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炭疽菌互作機制初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12-23 16:50
茶樹(Camellia sinensis)是我國重要的經(jīng)濟作物之一。在自然環(huán)境中,茶樹的葉片和枝梢會受到各種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脅迫,從而影響茶葉產(chǎn)量。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宿主廣泛,是造成茶樹病害的重要病原菌之一。通過對茶樹與炭疽菌互作機制研究,有利于明確茶樹應對生物脅迫的響應機制,能夠為進一步明確茶樹抗病機理提供研究基礎。本實驗系統(tǒng)的研究了茶樹中存在的主要炭疽菌的生物學特性和致病性,通過接種實驗、組學研究等手段探究茶樹與炭疽菌的互作過程。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明確了茶樹中炭疽菌的優(yōu)勢菌種,對比了優(yōu)勢菌種的生物學特性和致病性強弱。利用多基因(ITS、ACT、GAPDH、TUB2、CAL和GS)遺傳發(fā)育分析和形態(tài)學觀察相結合的方式,分離到38個炭疽菌菌株,分別屬于Colletotrichum cameliae和C.fructicola。兩者形態(tài)差異明顯,在PDA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時,C.camelliae菌絲致密,C.fructicola菌絲較稀疏,且C.fructicola的產(chǎn)孢量遠高于C.camelliae。與C.fructicola相比,C.camellia...
【文章頁數(shù)】:9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縮略語表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植物病原菌脅迫響應機制
1.1.1 植物的物理防御機制
1.1.1.1 被動物理防御機制
1.1.1.2 主動物理防御機制
1.1.2 植物的化學防御機制
1.2 植物生物脅迫響應中的激素信號轉導
1.2.1 水楊酸介導的信號途徑
1.2.2 茉莉酸和乙烯介導的信號途徑
1.3 炭疽菌屬真菌研究
1.3.1 炭疽菌與宿主互作中的發(fā)展歷程和基因表達調控
1.3.2 茶樹中的炭疽菌研究。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義
1.4.1 研究內容
1.4.2 技術路線
第二章 茶樹炭疽菌分離鑒定及生物學特性研究
2.1 材料與方法
2.1.1 菌種收集與分離
2.1.2 形態(tài)學鑒定
2.1.3 分子鑒定
2.1.4 多位點系統(tǒng)發(fā)育樹分析
2.1.5 致病性檢測
2.1.6 溫度、pH對菌落生長的影響
2.1.7 室內抑菌實驗
2.1.8 數(shù)據(jù)分析
2.2 結果與分析
2.2.1 炭疽菌分離和鑒定
2.2.2 溫度對炭疽菌生長的影響
2.2.3 pH對菌落生長的影響
2.2.4 炭疽菌致病性檢測
2.2.5 室內抑菌實驗
2.3 討論
第三章 茶樹炭疽菌侵染過程的組織學觀察
3.1 材料與方法
3.1.1 實驗材料
3.1.2 接種實驗與真菌組織學觀察
3.2 結果與分析
3.2.1 C.camelliae和 C.fructicola接種茶樹葉片的差異比較
3.2.2 C.camelliae與茶樹互作時的組織學染色觀察
3.2.3 C.camelliae與茶樹互作的熒光染色觀察
3.3 討論
第四章 茶樹與炭疽菌互作過程中轉錄組與代謝組分析及真菌侵染變化分析
4.1 材料與方法
4.1.1 實驗材料
4.1.2 實驗方法
4.1.2.1 接種實驗與取樣
4.1.2.2 茶樹總RNA提取
4.1.2.3 文庫建立與測序
4.1.2.4 數(shù)據(jù)處理
4.1.2.5 參考基因組序列比對與新基因預測
4.1.2.6 差異表達分析與富集分析
4.1.2.7 qRT-PCR驗證
4.1.2.8 真菌轉錄組數(shù)據(jù)獲得
4.1.2.9 代謝組測定與分析
4.1.2.10 數(shù)據(jù)分析
4.1.2.11 胼胝質沉淀染色
4.2 結果與分析
4.2.1 茶樹轉錄組數(shù)據(jù)質量分析
4.2.1.1 總RNA提取質量分析
4.2.1.2 轉錄組數(shù)據(jù)質量分析
4.2.1.3 新基因預測及注釋
4.2.1.4 主成分分析
4.2.2 轉錄組數(shù)據(jù)差異分析與富集分析
4.2.2.1 差異表達基因分析
4.2.2.2 差異基因富集分析
4.2.3 炭疽菌侵染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譜分析
4.2.4 qRT-PCR驗證
4.2.5 代謝組樣本主成分分析
4.2.6 代謝組數(shù)據(jù)差異分析和KEGG分析
4.2.7 炭疽菌入侵誘導茶樹胼胝質的合成
4.2.8 JA/ET信號途徑在侵染后期起重要作用
4.3 討論
4.3.1 胼胝質沉淀在侵染早期出現(xiàn)抵御病原菌入侵
4.3.2 JA/ET信號通路在發(fā)病階段起重要作用
4.3.3 炭疽菌在互作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變化
第五章 茶樹與炭疽菌互作過程中的激素變化
5.1 材料與方法
5.1.1 激素提取
5.1.2 分析測定
5.1.3 qRT-PCR檢測相關基因表達情況
5.2 結果與分析
5.2.1 水楊酸在茶樹與炭疽菌互作過程中的含量變化
5.2.2 茉莉酸在茶樹與炭疽菌互作過程中的含量變化
5.2.3 水楊酸與茉莉酸相關基因在茶樹與炭疽菌互作過程中的的表達變化
5.3 討論
第六章 總結與展望
6.1 全文主要結論
6.2 創(chuàng)新點
6.3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介
本文編號:3874112
【文章頁數(shù)】:9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縮略語表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植物病原菌脅迫響應機制
1.1.1 植物的物理防御機制
1.1.1.1 被動物理防御機制
1.1.1.2 主動物理防御機制
1.1.2 植物的化學防御機制
1.2 植物生物脅迫響應中的激素信號轉導
1.2.1 水楊酸介導的信號途徑
1.2.2 茉莉酸和乙烯介導的信號途徑
1.3 炭疽菌屬真菌研究
1.3.1 炭疽菌與宿主互作中的發(fā)展歷程和基因表達調控
1.3.2 茶樹中的炭疽菌研究。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義
1.4.1 研究內容
1.4.2 技術路線
第二章 茶樹炭疽菌分離鑒定及生物學特性研究
2.1 材料與方法
2.1.1 菌種收集與分離
2.1.2 形態(tài)學鑒定
2.1.3 分子鑒定
2.1.4 多位點系統(tǒng)發(fā)育樹分析
2.1.5 致病性檢測
2.1.6 溫度、pH對菌落生長的影響
2.1.7 室內抑菌實驗
2.1.8 數(shù)據(jù)分析
2.2 結果與分析
2.2.1 炭疽菌分離和鑒定
2.2.2 溫度對炭疽菌生長的影響
2.2.3 pH對菌落生長的影響
2.2.4 炭疽菌致病性檢測
2.2.5 室內抑菌實驗
2.3 討論
第三章 茶樹炭疽菌侵染過程的組織學觀察
3.1 材料與方法
3.1.1 實驗材料
3.1.2 接種實驗與真菌組織學觀察
3.2 結果與分析
3.2.1 C.camelliae和 C.fructicola接種茶樹葉片的差異比較
3.2.2 C.camelliae與茶樹互作時的組織學染色觀察
3.2.3 C.camelliae與茶樹互作的熒光染色觀察
3.3 討論
第四章 茶樹與炭疽菌互作過程中轉錄組與代謝組分析及真菌侵染變化分析
4.1 材料與方法
4.1.1 實驗材料
4.1.2 實驗方法
4.1.2.1 接種實驗與取樣
4.1.2.2 茶樹總RNA提取
4.1.2.3 文庫建立與測序
4.1.2.4 數(shù)據(jù)處理
4.1.2.5 參考基因組序列比對與新基因預測
4.1.2.6 差異表達分析與富集分析
4.1.2.7 qRT-PCR驗證
4.1.2.8 真菌轉錄組數(shù)據(jù)獲得
4.1.2.9 代謝組測定與分析
4.1.2.10 數(shù)據(jù)分析
4.1.2.11 胼胝質沉淀染色
4.2 結果與分析
4.2.1 茶樹轉錄組數(shù)據(jù)質量分析
4.2.1.1 總RNA提取質量分析
4.2.1.2 轉錄組數(shù)據(jù)質量分析
4.2.1.3 新基因預測及注釋
4.2.1.4 主成分分析
4.2.2 轉錄組數(shù)據(jù)差異分析與富集分析
4.2.2.1 差異表達基因分析
4.2.2.2 差異基因富集分析
4.2.3 炭疽菌侵染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譜分析
4.2.4 qRT-PCR驗證
4.2.5 代謝組樣本主成分分析
4.2.6 代謝組數(shù)據(jù)差異分析和KEGG分析
4.2.7 炭疽菌入侵誘導茶樹胼胝質的合成
4.2.8 JA/ET信號途徑在侵染后期起重要作用
4.3 討論
4.3.1 胼胝質沉淀在侵染早期出現(xiàn)抵御病原菌入侵
4.3.2 JA/ET信號通路在發(fā)病階段起重要作用
4.3.3 炭疽菌在互作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變化
第五章 茶樹與炭疽菌互作過程中的激素變化
5.1 材料與方法
5.1.1 激素提取
5.1.2 分析測定
5.1.3 qRT-PCR檢測相關基因表達情況
5.2 結果與分析
5.2.1 水楊酸在茶樹與炭疽菌互作過程中的含量變化
5.2.2 茉莉酸在茶樹與炭疽菌互作過程中的含量變化
5.2.3 水楊酸與茉莉酸相關基因在茶樹與炭疽菌互作過程中的的表達變化
5.3 討論
第六章 總結與展望
6.1 全文主要結論
6.2 創(chuàng)新點
6.3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介
本文編號:38741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nykjbs/38741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