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導管擴張癥的病理特征及其與IL-1α相關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乳腺導管擴張癥的病理特征及其與IL-1α相關性研究 出處:《山東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研究背景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是一種乳腺良性炎癥性疾病,目前被認為是一種診療較為棘手的良性乳腺疾病。其病因不清,病程漫長,反復發(fā)作,甚至造成切除乳房等不良結果,嚴重影響了眾多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臨床上通常將非哺乳期乳腺炎分為乳腺導管擴張癥(mammary ductectasia,MDE,-也有人稱乳腺導管周圍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與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mastit is,GLM)兩種類型。乳腺導管擴張癥(MDE)多發(fā)生于成年女性,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的非周期性乳腺疼痛、乳頭溢液,常伴有乳頭內陷、乳房腫塊、乳暈下膿腫或乳暈旁膿腫,伴或不伴紅腫、發(fā)熱,嚴重者可出現(xiàn)膿腫破潰,進而形成一個甚至多個瘺管、竇道等,屬于難治性乳腺良性疾病。近年來該病的發(fā)病率日益上升。乳腺導管擴張癥最初是由Bloodgood在1923年提出。而后Haagensen在1951年首次應用了"導管擴張癥"來命名這種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這種特征的疾病,還被稱為閉塞性乳腺炎、靜脈曲張性腫瘤、漿細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腺炎、導管周圍炎和乳腺分泌性疾病等。1983年Dixon通過回顧性分析認為乳腺導管周圍炎發(fā)生于乳腺導管擴張之前,而且是這種疾病的最初表現(xiàn),于是提出PDM和MDE都是發(fā)生在乳腺的主導管,可能反映了同一種疾病過程中的不同階段。隨后有學者認同了這種觀點,認為乳腺導管周圍炎其實是乳腺導管擴張癥初期的主要病理表現(xiàn)。由此,乳腺導管擴張癥MDE通常又被乳腺專家們稱為乳腺導管周圍炎PDM。盡管少數學者認為這根本就是兩種病因不同的獨立的疾病,目前仍然遵循多數人的觀點。本病目前缺乏規(guī)范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早在1951年Haagensen提出乳腺導管擴張癥這一概念時,他也將這種疾病進行了臨床分期,并且認為不同的病期具有不同的病理學特征,而且在同一個組織中可能會出現(xiàn)各期并存的現(xiàn)象。1969年AbramsonDJ也提出該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分階段進行的,并對該病進行了臨床分期,對不同時期的臨床表現(xiàn)和組織病理學特征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本病的臨床分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根據疾病的病程分為三期: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更多學者結合臨床表現(xiàn)和病理特征將其分為四期,名稱有時不一致,但標準大致相似:隱匿期(也有稱導管擴張期)、腫塊期(又稱炎塊期)、膿腫期和竇道期(又稱瘺管期)。病理學診斷是確診該病的金標準,但關于其病理特征的描述目前卻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早在1952年Frantz和其團隊發(fā)現(xiàn)在導管擴張癥早期,乳頭下方和乳暈區(qū)的終末導管明顯擴張,內容物主要是脂質和細胞碎屑。導管上皮仍然規(guī)整,沒有明顯的炎癥表現(xiàn)。AbramsonDJ則根據病情進展將病理特征進行了詳細地描述,認為疾病發(fā)生過程中導管上皮不斷增生。但他的病理描述引起了許多爭議。例如Haangensen認為導管上皮不是增生而是擴張變薄。Tedeschi則相信萎縮是上皮的基本變化,但在分泌的過程中上皮還會增生。Frantz發(fā)現(xiàn)在存在初乳樣細胞和泡沫細胞的導管擴張的病人中,上皮細胞出現(xiàn)增生或頂端分泌,導管內容物主要是晶狀體核無定形的碎片和殘骸。至今爭議不休。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的臨床表現(xiàn)與乳腺導管擴張癥相似,因而通過臨床體檢和影像學檢查容易將兩者混淆。于是以國內許多乳腺專家們提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分類診斷需要引起廣泛關注。并指但由于目前多數醫(yī)療機構仍然停留在非哺乳期乳腺炎與乳腺慢性炎癥二者不分的階段,導致許多情況下將乳腺導管擴張癥與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等多種疾病混淆的情況。由于疾病不同,治療不同,因此誤診、誤治給病人帶來了極大的痛苦。規(guī)范病理診斷成為目前亟待待解決的問題。關于乳腺導管擴張癥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Haagenson在首次定義這種疾病時總結了這種疾病的臨床動態(tài)變化特征:乳暈下的集合管擴張,導管內容物堆積,隨著病情的進展,導管進一步擴張,最終引發(fā)導管破裂,內容物溢出,牽扯多個導管,引起導管周圍組織炎癥,甚至形成膿腫。這就足所謂的"阻塞學說"。Haagensen強調了是由于肌塞導致導管上皮停止增生發(fā)生角化和導管擴張變細變扁平是該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后來許多學者紛紛研究導管擴張癥的病因所在,眾說紛紜。許多假說應運而生。有研究認為可能與內源性或外源性機械性因素相關,如乳頭的畸形,先天性乳頭或乳管發(fā)育不良,導管內皮的增生,導管上皮腫瘤或囊腫等等。也有報道認為是某些因素導致導管內過多的分泌物分泌障礙。有研究認為可能是由于激素的紊亂有關,但缺乏深入的探究。Rodman和Ingleby則認為這種疾病可能是某種酶降解了在非哺乳期女性的乳腺中由于某種機制分泌的初乳樣結構而造成的。Tedechi等認為與化學刺激有關。而分泌物分泌到周圍組織中的機制有報道認為可能與上皮細胞的貯存、局灶的感染或局部外傷包括手術創(chuàng)傷有關。眾多假說中支持"阻塞學說"者了無幾人,更沒有人繼續(xù)深入研究這種可能的根本所在。直到1983年,Dixon提出了與Haagensen相反的觀點,他認為乳腺導管擴張癥是從導管周圍炎癥開始的,導管擴張是結果。1989年,Dixon再次提出細菌尤其是厭氧菌可能在初期發(fā)生乳腺導管周圍炎時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這種導管周圍炎的確切發(fā)生原因不得而知。關于該病是否源于細菌入侵、外源性感染,至今仍然存在爭議。近30年來,有研究提出高泌乳素與本病的發(fā)生具有相關性,也有研究認為吸煙是該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還有報道提出該病可能與自身免疫相關,F(xiàn)在研究更傾向于其發(fā)病可能是在基礎病變的基礎之上,有其他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病變不同階段表現(xiàn)出不同的病理、乃至生物學變化,需要對疾病病因探討更加深入。學者普遍認為該病發(fā)病過程會伴有導管及其周圍組織結構一系列變化:導管擴張,進而破裂,導致炎癥反應,最終形成肉芽腫,導管周圍發(fā)生纖維化等。在這一過程中,促炎性細胞的感知、產生及釋放是構建起宿主防御的一個重要步驟。在眾多免疫因子中,IL-1家族的細胞因子不僅誘導炎癥,還調節(jié)T淋巴細胞的反應,維持著內穩(wěn)定和新陳代謝的平衡。其中IL-1 α和IL-1β作為重要的炎癥因子已被眾多研究證實具有激活炎癥反應發(fā)生的作用。有研究認為痤瘡的發(fā)生是源于毛囊皮脂腺上皮的擴張、內容物堆積,進而造成上皮細胞的過度角化,產生局部炎癥。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座瘡患者皮膚的上皮細胞內IL-1α含量明顯升高,據此推斷IL-1α 可能在痤瘡早期誘導上皮過度角化進而誘導早期炎癥的發(fā)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鑒于乳腺導管擴張癥與痤瘡在某些機制上存在相似之處,進一步研究免疫因子在誘導導管上皮角化和誘發(fā)乳腺導管周圍炎癥發(fā)生過程中的作用機制意義重大;谝陨媳尘,本研究根據目前應用較多的乳腺導管擴張癥的臨床分期將乳腺導管擴張癥分為四期,通過對乳腺導管擴張癥不同臨床分期的病理特征進行總結歸納,并對IL-1α在乳腺導管擴張癥不同臨床分期的表達差異進行研究,以期發(fā)現(xiàn)乳腺導管擴張癥的病理特征以及IL-1α與乳腺導管擴張癥病因的相關性,為后續(xù)的診斷及治療提供一些參考及應用價值。研究目的本研究通過對臨床病理確診為乳腺導管擴張癥的病人進行臨床分期,1、總結不同臨床分期的不同病理特征;2、通過測定IL-1 α在乳腺導管擴張癥的不同臨床分期中的表達,探究IL-1 α與乳腺導管擴張癥病因的相關性;3、測定IL-1α在乳腺導管擴張癥泌乳素分泌正常組與高泌乳素組的表達差異,探究IL-1 α與泌乳素的相關性及高泌乳素與乳腺導管擴張癥的相關性,為探討乳腺導管擴張癥的病因提供線索。研究方法1.研究對象本研究選取山東大學第二醫(yī)院自2011年4月-2016年11月入住乳腺外科的病理確診為乳腺導管擴張癥和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共155人(n=155)。其中乳腺導管擴張癥患者124人,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患者31人,發(fā)病時間為3天至數月不等。通過查閱病歷原始資料,復習病理切片,結合患者入院查體、輔助檢查及病理表現(xiàn),根據目前常用的臨床分期方式將乳腺導管擴張癥病人分為四期,分別是隱匿期21人,腫塊期36人,膿腫期47人,竇道期20人。所有患者年齡自16歲至62歲,中位年齡34歲。采取內部對照。2.資料收集復習HE切片,進行臨床分期。將所有病人的病理HE染色切片由本院病理科專業(yè)醫(yī)生,重新進行復核、總結,歸納不同臨床分期及病理類型的不同病理特征。3.采用免疫組化兩步法,進行IL-1α表達水平檢測。4.由兩名病理科專家以"背靠背"方式對染色結果進行評定,確定IL-1 α的染色強度及范圍,進行評分。然后對免疫組化結果根據不同臨床分期進行歸納總結,分析IL-1 α在乳腺導管擴張癥不同臨床分期中的表達水平。5.應用羅氏電化學發(fā)光檢測系統(tǒng)對30例乳腺導管擴張患者外周血血漿泌乳素水平進行檢測。6.統(tǒng)計學分析:用spss17.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用卡方檢驗和回歸分析對乳腺導管擴張癥不同臨床分期中IL-1α的表達差異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檢驗結果均為雙側。P0.05認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認為具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差異。結果1.乳腺導管擴張癥不同臨床分期下的臨床表現(xiàn)及病理特征隱匿期臨床表現(xiàn):此期可以伴或不伴有明顯的炎癥臨床表現(xiàn),多伴有乳房脹痛或輕度觸痛,乳頭可有溢液,查體可發(fā)現(xiàn)直徑多數小于2.0cm的囊性腫塊。乳頭后方可捫及乳管增粗,擠壓乳頭,可有"奶酪"或"粉刺"樣物質被擠出,也可以是乳汁樣或帶有血跡的液體。病理特征:乳腺導管明顯擴張,導管壁襯覆單層立方或扁平上皮細胞,上皮細胞可脫落或消失,無明顯上皮增生或頂泌汗腺化生的改變。擴張導管內有時可見內容物,有的是紅染顆粒狀濃稠物質,也可能是菱形脂肪酸結晶,或泡沫細胞,還可有碎片、殘骸等等;壁上皮細胞有的排列開始紊亂甚至缺失;管壁周圍纖維組織增生,有的發(fā)生透明變性,并可有輕度炎癥反應,即局部可發(fā)現(xiàn)少量淋巴細胞。腫塊期臨床表現(xiàn):此期可有明顯的炎癥臨床表現(xiàn),可伴有乳頭內陷,也可伴有乳房腫塊或皮膚紅腫,多數位于乳暈區(qū)。腫塊直徑多超過2.Ocm。病理特征:導管內積聚物較隱匿期明顯增多,有的導管壁已經破壞,導管內積聚物漏出管腔進入周圍間質。乳腺導管大多數已經消失;殘存導管壁周圍多量炎性細胞浸潤,如淋巴細胞。漿細胞和組織細胞即巨噬細胞明顯增多,中性粒細胞稀疏可見,偶爾發(fā)現(xiàn)有嗜酸性粒細胞,間質纖維組織增生,彈力纖維增多。此期炎癥因漿細胞增多因而常被稱為"漿細胞性乳腺炎"。膿腫期臨床表現(xiàn):繼發(fā)于腫塊期后的急性炎癥反應期。此期乳暈周圍皮膚多伴有紅腫,乳暈區(qū)?蓲屑鞍橛胁▌痈械哪[塊,腫塊直徑往往超過2.0cm,局部明顯觸痛,同側腋窩淋巴結可有腫大。病理特征:導管不復存在,可見多個膿腫區(qū),淋巴細胞數量與腫塊期相當,破碎的中性粒細胞和組織細胞明顯增多,且數量相當,漿細胞仍然存在,但較腫塊期略減少,嗜酸性粒細胞較腫塊期略有增多,間質彈力纖維與腫塊期一樣,均明顯增厚。竇道期臨床表現(xiàn):膿腫破潰后,或膿腫切開引流后形成瘺管或竇道,病程較長,遷延不愈。病理特征:膿腫區(qū)消失,破碎的中性粒細胞和組織細胞數量與膿腫期相當,但逐漸分散,不再聚集,漿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減少。2.GLM的臨床表現(xiàn)及病理特征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臨床表現(xiàn):與乳腺導管擴張癥的腫塊期和膿腫期較為相似。鏡下病理特征:輕度炎癥者,小葉中仍然可見導管和腺泡成分,終末導管可有擴張,管腔內可空虛,也可有壞死物質填充或形成膿腫,導管周邊聚集多量炎性細胞,如淋巴細胞、組織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多核巨噬細胞等,導管及腺泡上皮可萎縮。炎癥嚴重者管壁破壞或消失。病變常常可融合,形成大片炎癥區(qū)域或化膿性肉芽腫病灶,并可見多個膿腫區(qū),部分區(qū)域也可見導管上皮增生,常有炎細胞浸潤。炎癥區(qū)域炎細胞以淋巴細胞浸潤為主,可見多量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上皮樣細胞核多核巨細胞,多核巨細胞為朗格漢斯型,有的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多數病例膿腫形成空泡,可有脂肪壞死,但無干酪樣壞死。間質內可有纖維組織增生。有時可伴發(fā)導管擴張癥。3.免疫組化IL-1α表達情況隱匿期:可見多量導管擴張,擴張導管上皮細胞呈陽性表現(xiàn),擴張導管內容物也呈陽性著色。間質內可見散在呈陽性表現(xiàn)的巨噬細胞。腫塊期:擴張導管幾乎消失,視野內散在大量陽性著色的巨噬細胞和多核巨噬細胞,大量漿細胞也呈陽性表現(xiàn)。偶爾可見到的殘存的導管,上皮細胞呈陽性著色,推斷可能部分區(qū)域仍為隱匿期,兩期共存。膿腫期:殘存擴張導管上皮細胞呈現(xiàn)陽性表達,漿細胞、巨噬細胞較多陽性表現(xiàn),考慮可能二期共存。竇道期:陽性表達的導管上皮細胞少見,呈陽性表達的漿細胞、巨噬細胞數量明顯減少,推斷,有可能炎癥的高峰期已過。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導管上皮明顯被破壞,殘存的上皮細胞可見陽性表達,同時可發(fā)現(xiàn)漿細胞和巨噬細胞呈陽性表達。4.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病理學評分結果病理科兩名專家在不了解病人臨床情況的前提下,以"背靠背"方式各自按照改良的Harvey評分標準評價IL-1 α免疫組化特異性染色結果。顯示:隨著病情從隱匿期到竇道期的進展,IL-1 α在導管上皮細胞內的陽性表達率呈下降趨勢(P0.001),而IL-1α在巨噬細胞中的陽性表達率呈上升趨勢(P0.05)。30名乳腺導管擴張癥病人進行血漿泌乳素水平檢測,將其分為兩組(正常組19人,異常組11人),發(fā)現(xiàn)IL-1 α在兩組病人中的表達雖然無統(tǒng)計學差異(上皮細胞中P=0.327,巨噬細胞中P=0.417,漿細胞中P=1),但IL-1α在上皮細胞中的陽性表達率高泌乳素組(90.9%)明顯高于泌乳素正常組(26.3%)。結論1、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及病理特征為臨床診斷提供更詳細的依據。1.1乳腺導管擴張癥與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具有不同的病理特征;1.2乳腺導管擴張癥不同臨床分期,病理特征不同。2、IL-1 α與乳腺導管擴張癥的病因相關。2.1 IL-1α在乳腺導管擴張癥隱匿期上皮細胞的高表達,隨病情進展,表達降低,提示其與疾病初期誘導上皮過度角化及早期炎癥的發(fā)生相關;2.2 IL-1α在乳腺導管擴張癥巨噬細胞中的表達,與疾病呈正相關,提示其與疾病的發(fā)展相關。3、IL-1 α與高泌乳素乳腺導管擴張癥的病因可能相關,高泌乳素可能與乳腺導管擴張癥病因相關。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655.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毅,高明;乳腺導管擴張癥48例診療分析[J];齊魯醫(yī)學雜志;2000年01期
2 傅燕萍,王誠,劉喜波,馮剛;乳腺導管擴張癥16例臨床病理分析[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0年03期
3 張景華,潘玉昆;乳腺導管擴張癥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0年03期
4 熊文;乳腺導管擴張癥23例報告[J];蘇州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5期
5 王兆f,郭程亮;乳腺導管擴張癥32例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1年06期
6 包剛 ,毛大華 ,黃建軍;乳腺導管擴張癥72例臨床分析[J];貴州醫(yī)藥;2002年01期
7 謝亞新;乳腺導管擴張癥的臨床特點及診治[J];中國綜合臨床;2003年10期
8 余生林;乳腺導管擴張癥的診斷和治療(附38例報告)[J];寧夏醫(yī)學雜志;2003年10期
9 吳文新,王恒樹,張彥榮,陳淑芹;40例乳腺導管擴張癥的臨床病理分析[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3年12期
10 張后民;乳腺導管擴張癥32例臨床分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3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錢俊文;張云;茅正義;;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乳腺導管擴張癥的體會[A];第一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乳腺疾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2 文坤明;程曉明;王正光;;乳腺導管擴張癥28例分析[A];2007年貴州省醫(yī)學會外科分會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3 李欒;;淺談乳腺導管擴張癥[A];第九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瘍科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0年
4 包剛;毛大華;黃建軍;;乳腺導管擴張癥72例臨床分析[A];2013年貴州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呼吸專業(yè)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3年
5 陳紅;張穎;;托里消毒散加減治療乳腺導管擴張癥80例療效觀察[A];第十一屆全國中醫(yī)及中西醫(yī)結合乳腺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郭立柱;李陽;;乳腺導管擴張癥的超聲表現(xiàn)及誤診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文慧;易誤診的乳腺導管擴張癥[N];人民政協(xié)報;2001年
2 王娟;乳腺導管擴張癥易誤診[N];保健時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飛雪;超聲聯(lián)合MRI多定量參數在乳腺導管擴張癥及乳腺癌診斷中的價值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張小霞;乳腺導管擴張癥的病理特征及其與IL-1α相關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7年
2 明鵬;外科治療106例乳腺導管擴張癥合并感染的臨床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3 王品;乳腺導管擴張癥的細菌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4 蓋曉冬;乳腺導管擴張癥的臨床及細菌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5 張琨;性激素水平與乳腺導管擴張癥的相關性分析[D];山東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4028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mpalunwen/1402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