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基礎設施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效應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3-24 08:00
本文關鍵詞:網絡基礎設施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效應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是基礎設施特別是網絡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截止到2012年底,全國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423.7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為9.62萬公里,均居世界第一位;全國鐵路通車總里程為9.76萬公里,時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鐵路通車里程已經達到1.1萬公里,分別居世界第二和第一位。通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郵電業(yè)務水平不斷提高。2012年全國全年郵政業(yè)務總量為5681.33億元,其中函件業(yè)務為70.74億件,包裹業(yè)務為6875.5萬件,發(fā)行報刊15401.7萬份,快遞業(yè)務為568548.0萬件;全國電信業(yè)務總量為36211.79億元,其中移動電話用戶數(shù)量為11.12億戶,固定電話用戶數(shù)量為2.78億戶,互聯(lián)網上網人數(shù)達到5.67億人。超前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被認為是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重要原因之一。理論上,中國經濟能夠保持如此長時期的高速增長,作為經濟長期持續(xù)增長源泉的全要素生產率必定較快提高,如果超前發(fā)展的網絡基礎設施是解釋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也必定與網絡基礎設施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然而目前研究交通、通訊等網絡基礎設施與生產率增長之間關系的文獻所得研究結論不盡相同,有些研究結果顯示網絡基礎設施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另一些研究結果顯示網絡基礎設施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作用不顯著甚至是負向的。之所以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除了所依據(jù)的理論基礎、研究樣本的選擇以及計量方法存在差異外,本文認為還存在以下重要原因:第一,忽略了網絡基礎設施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空間外部效應,或者雖然研究了網絡基礎設施的空間外部效應,但其中大多數(shù)研究對空間計量面板模型的運用并不準確;第二,忽略了網絡基礎設施質量提升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影響;第三,自主RD和國際RD技術溢出是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重要內容,研究網絡基礎設施對自主RD和國際RD技術溢出的影響時忽略了網絡基礎設施的門限效應。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現(xiàn)有文獻在進行網絡基礎設施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時難免會導致研究結果與現(xiàn)實情況的不符;诖,本文在經濟增長理論、新經濟地理學理論以及國際貿易理論等不同理論框架下,使用多種計量模型研究網絡基礎設旖的本地外部效應、空間外部效應、質量提升以及門限效應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作用,以期更加全面和深入理解網絡基礎設施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作用機制,從而為政府網絡基礎設施投資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可行的理論依據(jù)。本文包括七個章節(jié)的內容,如下為具體安排:第一章為緒論。主要介紹論文的研究背景與意義、研究思路與內容、研究方法、主要的創(chuàng)新點以及界定研究對象的概念和內涵。第二章為相關理論回顧和文獻綜述。本章對相關經濟理論加以厘清,對現(xiàn)有文獻加以歸納整理,以確定論文研究的切入點,并為之后的實證分析提供理論基礎。第三章描述了我國網絡基礎設施的發(fā)展現(xiàn)狀并分析了其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作用機制。本章首先用數(shù)據(jù)描述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網絡基礎設施的發(fā)展情況,發(fā)現(xiàn)無論是投資總量、存量規(guī)模還是質量一直都呈上升趨勢。然后根據(jù)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內涵,詳細全面分析了網絡基礎設施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作用機制,以為實證分析結果的解釋提供相關依據(jù)。第四章為網絡基礎設施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效應的空間溢出效應分析。本章首先使用DEA-Malmquist生產率指數(shù)方法對1985-2012年中國各省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進行測算。發(fā)現(xiàn)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年平均增長率為4.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2.08%,其中,技術效率年平均增長率為0.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01%;年平均技術進步為3.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9.07%,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主要是由技術進步帶動的。無論是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技術效率增長率還是技術進步率,東部地區(qū)都要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區(qū),并且呈現(xiàn)出由東到西逐步降低的態(tài)勢。然后在Hulten (2006)模型的基礎上構建計量分析模型,運用空間杜賓模型(SDM)采用1985-2012年我國省級面板數(shù)據(jù),考察我國省際網絡基礎設施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及其分解的本地外部效應和空間外部效應,研究發(fā)現(xiàn):本地交通基礎設施對本地技術效率增長的提高作用顯著,本地通訊基礎設施對本地技術效率增長和技術進步都有積極的正影響;外地交通基礎設施對本地技術效率增長和技術進步的空間溢出效應顯著為負,外地通訊基礎設施對本地技術效率增長進而對全要素生產率的空間溢出效應顯著為正?臻g溢出效應的存在提醒地方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時要考慮其他地區(qū)政府行為,在保持最優(yōu)規(guī)模網絡基礎設施的同時,需對經濟政策做出一些主動的調整,以保證全要素生產率的持續(xù)增長。第五章為網絡基礎設施質量提升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效應分析。本章將鐵路提速視為網絡基礎設施質量提升的標志之一,使用1994-2006年地級市層級數(shù)據(jù),構造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考察了鐵路提速對率先提速的京滬線、京廣線和京哈線三大鐵路干線沿線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鐵路提速顯著促進了沿線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具體來說,鐵路提速主要是通過提高城市技術進步水平進而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雖然鐵路提速對城市技術效率增長的影響統(tǒng)計上并不顯著,但其平均處理效應(ATT)隨著時間推移由負轉正,說明鐵路提速對技術效率的溢出效應雖不明顯但也有一定的積極效果。第六章為網絡基礎設施對自主RD能力以及國際RD技術溢出效應的作用機制分析。本章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網絡基礎設施如何通過影響自主RD能力以及國際RD技術溢出效應來間接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產生作用。首先從理論上分析了網絡基礎設施對自主RD能力以及國際RD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并指出由于存在門限效應,我國不同地區(qū)由于網絡基礎設施規(guī)模的差異可能導致地區(qū)間自主RD能力以及國際RD技術溢出效應的差異。然后在Coe和Helpman (1995)模型的基礎上,使用1994-2012年中國省際面板數(shù)據(jù)檢驗了各地區(qū)自主RD資本以及國際RD資本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溢出效應,證實了自主RD能力以及國際RD技術溢出效應在不同地區(qū)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在此基礎上,利用面板平滑轉換模型(PSTR),以網絡基礎設施為轉換變量,測算了引發(fā)自主RD能力和國際RD技術吸收能力變化的網絡基礎設施的門限特征。檢驗結果驗證了門限效應的存在,并表明各地區(qū)在大力發(fā)展和完善通訊基礎設施的同時,應根據(jù)本地的實際情況發(fā)展交通基礎設施。第七章為論文的研究結論、政策建議及研究展望。本章主要是對前文的理論和實證分析結果進行總結,并在此基礎上得出一些有意義的政策啟示。并對論文的不足以及進一步的研究進行展望。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第一,在Hulten (2006)模型的基礎上,引入外地網絡基礎設施變量,拓展了Hulten的理論模型。利用該拓展模型構建空間杜賓計量模型(SDM),全面深入分析了網絡基礎設施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本地外部效應和空間外部效應。與現(xiàn)有文獻相比,本文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分解為技術效率增長和技術進步,更能夠深入理解網絡基礎設施對全要生產率增長的作用機制。第二,針對現(xiàn)有研究存在忽視網絡基礎設施質量提升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影響的不足,本文以率先提速的京滬線、京廣線以及京哈線三大鐵路干線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網絡基礎設施質量提升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效應。同時考慮到作為政府政策的鐵路提速并不是“隨機試驗”,使用傾向得分匹配法(PSM)進行估計,從而能夠有效降低樣本選擇偏誤。第三,本文首次詳細分析了網絡基礎設施對自主RD能力以及國際RD技術溢出效應的作用機制,指出網絡基礎設施能夠提高自主RD能力以及國際RD技術溢出效應。同時考慮到網絡基礎設施的網絡特性只有在其達到一定規(guī)模之后才能顯現(xiàn),提出網絡基礎設施對自主RD能力和國際RD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還應該具有非線性的“門限效應”,并使用較前沿的面板平滑轉換模型(PSTR)加以證實。對研究自主RD能力和國際RD技術吸收能力的理論體系進行了補充。
【關鍵詞】:網絡基礎設施 全要素生產率 空間外部效應 鐵路提速 門限效應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財經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F224;F124
【目錄】:
- 摘要2-5
- Abstract5-14
- 1 緒論14-38
- 1.1 研究背景和問題提出14-16
- 1.2 研究意義16-17
- 1.2.1 理論意義16-17
- 1.2.2 現(xiàn)實意義17
- 1.3 相關研究對象內涵界定17-33
- 1.3.1 網絡基礎設施內涵界定17-22
- 1.3.2 全要素生產率內涵界定22-33
- 1.4 研究思路和內容33-36
- 1.4.1 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圖33-35
- 1.4.2 研究內容35-36
- 1.5 研究方法36-37
- 1.6 主要創(chuàng)新點37-38
- 2 相關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38-63
- 2.1 相關理論基礎38-49
- 2.1.1 經濟增長理論38-44
- 2.1.2 新經濟地理理論44-49
- 2.2 文獻綜述49-60
- 2.2.1 早期經濟學家對基礎設施的論述49-50
- 2.2.2 基礎設施的投資效應50-52
- 2.2.3 基礎設施的福利效應52-54
- 2.2.4 基礎設施的增長效應54-57
- 2.2.5 考慮空間因素的基礎設施外部效應57-59
- 2.2.6 基礎設施對自主研發(fā)資本以及國際研發(fā)資本的影響59-60
- 2.3 文獻述評60-63
- 3 我國網絡基礎設施發(fā)展現(xiàn)狀及其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作用機制63-81
- 3.1 我國網絡基礎設施發(fā)展現(xiàn)狀63-74
- 3.1.1 交通基礎設施發(fā)展現(xiàn)狀63-69
- 3.1.2 通訊基礎設施發(fā)展現(xiàn)狀69-74
- 3.2 網絡基礎設施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作用機制74-81
- 3.2.1 降低企業(yè)生產和運營成本74-75
- 3.2.2 有助于企業(yè)學習先進的組織管理形式,掌握和利用現(xiàn)有技術知識75
- 3.2.3 優(yōu)化要素配置75-76
- 3.2.4 擴大市場規(guī)模,深化分工與專業(yè)化76-78
- 3.2.5 促進發(fā)明創(chuàng)造更好的組織管理形式78
- 3.2.6 有利于自主研發(fā)創(chuàng)新和國際研發(fā)技術溢出78-80
- 3.2.7 提高勞動力素質,促進先進生產設備和投入品的應用80-81
- 4 網絡基礎設施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空間外部效應研究81-100
- 4.1 問題的提出81-82
- 4.2 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及其分解測算82-86
- 4.2.1 數(shù)據(jù)來源及說明82-83
- 4.2.2 測算方法——DEA-Malmquist生產率指數(shù)法83-84
- 4.2.3 測算結果84-86
- 4.3 網絡基礎設施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空間效應的理論模型86-87
- 4.3.1 理論模型基礎86
- 4.3.2 Hulten模型的拓展86-87
- 4.4 實證模型、變量及數(shù)據(jù)87-92
- 4.4.1 計量模型的設定87-90
- 4.4.2 變量的選取與數(shù)據(jù)說明90-92
- 4.5 實證結果分析92-99
- 4.6 結論99-100
- 5 網絡基礎設施質量提升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效應研究——以三大鐵路干線提速為例100-114
- 5.1 問題的提出101-102
- 5.2 實證模型選擇與說明102-106
- 5.2.1 傾向得分匹配估計得假設條件104-105
- 5.2.2 傾向得分匹配估計的匹配方法105-106
- 5.3 樣本選擇與數(shù)據(jù)說明106-109
- 5.3.1 處理組和對照組的選擇106-107
- 5.3.2 變量選取與數(shù)據(jù)說明107-109
- 5.4 實證結果分析109-112
- 5.5 結論112-114
- 6 自主R&D、國際R&D技術溢出與網絡基礎設施114-133
- 6.1 問題的提出114-118
- 6.2 自主R&D能力、國際R&D技術溢出效應的地區(qū)差異118-122
- 6.2.1 計量模型構建118-119
- 6.2.2 變量選取與數(shù)據(jù)說明119-120
- 6.2.3 實證結果分析120-122
- 6.3 自主R&D能力、國際R&D技術溢出效應的門限效應122-131
- 6.3.1 計量模型的設定122-125
- 6.3.2 實證結果分析125-131
- 6.4 結論131-133
- 7 研究結論、政策建議與展望133-140
- 7.1 本文主要結論133-135
- 7.2 政策建議135-139
- 7.3 研究展望139-140
- 在學期間發(fā)表的科研成果140-141
- 參考文獻141-155
- 后記155-156
本文關鍵詞:網絡基礎設施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效應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652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jglbs/265277.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