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碩博論文 > 社科博士論文 >

民國國立大學學科價值取向流變研究(1912-1937)

發(fā)布時間:2018-04-27 00:39

  本文選題:民國 + 國立大學 ; 參考:《東北師范大學》2016年博士論文


【摘要】:學科是大學的基本單元,又是最重要的組織基礎。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作為大學“基本操作單位”的學科始終處于基礎和龍頭地位。學科價值取向指的是學科活動的方向,是學科價值主體以自身客觀認識能力為依據(jù),在對外部社會歷史發(fā)展及學科發(fā)展實際情況的判斷基礎上,在學科建設實踐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行為傾向性。它是價值主體對學科進行價值選擇的理性動態(tài)過程,它彌散貫通于學科建設的方方面面,在現(xiàn)時性上學科價值取向包含理想與現(xiàn)實兩個維度。一直以來大學學科建設深陷“非此即彼”的價值困惑,這導致學科社會目標與學術(shù)目標的關(guān)系問題一直比較突出。研究學科建設的價值取向問題,需要借鑒我國大學學科建設價值取向發(fā)展演變的歷史經(jīng)驗與教訓。民國時期,在中國財政蕭條、政局動蕩的歷史背景下,國人在大學學科建設方面作出了不懈的探索,積累了很多成功的經(jīng)驗和值得吸取的教訓,值得我們深入地進行研究。近代大學學科制度萌芽于上世紀初清末新政改革之后,誕生于民國前期,發(fā)展于民國中期。它歷經(jīng)了三個階段近半個世紀的發(fā)展和演變,完成了近代化學科建設主要陣地的三次轉(zhuǎn)移:一是民國初年至五四運動時期,在北京大學;二是五四運動至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在東南大學;三是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至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在中央大學。本文以民國國立大學學科價值取向發(fā)展演變的三個歷史時期為經(jīng),以“學科知識一學科制度一學科文化”為緯,動態(tài)研究民國國立大學學科價值取向的形成、演化過程和演化的影響因素,追尋其實踐效果,并探討造成學科發(fā)展價值理想與實施現(xiàn)狀的差距,揭示不同價值取向下學科的真實形態(tài)以及構(gòu)筑這種形態(tài)的具體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背景,以為當前研究型大學學科建設提供歷史借鑒和現(xiàn)實參照。為此,本文將以跨學科研究為主要方法論范式,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歷史與邏輯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借鑒哲學、高等教育學、社會學、政策學等學科的理論觀點,對民國以來國立大學學科建設進行系統(tǒng)的價值審視。本研究主要分為七個部分,主要內(nèi)容和邏輯結(jié)構(gòu)如下:導論部分主要闡述了問題提出的背景、研究現(xiàn)狀、概念及研究范圍的界定、研究意義、研究的理論依據(jù)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論述了民國國立大學學科價值取向流變的歷史淵源。把中國古代大學“天人合一”學科價值取向作為民國國立大學學科價值取向流變的歷史源頭,把清末民初“中體西用”學科價值取向的轉(zhuǎn)變作為民國學科價值取向的歷史轉(zhuǎn)點。第三四五部分分別論述了民國初年至五四運動時期的北京大學,五四運動至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期的東南大學,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至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的中央大學各個歷史時期國立大學學科價值取向演變的外部環(huán)境及內(nèi)部邏輯,學科價值取向形成過程及價值實現(xiàn)的表征。蔡元培時代的北大學科價值轉(zhuǎn)型,推動了近代大學學科行政本位向?qū)W術(shù)本位的制度轉(zhuǎn)型,北大實現(xiàn)了學科組織重構(gòu)和學科管理制度重建,正式確立了以教授治校等為具體形式的大學學術(shù)權(quán)力制度,進而開啟了中國大學的現(xiàn)代化進程。但是,由于受到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程度水平的制約,缺乏外部制度環(huán)境以及文化傳統(tǒng)的支持,以及受制于學科主體自身之局限性,此時的學科價值轉(zhuǎn)型,也是僅僅停留在價值文本層面,學科對于社會的影響,也僅是局限在上層思想界,對民眾影響并不大。郭秉文時代的東南大學,在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學科建設目標指引下,以美國為藍本,對當時的大學學科宗旨、學科結(jié)構(gòu)、學科組織與管理模式進行了全面而系統(tǒng)的變革,學科“現(xiàn)代性意識”有所深化。但是,由于受到社會實踐外界因素的影響,當時學科建設與中國社會相脫節(jié),學科建設難以走向本土化。羅家倫時代的中央大學學科建設走出了學習引進和模仿的階段,確立了新的學科建設價值觀念,學科不斷走向成熟,學科建設走出了理想與現(xiàn)實“非此即彼”的價值困惑,回歸學科實踐本體形態(tài),有效地協(xié)調(diào)了學科社會目標與學術(shù)目標的關(guān)系,主動追求多維文化動態(tài)平衡。但是,由于當時科學發(fā)展狀況以及人們對科學的認識狀況,另外,還有學科主體自身的素養(yǎng)問題,“實踐本位”的學科價值目標很難真正實現(xiàn)。第六部分基于對以上三個時期大學學科價值取向的研究結(jié)果,揭示其整體流變之態(tài)勢,對這三個時期國立大學學科價值取向演變的基本內(nèi)容、演變的原因、學科價值取向演變的實質(zhì)進行論述分析。第七部分基于歷史流變趨勢對現(xiàn)實大學學科建設價值取向進行總結(jié)和反思。這部分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基本理論,提出了建構(gòu)合理學科價值形態(tài)的理論依據(jù)——實踐價值哲學,并且在實踐價值哲學視域下,對大學學科價值實現(xiàn)策略進行具體分析論述。
[Abstract]:The discipline is the basic unit of the university , 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world first - class university , the discipline of the basic operation unit of the university is always on the foundation and the leading position .
The second is from May 4th Movement to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 in Southeast University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value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 and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 This part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disciplin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universities in the past three periods ,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difficult to realize .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649.2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建;;政治與學術(shù)的張力:蔡元培“去行政化”教育管理思想論略[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4期

2 周洪宇;劉訓華;;論中國現(xiàn)代性大學的起源[J];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06期

3 馬貝貝;韓冬;;民國時期東南大學“三會一體”管理體制述評[J];教育教學論壇;2015年11期

4 張守濤;;民國中央大學黨化教育研究[J];檔案與建設;2015年03期

5 孟克;常文磊;;科學名世,鴻聲東南——東南大學工科教育研究[J];價值工程;2014年34期

6 許小青;;郭秉文與民國教育界[J];教育學報;2014年05期

7 田正平;張寅;;南京國民政府初期教育廳長群體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09期

8 田正平;張寅;;南京國民政府初期省級教育行政與省教育經(jīng)費獨立[J];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04期

9 牛力;;國家需求與大學治理——論羅家倫的大學理念及其實踐[J];江蘇高教;2013年02期

10 儲朝暉;;民國時期黨化教育的犧牲者郭秉文與東南大學[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許衍琛;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研究[D];南開大學;2014年

2 夏蘭;民國時期現(xiàn)代大學制度演變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3 陳元;民國時期我國大學研究院所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4 胥秋;大學學科文化的沖突與融合[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崔恒秀;民國教育部與大學關(guān)系之研究(1912-1937)[D];蘇州大學;2008年

6 翟亞軍;大學學科建設模式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7年

7 鄧小林;民國時期國立大學教師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8 陳學東;近代科學學科規(guī)訓制度的生成與演化[D];山西大學;2004年

9 龐青山;大學學科結(jié)構(gòu)與學科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李婷;郭秉文的高校辦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年

2 王婕;民國時期大學生就業(yè)研究(1912-1937)[D];鄭州大學;2012年

3 徐春霞;民國時期國立中央大學的農(nóng)業(yè)教育[D];揚州大學;2008年

4 雷婷婷;郭秉文的平衡辦學理念與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5 任艷紅;民國高等教育立法與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形成(1912-1949)[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80843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180843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cf42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