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階梯式常壓低氧預適應減緩急性高原反應效果及氧轉(zhuǎn)運機制
本文關(guān)鍵詞:短期階梯式常壓低氧預適應減緩急性高原反應效果及氧轉(zhuǎn)運機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預適應 AMS 敏感性 常壓低氧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過模擬高海拔急性常壓低氧暴露篩選AMS敏感指標;通過短期等劑量不同模式的階梯式常壓低氧預適應,比較不同預適應方案減緩AMS的效果,并從氧轉(zhuǎn)運角度闡明相關(guān)機制。方法:46名男性受試者在模擬海拔5000m環(huán)境下暴露6h,篩選AMS敏感指標,并將其中19名AMS敏感者分成AMS-EX4組(n=9)和AMS-S4組(n=10)。AMS-EX4組每天進行4h遞增海拔式預適應,運動1h,共7天;AMS-S4組前3晚在模擬遞增海拔環(huán)境下睡眠6h,后4天每天低氧暴露2.5h,運動1.75h。受試者在預適應前后(6H,8D)及預適應結(jié)束后第1周(1W)、第2周(2W)于模擬海拔5000m環(huán)境下暴露6h;常氧及低氧暴露時測試安靜及運動狀態(tài)下的生理生化指標。結(jié)果:Ⅰ:急性模擬海拔5000m暴露6h, AMS發(fā)生率為58.7%,AMS組的ΔSar、ΔSae、HVRr、HCRe、Retic%及H-Retic%顯著高于NON-AMS組(p0.05); SpO2r、SpO2e、eNOS、2,3-DPG顯著低于NON-AMS組(p0.05);Ⅱ:AMS-EX4、AMS-S4組6H的LLS評分顯著高于8D、1W、2W值(p0.05);8D時,AMS-EX4組的LLS評分顯著低于AMS-S4組(p0.05);Ⅲ. 8D、1W、2W時安靜HVR、ΔSar、ΔSae、SpO2r、SpO2e與6H相比有顯著變化(p0.05),但無組別差異。結(jié)論:Ⅰ.本研究采用的常壓低氧急性暴露6h模型可以用于評價AMS;Ⅱ.ΔSar、ΔSae、SpO2r、SpO2e、HVRr、HCRe指標是評價AMS敏感性指標;急性低氧暴露時,eNOS、2,3-DPG升高的受試者低氧耐受力高,網(wǎng)織紅細胞升高者則耐受力低;Ⅲ.7天階梯式低氧預適應能顯著降低AMS敏感者LLS,其效應可持續(xù)2周;MS-EX4組效果優(yōu)于AMS-S4組,但持續(xù)效應無組別差異;Ⅳ.低氧通氣反應升高,低氧血癥程度、血液流變性及氧氣釋放能力改善是短期階梯式常壓低氧預適應產(chǎn)生效果的機制;Ⅴ.本研究選取的生理生化指標不能解釋AMS-EX4與AMS-S4預適應減緩AMS的模式效果及持續(xù)效應上的差異。
【關(guān)鍵詞】:預適應 AMS 敏感性 常壓低氧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體育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804.7
【目錄】:
- 英文縮略詞表5-7
- 摘要7-8
- ABSTRACT8-14
- 1 前言14-15
- 2 文獻綜述15-41
- 2.1 AMS及其評價量表15-18
- 2.1.1 AMS15-16
- 2.1.2 AMS評價量表16-18
- 2.2 階梯式低氧預適應18-20
- 2.2.1 利用高原自然環(huán)境的階梯式低氧預適應18-19
- 2.2.2 利用人工低氧環(huán)境的階梯式低氧預適應19-20
- 2.3 低氧預適應減緩AMS的氧轉(zhuǎn)運敏感機制20-41
- 2.3.1 心率變異性與AMS21-24
- 2.3.2 肺功能與AMS24-29
- 2.3.3 動脈血氧不足與AMS29-30
- 2.3.4 血管舒縮與AMS30-31
- 2.3.5 血液流變學與AMS31-34
- 2.3.6 氧解離與AMS34-35
- 2.3.7 陰離子轉(zhuǎn)運與AMS35-38
- 2.3.8 血細胞參數(shù)與AMS38-41
- 3 研究概述41-45
- 3.1 選題依據(jù)41-42
- 3.2 研究假設(shè)42
- 3.3 研究意義42-45
- 4 實驗對象與方法45-62
- 4.1 受試者45-46
- 4.2 實驗方案46-57
- 4.2.1 受試者基礎(chǔ)數(shù)據(jù)采集46-50
- 4.2.2 受試者干預實驗及數(shù)據(jù)采集50-56
- 4.2.3 間接數(shù)據(jù)獲取56-57
- 4.3 統(tǒng)計方法57
- 4.4 試驗方法57-62
- 4.4.1 紅細胞膜處理方法57
- 4.4.2 陰離子交換蛋白1(AE1,帶3蛋白)57-58
- 4.4.3 內(nèi)皮素(ET)58-59
- 4.4.4 2.3-二碟酸甘油巧(2.3-DPG)59
- 4.4.5 內(nèi)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59-60
- 4.4.6 Hb及Retic%相關(guān)指標測試60-61
- 4.4.7 血清制備61
- 4.4.8 各種生理、生化指標的測試儀器61-62
- 5 研究Ⅰ 模擬海拔5000m誘發(fā)AMS的敏感指標篩選62-105
- 5.1 研究對象與方法62-65
- 5.1.1 研究對象62
- 5.1.2 AMS組與NON-AMS組LLS評分62-63
- 5.1.3 測試指標與方法63-64
- 5.1.4 統(tǒng)計分析64-65
- 5.2 實驗結(jié)果65-93
- 5.2.1 AMS評分65-68
- 5.2.2 AMS敏感性與肺功能68-69
- 5.2.3 AMS敏感性與心率變異性69-95
- 5.2.4 AMS敏感性與急性低氧通氣反應95-80
- 5.2.5 AMS敏感性與動脈血氧不足80-87
- 5.2.6 AMS敏感性與氧轉(zhuǎn)運生化指標87-93
- 5.3 分析討論93-104
- 5.3.1 AMS評分93
- 5.3.2 AMS敏感性與肺功能93-94
- 5.3.3 AMS敏感性與心率變異性94-95
- 5.3.4 AMS敏感性與急性低氧通氣反應95-98
- 5.3.5 AMS敏感性與低氧血癥98-99
- 5.3.6 AMS敏感性與氧轉(zhuǎn)運機制指標99-104
- 5.4 小結(jié)104-105
- 6 研究Ⅱ:等劑量不同模式常壓低氧預適應減緩AMS效果的研究105-164
- 6.1 研究對象與方法105-109
- 6.1.1 研究對象105
- 6.1.2 2模式組低氧預適應方案選擇依據(jù)105-106
- 6.1.3 實驗流程106-108
- 6.1.4 測試指標與方法108-109
- 6.1.5 統(tǒng)計分析109
- 6.2 實驗結(jié)果109-141
- 6.2.1 低氧預適應對AMS的影響109-112
- 6.2.2 低氧預適應對肺功能的影響112-113
- 6.2.3 低氧預適應對心率變異性的影響113-116
- 6.2.4 低氧預適應對急性低氧通氣反應的影響116-125
- 6.2.5 低氧預適應對動脈血氧不足的影響125-133
- 6.2.6 低氧預適應對氧轉(zhuǎn)運生化指標的影響133-141
- 6.3 分析討論141-164
- 6.3.1 低氧預適應對AMS影響141-143
- 6.3.2 低氧預適應對肺功能的影響143-145
- 6.3.3 低氧預適應對心率變異性的影響145-148
- 6.3.4 低氧預適應對急性低氧通氣反應的影響148-152
- 6.3.5 低氧預適應對低氧血癥的影響152-153
- 6.3.6 低氧預適應對氧轉(zhuǎn)運生化指標的影響153-164
- 6.4 小結(jié)164
- 7 全文總結(jié)164-165
- 8 創(chuàng)新點165
- 9 研究展望165-166
- 致謝166-167
- 參考文獻167-182
- 附件一182-187
- 附件二187-191
- 附件三191-192
- 個人簡歷及在讀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及研究成果192-193
- 博士在讀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及主持的科研項目19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利新;;一次遞增負荷至力竭運動對經(jīng)過訓練的男性田徑運動員紅細胞變形性和eNOS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2 黃勇華,張微微,郝小淑;內(nèi)皮素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J];北京醫(yī)學;2000年01期
3 燕小妮;武小路;;高原訓練對男子賽艇運動員運動能力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4 隆敏;覃軍;黃嵐;田開新;于世勇;喻楊;;心率變異性與急性高原反應評分關(guān)系初探[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6年10期
5 黃慶愿;高鈺琪;劉福玉;牟信兵;周其全;蔣春華;翟羽;;急性高原反應相關(guān)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6年12期
6 隆敏;覃軍;黃嵐;田開新;于世勇;喻楊;;男性青年急進高原初期心率變異性的變化及意義[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8年09期
7 糜漫天,楊家駒,陳東升,石元剛;急性缺氧對大鼠紅細胞膜生物物理特性影響的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1994年06期
8 鄧少麗;可溶性轉(zhuǎn)鐵蛋白受體及其在臨床診斷中的價值[J];國外醫(y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0年01期
9 程正江;人帶3蛋白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0年04期
10 夏前明;毛寶齡;錢桂生;;帶3蛋白陰離子轉(zhuǎn)運功能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輸血及血液學分冊;1989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楊旭;HiHiLo對足球運動員血液酸堿平衡及調(diào)控能力影響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6735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673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