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研究
本文關鍵詞: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研究 出處:《南開大學》2014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近代中國大學 社會服務 大學校長 思想 實踐
【摘要】:隨著社會的變遷,大學在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進行探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本研究在埃德加·莫蘭復雜性理論的指導下,綜合運用文獻法、歷史法、個案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將近代大學社會服務置于近代中國社會復雜背景下進行深入探討,解析其產生的思想淵源、學術基礎以及發(fā)展的歷程、特點、成效與問題。基于近代中國大學校長這一群體,具體考察了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思想。在充分利用現有史料的基礎上,再現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的豐富內容與形式。通過對近代大學社會教育、農業(yè)科技推廣和移風易俗實踐活動的考察,闡明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的運行機理。在此基礎上,對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活動做出客觀公允的評價,指出其對當今我國大學社會服務的借鑒意義。 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經世致用思想、實用主義思想以及實業(yè)救國思想為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的產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養(yǎng)料;現代知識體系的構建、專業(yè)知識分子的形成和我國近代大學制度的建立為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提供了學術基礎。在研究時段內,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肇始階段(1895-1912)、興起階段(1912-1921)和發(fā)展階段(1921-1949)。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在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的特點。 近代中國大學校長對于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的產生功不可沒,這一群體展現了豐富的社會服務辦學思想。在校長們眼中,近代中國社會問題重重,表現在主權淪喪、科學不昌以及腐敗成風等方面。大學與社會之間關系的不暢嚴重影響和制約大學在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校長們對于此種不暢的關系進行揭露與批評。從現實國情出發(fā),近代中國大學校長致力于造就領袖人才以轉移國運、改良風氣;激發(fā)學生愛國意識,擔當救國責任;開展社會調查,提倡“知中國、服務中國”并且注重培養(yǎng)學生社會服務的能力。 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實踐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近代中國大學是社會教育的重要承擔者,開展了豐富多樣的社會教育實踐活動。暑期學校是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近代中國大學是農業(yè)科技推廣的主力軍。通過采取多種方式,近代中國大學為農村輸入了科技血液,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近代農村危機。舉辦農業(yè)實驗基地是近代中國大學農業(yè)科技推廣的重要形式;近代中國大學是移風易俗的先驅,為近代中國女性解放、新式文體休閑生活方式的提倡和公共衛(wèi)生的改良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代中國大學克服重重困難進行的社會服務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過社會服務,學生的能力得到歷練;大學獲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間;大學社會服務所彰顯的服務和奉獻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重要精神支持;大學社會服務也有助于一些具體社會問題的解決。但是,受到種種因素的限制,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成效有限而且存在許多問題。然而,重溫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的歷史,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為克服當今中國大學社會服務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重要借鑒。
【學位授予單位】:南開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649.2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于述勝;民國時期社會教育問題論綱——以制度變遷為中心的多維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3期
2 毛亞慶;論教育學理論建構的科學主義傾向[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3期
3 金林祥;;蔡元培論杜威[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年01期
4 王作權;;大學組織的社會服務職能新探[J];復旦教育論壇;2007年01期
5 陸茂清;;蔡元培在北大籌建“進德會”[J];傳承;2010年25期
6 張男星;王紓;;如何理解與發(fā)揮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訪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J];大學(學術版);2013年12期
7 郝先中;西醫(yī)東漸與中國近代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肇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8 葉瀾;世紀初中國教育理論發(fā)展的斷想[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01期
9 周谷平;孫秀玲;;挑戰(zhàn)與應對:近代中國教會大學的社會服務[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04期
10 王雷;;我國近代社會教育的發(fā)展歷程與基本經驗[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何芳;清末學堂中的身體規(guī)訓[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孫存昌;中國近代大學教師專業(yè)素質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3 趙日剛;加強大學社會服務功能過程中政府職能研究[D];東北大學 ;2009年
4 康樂;大學社會責任理念與履行模式[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5 任燕紅;大學功能的整體性及其重建[D];西南大學;2012年
6 唐世綱;大學制度價值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3101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1310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