理與產量形成的關系及其栽培調控技術[D]. 張耗.揚州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腐殖酸有機肥與減施化肥對鹽堿地水稻產量品質的影響[D]. 赫臣.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2019
[2]新型專用肥料對水稻生長發(fā)育、產量及抗倒性的影響[D]. 唐樂丹.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9
[3]復合微生物菌劑對水稻生長發(fā)育影響研究[D]. 王振.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7
[4]氮肥對不同的水稻品種根系形態(tài)生理與產量的影響[D]. 熊溢偉.揚州大學 2015
[5]化控劑“密高”對玉米生長及產量性狀的影響[D]. 張超.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2012
[6]水稻在我國糧食安全中的戰(zhàn)略地位分析[D]. 虞國平.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09
本文編號:32135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21351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