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電針對AD小鼠額葉MG及相關促炎因子表達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不同電針對AD小鼠額葉MG及相關促炎因子表達的影響 出處:《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阿爾茨海默病 IL-12 脈沖電針 MG 通督啟神 TNF-α 音樂電針
【摘要】:1.研究背景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是一種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慢性進行性發(fā)展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以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減退為首發(fā),繼而出現(xiàn)語言障礙、行為異常、抽象思維損害等癥狀,是老年人癡呆的主要原因,在老年癡呆中的比例大約為50%~70%。截至目前,中國的阿爾茨海默患者數(shù)量及患者增長速度都位居世界第一,伴隨著中國老齡化迅猛發(fā)展的趨勢,這已經變成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AD的病機十分復雜,目前的主要假說有Aβ蛋白學說、基因突變學說、tau蛋白學說、膽堿能學說等,各種學說錯綜復雜,但是這些假說都不能全面的解釋AD的發(fā)病機制,具體的作用機理至今仍然未得到闡明。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現(xiàn)無論在AD的哪個階段都伴隨著慢性炎癥反應,這已經成為AD發(fā)病和病理特征形成的重要誘因,而小膠質細胞是AD炎癥反應中最主要的細胞,因此近年來認為Aβ激活小膠質細胞所引起的炎癥反應是AD發(fā)病的核心病理機制。本研究以抑制小膠質細胞活化為切入點,利用結合了中國傳統(tǒng)針灸優(yōu)勢、克服了脈沖電針耐受性特點的音樂電針作為治療手段,來探究有效治療AD的新途徑。2.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7月齡APP/PS1雙轉基因小鼠為研究模型,通過實驗分析論證不同電針干預對AD小鼠額葉腦區(qū)小膠質細胞活化狀態(tài)和相關炎性因子蛋白表達的影響,探討"通督啟神"法指導下的不同電針干預對改善腦內炎性反應及學習記憶能力的作用差異和可能的作用機理,為音樂電針在臨床上的應用提供客觀的實驗依據(jù),進一步補充"通督啟神"法的學術思想。3.研究方法本實驗采用動物實驗法,研究模型為SPF級雄性7月齡APP/PS1雙轉基因小鼠36只,將小鼠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模型組、脈沖電針組和音樂電針組,共3組,以同月齡健康雄性C57BL/6小鼠作為正常組,每組12只,共36只。正常組:在同等飼養(yǎng)條件下不采取任何措施,但在對脈沖電針組和音樂電針組進行針刺治療時抓取一次,同時一并用鼠套束縛20min。模型組同正常組。脈沖電針組:將小鼠放入自制鼠套,先取"人中"點刺,后取"百會"、"印堂"二穴,"印堂"向上、"百會"向下進行平刺(為防止短路,兩針不能相碰),進針深度0.5cm,用HANS-202電針儀連接針柄,設定頻率2Hz,電流強度0.1mA,以小鼠不掙扎撕咬保持鎮(zhèn)靜為宜,每次治療20min,每天1次,共計15天。音樂電針組:與脈沖電針組采用相同針刺穴位與方法,用音樂電針儀與針柄相連接,針刺強度以針柄在小鼠頭部的輕微顫動為宜,選用節(jié)奏輕快的抗癡呆音樂處方,每次治療20min,共計15天。治療15天后,采取Morris水迷宮實驗法觀察檢測小鼠的行為學變化;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觀察各組小鼠額葉腦區(qū)Iba-1標記的小膠質細胞活化情況;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檢測小鼠額葉腦區(qū)TNF-α、IL-12B蛋白的相對表達含量。4.研究結果4.1 Morris水迷宮實驗結果4.1.1定位航行實驗結果正常組與模型組相比較,從實驗第1天至實驗第5天逃避潛伏期均呈明顯下降趨勢,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與模型組相比,脈沖電針組實驗第4天的逃避潛伏期出現(xiàn)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音樂電針組的逃避潛伏期在第3天就已經明顯下降(P0.05);第4天、第5天,與模型組相比,脈沖電針組和音樂電針組持續(xù)保持下降趨勢(P0.05)(P0.01);音樂電針組相對于脈沖電針組的逃避潛伏期有下降的趨勢,但兩者之間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4.1.2空間探索實驗結果各組穿越平臺次數(shù),與模型組相比,正常組、脈沖電針組、音樂電針組小鼠穿越平臺次數(shù)具有很明顯的優(yōu)勢,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P0.01)(P0.01),而音樂電針組相對于脈沖電針組有上升的趨勢,但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組模型小鼠在目標象限的游泳距離與總游泳距離的比值,正常組、脈沖電針組和音樂電針組小鼠與模型組相比較,比值均呈上升趨勢,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P0.01)(P0.01)(P0.01),音樂電針組比脈沖電針組小鼠在比值上有更明顯的優(yōu)勢,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P0.01)。4.2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結果正常組Iba-1陽性表達量最低,小膠質細胞呈分枝狀,胞體小且突起細長;模型組的小膠質細胞Iba-1陽性表達明顯增強,陽性細胞數(shù)量明顯增高,小膠質細胞呈橢圓形,胞體變大,突起變粗,呈現(xiàn)灌木叢高分支形狀,與其他組相比,小膠質細胞活化量最高。與模型組相比,脈沖電針組和音樂電針組Iba-1陽性表達量明顯減少(P0.05)(P0.05),且音樂電針組相對于脈沖電針組呈減少趨勢(P0.05)。4.3 Western Blot法檢測結果比較實驗小鼠額葉區(qū)TNF-α蛋白相對表達含量。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蛋白表達明顯呈上升趨勢(P0.01);脈沖電針組和音樂電針組的蛋白表達與模型組相比明顯下降(P0.05)(P0.01);且音樂電針優(yōu)于脈沖電針(P0.05)。比較實驗小鼠額葉區(qū)IL-12B蛋白相對表達含量。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的IL-12B蛋白表達明顯增多(P0.01);與模型組相比,脈沖電針組和音樂電針組的蛋白表達呈下降趨勢(P0.05)(P0.01);且音樂電針組優(yōu)于脈沖電針組(P0.05)。5.研究結論(1)研究選取的7月齡APP/PS1雙轉基因小鼠,具有明顯的學習記憶認知障礙,且促炎性因子表達較高,是研究AD炎性反應較理想的模型小鼠。(2)采取"通督啟神"法指導下的脈沖電針和音樂電針進行針刺治療,對于改善APP/PS1轉基因小鼠的學習記憶能力方面效果顯著,且音樂電針在改善模型小鼠學習記憶保持能力方面,要優(yōu)于脈沖電針。(3)"通督啟神"法音樂電針在抑制小膠質細胞活化,減少相關炎性因子TNF-α、IL-12的分泌、釋放,進而改善腦內炎性反應方面優(yōu)于脈沖電針,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24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惠國;趙小紅;張楠楠;秦海宏;盧軒;馮寶民;;阿爾茨海默病發(fā)病機制概況[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6年10期
2 周嬋;蘭文杰;;老年人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病機及認知治療研究進展[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年09期
3 羅小金;林茂;王春梅;;炎癥反應在阿爾茨海默病發(fā)病機制中的研究進展[J];熱帶醫(yī)學雜志;2016年01期
4 楊興旺;張輝;丁智斌;李艷花;尉杰忠;劉春云;趙永飛;張瓊;王青;宋麗娟;柴智;肖保國;馬存根;;紅花黃色素對糖氧剝奪小膠質細胞炎性反應通路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5年07期
5 李國輝;;載脂蛋白Eε4基因型預測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復發(fā)的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年06期
6 姜婧;李志剛;;電針治療阿爾茲海默病的基礎研究進展[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5年02期
7 高雅;王魯寧;張紅紅;;APP swe/PS1dE9雙轉基因阿爾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生物學特征[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年01期
8 王蔚;朱奕;楊思雨;常春紅;王英;李海燕;汪琴;王煒;王彤;吳婷;;有氧訓練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4年12期
9 吳海歌;高征;羅福文;李倩;姚子昂;;小膠質細胞內與神經炎癥相關的信號通路[J];現(xiàn)代免疫學;2014年06期
10 林牧;杜安妮;吳芹;石京山;;小膠質細胞功能障礙致阿爾茲海默病的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4年21期
,本文編號:13328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mpalunwen/1332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