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世紀以來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29 14:06
本文關鍵詞:中國20世紀以來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中國 20世紀以來 學校體育課程 課程目標 價值取向
【摘要】:價值取向是學校體育課程所追求的方向,深刻地影響和決定著體育課的形式和內容。對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的探討是豐富體育課程理論內涵的需要,對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的研究和認識決定著學校體育課程設計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是課程主體在體育課程活動中,根據(jù)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特點和自身需要進行價值選擇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傾向性。以往的研究有從學科的角度探討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問題的,也有從國家政策法規(guī)的角度對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進行研究的,而從歷史的視角對一定時期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演繹邏輯和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梳理和考察的卻很少。體育課程價值取向不是孤立的個體,它是在一定具體的歷史文化發(fā)展進程中經過主體不斷選擇而逐漸形成的,并深深地打上時代印痕,同時它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地超越與進化。 本研究以中國20世紀以來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為研究對象,主要采取文本分析與專家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運用歷史研究法分析各個歷史時期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的思想動因、實施情況,形成原因、現(xiàn)實評價等方面問題,并運用歸納、演繹、類比等方法對研究資料進行深入分析,旨在梳理20世紀以來我國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的發(fā)展軌跡,透視出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及歷史經驗,以期得到值得我們借鑒的當代啟示,為新時期學校體育課程改革服務。 研究發(fā)現(xiàn),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與國內外社會的政治經濟發(fā)展密切相關,并受社會環(huán)境(政治、經濟和文化)、體育學科自身發(fā)展特點以及外來教育思想的影響,具有穩(wěn)定性、階段性、社會歷史性和客觀性等特征。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發(fā)展將由單一性的價值取向轉向多元性的價值取向;由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轉向人本位的價值取向;由“被組織”的價值取向轉向“自組織”的價值取向。 本研究在立足歷史,更面向未來,提出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要以開放性為前提,用辯證發(fā)展的眼光處理體育課程價值中人與社會的關系,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同步;要以人的發(fā)展為主線,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在寬厚的人文主義底蘊上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要面向學校體育課程本身,以體育課程內部要素之間的競爭與協(xié)同為主要推動力,構建學校體育課程“自組織”的發(fā)展系統(tǒng);要有利于體育學科自身發(fā)展的特點,尊重體育學科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促進體育學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中國 20世紀以來 學校體育課程 課程目標 價值取向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807.4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錄7-10
- 緒論10-17
- 一、問題的提出10-11
- 二、研究的意義11
- 三、相關概念的界定11-15
- (一) 價值與價值取向11-13
- (二) 課程與體育課程13-15
- (三) 體育課程價值取向15
- 四、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不足15-17
- (一) 研究的創(chuàng)新15-16
- (二) 研究的不足16-17
- 第一章 研究的問題與方法17-27
- 一、研究的問題17
- 二、研究過程與總體設計17-27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17
- (二) 研究的主要步驟17-18
- (三) 研究對象及歷史分期18-20
- (四) 研究方法20-22
- (五) 研究過程22-27
- 第二章 國內外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研究27-40
- 一、國內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研究27-34
- (一) 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的特征27-28
- (二) 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的比較28-29
- (三) 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的類型29-31
- (四) 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發(fā)展的軌跡31-34
- 二、國外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研究34-40
- (一) 美國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34-35
- (二) 俄羅斯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35-37
- (三) 日本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37-40
- 第三章 清末民國時期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分析(1900年——1949年)40-64
- 一、“軍國民”體育課程價值取向(1900年—1918年)40-51
- (一) “軍國民”價值取向的思想概述40-42
- (二) “軍國民”價值取向的形成動因42-48
- (三) 對“軍國民”價值取向的評析48-51
- 二、“自然主義”體育課程價值取向(1919年——1936年)51-58
- (一) “自然主義”價值取向的思想概述52-55
- (二) “自然主義”價值取向的形成動因55-56
- (三) 對“自然主義”價值取向的評析56-58
- 三、“體育為戰(zhàn)爭服務”體育課程價值取向(1937年—1949年)58-64
- (一) “體育為戰(zhàn)爭服務”價值取向的思想概述58-59
- (二) “體育為戰(zhàn)爭服務”價值取向的形成動因59-61
- (三) 對“體育為戰(zhàn)爭服務”價值取向的評析61-64
- 第四章 改革開放前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分析(1949年—1976年)64-81
- 一、“體育為社會服務”體育課程價值取向(1949年—1956年)64-71
- (一) “體育為社會服務”價值取向的思想概述64-65
- (二) “體育為社會服務”價值取向的形成動因65-69
- (三) 對“體育為社會服務”價值取向的評析69-71
- 二、“體育為社會服務與增強體質”體育課程價值取向(1957年—1965年)71-76
- (一) “體育為社會服務與增強體質”價值取向的思想概述71-72
- (二) “體育為社會服務與增強體質”價值取向的形成動因72-75
- (三) 對“為社會服務與增強體質”價值取向的評析75-76
- 三、“體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體育課程價值取向(1966年—1976年)76-81
- (一) “體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價值取向的思想概述77-78
- (二) 對“體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價值取向的評析“”78-81
- 第五章 改革開放后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分析(1977年—2000年)81-96
- 一、“增強體質”的體育課程價值取向(1977年—1992年)81-89
- (一) “增強體質”價值取向的思想概述81-86
- (二) “增強體質”價值取向的形成動因86-87
- (三) 對“增強體質”價值取向的評析87-89
- 二、“健康第一”的體育課程價值取向(1993年—2000年)89-96
- (一) “健康第一”價值取向的思想概述89-92
- (二) “健康第一”價值取向的形成動因92-94
- (三) 對“健康第一”價值取向的評析94-96
- 第六章 新世紀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分析(2001年—至今)96-115
- 一、“以學生為本”價值取向的思想概述96-97
- 二、“以學生為本”價值取向的基本內涵97-99
- (一) 重視學生身心健康97-98
- (二) 提高學生參與程度98-99
- (三) 注重培養(yǎng)學生能力99
- (四) 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99
- 三、“以學生為本”價值取向的提出過程99-105
- 四、“以學生為本”價值取向的形成動因105-109
- (一) 21世紀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要求105-106
- (二) 教育現(xiàn)代性的本質規(guī)定106-108
- (三) 新時期學校體育發(fā)展的必然選擇108-109
- 五、對“以學生為本”價值取向的評析109-115
- 第七章 結論與啟示115-125
- 一、結論115-118
- (一) 歷史視角:價值取向與社會的政治經濟發(fā)展密切相關115-116
- (二) 功能視角:由單一性的價值取向趨向多元性的價值取向116
- (三) 哲學視角:由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轉向人本位的價值取向116-117
- (四) 系統(tǒng)視角:由“被組織”的系統(tǒng)走向“自組織”的系統(tǒng)117-118
- 二、啟示118-125
- (一) 要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同步118-120
- (二) 要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主線120-121
- (三) 要構建體育課程“自組織”的發(fā)展系統(tǒng)121-123
- (四) 要有利于體育學科自身的發(fā)展123-125
- 參考文獻125-131
- 附錄131-150
- 附錄一: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研究(1900年—1949年)訪談提綱131-135
- 附錄二: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研究(1949年—1956年)訪談提綱135-137
- 附錄三: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研究(1957年—1965年)訪談提綱137-140
- 附錄四: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研究(1966年—1976年)訪談提綱140-143
- 附錄五: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研究(1977年—1992年)訪談提綱143-146
- 附錄六: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研究(1993年—2000年)訪談提綱146-148
- 附錄七: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研究(2001年—至今)訪談提綱148-150
- 后記150-152
-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及著作情況15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鋼;價值取向:課程文化的觀點[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1期
2 周學榮;關于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確立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3 王華倬;論民國時期(1927-1949年)我國體育課程的演變過程、特點及其歷史價值[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年07期
4 劉昕;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目標的改革與重構——兼論《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11期
5 金長偉;;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稿)述評[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6 李廣;馬云鵬;;課程價值取向:含義、特征及其文化解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7 鄭學華;吳燕丹;;論新時期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的變遷[J];福建體育科技;2009年05期
8 陸啟光;課程價值取向探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9 張艷玲;張愛麗;;從自組織理論看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河北學刊;2006年05期
10 陸志遠;;論價值是課程論的邏輯起點[J];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2期
,本文編號:5894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58948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