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凹陷古近紀構造體制轉換及其動力學背景分析
本文關鍵詞:東營凹陷古近紀構造體制轉換及其動力學背景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國地質大學》 2015年
東營凹陷古近紀構造體制轉換及其動力學背景分析
陳樹光
【摘要】:本文利用東營凹陷新處理的3D地震大連片資料和豐富的鉆、測井資料,以盆地動力學、構造地質學和構造-層序-沉積一體化分析的研究思路和技術方法為指導,在井震精細標定、地震地質綜合構造解釋的基礎上,對東營凹陷古近紀的構造形成演化過程進行了詳細研究,厘定了東營凹陷古近紀構造體制的轉換界面及其地質屬性,總結了不同演化階段發(fā)育的構造樣式及斷裂活動的規(guī)律,探討了東營凹陷古近紀構造體制發(fā)生轉換的應力機制及形成模式。上述研究,特別是東營凹陷的轉換-伸展構造的樣式、活動規(guī)律及其發(fā)育演化機制的深入解剖,將進一步深化東營凹陷發(fā)育演化機制的研究,并為渤海灣盆地轉換-伸展作用模式提供新的重要的佐證。東營凹陷的轉換-伸展作用發(fā)育于該區(qū)主力烴源巖段和重點目的層段的形成時期,因而,對該區(qū)的油氣勘探亦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通過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認識:1、建立了東營凹陷古近紀等時構造層序地層格架,明確了各二級構造層序的界面特征,尤其指出了東營凹陷古近紀構造體制發(fā)生轉換的構造變革界面T6x,并分析了其地質屬性特征,提出該界面是東營凹陷古近紀由伸展構造體制向轉換-伸展構造體制發(fā)生轉變的重要構造變革界面。根據(jù)地層結構-測井響應-地震響應一致性原則,厘定了東營凹陷主要構造層序界面,包括一級層序界面2個,分別為新生界底界面Tr和古近系頂界面T1;二級層序界面3個,分別為沙四段底界面T8s、沙三段底界面T6x以及沙一段底界面T2。其中,古近系底界面Tr、頂界面T1以及沙一底界面T2,地震上不整合特征清楚,測井上也易于識別,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沙四段底界面T8s是本次標定解釋的一個新界面,在盆地內部地震上表現(xiàn)為較強振幅,較好連續(xù)性的特點,該界面上下地層具有較強的繼承性發(fā)育的特征。此外,本次研究提出T6x為東營凹陷沙三底界面,并認為該界面是東營凹陷古近紀一個重要構造變革界面,主要理由如下:(1)巖性上,該界面在盆地內部位于大套油頁巖的底部,在北部陡坡帶上位于沙四時期形成的大套砂礫巖的頂部,緩坡帶上位于灘壩砂體的頂部以及平方王潛山地區(qū)位于生物灰?guī)r的頂部等,因此是一個巖性突變面;(2)在測井上,位于大幅R異常的底部,同時GR和SP基值發(fā)生改變,是一個測井響應的突變面;(3)地震上,被標定為一套連續(xù)性好,振幅強的一套反射波組的底部,該界面之上,地震反射層結構清楚,反射層連續(xù)性好,而界面之下,地震反射層結構不易識別,反射層連續(xù)性較差等,反映了該界面是一個沉積間斷面;(4)在盆地結構上,該界面上下盆地構造格局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同時界面上下盆地的沉降中心發(fā)生了由東向西的遷移。(5)進一步明確了該界面與T6界面的接觸關系,即在凹陷內部表現(xiàn)為兩個界面并存,到凸起或潛山帶邊緣則具有T6界面超覆到T6x的特征。另外,該界面發(fā)育時間與太平洋板塊俯沖方向發(fā)生轉變時間相吻合。綜合上述,認為該界面(T6x)是東營凹陷斷陷階段形成的一個區(qū)域性構造轉換界面(或構造變革界面),并對盆地的發(fā)育演化、沉積體系的配置和油氣成藏等均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2、系統(tǒng)研究了東營凹陷構造變革轉型期的構造記錄,鑒別出了構造變革轉型前后所形成的伸展型和轉換-伸展型構造樣式,分析了這些構造的平面展布規(guī)律及其構造變形特征,最終明確提出東營凹陷晚始新世-漸新世發(fā)育轉換-伸展構造體系。通過地震剖面的精細構造解釋,認為東營凹陷古近紀在孔店組-沙四段沉積期,主要發(fā)育伸展構造,識別出了一系列伸展構造樣式,主要包括板式正斷層-旋轉半地塹結構、鏟式正斷層-滾動半地塹結構、坡坪式正斷層-復式半地塹結構等構造組合特征,同時還發(fā)育伸展構造體制下的同向(反向)翹傾斷塊、塹壘斷塊、斷塊型潛山以及雙向逆牽引構造等。同時識別出了東營凹陷沙三段-東營組沉積期發(fā)育的轉換-伸展構造樣式,指出了研究區(qū)轉換-伸展構造樣式的在剖面上以負花狀構造、窄向斜、轉換褶皺等特征為主,平面上以大型雁行式和帚狀斷裂組合特征為主的特點,并控制了盆地的沉降中心的展布,且轉換-伸展斷裂的組合具有成對出現(xiàn),力學上具有力偶性質的一組斷裂體系,由此所形成的沉降中心具有菱形的特點。并最終確立了東營凹陷在沙三-東營組沉積期主要由4排近平行的NNE向Y剪切帶(尤其是高青構造帶與純化構造帶)和NE走向的R剪切帶(尤其是利津構造帶與中央剪切構造帶)為主的轉換-伸展構造體系。3、定量分析了東營凹陷新生代主要斷裂的構造活動性及斷層活動的時空展布規(guī)律,恢復了盆地的沉降史,闡明了東營凹陷古近紀由伸展構造到轉換-伸展構造的演化過程。運用古落差及累計落差的方法,對東營凹陷古近紀發(fā)育的主要同沉積斷層活動性進行了定量計算和分析,表明這些斷層活動性具有明顯的幕式活動和分期性活動的特點。其中,濱南斷層、石村斷層以及陳南斷層的絕大部分區(qū)段都以孔店組-沙四段活動為主,代表了伸展構造的活動特征。而高青斷層、濱東斷層、利津斷層、勝北斷層以及中央剪切帶上的斷層和陳官莊-王家崗構造帶上的斷層都以沙三段-東營組沉積期的活動為主,且很多都是該時期的新生斷層,代表著轉換-伸展期構造活動的特點。同時有些斷層具有繼承性活動的特點,但在不同時期斷裂活動的強度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性。這種不同時期斷裂活動的規(guī)律性反映了盆地構造應力場的演變過程。另外,通過對盆地中部SN向和NW-SE向重點剖面的沉降史恢復以及平衡剖面制作,發(fā)現(xiàn)盡管沙三-沙二段沉積期盆地中心的沉降速率與孔店-沙四段沉積期相當甚至要低一些,但水平伸展率卻比孔店組或沙四段沉積期大很多,表明沙三-沙二段沉積期水平位移得到了顯著增強,且根據(jù)水平位移的方向,推測其位移應主要由走滑位移量所貢獻,這也從側面佐證了該時期東營凹陷的構造演化明顯受到了NNE向轉換-伸展作用的影響。4、探討了渤海灣盆地東營凹陷古近紀構造體制發(fā)生轉換的動力學機制,初步建立了東營凹陷古近紀由伸展構造體制到轉換-伸展構造體制變革的變形模式。在孔店組-沙四段沉積期(65-43.5Ma),由于太平洋板塊對歐亞大陸的俯沖速度突然降低,使得太平洋板塊對歐亞大陸呈現(xiàn)出后退式俯沖的特點,從而引起巖石圈沿太平洋板塊俯沖及后退的方向(NNW-SSE)發(fā)生伸展減薄,導致渤海灣盆地在該時期呈NNW-SSE向拉伸的特點,并發(fā)育了一系列NE走向的盆地,東營凹陷在該時期同樣表現(xiàn)為NNW-SSE向拉伸的特點。到沙三-沙二段沉積期,由于太平洋板塊的俯沖方向由NNW轉到了NWW向,從而引起郯廬斷裂帶發(fā)生右旋走滑活動,并使得整個渤海灣盆地開始處于右旋走滑的應力場中。而且郯廬斷裂帶在東營凹陷及其東部地區(qū)呈彌散狀分布,發(fā)育多個分支走滑斷層,本次在東營凹陷識別出了4條NNE向的走滑分支和2條NE走向的R剪切帶,其中高青構造帶(Y剪切)、利津構造帶(R剪切帶)以及中央R剪切帶對盆地的控制作用最為顯著。在右旋走滑作用以及區(qū)域NW-SE向拉伸作用的影響下,盆地處于轉換-伸展的構造應力體系中,導致盆地在轉換-伸展應力集中的地區(qū)沉降作用最為顯著。東營凹陷在該時期沉降中心沿著高青構造帶和利津構造帶發(fā)育,且分別與純化構造帶和中央構造帶各形成一對具有力偶性質的作用力,進而分別控制了盆地菱形的沉降中心。而牛莊洼陷東南部發(fā)育王家崗轉換-伸展構造帶,其西北部沒有發(fā)育與之對應的呈力偶性質的作用力,故形成的盆地近似三角形,缺少菱形的一個角。到沙一-東營組沉積期,由于太平洋板塊的加速俯沖作用,使得盆地東部的郯廬斷裂帶和西部的蘭聊斷裂帶的右旋走滑作用得到顯著加強,同時疊加上該時期的伸展應力場,導致渤海灣盆地在兩個大走滑帶之間形成斜向走滑拉分盆地,而在盆地中部地區(qū)產生近SN向的拉伸應力場,這就是該時期東營凹陷內部發(fā)育一系列近EW向的同沉積斷層的原因,尤其是辛鎮(zhèn)構造帶上的斷層以及平南斷層分別控制了一個沉降中心的展布。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618.13;P548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侯貴廷,錢祥麟,蔡東升;渤海灣盆地中、新生代構造演化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6期
2 侯貴廷,錢祥麟,宋新民;渤海灣盆地形成機制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04期
3 漆家福;渤海灣新生代盆地的兩種構造系統(tǒng)及其成因解釋[J];中國地質;2004年01期
4 馮有良;東營凹陷下第三系層序地層格架及盆地充填模式[J];地球科學;1999年06期
5 李思田,潘元林,陸永潮,任建業(yè),解習農,王華;斷陷湖盆隱蔽油藏預測及勘探的關鍵技術——高精度地震探測基礎上的層序地層學研究[J];地球科學;2002年05期
6 任建業(yè);渤海灣盆地東營凹陷S_(6′)界面的構造變革意義[J];地球科學;2004年01期
7 祁鵬;任建業(yè);盧剛臣;史雙雙;佟殿君;張俊霞;;渤海灣盆地黃驊坳陷中北區(qū)新生代幕式沉降過程[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8 曾廣策,王方正,鄭和榮,付瑾平;東營凹陷新生代火山巖及其與盆地演化、油藏的關系[J];地球科學;1997年02期
9 賈紅義;楊長春;于建國;王金鐸;;濟陽坳陷東營凹陷早始新世構造體制轉換與油氣成藏[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7年04期
10 劉福田,曲克信,吳華,李強,劉建華,胡戈;華北地區(qū)的地震層面成象[J];地球物理學報;1986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葉琳;黃驊坳陷孔南地區(qū)新生代構造—地層格架與演化過程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2013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林;楊曉蘭;劉啟東;;金湖凹陷泰州組成藏條件研究[J];安徽地質;2006年01期
2 龐強強;趙林;李述訓;;局地因素對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qū)地溫影響分析[J];冰川凍土;2011年02期
3 鄧榮敬;徐備;漆家福;郝立華;張友;;營口-濰坊斷裂帶新生代盆地構造沉降對相鄰板塊運動的響應[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網(wǎng)絡版(預印本);2007年04期
4 史冠中;王華;徐備;姜華;;南堡凹陷柏各莊斷層活動特征及對沉積的控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網(wǎng)絡版(預印本);2010年02期
5 侯貴廷,衣學磊,錢祥麟,趙維明;超長電磁波遙測技術在渤海深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1期
6 侯貴廷,錢祥麟,蔡東升;渤海灣盆地中、新生代構造演化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6期
7 衣學磊,侯貴廷;濟陽坳陷中、新生代斷裂活動強度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4期
8 侯貴廷,錢祥麟,史謌,劉長風;渤海中部磁性層析成像的初步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1期
9 王維亮,張進江,張波;西藏札達盆地構造與沉積特征[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6期
10 朱守彪,石耀霖;青藏高原地形擴展力以及下地殼對上地殼的拖曳力的遺傳有限單元法反演[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洋;趙長煜;張功成;宋海斌;單競男;陳林;;南海北部珠江口與瓊東南盆地構造-熱模擬研究[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12年
2 Andrew G.Tomkins;;Multipl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Geochemical and Sr-Nd-Pb-Hf isotopic evidence from the Longbaoshan alkaline complex[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12年
3 陸麗娜;范宏瑞;胡芳芳;楊奎鋒;藍廷廣;;膠西北郭家?guī)X花崗閃長巖侵位深度:來自角閃石溫壓計和流體包裹體的證據(jù)[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12年
4 林忠民;石媛媛;;塔河油田三疊系復雜圈閉勘探難點及對策[A];中國西部復雜油氣藏地質與勘探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胥頤;劉福田;劉建華;陳輝;孫若昧;;中國西北大陸碰撞帶的深部特征及其動力學意義[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1學術論文匯編(第二卷)[C];2001年
6 程本合;徐亮;項希勇;穆星;;濟陽坳陷沾化東區(qū)塊現(xiàn)今地溫場及熱歷史[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1學術論文匯編(第四卷)[C];2001年
7 張進江;丁林;;青藏高原東西向伸展及其地質意義[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8 李忠;王道軒;林偉;王清晨;;庫車坳陷中-新生界碎屑組分對物源類型及其構造屬性的指示[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學術論文匯編·第二卷(青藏高原·巖石圈)[C];2004年
9 劉建華;劉福田;閻曉蔚;胥頤;郝天珧;;華北地區(qū)Lg尾波衰減研究——Lg尾波Q_0地震成像[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學術論文匯編·第三卷(油氣·礦產·水資源)[C];2004年
10 李娟;;Lateral Variation in the Sedimentary Structure of West Bohai Bay Basin Inferred from P-Multiple Receiver Functions[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論文匯編(第一卷)[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冬雁;川西高原甘孜黃土記錄的早更新世晚期以來的古氣候變化[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2 陳海清;[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陳海清;柴達木盆地柴西南三維區(qū)巖性地層圈閉識別技術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石新樸;準噶爾盆地滴南凸起二疊系梧桐溝組層序地層與巖性油氣藏勘探[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5 楊敏芳;潮水盆地侏羅紀煤炭資源賦存規(guī)律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6 程秀申;東濮古近紀伸展斷陷構造樣式[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7 劉暉;廊固凹陷古近紀大興礫巖體沉積特征及成因[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8 趙偉;東營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亞段灘壩砂體固體—流體相互作用與有效儲層預測[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9 吳磊;阿爾金斷裂中段新生代活動過程及盆地響應[D];浙江大學;2011年
10 趙學欽;黑龍江東部中—新生代盆地群構造變形特征及演化[D];浙江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曉衛(wèi);南宮凹陷中、新生界油氣地質條件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孟兆磊;臨清坳陷石炭—二疊系儲層沉積及成藏條件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鐘雷;中國東部晚更新世冰川發(fā)育氣候與構造運動的耦合關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魏恒飛;元寶山凹陷烴源巖系沉積體系與層序地層分析[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5 劉鑫;桐柏碰撞造山帶及其鄰區(qū)變形特征與構造演化[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劉麗萍;車鎮(zhèn)凹陷新生代成盆—成藏構造過程及華北克拉通破壞[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王鵬;濟陽坳陷孔店組轉型期構造演化對原型盆地的控制影響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王玲;川西高原甘孜黃土A剖面的粒度及元素地球化學特征[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蔡青梅;晉縣凹陷趙縣背斜滾動潛力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10 趙巧靜;濟陽坳陷原油中金的富集機理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國生,朱光,宋傳中,牛漫蘭,王道軒;郯廬斷裂帶新近紀以來的擠壓構造與合肥盆地的反轉[J];安徽地質;2002年02期
2 徐嘉煒,朱光,呂培基,鄭學信,孫世群;郯廬斷裂帶平移年代學研究的進展[J];安徽地質;1995年01期
3 侯貴廷,錢祥麟,蔡東升;渤海灣盆地中、新生代構造演化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6期
4 衣學磊,侯貴廷;濟陽坳陷中、新生代斷裂活動強度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4期
5 侯貴廷,錢祥麟,宋新民;渤海灣盆地形成機制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04期
6 吳福元,孫德有;中國東部中生代巖漿作用與巖石圈減薄[J];長春科技大學學報;1999年04期
7 林景仟,譚東娟,厲建華,劉占聲;華北陸塊南緣帶早侏羅世徐州班井侵入雜巖體[J];長春科技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8 陳宣華,王小鳳,張青,陳柏林,陳正樂,Harrison TMark,YinAn;郯廬斷裂帶形成演化的年代學研究[J];長春科技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9 羅志立,李景明,李小軍,劉樹根,趙錫奎,孫瑋;試論郯城-廬江斷裂帶形成、演化及問題[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5年06期
10 李朋武;高銳;管燁;李秋生;;古亞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閉合時代——論二疊紀末生物滅絕事件的構造起因[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9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侯旭波;臨清坳陷東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分析[D];中國石油大學;2007年
2 郭永峰;黃驊坳陷中新生界火成巖的巖石學與地球化學特征及形成機理[D];西北大學;2012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白云風;張兵;王華;劉軍;廖遠濤;曹飛;;黃驊坳陷古近紀東營組物源方向研究[J];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2 譚先鋒;田景春;孟萬兵;林小兵;張小兵;聶永生;林會喜;彭傳圣;周庭全;林紅梅;;孤北~樁海地區(qū)古近系東營組層序劃分及特征研究[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07年05期
3 沈凱;;東營地區(qū)凹陷地層特點分析[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3年24期
4 田海芹,馬玉新,趙勇生,于文芹,劉克奇,畢義泉,沈國華,謝鳳猛;東營凹陷尚南斷塊東營組沉積層序研究[J];古地理學報;2000年02期
5 張英凱;譚紅霞;李慶紅;;東營凹陷的主要斷裂活動性分析[J];山東國土資源;2009年07期
6 符永江;;雙臺子油田東營組低阻油氣層識別方法[J];新疆石油天然氣;2009年03期
7 胡明卿;劉少峰;;高柳地區(qū)東營組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分析[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0年04期
8 袁競;辛仁臣;宋修艷;;遼西凹陷Z區(qū)東營組層序地層格架[J];海洋石油;2013年01期
9 葉興樹;王偉鋒;陳世悅;戴俊生;;東營凹陷斷裂活動特征及其對沉積的控制作用[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5期
10 陳義才;羅小平;沈忠民;常振恒;胡玉杰;;東濮凹陷文留構造東營組油藏油-源對比及注入史研究[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東營凹陷成烴成藏定量研究[A];2008年度中國地質科技新進展和地質找礦新成果資料匯編[C];2008年
2 廖遠濤;王華;王家豪;;黃驊坳陷中區(qū)東營組沉積體系特征研究[A];第九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賈紅義;楊長春;于建國;王金鐸;;濟陽坳陷東營凹陷早始新世構造體制轉換與油氣成藏[A];紀念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成立60周年專輯[C];2007年
4 賈紅義;楊長春;于建國;王金鐸;;濟陽坳陷東營凹陷早始新世構造體制轉換與油氣成藏[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論文匯編(第六卷)[C];2008年
5 趙衛(wèi)衛(wèi);查明;楊劍萍;尹兵祥;;東營凹陷永安鎮(zhèn)油田沙二、沙三段砂體沉積特征及控制因素[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本報記者 孫東輝 蓋海燕;[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10年
2 魯勝利;[N];中國礦業(yè)報;2005年
3 特約記者 林勇;[N];東營日報;2010年
4 特約記者 林勇;[N];東營日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陳樹光;東營凹陷古近紀構造體制轉換及其動力學背景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2015年
2 曹中宏;冀東油田老爺廟地區(qū)東營組低成巖演化階段潛在儲層的控制因素[D];中國地質大學;2013年
3 李云平;東營凹陷深層構造綜合地球物理聯(lián)合反演[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4 張英芳;南堡凹陷古近系東營組孢粉植物群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5 趙延江;東營凹陷古近系盆地結構與充填特征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7年
6 趙勇;東營凹陷北帶構造—層序—成藏動力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7 周振柱;東營凹陷“鹽下”深層溫壓場演化與油氣成藏[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8 劉立安;東營凹陷古近系孔一段—沙四下亞段碎屑巖沉積特征與成因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杰;冀中坳陷W20油田東營組沉積相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曹美靈;東營—惠民凹陷斷裂特征與油氣成藏關系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3 常海燕;遼河盆地桃園—大平房地區(qū)東營組沉積儲層特征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4 孫小霞;埕北地區(qū)古近紀東營組沉積體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5 孫相燦;冀中坳陷深縣凹陷東營組沉積特征研究與巖性圈閉預測[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6 林承智;東營凹陷金家地區(qū)東營組沉積微相與儲層特征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7 高鵬程;遼河盆地東部凹陷東營組火山巖特征及其油氣地質意義[D];吉林大學;2015年
8 李國興;東營凹陷應力場演化與油氣運聚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9 王瑩;遼河坳陷海外河油田海26塊區(qū)東營組層序地層學及儲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9年
10 毛昌強;東營凹陷原油物理性質及分布規(guī)律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東營凹陷古近紀構造體制轉換及其動力學背景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140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214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