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9例中風患者病案資料中風發(fā)病特點的回顧性分析
本文關鍵詞:1529例中風患者病案資料中風發(fā)病特點的回顧性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入院年份 就診時間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痰熱腑實證 中風先兆 誘發(fā)因素
【摘要】:1目的通過分析既往中風患者,不同入院年份在就診時間、年齡、年齡段、中風亞型(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中醫(yī)證型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變化趨勢,以及中風與性別、年齡、季節(jié)、常見誘因、危險因素、先兆癥狀等因素相關性,為中風防治提供相關的理論依據。2方法從既往就診于東直門醫(yī)院的患者中篩查出1975年至2005年30年間符合中風急性期(≤14天)且資料完整的1529例病歷,填寫《中風病醫(yī)案信息資料回顧性調查表》,對不同入院年份與發(fā)病年齡段、中醫(yī)證型,以及不同中風亞型與年齡段、常見誘因、危險因素行x2檢驗分析,對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評分)、就診時間等相關的因素行秩和檢驗,與年齡相關的因素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與季節(jié)相關的因素行頻數分布分析。3結果1.1中風亞型明確診斷率和頭顱CT及MRI在臨床應用率逐年遞增;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所占比例在不同入院年份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1.2不同入院年份(1986-1995年、1996-2000年、2001-2005年)間患者就診時間存在差異(p0.01),就診時間逐步提前;復中風的患者與首次中風患者相比,在就診時間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就診時間具有提前的趨勢;不同就診時間組別間NIHSS評分具有逐步遞減的趨勢,但差異不顯著(p0.05)。1.3中風患者中,女性的發(fā)病年齡為64.08±14.17歲,男性發(fā)病年齡為62.93 ±13.57歲,缺血性中風發(fā)病年齡為65.41± 10.12歲,出血性中風發(fā)病年齡為62.92±11.97歲;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均表現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中風的發(fā)病率逐步增加,然而兩者之間增長的趨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65歲之前增長趨勢基本同步,65歲之后缺血性中風增速加快,出血性中風增速減慢;缺血性中風患者不同年齡組(55歲,≥55歲,約相當于女性絕經前后)男女所占比例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存在隨著年齡增加女性患者增加更快的趨勢;首次中風患者不同的入院年份,發(fā)病平均年齡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隨著入院年份的遞增,發(fā)病的平均年齡存在逐步遞增趨勢,而在不同的年齡段所占比例也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45歲和≥65歲中風患者所占比例逐年遞增。1.4首次中風的患者,不同入院年份與NIHSS評分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NIHSS平均值具有隨著入院年份的增加,逐漸下降的趨勢。1.5不同入院年份、就診時間痰熱腑實證與非痰熱腑實證所占比例存在差異(P值均0.01),痰熱腑實證逐年遞減,1975-1985年、1986-1995年、1996-2000 年、2001-2005 年所占比例分別為 47.50%、26.30%、23.00%、17.00%;在就診時間上2-3天比例最高,1天、2-3天、4-7天、8-14天所占比例分別為19.2%、28.2%、25.3%、24.1%;不同中醫(yī)證型在NIHSS評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痰熱腑實證患者NIHSS平均值為8.53±6.65,要高于其他各癥候。2.1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發(fā)病季節(jié)高峰集中在夏季,出血性中風患者在不同發(fā)病年齡段發(fā)病季節(jié)高峰集中區(qū)域有區(qū)別,在45歲組、45-54歲組、55-64歲組,這三組患者發(fā)病季節(jié)的高峰集中在夏秋兩季,而≥65歲組患者發(fā)病季節(jié)高峰則在冬春兩季。2.2糖尿病、風心病/房顫以及既往中風史在缺血性中風患者中的構成比高于出血性中風,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高血壓、心血管家族史與出血性中風更有相關性,且差異同樣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的危險因素與性別和年齡也存在差異性(p值均0.05)。性別方面,男性患者中吸煙、飲酒、過食肥甘厚味相關性更大,而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房顫在女性患者中占得比例更高。年齡方面,45歲患者與不良生活方式,吸煙、飲酒、飲食肥甘厚味關系更密切,≥65歲患者與冠心病、高血壓、房顫相關性更大。2.3睡眠狀態(tài)和外感與缺血性中風組相關性更高(P0.01),而情緒波動、大小便、做家務、打牌、洗澡,在出血性中風組更多見(P0.01)。3.TIA持續(xù)時間在10-30min繼發(fā)的中風NIHSS平均值低于10min和30min,發(fā)作次數在3次之內的NIHSS平均值低于3次以上,TIA到繼發(fā)的中風時間在2-30天的NIHSS平均值低于1天之內和30天,然而首次非特異性先兆到缺血性中風時間,2-7天NIHSS平均值卻高于1天內和7天,通過非參數檢驗分析差異均不顯著(P0.05)。4結論1.1中風亞型診斷率與輔助檢查類型相關;隨著入院年份遞增,卒中亞型間構成比逐年發(fā)生改變,出血性卒中發(fā)病率逐年下降,缺血性卒中發(fā)病率逐年增加。1.2入院年份越靠后及復中風的患者就診時間相對越短,可能與中風相關知識認識度提高有關,此外就診時間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可能也存在相關性。1.3女性平均發(fā)病年齡高于男性,缺血性中風平均發(fā)病年齡高于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均隨著年齡的增長,發(fā)病率逐漸增加,但在65歲前后增加趨勢存在差異;缺血性中風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加,發(fā)病率明顯提高,尤其是女性患者增長趨勢更明顯,可能與絕經后失去雌激素保護作用相關;中風病的發(fā)病具有兩端化的趨勢,即同時具有青年化和老齡化。1.4中風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具有逐年"輕型化"的趨勢。1.5痰熱腑實證在2-7天出現逐步涌現,且痰熱腑實與疾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體現在兩個方面:痰熱腑實證患者NIHSS評分更高;痰熱腑實證所占比例與NIHSS評分平均值均具有隨著發(fā)病年份同步遞減的趨勢。2.1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65歲)均夏季多發(fā),出血性中風≥65歲患者冬春季節(jié)多發(fā)。缺血性中風更容易在睡眠狀態(tài)等安靜狀態(tài)下或外感時起病,出血性中風與情緒波動及日常勞力性活動更相關。2.2在缺血性中風中,糖尿病、風心病/房顫以及既往中風史更為常見,在出血性中風中,高血壓、心血管家族史比重更高;不同的危險因素在性別和年齡具有差異性,性別方面,男性患者與吸煙、飲酒、過食肥甘厚味等不良生活習慣的相關性更大,而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房顫在女性患者中占得比例更高。年齡方面,45歲患者與不良生活方式,吸煙、飲酒、飲食肥甘厚味關系更密切,≥65歲患者與冠心病、高血壓、房顫相關性更大。2.3缺血性中風更容易在睡眠狀態(tài)等安靜狀態(tài)下或外感時起病,出血性中風與情緒波動及日常勞力性活動更相關。3.TIA不同的持續(xù)時間、發(fā)作次數以及到腦梗死的時間,可能會對之后發(fā)生的腦梗死的神經功能缺損的程度產生影響,非特異性癥狀在到腦梗死的時間上同樣可能存在影響,但影響趨勢可能并不相同;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255.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付銀娜;;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概念及其內涵的研究進展[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年17期
2 李先濤;尹立群;于春泉;王泓午;;中風先兆證臨床特征專家問卷調查結果分析[J];天津中醫(yī)藥;2014年12期
3 彭超英;孔令杰;林海麗;錢遠宇;孟慶義;;10437例住院腦血管病患者臨床特征的性別差異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年05期
4 李先濤;于春泉;王泓午;;中風病先兆證臨床特征表現文獻系統(tǒng)評價[J];天津中醫(yī)藥;2013年02期
5 蔡文智;王麗;郭麗;王靜新;張曉梅;曹文靜;盛小燕;;腦卒中后便秘與腦損傷相關因素分析[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年01期
6 姚小英;林巖;耿介立;孫亞蒙;陳鶯;李焰生;;不同年齡和性別的腦梗死患者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12年08期
7 黃仁發(fā);吳磊;朱清仙;黃河浪;呂彩;張欣;;腦卒中的發(fā)病季節(jié)和時間規(guī)律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年06期
8 郭海強;郭慧芳;曲波;孫高;;試用圓形分布分析急性腦血管疾病發(fā)病時間的季節(jié)性[J];預防醫(yī)學論壇;2010年12期
9 裴少芳;金興中;劉毅;;腦卒中發(fā)病年齡變化趨勢及青年患者的危險因素分析[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10年03期
10 王為強;任明山;楊毅;;ABCD~2評分法在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中的應用進展[J];安徽醫(yī)藥;2009年05期
,本文編號:12938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mpalunwen/1293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