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景觀標識的人類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5-24 04:07
哈尼梯田因生活在這里的各族人民“再生產(chǎn)整個自然界”而得以塑造。人的實踐活動以及社會發(fā)展使得體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的大地景觀始終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景觀變化過程往往也是人類文明的積淀歷程。景觀不斷變化的特性決定了認識景觀、呈現(xiàn)景觀的困難。面對大量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呈現(xiàn)具有豐富的自然、社會、歷史、文化內涵的哈尼梯田景觀,協(xié)助游客建立對梯田文化景觀的審美、釋讀與尊重就成為了實現(xiàn)哈尼梯田保護與發(fā)展的最為重要的任務。引導人們進一步行動或進一步理解其代表的事物意義的物象即是標識。標識以靜態(tài)及動態(tài)的形式存在。文字書寫可以是標識,人們的一些行為在特定的如旅游的場域中也可能轉換為文化的標識。景觀標識是景觀呈現(xiàn)的濃縮,同時也可以成為景觀的一部分。景觀標識是引導人們認識、理解與欣賞景觀及其社會文化意義的指示性符號。景觀標識之所以是重要的,就在于若沒有此類符號,深刻而豐富的景觀文化內涵就難以為大眾游客所理解。因而,景觀標識的設立從根本上講是一種新形式的文化書寫行為,對當?shù)厣鐣幕坝^等進行言說的目的在于讓潛在的讀者即游客能夠通過對這些言說的理解去認識當?shù)氐奈幕。哈尼梯田的景觀標識可分為提供介紹性信息的...
【文章來源】:云南大學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31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意義
三、文獻綜述
(一) 哈尼梯田核心區(qū)研究綜述
(二) 文化信息傳遞及旅游研究綜述
(三) 符號研究綜述
四、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五、田野點概況
(一) 元陽縣
(二) 哈尼梯田核心區(qū)主要旅游村寨
六、核心觀點
第一章 作為景觀的哈尼梯田景觀標識
第一節(jié) 景觀標識及其分類
一、景觀
二、景觀標識
三、景觀標識的分類
第二節(jié) 公共標識景觀
一、哈尼梯田核心區(qū)的介紹性信息
二、公共標識與社會發(fā)展的同步
三、公共標識的解釋力不足
第三節(jié) 旅游標識景觀
一、哈尼梯田核心區(qū)的專門化信息
二、旅游標識與旅游發(fā)展的同步
三、旅游標識的信息錯漏
第四節(jié) 程式化表現(xiàn)的展演景觀
一、走向藝術真實
二、“內”“外”關系的聯(lián)結
三、神圣性的消散
第五節(jié) 片段式呈現(xiàn)的生活景觀
一、包羅萬象的日常生活
二、生活世界的編碼與解碼
三、日常與非日常的混淆
小結
第二章 景觀標識設立的認知與實踐
第一節(jié) 信息傳遞的認知
一、標識設立目的的模糊
二、標識文本內容的混亂
三、文化闡釋的隨意規(guī)訓
第二節(jié) 文化信息的加工
一、文化信息的隨意增補
二、文化信息的無心刪減
三、文化信息的族性修飾
第三節(jié) 形式對內容的僭越
一、文本書寫的多層級性脫節(jié)
二、“出場”勝于一切
三、生活世界中的“課題”抽離
小結
第三章 景觀標識的閱讀與理解
第一節(jié) 表層的引導與內涵的缺位
一、文化書寫的表層化
二、游客差異性的漠視
三、內涵性引導的缺位
第二節(jié) 導致誤解的視覺陷阱
一、視覺印象的賦魅
二、缺乏理解的觀覽
三、偏誤信息的形成
第三節(jié) 通往文化理解的嘗試
一、探索共享意義
二、創(chuàng)造融合契機
三、尋找符號系統(tǒng)
小結
第四章 景觀標識對村落的影響
第一節(jié) 景觀標識的進入與傳統(tǒng)村落的顯現(xiàn)
二、從自然到非自然的蘑菇房
三、從幕后到臺前的生活世界
第二節(jié) 內部信息的外部化表述張力
一、處于交往表層結構中的地名信息
二、處于交往中層結構中的儀式物信息
三、處于交往深層結構中的婚嫁信息
第三節(jié) 他者的進入與時空格局的改寫
一、由具象走向抽象的時序符號
二、由渾然一體走向機械切分的空間秩序
三、全域旅游的推行及時空格局新整體的重塑
小結
第五章 梯田世界的變化與知識傳播的創(chuàng)新
第一節(jié) 梯田知識生產(chǎn)的延時性
一、對梯田傳承保護的刻板理解
二、對梯田發(fā)展變化的滯后把握
三、對梯田符號自我的長期建構
第二節(jié) 梯田信息傳遞的不確定性
一、收訊者類型的多樣性
二、交往關系的不穩(wěn)定性
三、“中間人”的個性化闡釋
第三節(jié) 梯田知識傳播的創(chuàng)新原則
一、梯田本土知識的征用與超越
二、梯田知識接受路徑的拓展
三、梯田知識生產(chǎn)困境的克服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科研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遭遇石頭:民俗旅游村的純然物、使用物與消費符號[J]. 馬翀煒. 思想戰(zhàn)線. 2017(05)
[2]世界文化遺產(chǎn)哈尼梯田景觀標識的人類學考察[J]. 鄭佳佳.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4)
[3]通往文化空間消費的地名——云南紅河哈尼梯田核心區(qū)地名標識的人類學考察[J]. 鄭佳佳.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3)
[4]視覺文化、媒體景觀與后情感社會的人類學反思[J]. 朱凌飛.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7(05)
[5]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地社區(qū)居民旅游影響感知與態(tài)度——哈尼梯田的生計影響探討[J]. 張愛平,侯兵,馬楠. 人文地理. 2017(01)
[6]全域旅游的內涵及其發(fā)展階段[J]. 楊振之. 旅游學刊. 2016(12)
[7]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 張輝,岳燕祥. 旅游學刊. 2016(09)
[8]全球化進程中的時間標準化[J]. 俞金堯,洪慶明. 中國社會科學. 2016(07)
[9]基于交往需要的民族符號人類學考察——以世界遺產(chǎn)紅河哈尼梯田為例[J]. 鄭佳佳.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3)
[10]景觀格局:一個重新想象鄉(xiāng)村社會文化空間的維度——對布朗族村寨芒景的人類學研究[J]. 朱凌飛,曹瑀. 思想戰(zhàn)線. 2016(03)
博士論文
[1]意義、想象與建構[D]. 周瑩.中央民族大學 2012
[2]隱藏在記憶里的文化符號[D]. 麻三山.中央民族大學 2010
[3]調適與演進:無文字民族文化傳承[D]. 羅正副.廈門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203519
【文章來源】:云南大學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31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意義
三、文獻綜述
(一) 哈尼梯田核心區(qū)研究綜述
(二) 文化信息傳遞及旅游研究綜述
(三) 符號研究綜述
四、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五、田野點概況
(一) 元陽縣
(二) 哈尼梯田核心區(qū)主要旅游村寨
六、核心觀點
第一章 作為景觀的哈尼梯田景觀標識
第一節(jié) 景觀標識及其分類
一、景觀
二、景觀標識
三、景觀標識的分類
第二節(jié) 公共標識景觀
一、哈尼梯田核心區(qū)的介紹性信息
二、公共標識與社會發(fā)展的同步
三、公共標識的解釋力不足
第三節(jié) 旅游標識景觀
一、哈尼梯田核心區(qū)的專門化信息
二、旅游標識與旅游發(fā)展的同步
三、旅游標識的信息錯漏
第四節(jié) 程式化表現(xiàn)的展演景觀
一、走向藝術真實
二、“內”“外”關系的聯(lián)結
三、神圣性的消散
第五節(jié) 片段式呈現(xiàn)的生活景觀
一、包羅萬象的日常生活
二、生活世界的編碼與解碼
三、日常與非日常的混淆
小結
第二章 景觀標識設立的認知與實踐
第一節(jié) 信息傳遞的認知
一、標識設立目的的模糊
二、標識文本內容的混亂
三、文化闡釋的隨意規(guī)訓
第二節(jié) 文化信息的加工
一、文化信息的隨意增補
二、文化信息的無心刪減
三、文化信息的族性修飾
第三節(jié) 形式對內容的僭越
一、文本書寫的多層級性脫節(jié)
二、“出場”勝于一切
三、生活世界中的“課題”抽離
小結
第三章 景觀標識的閱讀與理解
第一節(jié) 表層的引導與內涵的缺位
一、文化書寫的表層化
二、游客差異性的漠視
三、內涵性引導的缺位
第二節(jié) 導致誤解的視覺陷阱
一、視覺印象的賦魅
二、缺乏理解的觀覽
三、偏誤信息的形成
第三節(jié) 通往文化理解的嘗試
一、探索共享意義
二、創(chuàng)造融合契機
三、尋找符號系統(tǒng)
小結
第四章 景觀標識對村落的影響
第一節(jié) 景觀標識的進入與傳統(tǒng)村落的顯現(xiàn)
二、從自然到非自然的蘑菇房
三、從幕后到臺前的生活世界
第二節(jié) 內部信息的外部化表述張力
一、處于交往表層結構中的地名信息
二、處于交往中層結構中的儀式物信息
三、處于交往深層結構中的婚嫁信息
第三節(jié) 他者的進入與時空格局的改寫
一、由具象走向抽象的時序符號
二、由渾然一體走向機械切分的空間秩序
三、全域旅游的推行及時空格局新整體的重塑
小結
第五章 梯田世界的變化與知識傳播的創(chuàng)新
第一節(jié) 梯田知識生產(chǎn)的延時性
一、對梯田傳承保護的刻板理解
二、對梯田發(fā)展變化的滯后把握
三、對梯田符號自我的長期建構
第二節(jié) 梯田信息傳遞的不確定性
一、收訊者類型的多樣性
二、交往關系的不穩(wěn)定性
三、“中間人”的個性化闡釋
第三節(jié) 梯田知識傳播的創(chuàng)新原則
一、梯田本土知識的征用與超越
二、梯田知識接受路徑的拓展
三、梯田知識生產(chǎn)困境的克服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科研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遭遇石頭:民俗旅游村的純然物、使用物與消費符號[J]. 馬翀煒. 思想戰(zhàn)線. 2017(05)
[2]世界文化遺產(chǎn)哈尼梯田景觀標識的人類學考察[J]. 鄭佳佳.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4)
[3]通往文化空間消費的地名——云南紅河哈尼梯田核心區(qū)地名標識的人類學考察[J]. 鄭佳佳.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3)
[4]視覺文化、媒體景觀與后情感社會的人類學反思[J]. 朱凌飛.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7(05)
[5]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地社區(qū)居民旅游影響感知與態(tài)度——哈尼梯田的生計影響探討[J]. 張愛平,侯兵,馬楠. 人文地理. 2017(01)
[6]全域旅游的內涵及其發(fā)展階段[J]. 楊振之. 旅游學刊. 2016(12)
[7]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 張輝,岳燕祥. 旅游學刊. 2016(09)
[8]全球化進程中的時間標準化[J]. 俞金堯,洪慶明. 中國社會科學. 2016(07)
[9]基于交往需要的民族符號人類學考察——以世界遺產(chǎn)紅河哈尼梯田為例[J]. 鄭佳佳.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3)
[10]景觀格局:一個重新想象鄉(xiāng)村社會文化空間的維度——對布朗族村寨芒景的人類學研究[J]. 朱凌飛,曹瑀. 思想戰(zhàn)線. 2016(03)
博士論文
[1]意義、想象與建構[D]. 周瑩.中央民族大學 2012
[2]隱藏在記憶里的文化符號[D]. 麻三山.中央民族大學 2010
[3]調適與演進:無文字民族文化傳承[D]. 羅正副.廈門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2035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320351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