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A16-SHZH05病毒株和CVA16-CC病毒株生物學特性的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CVA16-SHZH05病毒株和CVA16-CC病毒株生物學特性的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背景和目的: 手足口。╤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種世界性傳染病。近幾十年在亞太地區(qū)多次暴發(fā)流行,其中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是HFMD發(fā)病率較高的國家。日本于1969~1970年暴發(fā)了以柯薩奇病毒A組16型(Coxsachie virus A16, CVA16)感染為主的HFMD。1997~2000年出現(xiàn)了以腸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es71, EV71)和CVA16交替出現(xiàn)及混合感染為主的HFMD流行。在我國,自1981年上海初次發(fā)現(xiàn)HFMD后,在安徽、河南、廣東、北京、臺灣地區(qū)等多個省市區(qū)均有流行報道。1998年在我國臺灣地區(qū)暴發(fā)的HFMD中,CVA16感染與EV71感染在HFMD中交替出現(xiàn)。目前,研究已證明EV71和CVA16都是HFMD的主要病原體。針對1998年我國安徽省阜陽市EV71感染的暴發(fā)HFMD引起的重大危害,目前我國已分離出多株EV71病毒,并進行了深入的基礎和應用研究,針對EV71感染的HFMD疫苗即將上市。 CVA16病毒是另一種引起嚴重HFMD的腸道病毒,與EV71相比,其在HFMD病例中發(fā)現(xiàn)晚、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目前,國內對CVA16的研究日益重視,前期的研究證實,CVA16病毒在流行中基因組變異和重組率高,因此,疫苗和藥物的研究進展緩慢。 本實驗室在此之前發(fā)現(xiàn)CVA16-SHZH05毒力較弱,但尚無深入的研究,而CVA16-CC則具有一定的毒力。由于CVA16-SHZH05和CVA16-CC024同屬于CVA16,為了進一步比較疫苗安全效應差異。本研究從疫苗安全效應方面,,著重分析了CVA16的這兩個亞型毒株(CVA16-SHZH05和CVA16-CC)的生物學特點。在EV71疫苗研究和藥物設計成功經(jīng)驗的基礎上,本研究建立了可用于疫苗和藥物有效性評價的動物模型。利用該動物模型研究不同株CVA16病毒的致病特點;觀察兩株病毒感染后體內病毒的親嗜性、病毒復制能力、感染周期;研究病毒在體外的細胞親嗜性和復制能力。本研究為CVA16病毒的基礎研究提供依據(jù),為疫苗研發(fā)奠定基礎。 方法: 本研究的內容共分為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研究中,建立乳鼠動物模型,用細胞培養(yǎng)的病毒收獲液感染新生乳鼠腦腔,觀察長春分離的多株流行株(CVA16-CC)和早期深圳分離株(CVA16-SHZH05)對乳鼠模型的致病性、病毒在模型鼠體內感染的復制能力、組織定位和感染周期等,對不同病毒的生物學特點進行了比較研究。在第二部分研究中,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通過體外實驗對不同細胞株(CVA16-CC和CVA16-SHZH05)的感染能力進行了平行對比研究。 結果: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CVA16流行株的乳鼠致死性感染模型,利用此模型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遺傳背景相近的病毒卻具有不同的致病能力;CVA16-CC與CVA16-SHZH05具有截然不同的特點。在乳鼠模型實驗中CVA16-SHZH05對乳鼠無感染性和致死性;而CVA16-CC病毒株對乳鼠有毒株相關及劑量相關的感染性和致死性。通過乳鼠組織病理學研究、免疫組化分析和病毒載量測定等結果發(fā)現(xiàn),以CVA16-CC024病毒為代表的CVA16-CC病毒株可以在新生乳鼠各種組織中大量復制并嚴重損傷組織,對肺、后肢肌及豎脊肌具有特異性侵染力;CVA16-SHZH05則不能在新生乳鼠體內復制、不能引起乳鼠組織損傷。在體外細胞實驗中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CVA16-SHZH05和CVA16-CC病毒株均對BHK細胞具有感染性和致細胞病變效應,而對C6、L929、ML-1細胞則不具有感染性。遺傳學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CVA16-SHZH05病毒和CVA16-CC024病毒的基因組5’非翻譯區(qū)(untranslated Regions, UTR)及P1,P2和P3蛋白編碼區(qū)具有多樣性差異。 結論: 在乳鼠模型實驗中CVA16-SHZH05對乳鼠無感染性和致死性;而CVA16-CC病毒株對乳鼠有毒株相關及劑量相關的感染性和致死性。CVA16-SHZH05不感染乳鼠,不在乳鼠體內復制,故不造成組織病理損傷。以CVA16-CC024病毒為代表的長春分離病毒株,除對乳鼠造成發(fā)病和致死外,我們觀察到其在乳鼠體內多個器官復制,并且對乳鼠的病理性損傷具有組織特異性,特異性損傷肺、后肢肌、豎脊肌等。體外細胞實驗證明CVA16-SHZH05和CVA16-CC病毒對多種細胞系的作用是一致的,即均對BHK細胞具有感染性和致細胞病變效應,而對C6、L929、ML-1細胞則未顯示具有感染性。病毒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CVA16-SHZH05病毒和CVA16-CC024病毒的基因組5’非翻譯區(qū)(untranslated regions,5’UTR)及P1,P2和P3蛋白編碼區(qū)具有多樣性差異,這些多樣性差異可導致病毒生物特性的差異。本研究為進一步研究CVA16分子流行病學和毒力變異、致病位點篩查提供了參考,為預防性疫苗和治療性藥物開發(fā)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柯薩奇A組16型病毒 手足口病 流行株 非流行株 乳鼠模型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373
【目錄】:
- 前言4-5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3
- 中英文縮略詞對照表13-14
- 第1章 緒論14-36
- 1.1 手足口病病原學與流行病學14-21
- 1.2 手足口病臨床研究現(xiàn)狀21-29
- 1.3 手足口病動物模型的研究29-33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33-36
- 第2章 柯薩奇病毒 A 組 16 型感染乳鼠模型的比較研究36-100
- 2.1 材料與方法37-43
- 2.1.1 材料37-38
- 2.1.2 方法38-43
- 2.2 結果43-87
- 2.2.1 乳鼠攻毒試驗43-47
- 2.2.2 組織病理學及免疫組化檢查47-49
- 2.2.3 病毒載量試驗49-51
- 2.2.4 柯薩奇病毒 A 組 16 型遺傳學分析51-87
- 2.3 討論87-97
- 2.4 小結97-100
- 第3章 柯薩奇病毒 A 組 16 型體外感染細胞的比較研究100-118
- 3.1 材料與方法101-104
- 3.1.1 材料101-102
- 3.1.2 方法102-104
- 3.2 結果104-111
- 3.2.1 CVA16 病毒感染后的鼠細胞形態(tài)變化104-107
- 3.2.2 病毒感染后的鼠細胞形態(tài)變化比較107-111
- 3.3 討論111-116
- 3.3.1 CPE 與 CVA16 病毒滴度及感染細胞時間的相關性111-113
- 3.3.2 CVA16 病毒感染 BHK 細胞產(chǎn)生 CPE 現(xiàn)象的影響因素113-115
- 3.3.3 CPE 現(xiàn)象與 EV71 和 CVA16-CC 病毒株115-116
- 3.4 小結116-118
- 第4章 結論118-120
- 參考文獻120-132
-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32-134
- 致謝13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世力,楊帆,金奇;腸道病毒71型的研究進展[J];病毒學報;2003年03期
2 滕崢;檀曉娟;邵俊杰;張勇;匡小舟;張曦;許文波;;2009年上海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和病原學特征[J];病毒學報;2010年06期
3 汪照國;劉曉琳;楊婷婷;弋英;;2008~2009年青島地區(qū)手足口病病原學的調查分析[J];病毒學報;2011年05期
4 鄧莉;張艷玲;;手足口病的流行與防治[J];北京醫(yī)學;2008年06期
5 王娟;羅珍;范東瀛;高娜;朱俊萍;安靜;;2007-2008年北京地區(qū)CA16VP1區(qū)系統(tǒng)進化分析[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年23期
6 懷清杰;張炳麗;梁爽;任莉娜;梁英;;哈爾濱市2008年手足口病病原學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管理;2010年03期
7 劉家棟,翟興禮,徐心誠;大倉鼠(Cricetulus triton)生態(tài)、危害及防治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1期
8 李巧香;;銀翹藿茵湯治療小兒手足口病68例總結[J];湖南中醫(yī)雜志;2006年03期
9 何家鑫,沈曉娜;手足口病流行特點及其防治[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01年03期
10 王琦;王子軍;;2008年中國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jiān)測;2010年03期
本文關鍵詞:CVA16-SHZH05病毒株和CVA16-CC病毒株生物學特性的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055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405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