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碩博論文 > 社科博士論文 >

大理洱海周邊白族食物類祭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1-08 00:27

  本文關(guān)鍵詞:大理洱海周邊白族食物類祭品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白族 食物結(jié)構(gòu) 祭品 飲食習俗 儀式象征 祖先


【摘要】:食物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依據(jù),史前人類的個體行為與大多數(shù)群體活動都是圍繞食物展開。任何族群對所處地域特定食物的認知與應用獨具智慧,食物的功能與內(nèi)涵之豐富,伴隨著人類文明發(fā)展日趨精密、復雜。食物的象征意義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學領域備受歡迎的選題!胺蚨Y之初,始諸飲食!笔澄锱c祭祀對文明初期的各個族群的心智和心理都有深刻的影響。透過食物和獻祭行為觀察特定族群的社會秩序與身份認同,是許多人類學者進入田野調(diào)查之初或深或淺思索的內(nèi)容。大理白族的神祗角色復雜,奉獻神祗的祭品豐富,都能夠在集體或家庭的大大小小的祭祀禮儀中保持良好的秩序。本文的研究即是由這個問題開始思索白族如何用食物對宇宙世界進行劃分。除了最為人所知的本主信仰,白族還有祖先崇拜、儒釋道三教并立的文化現(xiàn)象,也是學界關(guān)注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但至今仍缺乏對白族食物類祭品及祭祀飲食行為的專門研究。本文借鑒象征人類學幾位重要代表人物的理論方法,以格爾茨、特納、利奇與道格拉斯的相關(guān)理論為主,以祭品和祭祀飲食事象作為研究對象,試圖解讀食物類祭品的象征意義,以及獻祭行為的內(nèi)部邏輯。同時參照武雅士20世紀70年代對臺灣漢人社區(qū)的神、鬼和祖先的三層分類及其象征意義,進行跨文化的比較。文章對儀式活動中內(nèi)容繁多的食物類祭品做了分類與文化學意義的分析。日常食品到儀式祭品的轉(zhuǎn)換呈現(xiàn)了當?shù)厝诉\用食材的基本理念和獻祭行為的普泛心理。祭壇上的所有食物,構(gòu)成相對完整的象征符號:一些食物自身具有相對獨立的象征意義,一些食物必須放置在指定的位置才是對神圣空間的確認,一些食物須以組合的形式出現(xiàn)才具有特定的象征意義……祭品作為符號的復雜性和多義性,需要我們從解釋意義、操作意義與位置意義等三個層次進行解讀。除了對祭品本身的靜態(tài)描摹,本研究認為,在經(jīng)歷了上世紀50、60年代對民間信仰的全盤摒棄,到2000年后新農(nóng)村建設時態(tài)下的地方民族文化復興——尋拾習俗文化碎片,重構(gòu)昔日傳統(tǒng)。通過各不相同的食物類祭品內(nèi)容與祭儀,分別探討神、鬼和仙在白族社會的象征指代。即白族社會中的本主、山神、灶神等等,應當理解為“庇護神”,具有高度的人格化與功能化的特征。泛稱的“鬼”,在白族的宇宙觀中,又分為三類:自家的祖先、熟人的祖先以及無人祀奉的孤魂野鬼。這三類分別對應世俗人際網(wǎng)絡中的親屬、熟人和陌生人。孤魂野鬼被人們籠統(tǒng)稱為狹義的鬼。村民口中的“仙人”、“大神大圣”,泛稱為“仙’”,是帝制時代官僚體系的文化遺存,也是今天的白族村民與意識形態(tài)的權(quán)威保持“敬而遠之”距離的隱喻。人們祭祀上述三種超自然物,均有各自的祭品、祭儀與禁忌。在儀式過程中,象征潔凈的祭品具有確認神圣空間的功能。在慶典中,人需要食用素饌凈化身體,進入到神圣空間,與庇護神進行“禮物交換”,當獻祭結(jié)束時,人們通過共餐享用祭品,身體從被污染的死亡中回歸世俗。龐大的祭祀飲食象征符號系統(tǒng)構(gòu)建了白族的宇宙觀,同時成為人際關(guān)系的投射,較為典型的是慶典結(jié)束后的共饗,強化了社會成員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座次和進食秩序反映了不同人群之間的身份區(qū)隔與等級差別。此外,本文在進行共時性研究的同時,比較《祖蔭下》、《五華樓》等相關(guān)文本,對全球化視野下的祭祀與飲食作歷時性的觀察與思考。由于這一地區(qū)較為顯著的社會經(jīng)濟變遷,本研究嘗試全面、系統(tǒng)、深入地對大理洱海周邊地區(qū)白族的祭品做博物館意義上的搜羅、整理、分類和歸納工作。希冀有更多的研究者關(guān)注食物與社會、宗教、環(huán)境等方面的深層聯(lián)系,探究食物和飲食行為在人類歷史文化長河中的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C95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覺弘;;《左傳》成書春秋說綜考[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2 王煜;;巴地氏族制在秦漢及其以后時期的遺存[J];重慶社會科學;2008年10期

3 昝風華;;風俗文化背景下《史記》中的父母形象[J];重慶社會科學;2011年02期

4 米靖;《潯冠子》教育思想淺析[J];中國道教;2002年05期

5 吳桂兵;;兩晉時期建筑構(gòu)件中的獸面研究[J];東南文化;2008年04期

6 盛偉;;中國傳統(tǒng)風俗文化與象征[J];東岳論叢;2007年06期

7 張鴿;;井的傳說[J];電影文學;2009年23期

8 李小榮;;論陶淵明“無弦琴”故事的兩種類型及其寓意之異同[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9 陳涌清;;中國古代基層鄉(xiāng)村治安主體的演變[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10 馬衛(wèi)紅;;試論中國近代女傭和古代婢女的不同[J];傳承;2009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華;孟子與漢代《詩經(jīng)》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娟;漢代畫像石的審美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5 武黎嵩;春秋z@梁}揚匙酆涎芯縖D];南京大學;2011年

6 彭春凌;儒教轉(zhuǎn)型與文化新命[D];北京大學;2011年

7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農(nóng)業(yè)專題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8 馬婷婷;漢代情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郝建杰;《詩經(jīng)·國風》地域性考論[D];上海大學;2011年

10 張小蘋;荀子傳經(jīng)考[D];浙江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銘;先秦儒道游觀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徐英軍;宋代陰司信仰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黃田田;論唐詩中的風雨意象[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曹驥;政治控制視角下的秦漢身份繼承制度[D];河南大學;2011年

5 李銀良;戰(zhàn)國及秦郵傳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陶莎;遼朝上京、中京地區(qū)農(nóng)業(yè)發(fā)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田文國;文化學視野下《西京雜記》名物詞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丹;徐顯秀墓志、厙狄忯洛夫婦墓志校釋[D];南京大學;2011年

9 李家海;漢初巫風與《史記》書寫[D];南京大學;2011年

10 王瑞;明清時期漢江流域中藥材地理初探(1368-1911)[D];暨南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115481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115481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8971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