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入侵種南美蟛蜞菊與其同屬本地種蟛蜞菊跨代可塑性對形態(tài)和生理特性影響的差異
【學位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20
【中圖分類】:S45
【部分圖文】:
材料和方法9500m,因此它們可能是相同或不同的基因型。把根上的雜質清理干凈,用32個方形培養(yǎng)盆(長32cm、寬37cm、高24cm)培養(yǎng)兩種植物,使用的基質為沙土:營養(yǎng)土(V:V)=1:3。圖2.1實驗設計圖。本實驗采用一次克隆繁殖共兩個世代。F0代兩種光照處理(G:全光照和Z:遮陰),F(xiàn)1代共四種處理組合(F0代全光照+F1代全光照GG;F0代全光照+F1代遮陰GZ;F0代50%遮陰+F1代全光照ZG;F0代遮陰+F1代遮陰ZZ)。每個處理重復8次。Fig.2.1Experimentaldesign.Thisexperimenthastwogenerations.TwolevelsoflighttreatmentforF0generation(G:light;Z:shade);FourlevelsoflighttreatmentforF1generation(GG:F0generationlight+F1generationlight;GZ:F0generationlight+F1generationshade;ZG:F0generationshade+F1generationlight;ZZ:F0generationshade+F1generationshade);Thetreatmentwasrepeated8times.實驗處理如圖2.1,其中一半分株進行全光照處理,標記為G,另一半分株進行遮陰(50%全光照),標記為Z處理,遮陰環(huán)境用覆蓋一層遮陽網(wǎng)(透光率為50%)的方式創(chuàng)造。在實驗過程中,每個培養(yǎng)盆每周澆100mL濃度為20%的霍格蘭營養(yǎng)液,保證所有分株不會缺乏養(yǎng)分資源。用土壤水分測定儀測定土壤水分含量,當土壤水分含量小于50%時澆水,確保不缺乏水分。培養(yǎng)10周后,每個培養(yǎng)盆內(nèi)的所有分株的總和為F0代。從全光照處理下F0代中選取大小相似的兩個生根分株分別進行全光照和遮陰(50%全光照)處理,同樣地從遮陰(50%全光照)處理下F0代中選取大小相似的兩個生根分株分別進行全光照和遮陰(50%全光照)處理(共64個),培養(yǎng)10周后每個培養(yǎng)盆內(nèi)的所有分株的總和作為F1代,F(xiàn)1代包括4種處理組合分別為:F0
實驗結果173.1.4不同光照強度對F0代分株葉片性質的影響圖3.5不同光照強度對F0代單位質量葉綠素含量的影響(白色柱表示光照處理;黑色柱表示遮陰處理;不同小寫字母表示處理間有顯著差異,誤差棒代表標準誤)。Fig.3.5EffectsofdifferentlightintensitiesontheACCminF0generation(whitebarsindicatelighttreatment;blackbarsindicateshadetreatment;differentlowercaseletters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reatments,anderrorbarsrepresentstandarderror).相比于光照條件下,遮陰對本地種和入侵種(即蟛蜞菊和南美蟛蜞菊)的單位質量(鮮重)葉綠素含量(ACCm)無顯著差異。由圖3.5可知,F(xiàn)0代的本地種和入侵種的單位質量葉綠素含量(ACCm)分別在光照和遮陰條件下有顯著差異。相比于光照條件下,遮陰對本地種(即蟛蜞菊)的單位面積葉綠素含量(ACCa)有顯著影響。由圖3.6可知,遮陰顯著降低了本地種的單位面積葉綠素含量(ACCa),并降低了46.5%;遮陰對入侵種的ACCa無顯著差異。
實驗結果293.1.6不同光照強度對F0代分株比葉面積、比匍匐莖長的影響圖3.17不同光照強度對F0代比葉面積的影響(白色柱表示光照處理;黑色柱表示遮陰處理;不同小寫字母表示處理間有顯著差異,誤差棒代表標準誤)。Fig.3.17EffectsofdifferentlightintensitiesonthespecificleafareainF0generation(whitebarsindicatelighttreatment;blackbarsindicateshadetreatment;differentlowercaseletters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reatments,anderrorbarsrepresentstandarderror).相比于光照條件下,遮陰對本地種和入侵種(即蟛蜞菊和南美蟛蜞菊)的比葉面積無顯著差異。由圖3.17可知,F(xiàn)0代的本地種和入侵種的比葉面積分別在光照和遮陰條件下有顯著差異。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好消息[J];寫作;1996年10期
2 ;好消息[J];寫作;1996年02期
3 大勝;;“可讀性”與“可塑性”[J];新聞戰(zhàn)線;1983年04期
4 ;好消息[J];老年人;1997年07期
5 王亞鵬;董奇;;腦的可塑性研究:現(xiàn)狀與進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6 蔡偉雄,楊德森;腦可塑性與人類行為[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7 黃玉石;;赴加定居:較強的可塑性最重要[J];出國與就業(yè);1997年10期
8 孟旦;肖妹;;人的可塑性及其根據(jù)[J];思想與文化;2004年00期
9 陳愛國;顏軍;殷恒嬋;;運動與腦的可塑性研究進展及其教育啟示[J];體育與科學;2011年06期
10 ;強可塑性水泥研制成功[J];建材工業(yè)信息;1996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洪軒;植物生長可塑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王胤;基于可塑性干擾的無線網(wǎng)絡同步傳輸技術和應用研究[D];清華大學;2015年
3 王姝;植物表型可塑性與穩(wěn)定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倩;外來入侵種南美蟛蜞菊與其同屬本地種蟛蜞菊跨代可塑性對形態(tài)和生理特性影響的差異[D];四川師范大學;2020年
2 邵柏惠;高職生移情可塑性信念的特點及其與移情水平、親社會傾向的關系[D];南京師范大學;2017年
3 趙景茹;腦可塑性在卒中后自我恢復中的作用[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9年
4 王瑋;一種融合多種可塑性的脈沖神經(jīng)網(wǎng)絡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5 李楠;蟛蜞菊內(nèi)酯脂質體的制備及其光控釋放研究[D];燕山大學;2015年
6 唐桂文;蟛蜞菊內(nèi)酯分離純化工藝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7 安琪;蔚縣古堡的形態(tài)特征及營造技術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9年
8 李暮凡;安徽新編當涂民歌的音樂形態(tài)特征與演唱探究[D];安徽大學;2019年
9 楊程博;熨斗古鎮(zhèn)空間形態(tài)特征及保護策略研究[D];長安大學;2018年
10 吳蔚;水淹脅迫對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生長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8724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87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