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素心血池顯像技術評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后的急性反應
本文關鍵詞:核素心血池顯像技術評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后的急性反應
更多相關文章: 關鍵詞心臟再同步化治療 核素心血池顯像 心力衰竭 左心室不同步 左心室功能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 核素心血池顯像 右心室不同步 右心室射血分數(shù)
【摘要】:第一部分核素心血池顯像技術評價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后左心室的急性反應目的應用核素心血池顯像(ERNA)技術評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不同步性以及心臟再同步化(CRT)治療后的急性反應。方法篩選2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CRT治療,在治療前及治療后48小時內(nèi)分別采集ERNA圖像,并計算左心室容積參數(shù)和不同步性參數(shù)。左心室的不同步性參數(shù)定義為與R-R間期標準化的左心室相角程、左心室峰相位標準差(LVPS%、LVPSD%)。CRT術后左室收縮末期容積縮小≥15%定義為急性反應組,反之為無反應組。結果CRT治療后15例(63%)患者為急性反應組。急性反應組患者的術前LVPS%和LVPSD%明顯大于無反應組(448.12±42.69ms對比389.09±21.33ms,69.19±11.78ms 對比 52.82±3.79ms,P 均0.001)。而且,急性反應組患者的術后LVPS%和LVPSD%與術前相比明顯減少(從28.00±2.88到17.53±4.94,從11.20±2.54到5.60±1.80,P均0.001),但是無反應組患者的LVPS%和LVPSD%術前術后無明顯變化(從21.44±3.91到19.56±4.22%,從6.55±1.51到6.22±1.30%,P均0.05)。ROC曲線顯示不同步參數(shù)LVPS%預測CRT急性反應的cut-off值為25%,敏感性80%,特異性89%(曲線下面積0.93,95%可信區(qū)間=0.82-1.00,P0.05);LVPSD%的 cut-off值為 8.5%,敏感性為 87%,特異性為89%(曲線下面積0.95,95%可信區(qū)間=0.87-1.00,P0.05)。結論ERNA技術也可以評價CRT術前、術后的左心室容積參數(shù)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ERNA能夠高度預測CRT術后的急性反應。第二部分核素心血池顯像技術評價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后右心室的急性反應目的應用核素心血池顯像(ERNA)技術評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再同步治療(CRT)后右心室功能及同步性的變化。方法篩選2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CRT治療,在治療前及治療后48小時內(nèi)分別采集ERNA圖像,計算右心室射血分數(shù)(RVEF)和右心室不同步性參數(shù)。并選擇20例健康人為對照組。右心室的不同步性參數(shù)定義為與R-R間期標準化的右心室相角程、右心室峰相位標準差(RVPS%、RVPSD%)。結果術后患者的RVEF和不同步參數(shù)RVPS%、RVPSD%較術前明顯改善(RVEF:32.67±3.83 到 35.29±3.19;RVPS%:27.96±4.09 到 23.54±4.24;RVPSD%:12.17±2.51 到 10.33±1.74,P 均0.05)。CRT 治療后 15 例(63%)患者左室收縮末期容積縮小≥15%定義為急性反應組。急性反應組患者術前的RVEF%高于無反應組(34.61±2.38 比 29.44±3.68,P0.05),而 RVPS%和 RVPSD%也小于無反應組(26.61±3.78 比 30.22±3.730、11.33±1.87 比 13.56±2.92,P 均0.05)。CRT急性反應組和無反應組患者術后RVPS%和RVPSD%均減小,RVEF%均增加,兩組患者右心室功能和不同步性均得到改善。結論CRT術后即可顯著改善右心室收縮功能和同步性。ERNA技術也可以評價CRT術前術后的右心室射血分數(shù)以及右心室不同步性。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541.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亞明,羅錫圭,中島憲一,久田欣一;表模式采集核素心血池顯像初步臨床應用[J];中華核醫(yī)學雜志;1995年01期
2 劉燕;李清;彭勇;肖冰;;核素心血池顯像觀察雌激素對更年期心肌缺血近期的改善作用[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06年05期
3 黨亞萍,馬愛群,鄭小璞,楊愛民,肖江,高信耀;門控核素心血池顯像測定左心功能的臨床意義[J];西安醫(yī)科大學學報(中文版);2000年06期
4 吳可貴,陳達光,林好學,謝志淳,林軍,郭榕,繆蔚冰,陳文新,吳立堅;應用核素心血池顯像探測冠心病患者早期心臟功能失調(diào)(附145例報告)[J];核技術;1992年05期
5 楊忠秀;核素心血池顯像心功能測定對冠心病臨床診斷價值[J];心功能雜志;1994年02期
6 ;雜志信息[J];中華醫(yī)學信息導報;1994年24期
7 鄭柏潔,張金谷,,張洪玉,翁心植;核素心血池顯像研究肺心病患者右心室收縮與舒張功能[J];中華核醫(yī)學雜志;1994年04期
8 孫秉奇,劉保平,孟玉葆,劉魯平,焦建國,吳景瑜;核素心血池顯像局部相位分析對冠心病診斷的探討[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1995年03期
9 陳桐生,周萬興;核素心血池顯像評價左室舒張功能的臨床價值[J];廣東醫(yī)學;1999年07期
10 湯五洲,湯宏亮,何萍;脈沖多普勒超聲心動圖評價冠心病左室舒張功能與核素心血池顯像對比研究[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0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雨;核素心血池顯像技術評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后的急性反應[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12693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yxlbs/1269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