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擴張及華南沿海地貌和系演化:來自臺灣新生代地層記錄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736.2;P534.6
【圖文】:
這些裂陷盆地中沉積了巨厚的新生代沉地層。然而,遺憾的是由于海洋沉積物取樣非常的困難并且很昂貴,使得對其研究還不夠深入。臺灣位于南海東北緣(圖1.1),其構(gòu)造演化歷史與南海息息相關(guān)(Huang et al.,2012b)。由于南海洋殼自中中新世開始沿馬尼拉海溝向東俯沖于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同時,菲律賓海板塊持續(xù)向西北方向運動,導致北呂宋島弧與亞洲大陸邊緣在臺灣發(fā)生弧-陸碰撞造山,這一過程使得沉積在華南被動大陸邊緣的新生代沉積層序變形、抬升,從而完整地出露于臺灣島(Suppe, 1984; Ho, 1986; Teng,1990; Teng et al.
Taylor and Hayes 1980, 1983 東部次海盆 30-17 磁異常Briais et al. 1993 整個海盆 30-16 磁異常姚伯初等 1994 西南次海盆 39-33 磁異常Barckhausen et al. 2004, 2014 整個海盆 32-20.5 磁異常Hsu et al. 2004 南海東北部海盆 37-15 磁異常Ru and Pigott 1986 整個海盆 55-32 熱流與水深就南海海盆的擴張順序而言,也存在著不同的認識。一部分人認為,西北次海盆與東部次海盆在~30 Ma 開始擴張,后來擴張逐漸向西南方向延伸,西南次海盆最后才打開(Taylor and Hayes, 1980, 1983; Briais et al., 1993) (圖 1.2B);而另一種觀點認為西南次海盆與西北次海盆早于東部次海盆打開(姚伯初等,1994; Li et al., 2007) (圖 1.2A)。這兩個不同的觀點最終涉及到洋盆的年齡問題。因此,確定南海開始擴張的時間及方式,是更好了解南海構(gòu)造演化過程的關(guān)鍵。
對于現(xiàn)在的西高東低的地形是何時形成還不得而知(圖1.3B)。圖 1.3 新生代我國地形變化示意圖(引自汪品先 (1998, 2005)并略作修改);A: 中生代晚期到新生代早期地貌格局;B: 現(xiàn)代地貌格局;I-I’: 剖面位置伴隨著地貌的反轉(zhuǎn),東亞大型水系在新生代也發(fā)生了重大調(diào)整。早期主要是通過對地貌的研究,認為青藏高原東緣存在著巨大的古紅河水系,現(xiàn)代水系如長江上游曾經(jīng)都是古紅河水系的一部分,共同向南匯入古紅河,然后再流入南中國海(Brookfield, 1998; Clark et al., 2004),后來古紅河被長江等水系襲奪,才逐漸演化形成了今天東亞水系的格局(圖 1.4)。然而,通過對云南省劍川盆地新生代地層的研究認為,古紅河水系的上游當時只到達松潘-甘孜地塊及中揚子地區(qū)(Yan et al., 2012)。而對于古紅河被襲奪、中揚子水系反轉(zhuǎn)及長江貫通的時間還存在不同的認識。Richardson et al. (2008, 2010)對長江三峽河流峽谷剖面磷灰石低溫熱年代學研究后指出,長江貫通的時間應該在 40 - 45 Ma 之間,并認為長江的貫通可能使得四川盆地在~40 Ma 經(jīng)受了大面積的快速剝蝕(Richardson et al., 2008; Richardson et al., 2010)。通過對河內(nèi)盆地沉積物釹同位素及長江下游南京地區(qū)河流相砂巖碎屑鋯石年齡譜的研究,認為長江形成于~24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立文;南京地區(qū)晚新生代地層的回顧與展望[J];江蘇地質(zhì);2000年03期
2 林京浩 ,白相學 ,許東禹;安州盆地中—新生代地層年代[J];海洋地質(zhì)動態(tài);2005年01期
3 朱誠;黃鏗;;地層學界近年來對新生代地層學名稱使用的變化[J];地理學報;2009年09期
4 欒錫武,趙一陽,秦蘊珊,高德章,趙金海;我國東海陸架區(qū)新生代地層巖石生熱率研究[J];沉積學報;2003年04期
5 ;中國新生代地層總結(jié)報告[J];地質(zhì)論評;1959年12期
6 李立文 ,方鄴森;南京地區(qū)新生代地層與礦產(chǎn)[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82年02期
7 王伴月,邱占祥,王曉鳴,頡光普,謝駿義,W.Downs,邱鑄鼎,鄧濤;甘肅省黨河地區(qū)的新生代地層和青藏高原隆升[J];古脊椎動物學報;2003年01期
8 閔秋寶;中國東部新生代地層中星輪蟲與假輪蟲的分布[J];微體古生物學報;1989年01期
9 王斌;鄭洪波;王平;何忠;;渭河盆地新生代地層與沉積演化研究:現(xiàn)狀和問題[J];地球科學進展;2013年10期
10 王惠基;廣東雷瓊地區(qū)新生代地層的劃分[J];地層學雜志;198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姚益民;徐道一;李保利;何青芳;邊雪梅;;山東濟陽-昌濰坳陷天文新生代地層表[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shù)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鐘廣見;;中建南盆地新生代地層發(fā)育特征[A];海洋地質(zhì)環(huán)境與資源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3 孫繼敏;許清海;黃寶春;;天山北麓晚新生代地層及其古環(huán)境[A];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七屆二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4 戴霜;方小敏;宋春暉;高軍平;李吉均;;河西走廊早新生代地層紅化作用的巖石磁學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龐其清;;泥河灣盆地晚新生代地層及環(huán)境演化[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6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宋春暉;方小敏;高東林;崔之久;李吉均;;昆侖山埡口盆地晚新生代磁性地層及其意義[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記者 曹中夫;馬山古洞:遼西新生代地層標準剖面[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7年
2 林英;科學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過程[N];人民日報;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蘭青;南海擴張及華南沿海地貌和系演化:來自臺灣新生代地層記錄[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15年
本文編號:27621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276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