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高中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我國實施新課程改革已十余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也經常聽到諸如“課程標準與教學實施存在‘兩張皮’現(xiàn)象”、“考試成為課程教學的‘指揮棒’,教學變教考,基于標準的課程教學體現(xiàn)在哪兒?”等質疑。這些質疑共同反映出深化推進課程改革需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當前課程標準、課堂教學與課程評價三者之間是否協(xié)調一致?在教學實踐中要回答三者之間“實然”與“應然”的關系,則需要基于課程運行事實的系統(tǒng)分析與專業(yè)判斷。“課程一致性”(curriculum alignment)正是基于課程評價的這一專業(yè)化訴求,是運用規(guī)范、系統(tǒng)的分析方法研究課程系統(tǒng)組成要素之間的匹配或協(xié)調一致程度。課程一致性研究能夠為檢視課程改革的實施程度提供專業(yè)判斷,其研究結果可以作為我國修訂課程標準的重要參考依據,對于推進化學課程教學和評價改革的深化具有啟示作用。本研究基于課程整體的分析視角,對江蘇省和江西省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化學高考、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等多項課程組成要素進行一致性分析。通過對國外課程一致性研究方法的本土化改造,并結合化學的學科特征構建了知識內容、一般認知水平和化學實驗能力三個分析維度及其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定量研究與質性研究相結合的復合研究方法,在四項實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的結構模型。在實踐研究結論的基礎上分析影響高中化學課程一致性的影響因素,提出改進課程一致性的建議和對我國課程一致性研究本土化路徑的思考。論文的章節(jié)安排如下:第一章是提出問題、概括論文研究目的和內容。第二章主要對國內外課程一致性研究成果進行綜述。第三章是基于批判思維視角對國外最具代表性的三種課程一致性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反思我國當前課程一致性研究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論文的第四、五、六章從課程組成要素、分析指標、方法體系三個層面構建高中化學課程一致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第七章以江蘇省和江西省的高中化學課程教學實施為研究對象,開展了化學學業(yè)水平考試與課標的一致性、化學高考與課標的一致性、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與課標的一致性和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與考試的一致性等四項實踐研究,得出高中化學課程一致性特征的總體結論。第八章在實踐研究基礎上將研究設計框架歸納形成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結構模型。分析影響高中化學課程一致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針對高中化學課程建設的幾點建議,探討我國課程一致性研究本土化的路徑。本論文的研究結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對國外多項有代表性課程一致性研究范式的比較分析表明,由于各自分析指標界定的不同,以及各自適用范圍的差異,并不存在普遍適用的課程一致性研究范式;(2)我國當前課程一致性研究存在潛在假設不明、性質定位不清以及研究定義域模糊等問題;(3)從實踐研究結果來看,高中化學課程整體上不具有一致性,相對而言,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與學業(yè)考試具有較好的協(xié)調一致性,而兩者與課程標準的之間均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的一致性。這表明考試的指揮棒作用依然持續(xù)的影響著課堂教學,而現(xiàn)行課程標準并未充分發(fā)揮在課堂教學和學業(yè)評價中的指導作用。課程各組成要素之間在知識內容、一般認知水平和實驗能力水平三個維度的一致性特征各不相同;(4)實踐研究表明影響高中化學課程一致性的主要因素是:高中化學課程標準表述模糊、功能單一,教師難于理解和執(zhí)行;化學課程評價主要以單一的紙筆測試代替;教師存在傳統(tǒng)教學的思維定勢等;(5)通過本項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課程一致性研究要真正實現(xiàn)本土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實現(xiàn)本土化需要立足我國的課程文化背景,開拓“教-學-評”整體一致的研究視域;批判的借鑒國外研究范式,開發(fā)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層次的分析框架;以實證研究為依據,構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融合的方法體系等。
【關鍵詞】:課程一致性 高中化學課程 本土化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633.8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1章 緒論12-17
- 1.1 問題提出12-13
- 1.2 研究目的13
- 1.3 研究內容13-14
- 1.4 研究意義14-15
- 1.5 研究創(chuàng)新點15-16
- 1.6 論文框架16-17
- 第2章 文獻綜述17-40
- 2.1 課程一致性的內涵17-22
- 2.1.1 一致性17
- 2.1.2 課程17-20
- 2.1.3 課程一致性20-22
- 2.2 課程一致性研究的產生背景22-24
- 2.2.1 判斷學業(yè)考試與教學目標的匹配性22-23
- 2.2.2 基于標準的課程改革的推動23
- 2.2.3 在教學實踐中的內涵拓展23-24
- 2.3 課程一致性研究的主要范式24-36
- 2.3.1 教育目標分類學25-30
- 2.3.2 一致性研究范式30-34
- 2.3.3 國際大型學業(yè)測評的框架34-36
- 2.4 國內外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現(xiàn)狀36-38
- 2.4.1 國外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現(xiàn)狀36-37
- 2.4.2 國內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現(xiàn)狀37-38
- 2.5 高中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的方向38-40
- 2.5.1 對當前課程一致性研究范式的本土化改造38
- 2.5.2 對化學課程系統(tǒng)的整體一致性關照38-39
- 2.5.3 開發(fā)基于化學學科特性的課程一致性研究工具39-40
- 第3章 課程一致性研究方法論40-54
- 3.1 一致性研究方法的元分析框架40-43
- 3.1.1 Hauenstein的分類學方法評價五原則40
- 3.1.2 Bhola基于復雜性程度的課程一致性研究方法評價框架40-41
- 3.1.3 Davis對一致性研究范式的評價框架41-43
- 3.2 三項外域課程一致性研究范式的比較與分析43-47
- 3.2.1 框架及其評價指標設置分析43-44
- 3.2.2 分析程序和操作步驟分析44-45
- 3.2.3 一致性研究范式在實踐應用中的比較研究45-46
- 3.2.4 三項研究范式的優(yōu)勢及其局限性46-47
- 3.3 一致性研究的課程實施取向47-49
- 3.3.1 課程忠實取向47-48
- 3.3.2 課程創(chuàng)生取向48
- 3.3.3 相互適應取向48-49
- 3.3.4 基于我國課程實際的課程實施取向49
- 3.4 我國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的問題反思49-51
- 3.4.1 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的定義域49-50
- 3.4.2 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關涉的課標適切性50-51
- 3.4.3 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的性質定位51
- 3.5 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本土化的思考51-54
- 3.5.1 重視“改革的課程”與“教學的文化”之間的適切性51-52
- 3.5.2 借鑒國外研究范式應該“批判的汲取”52
- 3.5.3 要基于化學學科特征開發(fā)多元化的研究方法52-54
- 第4章 實踐研究設計54-66
- 4.1 實踐研究的基本框架54-55
- 4.1.1 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的課程組成要素54
- 4.1.2 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的分析指標54
- 4.1.3 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的方法體系54-55
- 4.2 課程的研究內容55-57
- 4.2.1 化學課程的要素解構:“課程-教學-評價”三位一體55-56
- 4.2.2 預期課程:以高中化學標準為例56
- 4.2.3 實施課程:以化學課堂教學為例56
- 4.2.4 獲得課程:以高中化學學業(yè)水平考試和高考為例56-57
- 4.3 研究樣本57-62
- 4.3.1 全國高中化學課程標準57-58
- 4.3.2 江蘇省和江西省2011-2014年的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和高考試題58-59
- 4.3.3 省會城市、地級市和區(qū)縣的中學59-60
- 4.3.4 專家型、熟手型和新手型高中化學教師60-62
- 4.4 一致性系數(shù)的計算62-63
- 4.5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63-66
- 4.5.1 研究的效度檢驗63-65
- 4.5.2 研究的信度檢驗65-66
- 第5章 實踐研究的分析框架及評價指標66-74
- 5.1 知識內容維度:高中化學課程的內容主題66-68
- 5.1.1 化學課程標準的內容主題66-67
- 5.1.2 化學實驗主題67-68
- 5.2 一般認知水平維度:由低到高四水平68-71
- 5.2.1 結合中學生的認知能力特點進行設置68-69
- 5.2.2 綜合分析現(xiàn)有的一致性認知水平分類方法69
- 5.2.3 借鑒理科課程標準的認知水平分類方法69-70
- 5.2.4 本研究的一般認知水平設置70-71
- 5.3 化學學科能力維度:以化學實驗能力為例71-74
- 5.3.1 化學學科能力的組成要素71-72
- 5.3.2 化學實驗能力的界定72-74
- 第6章 實踐研究的方法體系74-90
- 6.1 對國外一致性分析方法的本土化改進74-76
- 6.1.1 一般認知水平定量分析的二維矩陣74-75
- 6.1.2 化學實驗能力定量分析的二維矩陣75-76
- 6.2 教學實踐的調查問卷設計76-83
- 6.2.1 國外理科課程實施的分析框架76-78
- 6.2.2 國內外化學課程實施的分析框架78-80
- 6.2.3 Porter的科學教師教學實踐調查分析框架80-81
- 6.2.4 本研究的高中化學教學實踐調查分析框架81-83
- 6.3 個案訪談83
- 6.4 教學內容的教師自我報告法83-86
- 6.4.1 Porter的教學內容教師自我報告84-85
- 6.4.2 本研究對教師自我報告法的本土化改造85-86
- 6.5 課堂教學行為分析法86-90
- 6.5.1 國外有代表性的三項課堂行為編碼體系86-88
- 6.5.2 本研究對課堂教學行為編碼方法的本土化改進88-90
- 第7章 化學課程一致性分析90-134
- 7.1 研究1 學業(yè)水平考試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90-100
- 7.1.1 總體的一致性90-94
- 7.1.2 知識內容的一致性94-96
- 7.1.3 一般認知水平的一致性96-97
- 7.1.4 化學實驗能力的一致性97-100
- 7.2 研究2 高考試題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100-113
- 7.2.1 總體的一致性100-104
- 7.2.2 知識內容的一致性104-107
- 7.2.3 一般認知水平的一致性107-109
- 7.2.4 化學實驗能力的一致性109-113
- 7.3 研究3 化學課堂教學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113-124
- 7.3.1 總體的一致性113-116
- 7.3.2 知識內容的一致性116-120
- 7.3.3 一般認知水平的一致性120-121
- 7.3.4 實驗教學的一致性121-124
- 7.4 研究4 化學課堂教學與考試試題的一致性124-131
- 7.4.1 總體的一致性124-126
- 7.4.2 知識內容的一致性126-129
- 7.4.3 一般認知水平的一致性129-130
- 7.4.4 實驗教學的一致性130-131
- 7.5 一致性分析的結論131-134
- 7.5.1 高中化學課程總體上不具備一致性131-132
- 7.5.2 化學課程的知識內容分布一致性特征132
- 7.5.3 化學課程的一般認知水平一致性特征132-133
- 7.5.4 化學課程的實驗能力水平一致性特征133-134
- 第8章 結論與思考134-144
- 8.1 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結構模型134-136
- 8.2 高中化學課程一致性的影響因素136-138
- 8.2.1 課程標準表述模糊、功能單一136-137
- 8.2.2 以紙筆測試代替課程評價137
- 8.2.3 教學的思維定勢137-138
- 8.3 研究建議138-140
- 8.3.1 深入研究和修訂化學課程標準138-139
- 8.3.2 化學考試改革需要引入多元評價機制139
- 8.3.3 化學教師教育中應該包含課程一致性理念139-140
- 8.4 課程一致性研究本土化的展望140-143
- 8.4.1 開拓“教-學-評”整體一致的研究視域140-141
- 8.4.2 開發(fā)針對不同學科、層次的分析框架141-142
- 8.4.3 構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融合的方法體系142-143
- 8.5 研究反思143-144
- 8.5.1 質性研究對量化研究的影響143
- 8.5.2 課程標準在課程一致性研究中的參照作用143-144
- 附錄144-178
- 附錄1 2011-20114年江蘇省高中化學學業(yè)水平測試試卷數(shù)據表144-147
- 附錄2 2011-20114年江西省高中化學學業(yè)水平測試試卷數(shù)據表147-150
- 附錄3 2011-20114年江蘇省高考試卷數(shù)據比率表150-153
- 附錄4 2011-20114年全國高考理科綜合Ⅰ卷化學卷數(shù)據表153-156
- 附錄5 高中化學教學實踐調查問卷156-161
- 附錄6 高一化學課堂教學內容教師自我報告問卷(必修1、2)161-165
- 附錄7 高二化學課堂教學內容教師自我報告問卷(選修4、5)165-169
- 附錄8 高中化學教師訪談記錄選編169-172
- 附錄9 高中化學課堂錄像編碼選編172-178
- 參考文獻178-185
- 在讀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研究成果185-186
- 致謝186-18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諾曼·韋伯;張雨強;;判斷評價與課程標準一致性的若干問題[J];比較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2 李廣洲,任紅艷,余嘉元;高中學生化學概念掌握和問題表征程度關系的實證研究[J];化學教育;2001年04期
3 王磊;黃瓊;劉東方;;中考命題與化學課程標準的一致性研究——基于九省市中等學校招生考試概念原理知識的比較[J];基礎教育課程;2010年03期
4 劉德汞;李廣洲;;“分類教學”: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途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16期
5 林長春,彭蜀晉;中外理科實驗教學比較與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1年02期
6 楊啟亮;制約課程評價改革的幾個因素[J];課程.教材.教法;2004年12期
7 張紅霞;科學素養(yǎng)教育的意義及本土化詮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8 謝翌;馬云鵬;;關于課程實施幾個問題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04期
9 楊玉琴;王祖浩;張新宇;;美國課程一致性研究的演進與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10 任紅艷;李廣洲;;理科問題解決中的多重表征模型及其教學價值[J];教育學報;2009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2條
1 孟獻華;基于化學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前樹;基于化學素養(yǎng)的高中化學知識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張雷;學業(yè)評價和課程標準一致性分析模式與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高中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811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281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