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財政政策的非線性效應與可持續(xù)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2-26 23:22
本文關鍵詞: 財政政策 凱恩斯效應 非凱恩斯效應 非線性效應 可持續(xù)性 出處:《吉林大學》2017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財政政策是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但關于財政政策效應在宏觀經濟領域一直飽受爭議,凱恩斯學派與古典學派對財政政策的影響始終持有不同觀點。自Giavazzi和Pagano(1990)研究發(fā)現(xiàn)財政政策具有非凱恩斯效應以來,傳統(tǒng)凱恩斯理論便受到極大挑戰(zhàn),同時促使一些學者開始從非線性視角解讀財政政策效應產生分歧的根源。研究財政政策的非線性效應,有助于政府準確把握財政政策在不同時期或階段的效應類型與作用力度,并依據宏觀經濟運行特征及時制定恰當的財政政策,進而提高財政政策調控的有效性與針對性。為了緩解經濟下行壓力和保持經濟平穩(wěn)增長,政府通常會實施赤字財政政策,而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的持續(xù)攀升易于誘發(fā)財政風險,甚至導致財政政策不可持續(xù)。鑒于財政政策可持續(xù)性是制定和實施財政政策的必要條件,為此,在論證財政政策存在非線性效應的同時,亦有必要從非線性視角重新考察財政政策的可持續(xù)性。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外理論與實證研究,主要研究了財政政策非線性效應的形成機制、財政政策沖擊效應的非線性特征以及財政政策的可持續(xù)性三方面內容。首先,本文從消費者異質性和經濟周期波動視角對我國財政政策非線性效應的微觀與宏觀形成機制進行了研究。通過將居民劃分為李嘉圖式消費者和拇指規(guī)則型消費者兩種類型,構建了一個新凱恩斯DSGE模型,實證考察了我國財政政策非線性效應與居民消費異質性的關聯(lián)作用。經過參數校準和數值模擬,結果發(fā)現(xiàn),政府支出對私人消費的作用取決于消費者結構,隨著居民中李嘉圖式消費者比重的上升,政府支出對私人消費的影響會逐漸由凱恩斯效應向非凱恩斯效應轉變,從而產生了非線性效應;在不同消費者結構下,政府支出對產出始終保持正向影響,符合凱恩斯效應;但政府支出對私人投資具有負向影響,存在一定的擠出效應。考慮到財政政策效應在經濟周期不同階段(經濟衰退時期和經濟擴張時期)通常會發(fā)生顯著差異,本文基于STVAR模型對我國財政政策非線性效應與經濟周期波動的關聯(lián)機制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經濟周期波動導致政府支出對私人投資產生了非線性效應,但政府支出對產出和私人消費并不存在非線性效應。當經濟衰退時,政府稅收對產出、私人消費和私人投資的作用方向在短期和長期恰好相反,但作用強度明顯大于經濟擴張時期,并且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政府稅收對產出和私人消費具有非線性效應。政府消費對產出、私人消費和私人投資的作用動態(tài)與政府總體支出的沖擊響應較為類似,但政府投資對產出、私人消費和私人投資的動態(tài)影響與政府消費差別較大。其次,在探究我國財政政策非線性效應的微觀與宏觀形成機制基礎上,本文又分別從全國和地區(qū)層面對財政政策沖擊效應的非線性特征進行了實證檢驗。通過從國民經濟多個部門廣泛選取變量,構建tvp-sv-favar模型對財政政策非線性效應的檢驗結果顯示,我國財政政策沖擊效應具有顯著的時變特征,但財政政策對產出只有短期影響,沒有長期影響,其中政府支出對產出表現(xiàn)為凱恩斯效應,而政府稅收對產出產生了非線性效應。財政政策對私人需求同時具有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其中政府支出對私人消費和私人投資存在非線性效應,而政府稅收對私人消費具有非線性效應,對私人投資僅有凱恩斯效應。與此同時,利用地方政府規(guī)模作為轉換變量,通過構建pstr模型對地方政府支出與其產出增長的非線性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整體上政府支出對產出增長具有顯著的門限效應,在政府規(guī)模達到16.841%前后,政府支出對產出增長的影響存在非對稱性,隨著政府規(guī)模的擴大,政府支出對產出增長的凱恩斯效應會逐漸弱化。我國大多數地區(qū)的政府規(guī)模仍然處于合理區(qū)間,政府規(guī)模過度膨脹的省區(qū)基本分布在西部地區(qū)。在東部和中部地區(qū),隨著政府規(guī)模的變化,政府支出對產出增長的影響會在凱恩斯效應與非凱恩斯效應之間發(fā)生轉換,在西部地區(qū),政府支出與產出增長之間關系的非線性變化特征與全國整體分析結果基本一致。就政府支出類型而言,政府消費對產出增長同樣存在顯著的非線性效應,當政府規(guī)模逐步擴大時,政府消費對產出增長的影響會從凱恩斯效應變?yōu)榉莿P恩斯效應,但政府投資對產出增長始終表現(xiàn)為非凱恩斯效應。最后,鑒于我國財政政策的非線性效應真實存在,這意味著財政收支的調整過程同樣具有非線性特征,繼續(xù)采用傳統(tǒng)的線性協(xié)整方法展開研究,便不能深刻揭示我國財政政策可持續(xù)性的實際狀況。為此,本文在政府跨期預算約束理論框架下,分別從全國和地區(qū)層面,基于非線性協(xié)整方法對我國財政政策的可持續(xù)性進行了實證檢驗。與門限協(xié)整模型相比,時變協(xié)整模型能夠更加精準的捕捉到變量協(xié)整系數的時變特征,本文通過構建時變協(xié)整模型對我國財政收支協(xié)整關系檢驗后發(fā)現(xiàn),我國財政政策具有弱可持續(xù)性,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不但存在長期均衡關系,而且協(xié)整系數始終介于0到1之間。根據時變協(xié)整系數的變化特征,在分稅制改革之后和亞洲金融危機時期,時變協(xié)整系數曾出現(xiàn)大幅下跌,表明財政收支關系受到過強烈沖擊;而在全球金融危機時期和經濟“新常態(tài)”時期,時變協(xié)整系數表現(xiàn)平穩(wěn),基本維持在0.9以上,財政收支關系并未受到顯著影響。在從全國層面考察我國財政政策可持續(xù)性基礎上,本文進一步運用結構突變與截面相關面板協(xié)整模型研究了我國地方財政政策的可持續(xù)性。結果表明,在考慮面板數據結構突變和截面相關性特征情況下,地方財政政策仍然具有弱可持續(xù)性,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之間存在顯著的協(xié)整關系,同時基于dols方法得到財政收支的協(xié)整系數估計值為0.444。根據各地區(qū)財政收支關系結構突變時點估計結果,1994年實行的分稅制改革對地方財政收支關系存在廣泛影響。此外,非參數granger和異質性面板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均顯示,我國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之間都具有雙向granger因果關系,財政收支關系符合“財政同步假說”,為了保障我國財政政策的可持續(xù)性,當政府財政收支嚴重失衡時,應同時從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兩方面入手采取對策,將財政失衡逐步調整至財政均衡。綜合上述研究,本文首先從財政政策非線性效應的形成機制出發(fā),分別基于微觀和宏觀視角探究了消費者異質性和經濟周期波動與我國財政政策非線性效應的關聯(lián)性;然后從全國和地區(qū)層面,依次檢驗了我國財政政策沖擊效應存在的時變特征和門限特征;最后在證實我國財政政策具有非線性效應的前提下,進一步考察了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政策的可持續(xù)性。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n - linear effect of fiscal policy and the effect of fiscal policy on the non - linear effect of fiscal policy . With the expansion of government scale , government expenditure has a non - linear effect on output growth , and the government expenditure has a non - linear effect on output growth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inancial revenue and fiscal expenditure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sc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of local fiscal policy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F224;F812.0
,
本文編號:15401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154013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