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芯片物理設計的關鍵技術研究
本文關鍵詞:多模式芯片物理設計的關鍵技術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多模式芯片 時鐘樹 時鐘偏差 片上波動 脈沖寄存器 脈沖寬度 保持時間
【摘要】:近年來,智能化設備的普及,芯片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多模式芯片設計成為了芯片設計的熱點問題。傳統(tǒng)的芯片設計方法在設計多模式芯片時造成了性能低、功耗高、面積大的問題。如何根據(jù)多模式芯片的特點對傳統(tǒng)芯片設計方法進行改進,使得它能夠滿足多模式芯片設計要求成為了多模式芯片設計的關鍵。本文針對多模式芯片的時鐘樹優(yōu)化、脈沖寬度調(diào)度、保持時間違例修復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物理設計方法。本文的貢獻及主要創(chuàng)新點如下:第一,提出了考慮片上波動影響的多模式芯片時鐘樹優(yōu)化方法。該方法根據(jù)蒙特卡洛方法計算的時鐘延遲和時鐘結構來確定把哪些固定的時鐘樹節(jié)點替換成可調(diào)控的時鐘器件,從而實現(xiàn)芯片多個工作模式下的時鐘偏差的要求。該方法比之前的方法修正超出時鐘偏差范圍的數(shù)目提升了19%,最終的時鐘偏差提升了13%。第二,提出了一種多模式芯片脈沖寬度調(diào)度方法。該方法通過對多模式脈沖寄存器的時序約束進行線性規(guī)劃,并根據(jù)脈沖寄存器聚類和離散的脈沖寬度的特點進行優(yōu)化。該方法比之前的方法在多模式芯片脈沖寬度調(diào)度上時間減少了37.7%。第三,提出了一種多模式芯片保持時間違例修復方法。該方法通過啟發(fā)式方法尋找到緩沖器插入點,并通過分支界限的方法來選擇緩沖器類型。該方法在修復多模式芯片保持時間違例上插入緩沖器面積減少了22%。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N40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Bob Chylak,Ivy Wei Qin;多層芯片應用中的封裝挑戰(zhàn)和解決方案(英文)[J];半導體技術;2003年06期
2 ;DSP芯片需求上升,價格將有所回落[J];電子產(chǎn)品世界;2004年08期
3 沈緒榜;;發(fā)展我國芯片技術應有整體性構想[J];科學新聞;2001年46期
4 ;LED芯片供求趨穩(wěn),照明市場重要性凸顯[J];集成電路應用;2011年02期
5 徐陽;芯片技術的醫(yī)學應用[J];今日科技;1999年10期
6 周蘭;;移動芯片技術升級 國內(nèi)企業(yè)需緊追4G時代商用步伐[J];世界電信;2013年11期
7 王立鼎,劉軍山,于建群,劉沖;集成毛細管電泳芯片研究進展[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8 于建群,王立鼎,劉軍山;集成毛細管電泳芯片的結構及其制作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機械工程;2003年02期
9 朱航;;微流路芯片技術的應用及前景展望[J];硅谷;2011年07期
10 田艷紅;;基于3D封裝芯片互連的固液互擴散低溫鍵合機理及可靠性研究[J];機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冊);201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王化峰;賈霄鵬;方新;李戰(zhàn)華;;電泳芯片壓力進樣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及優(yōu)化[A];中國微米、納米技術第七屆學術會年會論文集(一)[C];2005年
2 杜國軍;陳濤;左鐵釧;;生物電噴芯片的準分子激光制備方法[A];大珩先生九十華誕文集暨中國光學學會2004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4年
3 王鵬;金德鵬;曾烈光;;MSTP單芯片設計與應用[A];2005中國通信集成電路技術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李瑞娟;宋好強;;PLCC封裝的CODEC芯片失效分析[A];2007中國高端SMT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白東亭;;生物芯片應用及我國生物芯片產(chǎn)業(yè)化現(xiàn)狀[A];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6 艾紅;王捷;;智能壓力計串行芯片應用研究[A];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第五屆青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7 章春筍;徐進良;;PCR聚合物芯片研究進展及產(chǎn)業(yè)化前景[A];中國傳感器產(chǎn)業(yè)發(fā)展論壇暨東北MEMS研發(fā)聯(lián)合體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山;借芯片復明不靠“視力”靠運算[N];大眾科技報;2002年
2 ;將摩爾定律推進到三維時代[N];人民郵電;2007年
3 記者 周愛明;裝上筆尖大小的芯片 30米內(nèi)可隔空“刷卡”[N];南京日報;2012年
4 周東平;二代證專用芯片產(chǎn)量超過3.5億顆[N];中國電子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張周;走過“芯”的歷程[N];計算機世界;2000年
6 本報記者 趙艷秋;展訊:拓展TD芯片應用[N];中國電子報;2009年
7 記者 林金康 鎮(zhèn)海記者站 張寒;生物芯片應用大會在我市召開[N];寧波日報;2009年
8 王如晨;中國芯片企業(yè)無緣本土6000萬電表市場[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7年
9 李映;GPS芯片:國外廠商加緊圈地 國內(nèi)廠商攻守有道[N];中國電子報;2008年
10 張彥龍;百萬門級FPGA芯片研制成功[N];中國航天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王效靈;視頻格式轉換系統(tǒng)和芯片[D];浙江大學;2005年
2 劉支華;集成聲光芯片技術的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08年
3 劉軍山;PMMA集成毛細管電泳芯片制作工藝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4 趙明劍;低功耗高速可植入式UWB發(fā)射機與接收機芯片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5 陳良生;ISO14443單片集成讀卡機芯片的設計與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成龍;電力線載波芯片數(shù)字后端設計[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5年
2 吳張玉;單節(jié)鋰電池保護芯片的設計[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3 李亞會;一款低EMI降壓型DC/DC芯片的設計[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4 苑曉珊;基于SMIC 65nm工藝的靜態(tài)隨機存儲芯片的后端設計[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5 蔣琦;集成TVS器件的RS485接口芯片的分析和設計[D];湘潭大學;2015年
6 包翔元;多模式芯片物理設計的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年
7 馬翠翠;基于紫外光降解自組裝單分子層的紙芯片研制及其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8 李文舉;高速圖像壓縮芯片高速自動化測試技術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9 易欣;功能性電刺激關鍵芯片技術的研究和設計實現(xiàn)[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10 佟浩;基于LabVIEW的芯片測試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D];天津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2328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xixikjs/1232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