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動脈迂曲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相關臨床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10 08:46
背景:頸動脈和椎動脈顱外段的粥樣硬化性狹窄或動脈夾層是缺血性腦血管。↖CVD)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蓪е峦瑐(cè)大腦半球和幕下小腦、腦干等部位發(fā)生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和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頸部大動脈閉塞在側(cè)支循環(huán)代償不良的情況下往往會發(fā)生大面積缺血梗死,在未接受靜脈溶栓或血管內(nèi)治療的情況下通常預后不良。相對而言,盡管血管迂曲同樣是頸部動脈臨床上常見的血管形態(tài)改變,但與動脈粥樣硬化和動脈夾層等病變相比,其與ICVD的關系則存在較多的疑問。頸動脈和椎動脈顱外段迂曲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均不清楚,雖然大多數(shù)研究認為血管迂曲可能與年齡增大(衰老)、性別及高血壓病等有關,但在諸多學術界較為關心的問題(如血管迂曲與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存在怎樣的關系,是否為TIA或AIS的危險因素或病因等)上存在較大的爭議,部分國內(nèi)和國外的研究結(jié)果也存在明顯的分歧。此外,血管迂曲對AIS疾病嚴重程度和臨床預后具有怎樣的影響更是缺乏相關學術報道。在卒中防治工作日益嚴峻的我國,有必要通過血管迂曲新的測量手段驗證頸動脈和椎動脈顱外段迂曲與ICVD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進一步分析其對AIS的臨床預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
【文章來源】:重慶醫(yī)科大學重慶市
【文章頁數(shù)】:10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在DSA后前位下對頸部動脈迂曲進行測量
所有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軟件(Version 20.0,IBM Corporation,Armonk,NY)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設置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EICA和EVA TI值的箱形圖和雙變量散點圖由Graph Pad Prism軟件(Version 6.01,Graph Pad software Inc,San Diego,CA)繪制。2 結(jié)果
本研究共篩選了330例患者,其中有7例患者由于患者欠配合導致DSA血管成像質(zhì)量較差而無法完成血管迂曲指數(shù)的測量而被排除。最終共納入了323例患者,其中244例患者完成DSA檢查,另有79例接受CTA檢查。所有納入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2.19歲,標準差為10.85歲,其中男性160人(49.5%),女性163人(50.5%)。在所有納入患者中,后循環(huán)ICVD共有163例,其中后循環(huán)梗死30例,后循環(huán)TIA有133例。前循環(huán)ICVD共102例,其中前循環(huán)AIS有92例,前循環(huán)TIA有10例。非ICVD對照組共有58例,其中偏頭痛、緊張型頭痛、枕大神經(jīng)痛等頭痛共有28例,癲癇6例,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6例,此外還包括少量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眼外肌麻痹)、面神經(jīng)核下性癱瘓、未破裂顱內(nèi)動脈瘤、高血壓性腦出血、輕度認知障礙和顱內(nèi)占位性病變等。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41例頸動脈蹼患者的影像學及臨床特征[J]. 王明慧,張竹青,趙晗,牛蕾,段崇鋒,趙繼平,劉松,李瀅,任延德,劉學軍. 中國卒中雜志. 2020(03)
[2]頸部動脈迂曲與腦缺血事件首次發(fā)病年齡的相關性分析[J]. 張余,展群嶺,陳亮,姜帆,王軍偉,劉麗,李興貴,金戈. 神經(jīng)損傷與功能重建. 2020(01)
[3]頸部動脈迂曲與腦動脈狹窄及腦缺血事件的相關性分析[J]. 金戈,展群嶺,陳亮,李鑫,楊涌濤,劉麗,劉冰,張余. 局解手術學雜志. 2019(02)
[4]我國腦卒中防治仍面臨巨大挑戰(zhàn)——《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概要[J]. 王隴德,劉建民,楊弋,彭斌,王伊龍. 中國循環(huán)雜志. 2019(02)
[5]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 彭斌,吳波. 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 2018 (09)
[6]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nèi)治療中國指南2018[J]. 霍曉川,高峰. 中國卒中雜志. 2018(07)
[7]頸動脈迂曲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相關性研究[J]. 陳鯤鵬,王俊杰,王利軍,陸軍,祁鵬,胡深,楊希孟,王海峰,王大明. 中華外科雜志. 2017 (08)
[8]頸動脈支架成形術治療重度頸動脈狹窄25例效果分析[J]. 衛(wèi)杰,劉潔怡,耿昌明,孔曉東. 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7(04)
[9]大腦半球大面積梗死監(jiān)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 宿英英,潘速躍,江文,張樂,王芙蓉,葉紅. 中華醫(yī)學雜志. 2017 (09)
[10]頸動脈狹窄度、斑塊易損性及顱內(nèi)代償與顱內(nèi)缺血事件的相關性研究[J]. 郭文城,朱磊,史偉浩,何勍,譚晉韻,梁琨,余波. 中華血管外科雜志. 2016(3)
本文編號:2908415
【文章來源】:重慶醫(yī)科大學重慶市
【文章頁數(shù)】:10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在DSA后前位下對頸部動脈迂曲進行測量
所有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軟件(Version 20.0,IBM Corporation,Armonk,NY)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設置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EICA和EVA TI值的箱形圖和雙變量散點圖由Graph Pad Prism軟件(Version 6.01,Graph Pad software Inc,San Diego,CA)繪制。2 結(jié)果
本研究共篩選了330例患者,其中有7例患者由于患者欠配合導致DSA血管成像質(zhì)量較差而無法完成血管迂曲指數(shù)的測量而被排除。最終共納入了323例患者,其中244例患者完成DSA檢查,另有79例接受CTA檢查。所有納入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2.19歲,標準差為10.85歲,其中男性160人(49.5%),女性163人(50.5%)。在所有納入患者中,后循環(huán)ICVD共有163例,其中后循環(huán)梗死30例,后循環(huán)TIA有133例。前循環(huán)ICVD共102例,其中前循環(huán)AIS有92例,前循環(huán)TIA有10例。非ICVD對照組共有58例,其中偏頭痛、緊張型頭痛、枕大神經(jīng)痛等頭痛共有28例,癲癇6例,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6例,此外還包括少量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眼外肌麻痹)、面神經(jīng)核下性癱瘓、未破裂顱內(nèi)動脈瘤、高血壓性腦出血、輕度認知障礙和顱內(nèi)占位性病變等。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41例頸動脈蹼患者的影像學及臨床特征[J]. 王明慧,張竹青,趙晗,牛蕾,段崇鋒,趙繼平,劉松,李瀅,任延德,劉學軍. 中國卒中雜志. 2020(03)
[2]頸部動脈迂曲與腦缺血事件首次發(fā)病年齡的相關性分析[J]. 張余,展群嶺,陳亮,姜帆,王軍偉,劉麗,李興貴,金戈. 神經(jīng)損傷與功能重建. 2020(01)
[3]頸部動脈迂曲與腦動脈狹窄及腦缺血事件的相關性分析[J]. 金戈,展群嶺,陳亮,李鑫,楊涌濤,劉麗,劉冰,張余. 局解手術學雜志. 2019(02)
[4]我國腦卒中防治仍面臨巨大挑戰(zhàn)——《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概要[J]. 王隴德,劉建民,楊弋,彭斌,王伊龍. 中國循環(huán)雜志. 2019(02)
[5]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 彭斌,吳波. 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 2018 (09)
[6]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nèi)治療中國指南2018[J]. 霍曉川,高峰. 中國卒中雜志. 2018(07)
[7]頸動脈迂曲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相關性研究[J]. 陳鯤鵬,王俊杰,王利軍,陸軍,祁鵬,胡深,楊希孟,王海峰,王大明. 中華外科雜志. 2017 (08)
[8]頸動脈支架成形術治療重度頸動脈狹窄25例效果分析[J]. 衛(wèi)杰,劉潔怡,耿昌明,孔曉東. 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7(04)
[9]大腦半球大面積梗死監(jiān)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 宿英英,潘速躍,江文,張樂,王芙蓉,葉紅. 中華醫(yī)學雜志. 2017 (09)
[10]頸動脈狹窄度、斑塊易損性及顱內(nèi)代償與顱內(nèi)缺血事件的相關性研究[J]. 郭文城,朱磊,史偉浩,何勍,譚晉韻,梁琨,余波. 中華血管外科雜志. 2016(3)
本文編號:29084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yxlbs/290841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