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寺石窟唐代主尊像探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06 13:06
在佛教石窟藝術中,主尊像處于窟龕的中心位置,是人們信仰和觀瞻的重中之重,集中了發(fā)愿者的主要精神寄托和期望。對主尊像的研究,毫無疑問是研究窟龕藝術最重要的方面。炳靈寺石窟中唐代造像占比很高、分量也很重,但之前專家學者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以西秦169窟為主的早期窟龕和壁畫,對唐朝窟龕和壁畫的研究顯得不夠充分和深入;诖,本文在對炳靈寺石窟宏觀把握的背景下,重點對唐代造像的藝術特征進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并選取最具代表性和時代特征的窟龕進行了深入細微的研究,從而揭示了唐代主尊像的藝術特征。本文較為詳盡地考證了炳靈寺石窟的形成歷史,根據其石窟的整體情況,采取4個分期的方法,對石窟造像的分期特征進行了實證和總結,對主尊造像藝術特點做了梳理分析。重點選取第171龕彌勒大佛,概括出了唐代大佛四個方面的基本藝術特征,同時通過比較分析等方法,提出了其建造年代與文獻記錄不同的意見,并闡述了分析推論的具體理由。在典型分析中,從結跏跌坐佛、善跏跌坐佛、立佛三種不同姿態(tài)佛像造型的角度出發(fā),分別確定最具代表性的第28、29、64龕造像,通過逐龕分析和橫向對比,概括總結了三種姿態(tài)造像的具體形象特征和藝術表現方式。特...
【文章來源】: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
【文章頁數】:5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 2.2 第 6 窟西壁佛像 北周
9圖2.3第172窟北壁五佛像局部北周②圖2.1第125龕釋迦多寶佛像北魏①像的雕刻上,注重塑造清瘦、扁平和頸長、肩窄的形體;在面部刻畫上突出高鼻梁、薄嘴唇,玲瓏小巧,清秀典雅;在發(fā)式與服飾的塑造上一般是磨光肉髻,內著僧祇支,特別是通肩或右袒式袈裟層疊有致,袈裟下擺披覆在無任何紋飾的佛座上,人物造型簡潔傳神、神情刻畫細致入微,已完全脫離犍陀羅式造像手法。第125龕(圖2.1)①堪稱是北魏經典之作,釋迦、多寶佛并坐于龕內,項光環(huán)繞,著雙肩下垂式袈裟,面目小巧清秀。手勢各異的造型,給人以無窮的想象,兩佛深談妙法真如之密因。從世俗角度觀察,兩佛低眉含笑,慈悲兼抱,顯示出佛陀超凡脫俗的智慧和魅力。2.3北周時期造像炳靈寺北周時期的雕塑并不多,受張僧繇“面短而艷”的畫風以及不同藝術風格的影響,出現了兩種不同的造型。一種是以第6窟(圖2.2)②西壁佛像為代表的形象,肉髻低平,在面部刻畫上一改以往高鼻細眼的清秀形象,面型豐滿,五官小巧集中,濃眉大眼,鼻梁稍低、鼻頭多肉,圓潤的下巴雙層皺褶十分明顯,頸部短粗,火焰紋背①圖2.1來源:作者自攝。②圖2.2和圖2.3來源:《中國石窟藝術炳靈寺》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編,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8年3月。圖2.2第6窟西壁佛像北周②
第8窟主尊像隋②
本文編號:2901424
【文章來源】: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
【文章頁數】:5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 2.2 第 6 窟西壁佛像 北周
9圖2.3第172窟北壁五佛像局部北周②圖2.1第125龕釋迦多寶佛像北魏①像的雕刻上,注重塑造清瘦、扁平和頸長、肩窄的形體;在面部刻畫上突出高鼻梁、薄嘴唇,玲瓏小巧,清秀典雅;在發(fā)式與服飾的塑造上一般是磨光肉髻,內著僧祇支,特別是通肩或右袒式袈裟層疊有致,袈裟下擺披覆在無任何紋飾的佛座上,人物造型簡潔傳神、神情刻畫細致入微,已完全脫離犍陀羅式造像手法。第125龕(圖2.1)①堪稱是北魏經典之作,釋迦、多寶佛并坐于龕內,項光環(huán)繞,著雙肩下垂式袈裟,面目小巧清秀。手勢各異的造型,給人以無窮的想象,兩佛深談妙法真如之密因。從世俗角度觀察,兩佛低眉含笑,慈悲兼抱,顯示出佛陀超凡脫俗的智慧和魅力。2.3北周時期造像炳靈寺北周時期的雕塑并不多,受張僧繇“面短而艷”的畫風以及不同藝術風格的影響,出現了兩種不同的造型。一種是以第6窟(圖2.2)②西壁佛像為代表的形象,肉髻低平,在面部刻畫上一改以往高鼻細眼的清秀形象,面型豐滿,五官小巧集中,濃眉大眼,鼻梁稍低、鼻頭多肉,圓潤的下巴雙層皺褶十分明顯,頸部短粗,火焰紋背①圖2.1來源:作者自攝。②圖2.2和圖2.3來源:《中國石窟藝術炳靈寺》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編,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8年3月。圖2.2第6窟西壁佛像北周②
第8窟主尊像隋②
本文編號:29014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901424.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