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廷的中國研究述論
發(fā)布時間:2017-05-02 03:00
本文關鍵詞:惠廷的中國研究述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艾倫·休斯·惠廷(Allen Suess Whiting,1926—),是美國國內知名的早期中國學家之一,一生經歷豐富,既是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又曾服務于美國政府多年,作為重要當事人參與美國對華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萃⒂20世紀50年代初踏入中國問題研究領域,1953—1955年前往臺灣、香港地區(qū)和日本調研,1957年加入蘭德公司,期間發(fā)表的有關中蘇關系的分析論文至今仍掛在蘭德公司的官方網頁上。1961至1966年惠廷供職于美國國務院,1966年至1968年任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副總領事,1968年重返學術界,分別在密歇根大學和亞利桑那大學擔任政治學教授,期間兼任過國家安全委員會顧問、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主席等職。1993年惠廷教授榮升亞利桑那大學政治學董事教授,是研究中國外交問題的無可爭議的專家,也是美國學界公認的“第一流的中國問題專家”,在美國國內和國際上都有較大的聲譽和影響。 在美國早期的中國學家中,惠廷是第一批主張從中國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學者,此外,作為美國政府對華政策轉變的見證者和當事人,惠廷在中美關系正;^程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惠廷的多重身份和多方面的成就使其極具研究價值,本文選擇對惠廷與他的中國研究成果進行個案研究,首先從美國中國學的興起和發(fā)展的背景來闡述惠廷的中國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其次,以歷史學與國際政治學的學科理論和方法為基礎,運用文獻分析法等方法,對惠廷的成長背景、學術成就、治史特點等進行綜合論述。全文共分六個章節(jié)。 第一章緒論部分介紹了本文的選題意義、惠廷的個人經歷與學術成果、目前國內外關于惠廷教授的研究狀況、本文的研究思路等。 第二章主要介紹了惠廷進行中國研究的國際國內背景和學術研究的奠基,包括惠廷的成長經歷、求學經歷、如何與中國學結緣并走上中國研究的學術之路等內容。 第三章至第五章是論文的主體部分,對惠廷的所有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介紹和述評,第三章主要闡述了惠廷對1917—1949年間的中蘇關系的研究,這是惠廷學術研究起點和側重之一。他以中蘇之間圍繞中東鐵路的權利斗爭為切入點,研究了新中國成立前的20世紀20年代蘇聯(lián)對中國的外交政策,以及中蘇兩國三方在新疆這一戰(zhàn)略要地的爭奪,指出了蘇聯(lián)共產主義外衣下的帝國主義手段,否認了蘇聯(lián)是無私的這種觀點。 第四章論述了惠廷的研究拓展到中國外交政策研究領域后取得的成就。他認為1950年的朝鮮戰(zhàn)爭中,中國并沒有提前制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投入到朝鮮戰(zhàn)爭中去的計劃,中國的出兵從根本上說是中國的一項“決定”,是在事前警告美國無效的情況下作出的決定;同樣,沒有跡象表明中國的領導層在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zhàn)爭早期階段就已經決定發(fā)動戰(zhàn)爭,中國在向印度發(fā)出一些威懾信號阻止其“前進”無效的情況下才斷然出兵,雖然中國采取軍事方式解決問題,但盡量最小化升級的可能。1964年的越南戰(zhàn)爭,惠廷認為,在美國逐步在越南擴大戰(zhàn)爭規(guī)模中,中國不時對美國發(fā)出的警告,同時伴有軍事準備。中國的一系列舉動有了成效,最終使美國在轟炸北越的同時避免了進攻中國境內基地可能導致的危險后果及可能的戰(zhàn)爭升級?傊,惠廷得出了與美國主流觀點不同的結論,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使用武力主要是反應性的、防御性的,完全是為了威懾的目的。 第五章論述了惠廷自1961年進入美國國務院工作后,因官員和學者兩重身份的便利為促進中美關系正;龅墓ぷ鳎褐刑K關系的破裂為中美關系正常化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論證中美關系正;谋匾、與其他支持中美關系正;闹袊鴮W家一起為中美關系正常化做輿論準備、為尼克松總統(tǒng)的訪華之行出謀劃策、評論中美關系正常化最大的阻礙——臺灣問題及美中臺兩國三方的立場,并提出以“日本方式”實現(xiàn)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建議。 最后第六部分是論文的結語,總結了惠廷中國研究的治學成就、治學特點以及惠廷作為美國人來研究中國的局限性。
【關鍵詞】:美國中國學 艾倫·惠廷 中蘇關系 中美關系 現(xiàn)實主義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207.8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緒論12-22
- 1.1 選題意義12-16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6-19
- 1.3 研究思路19-20
- 1.4 創(chuàng)新之處20-22
- 第2章 研究緣起:時代背景與學術背景22-36
- 2.1 美國的現(xiàn)代中國研究22-30
- 2.1.1 冷戰(zhàn)背景下的美國中國學23-27
- 2.1.2 美國中國學的政治性27-30
- 2.2 學術奠基30-36
- 2.2.1 與中國學結緣30-33
- 2.2.2 20 世紀 50 年代的學術成長33-36
- 第3章 研究開端:1917—1949 年間的中蘇關系研究36-60
- 3.1 切入:中東鐵路的歸還之爭36-42
- 3.1.1 中方對揚松聲明的認可36-39
- 3.1.2 蘇聯(lián)關于中東鐵路立場的轉變39-42
- 3.2 核心:《蘇聯(lián)對華政策:1917—1924》42-50
- 3.2.1 1917—1924 年蘇聯(lián)對華政策的歷史發(fā)展42-45
- 3.2.2 革命與外交的雙重收獲45-47
- 3.2.3 對《蘇聯(lián)對華政策:1917—1924》的評析47-50
- 3.3 聚焦:新疆是小卒還是樞紐?50-58
- 3.3.1 中蘇兩國三方在新疆的權利斗爭50-55
- 3.3.2 有價值的案例研究55-58
- 小結58-60
- 第4章 研究拓展:中國外交政策的研究60-96
- 4.1 中國外交政策研究的開端:《中國跨過鴨綠江》60-74
- 4.1.1 朝鮮戰(zhàn)爭與美國的誤判61-64
- 4.1.2 中國維護國家安全的理性行為64-69
- 4.1.3 《中國跨過鴨綠江》的影響69-74
- 4.2 中國外交政策研究的發(fā)展:《中國的威懾考量》74-92
- 4.2.1 任職國務院提供資料收集的便利74-77
- 4.2.2 中印戰(zhàn)爭中中國威懾的失敗77-81
- 4.2.3 越南戰(zhàn)爭中中國威懾的部分成功81-87
- 4.2.4 惠廷對中國威懾的研究87-92
- 4.3 中國外交政策研究的現(xiàn)實主義方法92-94
- 小結94-96
- 第5章 研究與政策的結合:對中美關系正;拇龠M96-152
- 5.1 中美緩和的歷史機遇96-110
- 5.1.1 中蘇同盟的和諧96-100
- 5.1.2 中蘇國家利益的矛盾100-105
- 5.1.3 中蘇關系破裂:中美緩和的契機105-110
- 5.2 中美關系正;臏蕚110-120
- 5.2.1 中美關系正常化必要性的論證110-115
- 5.2.2 參與尼克松總統(tǒng)的訪華之旅115-120
- 5.3 中美關系最大的阻礙:臺灣問題120-135
- 5.3.1 美國對臺灣的有限義務121-127
- 5.3.2 中國的決心與外部制約127-131
- 5.3.3 “日本方式”的建議131-135
- 5.4 中美關系深思考135-150
- 5.4.1 中蘇關系的走向對中美關系的影響136-141
- 5.4.2 中國與美國:朋友還是敵人?141-146
- 5.4.3 中國對臺海危機的風險管理146-150
- 小結150-152
- 結語152-156
- 參考文獻156-184
- 年表184-188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科研成果188-190
- 后記19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郝平;美國當代中國研究四十年概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6期
2 資中筠;;鮑大可——中美之間一座特殊的橋梁[J];百年潮;1999年11期
3 李輝;;伊羅生: 在托洛茨基與斯大林之間——卷進中國革命漩渦的美國記者[J];百年潮;1999年12期
4 黎辛;;我常想起伊羅生[J];百年潮;2001年08期
5 何慧;美國對1969年中蘇邊界沖突的反應[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5年03期
6 裴宜理,黃育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的中國學研究:50年[J];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7 劉德斌;關于中美關系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1999年09期
8 劉德喜;;蘇俄、共產國際與孫中山合作方針的確立[J];國際共運史研究資料;1986年02期
9 顧寧;;美國的中國通與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美中關系[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10 劉德喜;蘇俄、共產國際聯(lián)合吳佩孚政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J];近代史研究;1986年04期
本文關鍵詞:惠廷的中國研究述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401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40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