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婚姻變遷的民族學研究 ——以古里鄉(xiāng)獵民村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1-04 16:40
婚姻不僅是社會得以延續(xù)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婚姻變遷的研究已經成為民族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本文以古里鄉(xiāng)獵民村的鄂倫春族為研究對象,運用文化變遷等相關理論,探討該民族的婚姻是如何在內在因素和外部環(huán)境變化共同作用下發(fā)生變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鄂倫春族的婚姻在三個方面發(fā)生了變化:一是通婚圈。不同民族間的交往和下山定居后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推動了通婚圈的擴大,表現為族際通婚增加和通婚對象的民族群體增多。二是婚姻締結過程。下山定居后,鄂倫春族婚姻締結仍然包括說親、訂婚、彩禮和婚禮四個環(huán)節(jié),但在形式、內容或功能方面與傳統(tǒng)締結過程已有所區(qū)別。三是離婚與再婚。過去受到諸多限制的離婚與再婚,在當代鄂倫春族社會已成為常見之事,人們對此種行為持寬容態(tài)度,當事人在離婚與再婚過程中也擁有更多主動權。在鄂倫春族婚姻變遷的過程中,一方面能夠看到該民族為了適應新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而做出的積極調適和選擇,另一方面能夠看到外部環(huán)境變化對該民族婚姻的影響,包括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兩個方面。鄂倫春族婚姻涉及到的制度文化、經濟利益、觀念轉變等諸多內容,將是一個值得我們持續(xù)關注的話題。
【文章來源】: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11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1鄂倫春自治旗地圖
別是甘(設在額爾格奇)、多布庫爾(設在朝陽)、奎勒(設在烏魯布鐵)??和古里(設在古里)。?1983年5月13日,古里鄉(xiāng)人民政府成立。??本文的田野點一獵民村是古里鄉(xiāng)下轄的兩個行政村之一,?建村于1958年,位于古里??鄉(xiāng)人民政府所在地,依山而建,交通不便,每天僅有三趟發(fā)往大楊樹鎮(zhèn)的客車,逢惡劣天??氣便會停運。以游獵為生的鄂倫春族,實現定居后仍然從事狩獵,國家為其發(fā)放“獵民證”??和獵槍,稱其為“獵民”,鄂倫春族聚居的村莊便稱為“獵民村”。???MMT??WIHHRIRHP??圖1-1鄂倫春自治旗地圖?圖1-2古里獵民村標識牌??*鄂倫春自治旗史志編纂委員會:《鄂倫春自治旗志)>(2000—2009年),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31頁。???《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査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編:《鄂倫春族誰歷史調査》(一),北京:民族出版社,??2〇〇9年,第181頁。???兩個行政村分別為興牧村和獵民村,位于古里鄉(xiāng)主干道的東西兩側。興牧村的民族構成以漢族為主,獵民村是鄂倫??春族聚居村莊。??21??
?(H)?(〇)?(D)?(〇)?(〇)?(0)?(0)?(〇)??in?iiX ̄I?o?(o)????A?OA?A〇?〇?(0)??(〇)?(〇)?(〇)?(〇)(〇>?(〇)??英hh家族親屬譜系圖??閣例說明:PH中所示符9與民族學川法相M,?to?O代表女忭、A代表男件、=代表始姻關系、代表H胞關系、I??II;?,J?i?\族(Oroqen)、HfW,乂胙(Han)、滿族(Manchu)、??D代表達斡爾族(Daur)、E代表鄂溫克族(Ewenki)????圖2-1?MHH父系家族親屬譜系圖???呼瑪河位于黑龍江省西北部,發(fā)源于伊勒呼里山北側大白山,注入黑龍江,是黑龍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古里河??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鄂倫春自治旗境內,發(fā)源于伊勒呼里山東南麓,在古里河農場八隊東北處注入那都里河,最終匯入??嫩江。從地理位置上看,伊勒呼里山把大興安嶺地區(qū)中部的大小河流分為嫩江和黑龍江兩大水系,成為兩江的分水??嶺,呼瑪河與古里河雖均發(fā)源于伊勒呼里山,但分別注入黑龍江和嫩江,分屬不同的流域。??3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內蒙古鄂倫春族語言生態(tài)的變遷與傳承策略[J]. 許晉. 黑龍江民族叢刊. 2019(01)
[2]橫斷山民族走廊族際通婚研究——基于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J]. 王麗萍.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4)
[3]西方文化滲透下當代中國人婚姻觀變遷[J]. 韓清華. 科教導刊(下旬). 2018(06)
[4]傳統(tǒng)與現代婚姻觀念之間的調適及社會影響——以涼山彝族婚姻觀念變遷為例[J]. 曲比阿果.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7(12)
[5]代內剝削與代際剝削?——基于九省百村調查的中國農村彩禮研究[J]. 韋艷,姜全保. 人口與經濟. 2017(05)
[6]達斡爾族農村婚姻變遷研究——以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農村為例[J]. 娜仁其木格. 前沿. 2017(08)
[7]索倫三部婚姻習慣法的復合性綜述[J]. 孫維佳. 才智. 2017(06)
[8]鄂倫春族生活內容的變遷對其舞蹈藝術的發(fā)展影響[J]. 張蕊. 藝術科技. 2016(03)
[9]鄂倫春族舞蹈的特色及其功能的變遷[J]. 王江鶴. 中國民族教育. 2014(09)
[10]黑龍江鄂倫春族人口發(fā)展狀況及對策研究[J]. 吳瑤.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4)
博士論文
[1]當代裕固族族際通婚及影響研究[D]. 鐘梅燕.蘭州大學 2013
碩士論文
[1]黑龍江省鄂倫春族居住文化的特點及變遷研究[D]. 劉廣鵬.吉林建筑大學 2018
本文編號:2957075
【文章來源】: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11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1鄂倫春自治旗地圖
別是甘(設在額爾格奇)、多布庫爾(設在朝陽)、奎勒(設在烏魯布鐵)??和古里(設在古里)。?1983年5月13日,古里鄉(xiāng)人民政府成立。??本文的田野點一獵民村是古里鄉(xiāng)下轄的兩個行政村之一,?建村于1958年,位于古里??鄉(xiāng)人民政府所在地,依山而建,交通不便,每天僅有三趟發(fā)往大楊樹鎮(zhèn)的客車,逢惡劣天??氣便會停運。以游獵為生的鄂倫春族,實現定居后仍然從事狩獵,國家為其發(fā)放“獵民證”??和獵槍,稱其為“獵民”,鄂倫春族聚居的村莊便稱為“獵民村”。???MMT??WIHHRIRHP??圖1-1鄂倫春自治旗地圖?圖1-2古里獵民村標識牌??*鄂倫春自治旗史志編纂委員會:《鄂倫春自治旗志)>(2000—2009年),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31頁。???《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査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編:《鄂倫春族誰歷史調査》(一),北京:民族出版社,??2〇〇9年,第181頁。???兩個行政村分別為興牧村和獵民村,位于古里鄉(xiāng)主干道的東西兩側。興牧村的民族構成以漢族為主,獵民村是鄂倫??春族聚居村莊。??21??
?(H)?(〇)?(D)?(〇)?(〇)?(0)?(0)?(〇)??in?iiX ̄I?o?(o)????A?OA?A〇?〇?(0)??(〇)?(〇)?(〇)?(〇)(〇>?(〇)??英hh家族親屬譜系圖??閣例說明:PH中所示符9與民族學川法相M,?to?O代表女忭、A代表男件、=代表始姻關系、代表H胞關系、I??II;?,J?i?\族(Oroqen)、HfW,乂胙(Han)、滿族(Manchu)、??D代表達斡爾族(Daur)、E代表鄂溫克族(Ewenki)????圖2-1?MHH父系家族親屬譜系圖???呼瑪河位于黑龍江省西北部,發(fā)源于伊勒呼里山北側大白山,注入黑龍江,是黑龍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古里河??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鄂倫春自治旗境內,發(fā)源于伊勒呼里山東南麓,在古里河農場八隊東北處注入那都里河,最終匯入??嫩江。從地理位置上看,伊勒呼里山把大興安嶺地區(qū)中部的大小河流分為嫩江和黑龍江兩大水系,成為兩江的分水??嶺,呼瑪河與古里河雖均發(fā)源于伊勒呼里山,但分別注入黑龍江和嫩江,分屬不同的流域。??3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內蒙古鄂倫春族語言生態(tài)的變遷與傳承策略[J]. 許晉. 黑龍江民族叢刊. 2019(01)
[2]橫斷山民族走廊族際通婚研究——基于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J]. 王麗萍.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4)
[3]西方文化滲透下當代中國人婚姻觀變遷[J]. 韓清華. 科教導刊(下旬). 2018(06)
[4]傳統(tǒng)與現代婚姻觀念之間的調適及社會影響——以涼山彝族婚姻觀念變遷為例[J]. 曲比阿果.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7(12)
[5]代內剝削與代際剝削?——基于九省百村調查的中國農村彩禮研究[J]. 韋艷,姜全保. 人口與經濟. 2017(05)
[6]達斡爾族農村婚姻變遷研究——以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農村為例[J]. 娜仁其木格. 前沿. 2017(08)
[7]索倫三部婚姻習慣法的復合性綜述[J]. 孫維佳. 才智. 2017(06)
[8]鄂倫春族生活內容的變遷對其舞蹈藝術的發(fā)展影響[J]. 張蕊. 藝術科技. 2016(03)
[9]鄂倫春族舞蹈的特色及其功能的變遷[J]. 王江鶴. 中國民族教育. 2014(09)
[10]黑龍江鄂倫春族人口發(fā)展狀況及對策研究[J]. 吳瑤.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4)
博士論文
[1]當代裕固族族際通婚及影響研究[D]. 鐘梅燕.蘭州大學 2013
碩士論文
[1]黑龍江省鄂倫春族居住文化的特點及變遷研究[D]. 劉廣鵬.吉林建筑大學 2018
本文編號:29570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957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