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l用于中國人群個體識別的法醫(yī)學研究
本文選題:法醫(yī)遺傳學 + 插入—缺失多態(tài)性; 參考:《山西醫(yī)科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目的:利用插入-缺失多態(tài)性(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InDel)遺傳標記,建立一套適用于中國人群個體識別鑒定的復合擴增體系,并對插入—缺失多態(tài)性遺傳標記應用于法醫(yī)DNA常見現(xiàn)場檢材的檢驗進行研究。方法:通過對基因座的篩選,熒光染料的篩選,引物的設(shè)計調(diào)整,復合擴增體系的調(diào)配優(yōu)化,反應條件的研究,構(gòu)建復合擴增體系;從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系統(tǒng)靈敏度、種屬特異性、組織同一性、各類案件檢材及降解DNA檢材的檢測驗證體系的實用性;最后利用本體系對漢族、苗族、哈薩克族、瑤族及傣族進行群體遺傳學調(diào)查,進一步驗證該體系個體識別效能。結(jié)果:在大量實驗研究的基礎(chǔ)上,成功地建立起1套包含30個InDel基因座和1個性別鑒定基因座,共計31個基因座的多重復合PCR擴增體系。該體系有較好的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對不同檢材有很好的檢驗靈敏度,并且可以準確、高效的對微量及降解檢材進行檢測、分型。在群體遺傳學調(diào)查中,漢族、苗族、哈薩克族、瑤族及傣族的累計個體識別率分別為 0.999999999957、0.999999999875、0.999999999990、0.999999999966、0.999999999974,與Qiagen公司的商品化試劑盒系統(tǒng)效能相當,與之相比,該體系所有擴增試劑、緩沖液,均為國產(chǎn),降低了檢測成本,基因座的選擇更適用于中國人群,可以作為STR分型方法的有效補充工具。結(jié)論:該體系可用于中國人群的法醫(yī)DNA個體識別,對不同檢材有很好的檢驗靈敏度,對微量及降解檢材具有很好的檢測能力。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ultiplex amplification system for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in Chinese population by using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m-InDell genetic markers. The application of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 genetic markers to the examination of common forensic DNA samples was studied. Methods: through the screening of loci, the screening of fluorescent dyes, the design and adjustment of primers, the optimization of multiplex amplification system and the study of reaction conditions, the multiplex amplification system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stability, system sensitivity and species specificity. The tissue identity,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detection system for all kinds of cases and degraded DNA samples, and the population genetics investigation of Han, Miao, Kazak, Yao and Dai nationalities were carried out by this system.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 is further verified. Results: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a multiplex PCR amplificat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30 InDel loci and 1 sex-identifying locus w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with a total of 31 loci. The system has good system stability, good sensitivity to different samples, and can be accurately and efficiently for the det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race and degradation samples. The cumulative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rates of Han, Miao, Kazak, Yao and Dai nationalities were 0.999999999957-0.999999999877V 0.999999999999990 (0.9999999999909 9966) 0.999999999999744.Compared with the commercial kit system of Qiagen Company, all the amplification reagents, buffers, etc. The locus selection is more suitable for Chinese population and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supplementary tool for STR typing. Conclusion: the system can be used for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of forensic DNA in Chinese population. It has good sensitivity for different samples and good detection ability for trace and degradable samples.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D919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花鋒,田雪梅,,孫建軍,沈旭昆;骨骼個體識別系統(tǒng)的研究[J];法律與醫(yī)學雜志;1996年02期
2 劉雅誠;王靜;唐暉;;第12屆人類個體識別國際論壇會議綜述[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1年S1期
3 劉雅誠,王靜,付建紅,鐵維樸;第13屆國際人類個體識別論壇會議綜述[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2年06期
4 周懷谷,平原,顧麗華,程莉;骨髓移植引出的個體識別問題[J];法醫(yī)學雜志;2003年04期
5 鄧素平;熊平;徐大宏;;基于三維重建的個體識別[J];中國司法鑒定;2005年06期
6 王靜;劉雅誠;;第16屆人類個體識別國際大會會議簡介[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6年02期
7 張立巖;;利用文證材料個體識別1例[J];法醫(yī)學雜志;2007年05期
8 張立巖,劉瑞山,鄧軻;美容隆鼻術(shù)在個體識別中應用的兩例報告[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1995年03期
9 趙蕾;趙興春;歐元;孫敬;白雪;葉健;;法醫(yī)個體識別案件中檢驗意見芻議[J];刑事技術(shù);2013年06期
10 王玉洲;宋利軍;張少實;張繼宗;;成人外耳形態(tài)特征個體識別的研究[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梁紅;駱振興;樓才義;;基于調(diào)頻指數(shù)特征的通信輻射源個體識別[A];浙江省信號處理學會2011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劉力;趙媛霞;趙玉東;;人字點骨的觀察研究及其應用于個體識別初探[A];中國法醫(yī)學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成果精選——全國第九次法醫(yī)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3 劉力;任嘉誠;徐華;王曉;;咬痕個體識別的綜合性研究[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上冊)[C];2001年
4 周盛斌;張飚;榮玉山;俞先海;;中國漢族人性別差異及年齡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2002年
5 張立巖;趙魏;王聯(lián)忠;;法醫(yī)活體檢驗中的個體識別問題[A];全國第七次法醫(yī)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6 孫洋;;一種應予重視的特殊分泌型——矛盾分泌型[A];首屆中國法醫(yī)物證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3年
7 原寶龍;王翠花;王麗紅;;陽泉地區(qū)漢族人群G1m(3)因子[A];全國第六次法醫(yī)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8 劉健;姜成濤;趙興春;;中國人群D16S539、D75820、D13S317三個STR位點基因頻率分布的調(diào)查研究[A];第二次全國法醫(yī)物證學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199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韓國實施牛肉履歷追蹤制度[N];中國食品報;2010年
2 記者董映璧;個體識別系統(tǒng)讓壞人現(xiàn)形[N];科技日報;2002年
3 記者 李剛;30多億雷管配發(fā)“身份證”[N];人民公安報;2006年
4 記者 李斌;成都公安科技強警鑄精兵[N];成都日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陸滿君;通信輻射源個體識別與參數(shù)估計[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2 唐智靈;通信輻射源非線性個體識別方法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晶;基于事件相關(guān)電位的跨個體腦—機接口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2 陳揚;一種數(shù)字傳輸電臺的個體識別方法[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3 王瑋;InDel用于中國人群個體識別的法醫(yī)學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7年
4 王建明;基于參數(shù)和轉(zhuǎn)換域的輻射源個體識別[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5 徐寶福;根據(jù)中國恒乳牙交替完全人群數(shù)字全頜曲面斷層片進行個體識別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6 郭明;基于三維重建模型的第12胸椎性別判定方法的建立及評價[D];吉林大學;2011年
7 秦王民;3D技術(shù)在人牙咬痕個體識別的法醫(yī)學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7年
8 顧佳音;東北虎雪地足跡個體識別技術(shù)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3年
9 周文罕;基于ZigBee的奶牛個體識別與定位系統(tǒng)設(shè)計[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10 張輝;基于糞便分子生物學的馬鹿個體識別、親緣關(guān)系分析及家域確定[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740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mpalunwen/1874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