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蓓卡》與西方女性主義的道德重建
發(fā)布時間:2017-08-30 05:21
本文關鍵詞:《呂蓓卡》與西方女性主義的道德重建
更多相關文章: 達芙妮·杜穆里埃 女性主義運動 《呂蓓卡》 《我的青年時代》 激進女權主義 男權制社會
【摘要】:《呂蓓卡》(Rebecca)(1938)是英國女作家達芙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在英國文壇的立足之作,并被英國導演阿爾弗萊德·希區(qū)柯克搬上熒幕,成為希區(qū)柯克電影的成名作之一。小說出版之初評論家多關注杜穆里埃的哥特式的創(chuàng)作手法,隨著女性主義文論的興起,一些研究者開始從女性主義研究角度入手,通過分析《呂蓓卡》中的人物來揭示作品中所體現的女性主義觀點。這些觀點從主題方面打破了之前從創(chuàng)作方法上對于小說的局限性的解讀,使作品更具學術討論價值。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通過對文本的細讀,以及對達芙妮·杜穆里埃創(chuàng)作《呂蓓卡》之前的生活經歷的考察,來解讀作家女權主義思想。第一章,梳理三次女性運動的高潮,以及在運動中女性遇到的艱難選擇,并且探討女性運動的道德啟示意義。第二章,揭開呂蓓卡這一角色的面紗,分析作品中的激進女權主義意識。第三章,引入達芙妮·杜穆里埃在老年時期回顧自己青年時的自傳《我的青年時代》,探索作者本人與《呂蓓卡》中的角色“我”與呂蓓卡的關系,同時,探究作者的女權主義思想的深刻原因。本文試從女性主義運動中的激進女權主義意識談起,結合達芙妮·杜穆里埃的自傳進行作家作品的考察解讀,旨在揭示《呂蓓卡》的女權主義意識、女性道德理想以及作者的早期激進女權主義的雛形。
【關鍵詞】:達芙妮·杜穆里埃 女性主義運動 《呂蓓卡》 《我的青年時代》 激進女權主義 男權制社會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561.074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1
- 一、女性主義與女權主義8-9
- 二、達芙妮·杜穆里埃與《呂蓓卡》9-10
- 三、研究意義10-11
- 第一章 女性主義運動思潮及啟示意義11-21
- 第一節(jié) 女性主義思潮的流變11-15
- 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一次女性主義運動高潮11-12
- 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性主義運動高潮12-14
- 三、20世紀八十年代第三次女性主義運動高潮14-15
- 第二節(jié) 女性主義觀念的變化15-18
- 一、門第觀念的束縛15-16
- 二、家庭中兩性角色的平衡16-17
- 三、婚姻中傳統(tǒng)道德遭遇現代倫理17-18
- 第三節(jié) 道德啟示意義18-21
- 一、道德瑕疵19
- 二、道德重建的路徑19-21
- 第二章 《呂蓓卡》中的女性主義思索21-31
- 第一節(jié) 作為主角的缺席者21-24
- 一、完美女性21-23
- 二、摘下面紗的女巫23-24
- 第二節(jié) 呂蓓卡——早期的激進女權主義者24-27
- 一、男女兩性的二元對立24-25
- 二、對于愛情和婚姻的否定25-26
- 三、追求雌雄同體的新女性26-27
- 第三節(jié) 呂蓓卡的“失敗”27-31
- 一、強大的父權制社會28-29
- 二、女權之路的失敗29
- 三、呂蓓卡的道德重建之路29-31
- 第三章 達芙妮·杜穆里埃的雙重人格31-40
- 第一節(jié) 現代的達芙妮——呂蓓卡原型31-35
- 一、才華橫溢31-32
- 二、具有男性特征的愛好32-33
- 三、對于傳統(tǒng)思想的顛覆33-35
- 第二節(jié) 傳統(tǒng)的達芙妮——“我”的原型35-37
- 一、肯定父權制文化35-36
- 二、回歸家庭36-37
- 第三節(jié) 不徹底的女性主義者37-40
- 一、進步思想的灌輸37-38
- 二、傳統(tǒng)道德的束縛38-40
- 結語40-41
- 參考文獻41-42
- 附錄42-43
- 致謝4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黃馳;;《蝴蝶夢》中敘述者“我”的解析[J];世界文學評論;2012年01期
2 雷云杉;趙珊珊;;被誤讀的呂蓓卡——《蝴蝶夢》隱形女主人公形象分析[J];作家;2011年12期
3 周淑茹;;重構與顛覆——解讀呂蓓卡[J];鄂州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4 曹曉東;《蝴蝶夢》里女性形象評析[J];社科縱橫;2005年01期
5 王臘寶,沈韜;重讀《呂蓓卡》[J];外國文學;2002年03期
,本文編號:7574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757474.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