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用鵪鶉產蛋相關基因克
發(fā)布時間:2018-07-04 11:20
本文選題:鵪鶉 + 產蛋性狀; 參考:《華中農業(yè)大學》2016年博士論文
【摘要】:產蛋性狀一直是家禽生產中非常重要的性狀之一,對于家禽養(yǎng)殖效益具有決定意義。蛋用鵪鶉是家禽生產中的重要特禽,具有適應環(huán)境能力強、生長速度快、性成熟早、產蛋多、耗料少、生產周期短等優(yōu)點,是近年來家禽產業(yè)中發(fā)展較快的一支,被譽為繼養(yǎng)雞之后的 第二家禽業(yè)‖。目前已經通過傳統(tǒng)的育種方法相繼培育出多個可供生產應用的蛋用鵪鶉品種(配套系),并開展了一些鵪鶉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工作。然而,相對于雞和其它畜禽,針對鵪鶉的相關分子生物學標記的開發(fā)較少,研究明顯滯后,極大限制了分子生物技術在蛋用鵪鶉育種中的應用。利用候選基因法并借鑒在豬、雞等畜禽上已獲得的成果、經驗開展蛋用鵪鶉繁殖相關基因的研究,將對于深入了解鵪鶉繁殖性狀的形成機理、開發(fā)可利用的分子生物學標記,最終推進我國蛋用鵪鶉分子育種進程具有積極的意義。本研究以我國自主培育的鵪鶉配套系—神丹Ⅰ號鵪鶉的H系、L系及野外捕捉的野生鵪鶉群體作為研究對象,選擇與鵪鶉產蛋性狀相關的ESR1、GnRH1、PRLR、VIPR-1基因作為侯選基因,開展鵪鶉產蛋相關候選基因的克隆、表達、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檢測及性狀關聯(lián)性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采用PCR-RFLP技術對鵪鶉ESR1基因的外顯子1、外顯子4和外顯子8進行SNP篩查,共檢測到5個新SNPs位點,其中C312T位點、C50T位點和C91T位點分別導致了限制性內切酶PvuⅡ、Hpy18I和Acc I酶切位點的改變。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了三個突變位點在不同鵪鶉群體中的基因型分布,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突變位點在不同鵪鶉群體間的基因型頻率和等位基因頻率分布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無論是C312T、C50T或C91T位點,在H群體中,C等位基因均為其優(yōu)勢基因,而在野生鵪鶉群體中,等位基因T一直為優(yōu)勢基因;基因型、單倍型與鵪鶉繁殖性狀的關聯(lián)分析結果表明:外顯子1的C312T位點對鵪鶉開產日齡具有顯著影響(P0.05);外顯子4上C50T突變位點與鵪鶉開產日齡和20周產蛋量存在相關性。外顯子8上C91T位點與鵪鶉的開產日齡、產蛋數(shù)、20周蛋重之間存在相關,且差異顯著(P0.05)。單倍型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的單倍型個體H1H1(CTCT)或H1H3(CTTT)與鵪鶉20周蛋重、20周齡產蛋數(shù)之間存在相關性,且差異顯著(P0.05)。2.利用比較基因組學方法克隆出鵪鶉GnRH1基因部分cDNA序列359bp,生物信息學分析預測結果顯示:該基因存在一個跨模結構域和一個信號肽(第1至第21氨基酸)區(qū)域;半定量RT-PCR分析結果表明,鵪鶉GnRH1基因在所檢測的組織中存在表達差異。該基因在心臟、肺、腿肌、胸肌、胰臟中不表達,而在腸、肝臟、卵巢、脾臟、腎臟和下丘腦中有表達,其中以脾臟的表達量最高,下丘腦次之,肝臟的表達量最低。在鵪鶉GnRH1基因的外顯子2-3區(qū)域共檢測到6個SNPs位點,其中C108T位于第2外顯子區(qū)域,其突變?yōu)橥x突變,其它5個突變位點位于內含子區(qū)域。3.采用比較基因組及RACE方法克隆獲得了鵪鶉PRLR基因編碼區(qū)全長序列,該序列總長3106bp,包括CDS區(qū)、5’非翻譯區(qū)和3’非翻譯區(qū);生物信息學預測分析發(fā)現(xiàn),該基因具有一個跨模結構域和5處包含N末端糖基化位點(N-X-S或N-X-T);半定量RT-PCR分析結果顯示,鵪鶉PRLR基因在所有檢測組織中廣泛表達,其中表達量最高的為腸、其次為下丘腦、心臟,胸肌、腿肌,卵巢中的表達量最低。在鵪鶉PRLR基因的內含子1區(qū)域檢測到6個SNP位點,其中C104T突變位點能夠被Hpy188I酶切,性狀關聯(lián)分析結果表明:該突變位點形成的三種基因型分別與鵪鶉的開產日齡和20周產蛋數(shù)存在相關性,且存在明顯差異(P0.05)。4.通過PCR-RFLP的方法,結合基因池策略,開展了VIPR-1基因外顯子4-7區(qū)域,序列長度2021bp范圍內基因的多態(tài)性掃描,從研究中共檢測到突變位點36個,其中有3個突變位點位于外顯子區(qū)域,其它突變均位于內含子區(qū)域。選擇兩個位點G373T和A313G進行酶切分型,發(fā)現(xiàn)兩個位點在三個鵪鶉群體中的等位基因頻率存在差異。在G373T位點,等位基因T為H群體的優(yōu)勢等位基因,基因頻率為0.5417;而在A313G位點,等位基因G為三個群體中的優(yōu)勢基因,頻率在0.6176-0.625之間;相關性分析表明,各基因型與鵪鶉繁殖性能之間存在相關,其中在H系和L系中,兩種突變G373T和A313G形成的基因型均與鵪鶉的20周蛋重之間存在相關性;單倍型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的單倍型個體H1H1(GGGG)或H1H4(GGTA)與鵪鶉20周蛋重、20周齡產蛋數(shù)之間存在相關性,且差異顯著(P0.05)。
[Abstract]:浜ц泲鎬х姸涓,
本文編號:20959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nykjbs/209590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