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NA-300對結直腸癌腫瘤侵襲和增殖的影響及其調控機制的初步研究
本文關鍵詞:MiRNA-300對結直腸癌腫瘤侵襲和增殖的影響及其調控機制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MiRNA-300 p53 結直腸癌 Sw620 靶基因
【摘要】:背景及目的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人體非常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中又分為結腸癌和直腸癌。結直腸癌根據(jù)發(fā)病部位其發(fā)病率有很大的不同,從高到低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結腸)發(fā)展的趨勢【1】。其發(fā)病與生活方式、遺傳、大腸腺瘤等各方面關系密切。近幾年研究發(fā)現(xiàn),除了少部分結直腸癌患者有著明顯的家族性發(fā)病傾向以外,絕大多數(shù)的患者屬于散發(fā)性結直腸癌患者,發(fā)病的原因多與個體基因突變有關,其中包括有染色體突變、DNA錯配修復等等不同的類型【2】,目前關于結直腸癌的發(fā)病機制研究并沒有十分透徹,其發(fā)病途徑大體可分為三類,但其中每種途徑的具體分子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除了原發(fā)病灶以外,結直腸癌的浸潤轉移也是危害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結直腸癌最常見的浸潤形式是局部侵犯,腫瘤通過種植轉移逐步浸潤周圍組織或器官,造成相應的臨床癥狀【3】;颊咭坏┏霈F(xiàn)肛門失禁、下腹及腰骶部持續(xù)疼痛,則是直腸癌侵及骶神經叢所致【4】。腫瘤細胞種植轉移到腹腔、盆腔,形成相應的癥狀和體征,直腸指檢可在膀胱直腸窩或子宮直腸窩內捫及塊物,腫瘤在腹盆腔內廣泛種植轉移,形成腹腔積液【5】。結直腸癌的遠處轉移主要有兩種方式:淋巴轉移和血行轉移。腫瘤細胞通過淋巴管轉移至淋巴結,也可通過血行轉移至肝臟、肺部、骨等部位【6】。目前來講,結直腸癌最常見的遠處轉移是結直腸癌肝轉移,這也是危害最大的途徑,約50%的患者會出現(xiàn)術前或者術后的結直腸癌肝轉移,其中,又有30%的病人在手術前已經有B超或者CT無法檢測到的隱匿性肝轉移。結直腸癌肝轉移灶采取切除術是比較安全的,也是目前提高已經發(fā)生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患者的最優(yōu)治療方案,但遺憾的是,只有10%-20%的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適合手術切除治療,且其中70%的病人會出現(xiàn)病后復發(fā)。作為一種多基因突變導致的惡性癌癥,結直腸癌有著非常復雜的發(fā)病機制,目前為止,人們已經發(fā)現(xiàn)有幾種信號轉導通路與結直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極其密切的聯(lián)系,其中包括Wnt/β-catenin途徑、Ras途徑、p53途徑等等,而在這些途徑中,p53途徑作為最經典的抑癌基因,被人們研究的也最多,但是經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因為p53變異而導致結直腸癌的患者對于目前的治療手段有著明顯的抵抗力,而且即使通過相應治療得到好轉,其預后也相對較差。雖然其機制還并不是十分清楚,但是并不妨礙人們將p53作為試圖研究結直腸癌的突破口【7】。所有腫瘤組織細胞中,p53異常的數(shù)量超過了50%,在最初的發(fā)現(xiàn)中,p53是作為一個抑癌基因所出現(xiàn),在細胞增殖生長周期中,p53起著極其重要的調控作用,它可以暫時性的暫停細胞周期的進程,以給與損傷dna修復的時間,也可以誘導細胞凋亡,防止細胞無限制增長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還可以永久的終結一些不停進行細胞分裂的癌變細胞?梢粤私獾,一個人體內細胞如果出現(xiàn)癌變,細胞中功能正常的p53就會立即停止該癌變細胞的分裂分化,而一旦人體內癌癥細胞中的p53出現(xiàn)異常,就會導致該細胞無限制的繁殖,出現(xiàn)整個組織的癌變。在1989年報道中【8】,第一次發(fā)現(xiàn)結直腸癌細胞中的p53出現(xiàn)了突變,至今已經有超過800篇文獻研究過這個問題,其中就有報道稱,在體內,野生型的p53可以抑制結直腸癌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microrna(mirna)是一種有內源基因編碼的、長度大概為22個核苷酸的非編碼單鏈rna分子,在動植物體內廣泛存在,主要參與了生物體內基因表達調控作用,目前為止,文獻報道過的人類已經發(fā)現(xiàn)的rna分子個數(shù)為28645個。microrna(mirna)是屬于小rna的一種【10】,在組織細胞中起著極其重要的調控作用,每個mirna都有自己特定的靶基因,通?梢砸粋mirna調控多個基因,也可以幾個mirna調控同一個基因,從而在人體內形成了一個復雜的基因調控網絡。結直腸癌細胞中存在著mirna異常表達的研究起始于2003年,michael【16】等報道,與正常粘膜組織對比,結直腸癌腺瘤和腺瘤階段的組織中都存在著mirna-143的表達恒定下調。目前研究已經肯定多種mirna的異常表達與結直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密切相關,有些mirna分子在發(fā)病過程中起著致癌基因的作用,如mirna-21、mirna-17-92等【11、12】在結直腸癌細胞中表達明顯增高,并分別通過抑制靶基因pdcd4、spry2和e2f1等的表達促進腫瘤的發(fā)展【13、14】,另一些mirna分子則起著抑癌基因的作用并在結直腸癌細胞中的表達下調,如mirna-143、mirna-145和mirna-200等,這些mirna對靶基因的k-ras、erk5和zeb1等表達的抑制減弱在結直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15】中起著重要作用。mirna-300是一個高度保守的mirna,最初被認為是一個特異性的調控造血祖細胞增殖及粒系分化的mirna。目前對mirna-300的表達研究在血液性疾病中較多,例如,在急性粒細胞白血病中,mirna-300的表達明顯下調;mirna-300在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中表達下調;mirna-300調控粒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在髓外細胞瘤中mirna-300的表達缺失【18、19、20】。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mirna-300在肝細胞癌、原發(fā)性的小細胞性肺癌中表達下調;而在食管鱗狀細胞癌、肝內膽管細胞癌、膀胱癌及胃癌中表達上調。由此可見,mirna-300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可能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由于mirna-300是一類新發(fā)現(xiàn)的mirna,所以目前對其研究較少,之前的文獻對于mirna-300與腫瘤的關系的報道更多的集中在血液病中,且對于其分子機制并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發(fā)現(xiàn)mirna-300在結直腸癌細胞中表達水平的變化,并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來探究mirna-300在結直腸癌中的作用機理。主要擬解決的問題是:1,在結直腸癌組織細胞中以及結直腸癌細胞系中,是否存在mirna-300表達水平的改變;2,mirna-300對結直腸癌細胞是否有著明顯的作用;3,通過把經過mirna-300轉染的結直腸癌細胞植入裸鼠,研究mirna-300對在體腫瘤生長的影響;4,mirna-300導致腫瘤異常增殖和侵襲的分子機制。研究方法1、結直腸癌中的異常表達mirnas篩選及驗證,采用組織芯片初步篩選技術在結直腸癌組織中探測表達明顯改變的mirna。利用熒光定量驗證在結直腸癌組織和結直腸癌細胞系中的mirna表達水平。并通過westernblot及數(shù)理統(tǒng)計研究mirna-300在不同結直腸癌細胞系中的表達分布。2、通過病毒轉染,研究mirna-300對結直腸癌細胞系增殖和侵襲能力的影響。分別是通過細胞成團實驗來研究結直腸癌細胞系增值能力的變化,以及利用細胞侵襲實驗來研究mirna-300含量的提高對細胞侵襲能力的影響。3、通過將mirna-300轉染的結直腸癌細胞系和未經過mirna-300轉染的結直腸癌細胞系分別注入裸鼠皮下,研究mirna-300對結直腸癌細胞系在裸鼠體內成瘤能力的影響。4、通過基因篩選選擇mirna-300潛在靶基因,并通過westernblot以及熒光素酶實驗驗證mirna-300與p53之間的聯(lián)系。結果:1、通過對結直腸癌組織芯片和結直腸癌細胞系中mirna-300表達水平的測量,發(fā)現(xiàn)在原發(fā)性結直腸癌、淋巴轉移及遠處轉移的結直腸癌中mirna-300的表達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織細胞。相較于正常癌旁組織,原發(fā)性結直腸癌組織細胞中mirna-300含量高約27%:而在淋巴轉移及遠處轉移結直腸癌細胞中,相較于正常癌旁組織,mirna-300含量提高約18%及19%。在結直腸癌細胞系中,sw620比正常黏膜組織細胞系中mirna-300含量高約41%,caco2及ht29細胞系相較正常黏膜組織細胞系mirna-300提高約20%及24%。該統(tǒng)計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2、經過MiRNA-300轉染的結直腸癌細胞與未經過轉染的結直腸癌細胞相比,細胞侵襲力和細胞活性明顯增強。在細胞活性的檢測中,經過MiRNA-300轉染后的結直腸癌細胞系比未經過MiRNA-300轉染的結直腸癌細胞系細胞活性高23%;在細胞成團實驗中,經過轉染的結直腸癌系聚集成團現(xiàn)象明顯多于未經過轉染的結直腸癌細胞系,經過細胞計數(shù),成團細胞高約70%;在48小時細胞侵襲實驗中,經過轉染的結直腸癌細胞系侵襲距離大概為未經過轉染的結直腸癌細胞系侵襲距離的2倍。3、在裸鼠體內經過MiRNA-300轉染的結直腸癌細胞比未經過轉染的結直腸癌細胞成瘤能力明顯增強。分別測量二者的體積和重量后得知,經過MiRNA-300轉染的結直腸癌細胞系的平均成瘤體積為1130mm3,平均重量為0.8g;而在未經過轉染的結直腸癌細胞系中,平均成瘤體積為840 mm3,平均重量為0.46g;體積增長約為35%,而重量增長約為74%。該統(tǒng)計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4、通過檢測發(fā)現(xiàn)MiRNA-300與p53有著明顯的協(xié)同作用,MiRNA-300的上調及下調分別導致了p53含量的升高及降低;之后又發(fā)現(xiàn)MiRNA-300與p53的3’-UTR有著明顯的熒光共定位現(xiàn)象,由此我們可以推斷p53正是3’-UTR的下游調控靶基因。結論:1、在原發(fā)性結直腸癌細胞中MiRNA-300含量相較于整腸黏膜組織細胞有所提高,而在淋巴轉移和遠處轉移的結直腸癌組織中MiRNA-300的含量也有所提升。而在分別代表三種不同類型的細胞系中我們驗證了相同的結果。2、經MiRNA-300轉染后的結直腸癌細胞系細胞活性增強及細胞聚集成團能力顯著提升;經過MiRNA-300轉染后的結直腸癌細胞系與正常結直腸癌細胞系相比,細胞侵襲距離顯著提高。3、經過MiRNA-300轉染后的結直腸癌細胞系與未經過MiRNA-300轉染的結直腸癌細胞系相比,成瘤體積及成瘤重量都有著顯著的提升,這代表MiRNA-300對結直腸癌細胞系的成瘤能力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也就進一步證實了MiRNA-300對結直腸癌增值能力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4、MiRNA-300的上調及下調分別導致了p53含量的升高及降低,表明了MiRNA-300與p53有著明顯的聯(lián)系,而p53含量的提升與降低也影響著MiRNA-300的表達,二者之間的關系極其密切,MiRNA-300與p53的3’-UTR緊密相接,這就證實了二者在結直腸癌細胞中有著明顯的結合,p53正是MiRNA-300的下游調控靶基因,二者在結直腸癌細胞的增殖和侵襲過程中共同發(fā)揮作用。
【學位授予單位】:第三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35.3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陸漢明,邵正才;青年人結直腸癌83例臨床分析[J];中國胃腸外科雜志;2000年04期
2 王漢濤 ,Kraemer M.;隨訪危險因素分析:復發(fā)和非復發(fā)結直腸癌的比較[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年12期
3 蘇森;患結直腸癌婦女后代癌癥的危險性增加[J];中國腫瘤;2001年06期
4 汪一虹;在確定的法國人群中年齡<45歲結直腸癌病人與≥45歲結直腸癌病人的比較[J];國外醫(y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2002年01期
5 李會晨;結直腸癌解剖位置的連續(xù)性右向遷移[J];國外醫(yī)學.外科學分冊;2003年03期
6 李志霞;結直腸癌復發(fā)及轉移的綜合治療[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3年06期
7 何建苗,蒲永東,曹志宇,劉衛(wèi)平;老年人結直腸癌186例的外科治療[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3年05期
8 保紅平,方登華,高瑞崗,李奎,張雪松,劉天錫;青年人結直腸癌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4年01期
9 章江;;監(jiān)測結直腸癌非常必要[J];國外醫(yī)學情報;2004年04期
10 郜文秀,楊艷芳,梁小波,李耀平,李佩珍;細胞粘附分子變異體在結直腸癌中的表達及預后[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5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樹;;結直腸癌預后與轉移相關因素分析[A];2005年浙江省腫瘤學術會議全國大腸癌轉移與復發(fā)的診治研討會學術論文集[C];2005年
2 鄒一峰;吳小劍;蘭平;;結直腸癌免疫治療新進展[A];第十一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大腸肛門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3 郁寶銘;;結直腸癌治療的進展及其新理念[A];2006年浙江省肛腸外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4 王錫山;;結直腸癌治療的困惑之我見[A];第九屆全國腫瘤轉移學術大會暨2011年黑龍江省醫(yī)學會腫瘤學年會報告集[C];2011年
5 秦建平;;未病思想中的結直腸癌預防[A];貴州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肛腸學會第五屆學術交流會暨新技術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2年
6 高文慶;陳會林;童蕾;陸松春;;老年梗阻性結直腸癌診療體會(附42例報告)[A];首屆“之江中醫(yī)藥論壇”暨浙江省中醫(yī)藥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王啟遠;周長江;高云飛;徐巖;李坤;;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與結直腸癌[A];《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第八屆組稿會暨急診醫(yī)學首屆青年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8 巴一;;結直腸癌靶向治療進展[A];第三屆中國腫瘤內科大會教育集暨論文集[C];2009年
9 何超;朱洪波;;結直腸癌的生物治療[A];2009年浙江省腫瘤外科學術年會暨腫瘤外科規(guī)范化診治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9年
10 萬德森;;進一步提高結直腸癌療效的思考[A];2009年浙江省腫瘤學術年會暨腫瘤診治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華醫(yī)學會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 顧晉;分期不精確 致結直腸癌過度治療[N];健康報;2012年
2 本報記者 賈巖;跨線治療成結直腸癌最后防線[N];醫(yī)藥經濟報;2012年
3 本報記者 賈巖;跨線治療構筑結直腸癌最后防線[N];醫(yī)藥經濟報;2012年
4 本報記者 林琳;結直腸癌:可以治愈的癌癥[N];醫(yī)藥經濟報;2013年
5 記者 張妍 通訊員 熊靜帆 朱品磊;深圳結直腸癌發(fā)病高于全國[N];深圳商報;2013年
6 本報記者 孫剛;預防結直腸癌:請管住嘴[N];解放日報;2013年
7 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腫瘤科 侯鳳剛 副主任醫(yī)師;中醫(yī)藥在結直腸癌治療中的作用和特色[N];上海中醫(yī)藥報;2014年
8 李華虹 孫瑜淼 記者 李麗云 實習生 陰浩;專家呼吁:結直腸癌應多學科規(guī)范化診療[N];科技日報;2014年
9 ;降低結直腸癌復發(fā)有新療法[N];人民日報;2003年
10 韓自力;新化療方案可高效治療結直腸癌[N];健康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濤;MicroRNA-31/FIH-1調控關系在結直腸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2 任翡;MYBL2基因在結直腸癌的表達及機制的初步探討[D];復旦大學;2014年
3 吳朋;結直腸癌中microRNA-615基因甲基化及其生物學特性探究[D];復旦大學;2014年
4 李澤武;MicroRNA-203靶向ZNF217基因調控結直腸癌生物學行為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5 徐興遠;低分子肝素對結直腸癌患者預后的影響及相關機制的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6 梁洪亮;miR-454在結直腸癌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機制[D];山東大學;2015年
7 金鵬;MMR蛋白在雌激素致結腸癌細胞凋亡中的作用及SEPT9檢測結直腸癌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5年
8 珠珠;云南省Lynch綜合征候選基因標志物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4年
9 周智航;SEMA3F通過下調ASCL2-CXCR4軸而抑制結直腸癌轉移的分子機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5年
10 王林;MiRNA-300對結直腸癌腫瘤侵襲和增殖的影響及其調控機制的初步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顏斐斐;術后結直腸癌患者癌因性疲乏與影響因素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李斌;結直腸癌患者就診延遲分析[D];中南大學;2009年
3 葉建杰;慈溪市結直腸癌危險因素病例對照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4 趙波;結直腸癌危險因素及臨床流行病學特征的調查與分析[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3年
5 宋艷敏;PAQR3基因甲基化水平與結直腸癌關系的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6 黎江;Oct4B1在結直腸癌干細胞中的表達及其與Twist的相關性研究[D];遵義醫(yī)學院;2015年
7 楊文婷;PD-L1、SIRT1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8 羅佳;二代測序分析散發(fā)性結直腸癌和息肉的基因突變[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9 崔慧鵬;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ASS1)高表達與結直腸癌惡性進展的相關性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5年
10 崔娟娟;p53和nm23在結直腸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D];河北聯(lián)合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1574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yxlbs/1157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