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載相控陣雷達工作模式分析與識別研究
本文選題:機載相控陣雷達 切入點:工作模式 出處:《西南交通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電子偵察是電子戰(zhàn)的先導和基礎,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復雜的電磁環(huán)境中利用的情報為電子戰(zhàn)提供支援,從而提高電子戰(zhàn)能力,已成為現(xiàn)代電子戰(zhàn)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以空間運動平臺間的對抗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機載相控陣雷達工作模式識別問題。擬從相控陣雷達的基本原理出發(fā),對機載相控陣雷達四種典型的工作模式進行仿真和分析,并采用深度神經網絡對不同工作模式的信號特點進行學習和識別,為電子對抗技術的發(fā)展提供支持。本文的具體研究工作如下:1、根據(jù)雷達基本工作原理,建立機載相控陣雷達模型,并根據(jù)不同的運動場景對雷達的典型工作模式進行仿真和分析。仿真涉及相控陣雷達邊搜索邊跟蹤、搜索加跟蹤、多目標跟蹤、單目標跟蹤四種工作模式;通過仿真產生不同雷達工作模式下偵察機截獲的脈沖描述字,為后續(xù)工作模式的分析和識別提供基礎。2、針對雷達天線掃描特性分析容易受到噪聲干擾的問題,提出基于多層次建模的信號幅值擬合方法。該方法對脈沖描述字進行脈沖等級、脈沖組等級、工作模式等級建模,有效克服了漏脈沖和虛假脈沖對信號幅值擬合的影響。3、提出基于去噪自動編碼器的雷達工作模式識別方法,并深入分析了深度神經網絡中隱含層數(shù)、節(jié)點數(shù)、噪聲注入比例等參數(shù)對網絡性能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比較了不同深度神經網絡模型的識別效果。通過實驗對基于去噪自動編碼器的工作模式識別方法的有效性進行驗證,結果表明:該方法不僅能自適應地提取到信號中區(qū)別不同工作模式的本質特征,而且對噪聲環(huán)境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為雷達工作模式識別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4、針對去噪自動編碼器訓練耗時長的缺陷,研究了基于邊緣去噪自動編碼器的工作模式識別方法;并對結合SVM和DS證據(jù)理論的信息融合方法進行研究,進一步提高分類正確率。實驗結果表明:基于邊緣去噪自動編碼器與DS證據(jù)理論相結合的算法能有效地識別出雷達不同的工作模式,不僅具有較好的特征表達能力,而且能有效降低分類錯誤率。
[Abstract]:In this paper ,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radar , a new method for pattern recognition of airborne phased array radar is proposed .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N958.92;TN9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玉潔,王炳如;《空間探測相控陣雷達》出版發(fā)行[J];現(xiàn)代雷達;2001年S1期
2 ;空間信息獲取與處理系列專著 《空間探測相控陣雷達》出版發(fā)行[J];系統(tǒng)工程與電子技術;2001年08期
3 何子述;金林;韓蘊潔;嚴濟鴻;;光控相控陣雷達發(fā)展動態(tài)和實現(xiàn)中的關鍵技術[J];電子學報;2005年12期
4 邵正途;朱和平;郭建明;彭飛;;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在反導預警系統(tǒng)中的應用[J];火力與指揮控制;2008年S2期
5 楊紅超;張偉;余方利;韓振鐸;;相控陣雷達多目標數(shù)據(jù)處理仿真實現(xiàn)[J];電子信息對抗技術;2008年04期
6 陳立;潘誼春;鄭凱;;相控陣雷達的發(fā)展[J];艦船電子工程;2009年05期
7 李爭;郭宜忠;張鑫;秦義;;一種遠程相控陣雷達作戰(zhàn)效能評估模型[J];空軍雷達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8 馬玉鳳;相控陣雷達[J];上海航天;1984年02期
9 樓加漁;;新型機載相控陣雷達[J];航空電子技術;1983年02期
10 童小玲;光導纖維在相控陣雷達中的應用[J];世界導彈與航天;198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蔡慶宇;;相控陣雷達搜索的優(yōu)化方法[A];四川省電子學會雷達與火控、電子線路與系統(tǒng)專業(yè)委員會學術交流會10周年優(yōu)秀論文集[C];2006年
2 王帆;趙鋒;肖順平;;防空反導相控陣雷達數(shù)據(jù)處理建模仿真研究[A];2009通信理論與技術新發(fā)展——第十四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季明剛;張友益;;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資源綜合調度算法研究[A];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電子技術學術委員會2006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4 楊非;牛長流;臧淼;;相控陣雷達的信號識別分析[A];2007通信理論與技術新發(fā)展——第十二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7年
5 吳在東;肖海紅;;二維相控陣雷達模塊化結構設計與實現(xiàn)[A];2005年機械電子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王義春;朱旗;龔晨;;錐體共形相控陣波束控制[A];2009年全國天線年會論文集(上)[C];2009年
7 陶曉瑛;鐘劍鋒;;相控陣雷達天線陣面密封設計研究[A];2008年電子機械與微波結構工藝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李學林;項鑫;黃廣炎;馮順山;;鎢球破片對相控陣雷達典型部件的侵徹特性研究[A];第九屆全國沖擊動力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9年
9 牛巖;劉洪;吳海東;;對某相控陣雷達的脈沖卷積干擾效果分析與仿真[A];2014第二屆中國指揮控制大會論文集(上)[C];2014年
10 馬利華;;大型相控陣雷達天線罩結構設計[A];2008年電子機械與微波結構工藝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海琳 劉江平 宋麗娟;現(xiàn)代海戰(zhàn)防空“千里眼”:艦載相控陣雷達[N];解放軍報;2005年
2 伍冀陸;“陣風”的新RBE2雷達[N];中國國防報;2011年
3 樓宏高 口述 吳天 袁強 整理;說說我掌控的“相控陣”[N];中國國防報;2011年
4 吳騰奇;漫談相控陣雷達技術[N];中國國防報;2014年
5 本報特約撰稿 亦天;《漢和》:殲-10“雷達革命”[N];中國國防報;2012年
6 水生;為什么相控陣雷達天線不用轉動?[N];中國國防報;2003年
7 本報記者 鄭瑩瑩;電子科大打造智能“車聯(lián)網”世界[N];成都日報;2014年
8 巴丁;建造信息化航母:國防科技面臨的新挑戰(zhàn)[N];學習時報;2011年
9 劉江平 劉建安;掃視海空的“神眼”[N];解放軍報;2001年
10 曉金;“戈”號航母簡介[N];中國船舶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建斌;相控陣雷達資源優(yōu)化管理的理論與方法[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2 周文輝;相控陣雷達及組網跟蹤系統(tǒng)資源管理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4年
3 程婷;相控陣雷達自適應資源管理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4 江朝抒;機載相控陣雷達地面低速動目標檢測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6年
5 丁霄;基于方向圖可重構技術的相控陣大角度掃描特性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6 何俊;相控陣饋電網絡中的無源器件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7 張忠傳;毫米波寬帶相控陣數(shù)字單脈沖雷達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0年
8 伍洋;射電望遠鏡天線相控陣饋源技術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9 廖羽宇;統(tǒng)計MIMO雷達檢測理論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10 何茜;MIMO雷達檢測與估計理論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建斌;相控陣雷達搜索技術研究及其仿真實現(xiàn)[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3年
2 王哲;數(shù)字相控陣雷達的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3年
3 趙宇;相控陣雷達資源優(yōu)化管理[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4 閆敏;極化相控陣雷達波束形成與極化合成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5 曾祥東;相控陣雷達多波束形成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6 王永兵;頻控陣陣列參數(shù)優(yōu)化設計及其目標定位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7 劉安龍;二維相控陣典型信號處理和數(shù)據(jù)處理算法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8 王悅辰;相控陣雷達資源調度研究及干擾效能評估[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9 展紅英;相控陣雷達系統(tǒng)實時任務負載分配仿真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10 單奇;多功能相控陣雷達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6798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xixikjs/1679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