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比小提琴學派與俄羅斯小提琴學派對比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2-10 13:51
小提琴作為世界上最流行的樂器之一,距今已經(jīng)有40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在此期間出現(xiàn)了各類演奏風格不同的小提琴學派,這些小提琴學派之間相互影響,共同推動小提琴演奏藝術的發(fā)展。法比小提琴學派與俄羅斯小提琴學派是主流的小提琴學派中的重要學派。法比小提琴學派是法國小提琴學派和比利時小提琴學派的總稱,法比小提琴學派培養(yǎng)出了眾多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以及小提琴教育家,并編寫了大量的小提琴演奏教材和理論教材,世界其他小提琴學派均受到法比小提琴樂派的影響。其中受其影響最深的當屬俄羅斯小提琴樂派,俄羅斯小提琴樂派在20世紀對世界小提琴藝術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和貢獻。本文詳盡介紹了法比小提琴樂派與俄羅斯小提琴樂派的發(fā)展起源、風格特征、演奏技巧以及代表人物,并通過對比俄羅斯小提琴學派代表人物亞沙·海菲茲和法比小提琴學派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費拉斯所演奏的《霍拉舞曲》的對比分析,來比較兩學派之間演奏概念、演奏技法、演奏風格的異同,并進一步的闡述了兩學派分別對中國小提琴藝術發(fā)展的影響和啟示,具有深刻的理論研究價值。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5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霍拉舞曲》第29-32小節(jié),海菲茲在演奏這一段連續(xù)性的快速下連頓弓時,
碩士學位論文26放松的狀態(tài),他手指抬起的高度與琴弦比較近,這樣可以讓換指的幅度減小,從而使得左手能夠輕松自如的在指板上跑動。費拉斯演奏時可以聽到較為明顯的羅馬尼亞風格,并且加入了許多法比小提琴學派特有的滑音,增加了音樂的可聽性。3.跳弓圖3-3《霍拉舞曲》第89-96小節(jié),這一段的連續(xù)快速16分音符十分考驗演奏者的雙手協(xié)調(diào)能力,由于俄羅斯學派和法比小提琴學派在持弓方面的側(cè)重點不同,我們來看一下兩位小提琴家在演奏的時候有哪些區(qū)別。通過錄像資料我們可以觀察到,海菲茲在演奏這一段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時,所用的弓段是中弓的部分,他的小指同樣是離開了弓桿,微微抬起完全放松,手掌和手肘微微向內(nèi)旋,力量依然集中在食指上,通過食指傳達到弓桿,大臂依然是抬起的狀態(tài),運用放松的手腕微微發(fā)力,做到干凈的跳弓,在換弦時大臂隨著角度的改變作調(diào)整,手腕一直處于非常放松的狀態(tài)。海菲茲左手的持琴一直保持的比較高,這也是俄羅斯小提琴學派十分注重的一點。海菲茲在演奏時無論手上演奏的音樂有多激昂,技巧的難度有多高,他自己的身體一直保持著挺拔的狀態(tài),肩膀放松,并且沒有過多的晃動,即使是演奏這一段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海菲茲也僅僅是將琴面做了微小的調(diào)整,在演奏四弦和三弦時,琴面與地面傾斜的角度更大,演奏一弦和二弦時,琴面更平。海菲茲在演奏時面部表情十分平靜,目光鎖定在弓子與琴弦法接觸點。而費拉斯在演奏這段時與海菲茲有諸多不同之處。首先是持弓上的差別,在演奏這一段時,費拉斯的食指和小指都處于放松的狀態(tài),持弓的核心發(fā)力點是中指無名指與大拇指之間形成的環(huán)。利用這個環(huán)作為發(fā)力的核心點,支撐著弓子的運動。
法比小提琴學派與俄羅斯小提琴學派對比分析27在演奏弓段的選擇上,海菲茲在演奏這一段快速十六分音符時,選擇的弓段是弓子的中段部分,也就是中弓部分,而費拉斯在演奏時選擇的是弓子的下半部分更靠近弓根的位置。對于法比小提琴學派的持弓方式來說,演奏這樣的快速跳弓時,選擇弓子的下半部分進行演奏,確實是相對更好控制。但是也有弊端,那就是在演奏時弓的下半部分相較于弓子的上半部分容易施加更多的壓力,就是因為這些壓力的存在,雖然弓子能更好跳起來了,但是也會更容易產(chǎn)生雜音。4.滑音與揉弦圖3-4圖3-5《霍拉舞曲》第97-104小節(jié),緊接著一串快速的十六分之后,出現(xiàn)了一個七拍的長音,在小提琴第四把位上演奏。海菲茲在演奏這個長音時增加了一個換指同音在換指的一瞬間可以聽到到小滑音,他是利用換指來做到這里滑音的效果,這樣更增添了音樂的趣味性,《霍拉舞曲》本就屬于羅馬尼亞民間舞曲的一首,所以在音樂當中出現(xiàn)了大量稍帶詼諧又可增加音樂表現(xiàn)力的小裝飾音。費拉斯在演奏此處的滑音時,并沒有選擇與海菲茲同樣的處理方式,而是用二指在摁緊琴弦的同時在琴弦上做微小的移動,將這個滑音“揉”了出來。費拉斯的滑音聽起來會更無痕跡一些,因為他只用了一個手指,利用一個手指做移動,可以使演奏者對滑音的效果更加可控。因此我們可以聽到費拉斯的滑音是更為明顯一些的。法比小提琴樂派十分擅長利用滑音,費拉斯在這里的處理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特征。海菲茲在第二個長音中使用的是三指按弦,并且使用了指揉的揉弦效果,十分的細膩精致。而費拉斯在此處用的是腕揉,并且幅度較小,手掌只有微微的擺動。由于它的滑音效果做的略長,此處又沒有做過多的揉弦,更容易使得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滑音的部分。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法比小提琴學派在我國小提琴教學中的運用[J]. 李倩. 四川戲劇. 2019(09)
[2]法比小提琴學派的歷史影響及傳承[J]. 侯潛草. 藝術研究. 2019(05)
[3]法比小提琴學派芻議[J]. 張慧敏. 齊魯藝苑. 2019(05)
[4]淺談法比小提琴學派的歷史傳承及影響[J]. 孟莉. 大眾文藝. 2017(17)
[5]小提琴演奏技巧與藝術的關聯(lián)性分析[J]. 郭媛媛. 黃河之聲. 2016(21)
[6]法比小提琴學派對中國小提琴藝術發(fā)展的影響[J]. 戴若琳. 北方音樂. 2017(03)
[7]法比小提琴學派的發(fā)展和影響研究[J]. 王婭. 當代音樂. 2016(10)
[8]從歷史流變角度談小提琴的發(fā)展[J]. 王琳. 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 2015(21)
[9]俄羅斯師資對20世紀初哈爾濱小提琴發(fā)展影響[J]. 何藝. 音樂創(chuàng)作. 2014(08)
[10]奧爾及其在俄羅斯小提琴音樂藝術發(fā)展中的意義(下))[J]. 胡君. 樂器. 2014(03)
碩士論文
[1]海菲茲小提琴改編作品演奏研究[D]. 趙芳.沈陽音樂學院 2014
[2]從法、比學派看小提琴藝術的發(fā)展[D]. 張瓊.山西大學 2011
[3]風格即音樂家自身[D]. 錢澄.上海音樂學院 2008
[4]法比小提琴學派的歷史傳承及影響述評[D]. 王之炅.上海音樂學院 2007
本文編號:3027461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5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霍拉舞曲》第29-32小節(jié),海菲茲在演奏這一段連續(xù)性的快速下連頓弓時,
碩士學位論文26放松的狀態(tài),他手指抬起的高度與琴弦比較近,這樣可以讓換指的幅度減小,從而使得左手能夠輕松自如的在指板上跑動。費拉斯演奏時可以聽到較為明顯的羅馬尼亞風格,并且加入了許多法比小提琴學派特有的滑音,增加了音樂的可聽性。3.跳弓圖3-3《霍拉舞曲》第89-96小節(jié),這一段的連續(xù)快速16分音符十分考驗演奏者的雙手協(xié)調(diào)能力,由于俄羅斯學派和法比小提琴學派在持弓方面的側(cè)重點不同,我們來看一下兩位小提琴家在演奏的時候有哪些區(qū)別。通過錄像資料我們可以觀察到,海菲茲在演奏這一段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時,所用的弓段是中弓的部分,他的小指同樣是離開了弓桿,微微抬起完全放松,手掌和手肘微微向內(nèi)旋,力量依然集中在食指上,通過食指傳達到弓桿,大臂依然是抬起的狀態(tài),運用放松的手腕微微發(fā)力,做到干凈的跳弓,在換弦時大臂隨著角度的改變作調(diào)整,手腕一直處于非常放松的狀態(tài)。海菲茲左手的持琴一直保持的比較高,這也是俄羅斯小提琴學派十分注重的一點。海菲茲在演奏時無論手上演奏的音樂有多激昂,技巧的難度有多高,他自己的身體一直保持著挺拔的狀態(tài),肩膀放松,并且沒有過多的晃動,即使是演奏這一段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海菲茲也僅僅是將琴面做了微小的調(diào)整,在演奏四弦和三弦時,琴面與地面傾斜的角度更大,演奏一弦和二弦時,琴面更平。海菲茲在演奏時面部表情十分平靜,目光鎖定在弓子與琴弦法接觸點。而費拉斯在演奏這段時與海菲茲有諸多不同之處。首先是持弓上的差別,在演奏這一段時,費拉斯的食指和小指都處于放松的狀態(tài),持弓的核心發(fā)力點是中指無名指與大拇指之間形成的環(huán)。利用這個環(huán)作為發(fā)力的核心點,支撐著弓子的運動。
法比小提琴學派與俄羅斯小提琴學派對比分析27在演奏弓段的選擇上,海菲茲在演奏這一段快速十六分音符時,選擇的弓段是弓子的中段部分,也就是中弓部分,而費拉斯在演奏時選擇的是弓子的下半部分更靠近弓根的位置。對于法比小提琴學派的持弓方式來說,演奏這樣的快速跳弓時,選擇弓子的下半部分進行演奏,確實是相對更好控制。但是也有弊端,那就是在演奏時弓的下半部分相較于弓子的上半部分容易施加更多的壓力,就是因為這些壓力的存在,雖然弓子能更好跳起來了,但是也會更容易產(chǎn)生雜音。4.滑音與揉弦圖3-4圖3-5《霍拉舞曲》第97-104小節(jié),緊接著一串快速的十六分之后,出現(xiàn)了一個七拍的長音,在小提琴第四把位上演奏。海菲茲在演奏這個長音時增加了一個換指同音在換指的一瞬間可以聽到到小滑音,他是利用換指來做到這里滑音的效果,這樣更增添了音樂的趣味性,《霍拉舞曲》本就屬于羅馬尼亞民間舞曲的一首,所以在音樂當中出現(xiàn)了大量稍帶詼諧又可增加音樂表現(xiàn)力的小裝飾音。費拉斯在演奏此處的滑音時,并沒有選擇與海菲茲同樣的處理方式,而是用二指在摁緊琴弦的同時在琴弦上做微小的移動,將這個滑音“揉”了出來。費拉斯的滑音聽起來會更無痕跡一些,因為他只用了一個手指,利用一個手指做移動,可以使演奏者對滑音的效果更加可控。因此我們可以聽到費拉斯的滑音是更為明顯一些的。法比小提琴樂派十分擅長利用滑音,費拉斯在這里的處理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特征。海菲茲在第二個長音中使用的是三指按弦,并且使用了指揉的揉弦效果,十分的細膩精致。而費拉斯在此處用的是腕揉,并且幅度較小,手掌只有微微的擺動。由于它的滑音效果做的略長,此處又沒有做過多的揉弦,更容易使得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滑音的部分。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法比小提琴學派在我國小提琴教學中的運用[J]. 李倩. 四川戲劇. 2019(09)
[2]法比小提琴學派的歷史影響及傳承[J]. 侯潛草. 藝術研究. 2019(05)
[3]法比小提琴學派芻議[J]. 張慧敏. 齊魯藝苑. 2019(05)
[4]淺談法比小提琴學派的歷史傳承及影響[J]. 孟莉. 大眾文藝. 2017(17)
[5]小提琴演奏技巧與藝術的關聯(lián)性分析[J]. 郭媛媛. 黃河之聲. 2016(21)
[6]法比小提琴學派對中國小提琴藝術發(fā)展的影響[J]. 戴若琳. 北方音樂. 2017(03)
[7]法比小提琴學派的發(fā)展和影響研究[J]. 王婭. 當代音樂. 2016(10)
[8]從歷史流變角度談小提琴的發(fā)展[J]. 王琳. 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 2015(21)
[9]俄羅斯師資對20世紀初哈爾濱小提琴發(fā)展影響[J]. 何藝. 音樂創(chuàng)作. 2014(08)
[10]奧爾及其在俄羅斯小提琴音樂藝術發(fā)展中的意義(下))[J]. 胡君. 樂器. 2014(03)
碩士論文
[1]海菲茲小提琴改編作品演奏研究[D]. 趙芳.沈陽音樂學院 2014
[2]從法、比學派看小提琴藝術的發(fā)展[D]. 張瓊.山西大學 2011
[3]風格即音樂家自身[D]. 錢澄.上海音樂學院 2008
[4]法比小提琴學派的歷史傳承及影響述評[D]. 王之炅.上海音樂學院 2007
本文編號:30274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02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