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1.3-1.8 Lyman break星系性質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05 05:56
隨著觀測儀器的進步,地面望遠鏡和空間望遠鏡對高紅移星系的觀測也越來越多。自從1995年以來,很多觀測設備對哈勃深場HDF、GOODs、ECDF-S和COSMOS天區(qū)等都有很深的探測。通過對這些天區(qū)的高紅移星系的多波段觀測,天文學家可以研究星系的形成及演化進程。目前,尋找高紅移星系的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方法是窄波段測光法。窄波段測光法主要是利用星系的lyα發(fā)射線來尋找高紅移星系。第二種方法是顏色選方法,即利用星系多波段觀測的顏色來尋找高紅移星系(Elston&Lu 2001,Wilson et al.2004,Daddi et al.2004,McCracken et al.2010,Eisenhardt et al.2012,Fang et al.2015,Steidel 2016)。近十幾年來,利用顏色選方法發(fā)現(xiàn)了很多高紅移星系。Elston&Lu(2001)發(fā)現(xiàn)了紅移z為0.8~2的極紅天體EROs。Daddi(2004)和McCracken(2010)發(fā)現(xiàn)了紅移z為1.4~2.5的BzKs星系。Rieke等人(Rieke&Low 1972,Sanders...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shù)】:11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基本宇宙學
1.1.1 Friedmann宇宙模型
1.1.2 宇宙學距離
1.1.3 宇宙的年齡
1.1.4 大爆炸宇宙論
1.1.5 最終散射面
1.2 星系的形成
1.3 星系基本觀測量之間的標度律
1.4 星系的光度函數(shù)
1.5 星系顏色的雙峰結構
1.6 恒星形成星系的主序關系
1.7 星系的形態(tài)
1.7.1 星系形態(tài)分類的定義
0、中紅移及高紅移的星系形態(tài)參數(shù)的比較"> 1.7.2 本地z0、中紅移及高紅移的星系形態(tài)參數(shù)的比較
1.7.3 核、盤、旋臂等形態(tài)結構的形成
第二章 Lyman break星系的尋找及特征
2.1 高紅移星系的尋找方法
2.1.1 窄波段測光法
2.1.2 顏色選方法
2.1.3 Lyman break方法
2.1.4 其它方法
2.2 Lyman break星系的特征
2.3 Lyman break星系的演化
第三章 MUSYC星表與GALEX星表的對源
3.1 擴展的錢德拉南天區(qū)E-CDFS
3.2 GALEX星表
3.3 MUSYC星表
3.4 MUSYC星表和GALEX星表源的對應
3.5 GALEX星表和MUSYC星表的對應選擇
1.3-1.8 Lyman reak星系">第四章 z1.3-1.8 Lyman reak星系
4.1 MUSYC天區(qū)的恒星、X源
4.1.1 MUSYC天區(qū)的恒星
4.1.2 MUSYC天區(qū)的X源
4.2 MUSYC星表的星系SED擬合
musyc的比較"> 4.3 zp與zs、zpmusyc的比較
4.3.1 zp與zs
musyc"> 4.3.2 zp與zpmusyc
1.3-1.8星系在U-B和B-R分布"> 4.4 z1.3-1.8星系在U-B和B-R分布
1.3-1.8 Lyman break星系樣本的選取"> 4.5 z1.3-1.8 Lyman break星系樣本的選取
4.5.1 NUV drop-out星系的圖像
1.3-1.8 Lyman break星系樣本"> 4.5.2 挑選z1.3-1.8 Lyman break星系樣本
1.3-1.8 Lyman break星系樣本的測光性質"> 4.6 z1.3-1.8 Lyman break星系樣本的測光性質
4.6.1 U-V和V-J雙色圖
1.3-1.8的Lyman break星系的恒星質量"> 4.6.2 z1.3-1.8的Lyman break星系的恒星質量
1.3-1.8的Lyman break星系的SFR、sSFR"> 4.6.3 z1.3-1.8的Lyman break星系的SFR、sSFR
4.6.4 SFR-Masss和sSFR-Mass的關系
1.3-1.8的Lyman break星系V波段的形態(tài)性質"> 4.7 z1.3-1.8的Lyman break星系V波段的形態(tài)性質
4.7.1 GEMS
4.7.2 GALFIT
4.7.3 有效半徑Re和Sersic指數(shù)
1.3-1.8 Lyman break星系數(shù)據(jù)總表"> 4.8 75個z1.3-1.8 Lyman break星系數(shù)據(jù)總表
4.9 總結
1.3-1.8 LBGs的SED擬合">附錄A z1.3-1.8 LBGs的SED擬合
1.3-1.8 LBGs的形態(tài)">附錄B z1.3-1.8 LBGs的形態(tài)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3119266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shù)】:11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基本宇宙學
1.1.1 Friedmann宇宙模型
1.1.2 宇宙學距離
1.1.3 宇宙的年齡
1.1.4 大爆炸宇宙論
1.1.5 最終散射面
1.2 星系的形成
1.3 星系基本觀測量之間的標度律
1.4 星系的光度函數(shù)
1.5 星系顏色的雙峰結構
1.6 恒星形成星系的主序關系
1.7 星系的形態(tài)
1.7.1 星系形態(tài)分類的定義
0、中紅移及高紅移的星系形態(tài)參數(shù)的比較"> 1.7.2 本地z0、中紅移及高紅移的星系形態(tài)參數(shù)的比較
1.7.3 核、盤、旋臂等形態(tài)結構的形成
第二章 Lyman break星系的尋找及特征
2.1 高紅移星系的尋找方法
2.1.1 窄波段測光法
2.1.2 顏色選方法
2.1.3 Lyman break方法
2.1.4 其它方法
2.2 Lyman break星系的特征
2.3 Lyman break星系的演化
第三章 MUSYC星表與GALEX星表的對源
3.1 擴展的錢德拉南天區(qū)E-CDFS
3.2 GALEX星表
3.3 MUSYC星表
3.4 MUSYC星表和GALEX星表源的對應
3.5 GALEX星表和MUSYC星表的對應選擇
1.3-1.8 Lyman reak星系">第四章 z1.3-1.8 Lyman reak星系
4.1 MUSYC天區(qū)的恒星、X源
4.1.1 MUSYC天區(qū)的恒星
4.1.2 MUSYC天區(qū)的X源
4.2 MUSYC星表的星系SED擬合
musyc的比較"> 4.3 zp與zs、zpmusyc的比較
4.3.1 zp與zs
musyc"> 4.3.2 zp與zpmusyc
1.3-1.8星系在U-B和B-R分布"> 4.4 z1.3-1.8星系在U-B和B-R分布
1.3-1.8 Lyman break星系樣本的選取"> 4.5 z1.3-1.8 Lyman break星系樣本的選取
4.5.1 NUV drop-out星系的圖像
1.3-1.8 Lyman break星系樣本"> 4.5.2 挑選z1.3-1.8 Lyman break星系樣本
1.3-1.8 Lyman break星系樣本的測光性質"> 4.6 z1.3-1.8 Lyman break星系樣本的測光性質
4.6.1 U-V和V-J雙色圖
1.3-1.8的Lyman break星系的恒星質量"> 4.6.2 z1.3-1.8的Lyman break星系的恒星質量
1.3-1.8的Lyman break星系的SFR、sSFR"> 4.6.3 z1.3-1.8的Lyman break星系的SFR、sSFR
4.6.4 SFR-Masss和sSFR-Mass的關系
1.3-1.8的Lyman break星系V波段的形態(tài)性質"> 4.7 z1.3-1.8的Lyman break星系V波段的形態(tài)性質
4.7.1 GEMS
4.7.2 GALFIT
4.7.3 有效半徑Re和Sersic指數(shù)
1.3-1.8 Lyman break星系數(shù)據(jù)總表"> 4.8 75個z1.3-1.8 Lyman break星系數(shù)據(jù)總表
4.9 總結
1.3-1.8 LBGs的SED擬合">附錄A z1.3-1.8 LBGs的SED擬合
1.3-1.8 LBGs的形態(tài)">附錄B z1.3-1.8 LBGs的形態(tài)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31192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311926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