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重振動力量訓練的神經(jīng)肌肉適應特征及其機制研究
本文關鍵詞:負重振動力量訓練的神經(jīng)肌肉適應特征及其機制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研究目的: 通過分析肌電圖,探討負重和振動刺激對大學生半蹲起下肢肌肉激活的影響;通過比較不同頻率振動刺激對大學生半蹲起下肢肌肉激活的差異,找出引起最大肌肉激活的振動頻率。制定具體振動訓練方案,通過8周訓練干預,觀察其對大學生下肢肌肉最大力量、快速力量、H反射和T反射的影響并比較其差異,,以此分析負重振動力量訓練的神經(jīng)肌肉適應特征并探討其可能的機制。通過本研究豐富和完善負重振動訓練的理論體系,并為普通人群和運動員振動力量訓練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 研究方法: 研究一:以10名男性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被試無負重在振動臺上完成4組半蹲起,(1)不附加振動刺激;(2)附加頻率為30Hz的振動刺激;(3)附加頻率為40Hz的振動刺激;(4)附加頻率為50Hz的振動刺激。然后以負重30%1RM負荷再完成4組相同控制條件的半蹲起。半蹲起過程中采用美國Noraxon公司的無線肌電遙測系統(tǒng)記錄下肢8塊肌肉肌電圖。肌電的標準化采用肌電均方根值(EMGrms)除以肌肉最大等長收縮(MVC)時EMGrms再乘以100,表示為EMGrms(%MVC)。 研究二:以16名男性田徑專修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guī)力量訓練組(常規(guī)組)和振動力量訓練組(振動組)。常規(guī)組完成30%1RM負重半蹲起訓練,振動組采用臺灣期美公司振動訓練儀附加振幅為2mm、頻率50Hz的振動刺激,完成相同負重半蹲起訓練。8周訓練前后,采用瑞士Kistler測力臺測試半蹲跳和原地縱跳,記錄生物力學數(shù)據(jù)。采用美國Alpin keypoint.net肌電/誘發(fā)電位儀和美國Noraxon公司的肌電遙測系統(tǒng),測試H反射、T反射等神經(jīng)適應指標。 研究結(jié)果: 在半蹲起運動中,振動刺激和負重對下肢肌群EMGrms(%MVC)影響結(jié)果,經(jīng)雙因素方差分析,振動刺激對所測肌肉EMGrms(%MVC)均有顯著影響(p0.05);負重對股直肌、股外側(cè)肌、股內(nèi)側(cè)肌、腓腸肌EMGrms(%MVC)有非常顯著影響(p0.05),但對股二頭肌、半腱肌、脛骨前肌無顯著影響(p0.05);振動刺激和負重對所測肌肉肌電的交互作用均不顯著(p0.05)。在負重30%1RM條件下,隨著振動頻率的增加,所測肌群EMGrms(%MVC)均呈增加趨勢,多重比較結(jié)果顯示:在50Hz振動刺激中各塊肌肉肌電均與相同負重不附加振動刺激時肌電有顯著差異。 8周力量訓練前后,常規(guī)組和振動組組內(nèi)半蹲跳蹬伸相對最大力量、相對快速力量指數(shù)、原地縱跳絕對騰空高度和彈性能利用率均提高,且實驗前后存在顯著性差異。兩組間相對快速力量指數(shù)、原地縱跳絕對騰空高度和彈性能利用率增加值均有顯著性差異。 8周力量訓練前后,振動力量訓練組,組內(nèi)H反射潛伏期、Hmax/Mmax和T反射潛伏期減小且差異具有顯著性;H反射突觸前抑制(PSI)和T反射振幅升高且具有顯著性。組間H反射潛伏期、Hmax/Mmax、 PSI有顯著性差異。 研究結(jié)論與訓練學意義: 1.在半蹲起運動中,附加振動刺激可以顯著提高下肢肌肉激活;負重30%最大力量可以顯著提高半蹲起主動肌激活,不能提高對抗肌激活;負重和振動刺激對所測肌肉激活的交互作用均不顯著。 2.負重30%1RM半蹲起時,附加振幅為2mm、振動頻率為50Hz的垂直振動刺激可以顯著增加下肢主動肌和對抗肌激活。證明了在常規(guī)負重訓練中附加振動刺激可以誘發(fā)激活更多的運動單位參與工作,并且有利于主動肌與對抗肌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這為振動力量訓練提供理論依據(jù)并為全身振動訓練的頻率選擇提供參考。 3.8周附加振動刺激的負重30%1RM力量訓練對快速力量的提高優(yōu)于相同負重的常規(guī)力量訓練,訓練方案適合田徑跑跳等下肢彈性屈伸動作占主導的運動項目運動員。 4.8周負重振動力量訓練的神經(jīng)肌肉適應表現(xiàn)為下肢快速力量的增加,同時伴隨著α運動神經(jīng)元和肌梭興奮性的改變。負重振動力量訓練的神經(jīng)適應不僅出現(xiàn)在運動傳導路上,而且也出現(xiàn)在相關的感受器上。
【關鍵詞】:全身振動訓練 振動頻率 表面肌電 抗阻訓練 H反射 T反射 突觸前抑制 快速力量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體育學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808.1
【目錄】: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3
- 1.前言13-19
- 1.1 研究背景13-15
-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15-16
- 1.2.1 研究目的15
- 1.2.2 研究意義15-16
- 1.3 基本技術(shù)路線圖16
- 1.4 研究內(nèi)容16-18
- 1.5 創(chuàng)新點18-19
- 2.文獻綜述19-46
- 2.1 振動訓練的定義、分類、主要參數(shù)以及振動訓練方案的制定19-23
- 2.1.1 振動訓練的定義19-20
- 2.1.2 振動訓練的分類20-21
- 2.1.3 振動刺激的主要參數(shù)及其意義21-22
- 2.1.4 振動訓練方案的制定22-23
- 2.2 振動訓練對肌肉力量的影響23-32
- 2.2.1 以普通人為研究對象的振動力量訓練的急性效應23-24
- 2.2.2 以運動員為研究對象的振動訓練的急性效應24-25
- 2.2.3 以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的全身振動訓練的累積效果的國外研究25-26
- 2.2.4 以非運動員的青年人為研究對象的全身振動訓練的累積效果的國外研究26-27
- 2.2.5 國內(nèi)全身振動訓練累積效果的研究27-29
- 2.2.6 國外以體育專業(yè)學生或運動員為研究對象的全身振動訓練累積效應的研究29-31
- 2.2.7 國內(nèi)外對振動訓練研究的比較分析31-32
- 2.3 振動力量訓練的生理學機制32-36
- 2.3.1 振動力量訓練的神經(jīng)適應機制32-34
- 2.3.2 振動訓練對表面肌電影響的研究34-35
- 2.3.3 振動訓練的肌肉適應機制35-36
- 2.4 負重力量訓練導致肌肉力量增長的生理學機制36-39
- 2.4.1 負重訓練的神經(jīng)適應機制36-38
- 2.4.2 負重訓練的肌肉適應機制38-39
- 2.5 神經(jīng)適應的評價指標39-46
- 2.5.1 H 反射和 M 波40-41
- 2.5.2 不同姿勢和運動狀態(tài) H 反射的調(diào)節(jié)以及年齡對這種調(diào)節(jié)的影響41
- 2.5.3 老年人與青年人比目魚肌 H 反射的差異及運動干預對它的影響41-42
- 2.5.4 從事不同運動人群 Hmax/Mmax 差異42
- 2.5.5 運動訓練對 H 反射的影響及其可能機制42-43
- 2.5.6 振動刺激對 H 反射的影響43-46
- 3.研究一:振動頻率和負荷重量對半蹲起下肢肌群表面肌電活動的影響46-62
- 3.1 研究一實驗對象、地點和時間46
- 3.2 研究一實驗器材46-48
- 3.3 研究一實驗設計:48-51
- 3.3.1 實驗流程圖和實驗步驟48-50
- 3.3.2 半蹲起動作要領的確定50
- 3.3.3 肌電電極片的貼放部位與要求50
- 3.3.4 動作節(jié)奏的控制50
- 3.3.5 下肢肌肉最大等長收縮時肌電測試方法50-51
- 3.3.6 振動臺是否干擾肌電測試51
- 3.4 研究一肌電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51-52
- 3.5 研究一實驗結(jié)果與分析52-61
- 3.5.1 振動刺激和負重對半蹲起運動中大腿肌群肌電影響52-53
- 3.5.2 振動刺激和負重對半蹲起運動中小腿肌群肌電影響53-54
- 3.5.3 不同頻率振動刺激對半蹲起練習中大腿肌群的影響54-58
- 3.5.4 不同頻率振動刺激對半蹲起練習中小腿肌群的影響58-61
- 3.6 研究一結(jié)論與訓練學意義61-62
- 4.研究二負重振動力量訓練的神經(jīng)肌肉適應特征及其機制研究62-92
- 4.1 研究二實驗對象、實驗地點與時間62
- 4.2 研究二實驗儀器及軟件62-64
- 4.3 研究二實驗設計64-68
- 4.3.1 訓練方案64-65
- 4.3.2 實驗步驟與實驗流程圖65-68
- 4.4 研究二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68-70
- 4.4.1 測力臺數(shù)據(jù)處理68-69
- 4.4.2 起跳高度的計算方法69
- 4.4.3 彈性能利用率的計算方法69-70
- 4.4.4 神經(jīng)適應指標的處理方法70
- 4.4.5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70
- 4.5 研究二實驗結(jié)果與分析70-90
- 4.5.1 常規(guī)組和振動組半蹲跳 (SJ)蹬伸相對最大力量比較與分析70-73
- 4.5.2 常規(guī)組和振動組半蹲跳相對快速力量指數(shù)比較與分析73-76
- 4.5.3 常規(guī)組和振動組原地縱跳絕對騰空高度比較與分析76-79
- 4.5.4 常規(guī)組和振動組彈性能利用率比較與分析79-81
- 4.5.5 常規(guī)組和振動組 H 反射潛伏期比較與分析81-82
- 4.5.6 常規(guī)組和振動組 H 反射 Hmax/Mmax 比較與分析82-86
- 4.5.7 常規(guī)組和振動組 H 反射突觸前抑制比較與分析86-87
- 4.5.8 常規(guī)組和振動組 H 反射神經(jīng)傳導速度比較與分析87
- 4.5.9 常規(guī)組和振動組 T 反射潛伏期比較與分析87-88
- 4.5.10 常規(guī)組和振動組 T 反射振幅比較與分析88-90
- 4.6 研究二總體分析與小結(jié)90-92
- 5.結(jié)論與訓練學意義92-93
- 參考文獻93-107
- 致謝107-108
- 個人學習經(jīng)歷與讀博期間科研成果10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紀榮;王興澤;;振動訓練時發(fā)展肌肉力量效果影響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年10期
2 任滿迎;潘磊;魏永旺;;不同頻率振動刺激力量訓練對膝關節(jié)肌群肌力影響的實驗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3 周蘇源;危小焰;;基于振動力量訓練的研究進展[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4 樊家軍;尹軍;杜艷艷;;振動力量訓練對跨欄跑運動員髖關節(jié)肌力變化影響的實驗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5 王爽;;測力臺在體育測試中的應用研究[J];電子設計工程;2011年14期
6 鄧京捷;李吉如;;振動訓練對小輪車運動員下肢肌群肌力影響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7 張勃;王麗娜;周金利;白杰;;組合力量訓練對籃球運動員垂直跳躍能力的影響[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8 劉北湘;;振動訓練對肌肉彈性成分的影響[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年09期
9 彭春政,危小焰;抗負荷力量訓練中附加全身振動刺激對肌力訓練效果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10 劉振宇;韓海濤;周勇智;賈剛;康凱;;振動刺激訓練提高運動員下肢力量能力的實驗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本文關鍵詞:負重振動力量訓練的神經(jīng)肌肉適應特征及其機制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377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43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