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成礦帶北段多彩地區(qū)銅鉛鋅礦床成礦作用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7-07 09:58
本文選題:三江成礦帶 + 玉樹多彩地區(qū)。 參考:《吉林大學》2017年博士論文
【摘要】:青海玉樹多彩地區(qū)位于中國西南三江成礦帶北段,是全球構(gòu)造域尺度上特提斯-喜馬拉雅構(gòu)造域重要組成部分,岡瓦納大陸與歐亞大陸強烈碰撞擠壓地帶。由于其所處的獨特地質(zhì)構(gòu)造位置,區(qū)內(nèi)構(gòu)造巖漿活動頻繁,先后經(jīng)歷了古生代-中生代古特提斯洋的俯沖碰撞造山作用,新生代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的陸陸碰撞造山作用。復(fù)雜的動力學演化導(dǎo)致區(qū)內(nèi)強烈的構(gòu)造巖漿活動和優(yōu)越的成礦條件。本次對玉樹多彩地區(qū)的火山巖和侵入巖進行了地質(zhì)學、巖相學、鋯石U-Pb年代學和Hf同位素及巖石地球化學的研究,對玉樹多彩地區(qū)古生代以來的構(gòu)造演化過程加以制約。研究顯示,二疊紀玄武巖具有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巖的特征,巖漿源區(qū)為由尖晶石二輝橄欖巖組成的巖石圈地幔,形成于古特提斯洋的發(fā)展時期;晚三疊世安山質(zhì)(~231Ma)和玄武質(zhì)凝灰?guī)r(~238Ma)源區(qū)為虧損地幔并遭受了地殼的混染及流體的交代作用,形成于古特提斯洋由北向南向北羌塘地塊俯沖的活動大陸邊緣環(huán)境;晚三疊世閃長巖(~230Ma)具有高鎂閃長巖的特點,源區(qū)是由地幔橄欖巖與俯沖的洋殼板片部分熔融的富硅質(zhì)熔體平衡反應(yīng)形成的,同樣形成于活動大陸邊緣環(huán)境;新生代輝長巖(~33Ma)為含水流體交代的富集地幔經(jīng)歷了分離結(jié)晶作用形成的,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環(huán)境。本文選擇研究區(qū)內(nèi)尕龍格瑪銅多金屬礦、撒納龍哇銅多金屬礦、查涌銅多金屬礦、多日茸鉛鋅礦和米扎納能鉛礦5個礦床進行系統(tǒng)的野外地質(zhì)和室內(nèi)研究工作。研究認為:尕龍格瑪銅多金屬礦和撒納龍哇銅多金屬礦為熱水噴流沉積礦床,具體類型為VMS型;查涌銅多金屬礦為中高溫熱液脈型礦床;多日茸和米扎納能為中低溫熱液脈型礦床。不同類型礦床流體包裹體研究顯示,玉樹多彩地區(qū)熱水噴流沉積型礦床尕龍格瑪?shù)V床流體包裹體類型主要為氣液兩相包裹體和富氣相包裹體,激光拉曼光譜分析顯示通道相石英中氣液兩相包裹體氣體成分富含H2O、CO2和少量N2,成礦流體屬于H2O-NaCl-CO2-N2體系。顯微測溫結(jié)果顯示,通道相石英中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集中在190℃~250℃,沉積相重晶石中包裹體均一溫度集中在110℃~150℃;氫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礦流體早期以巖漿水為主,晚期逐漸有海水的加入;硫具有多源性,巖漿硫和細菌還原的海水硫酸鹽或其基底巖石均為成礦提供了硫;鉛來源于上地殼中的還原鉛并有巖漿鉛的加入。成礦流體與海水的混合作用是尕龍格瑪?shù)V床形成的主要機制。中高溫熱液脈型礦床查涌銅多金屬礦床流體包裹體類型主要為氣液兩相包裹體,激光拉曼光譜分析顯示氣相成分富含H2O、CH4、N2和少量CO2,屬于H2O-NaCl-CH4-N2±CO2體系,主成礦階段顯示了中高溫中低鹽度、低密度的成礦流體;氫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礦流體主要來源于巖漿水,并有部分大氣降水的混入;硫來源于地層中的還原硫和巖漿硫;鉛同位素研究顯示,鉛主要來源于上地殼。中低溫熱液脈型礦床多日茸和米扎納能礦床流體包裹體類型均為氣液兩相包裹體,屬于H2O-NaCl體系,顯示中低溫、低鹽度、低密度的特點;硫主要自于地層中的還原硫;鉛同位素研究顯示鉛主要源于上地殼。論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礎(chǔ)之上,建立了玉樹多彩地區(qū)銅鉛鋅多金屬礦床的成礦模式,總結(jié)了時空分布規(guī)律,同時對礦床的保存條件進行探討。玉樹多彩地區(qū)多金屬礦床成礦時代上分為印支晚期和喜山期兩個成礦期次,印支晚期以熱水噴流沉積礦床為主,喜山期以熱液脈型礦床為主。印支期礦床分布于青藏高原東北緣沿金沙江縫合帶呈帶狀分布,多彩地區(qū)熱水噴流沉積礦床賦存于北西向晚三疊世火山巖之中。多彩地區(qū)新生代熱液脈型多金屬礦床在空間上具有明顯的分帶性,由北向南劃分為:北帶:中高溫熱液脈型銅多金屬成礦帶;中帶:中低溫熱液脈型鉛鋅成礦帶;南帶:中低溫熱液脈型鉛成礦帶。南帶剝蝕深度最小,是尋找鉛等淺成礦床的有利部位;中帶次之,是尋找中低溫熱液鉛鋅礦的有利部位;北帶剝蝕深度較大,是尋找銅鉬等深成礦床有利部位。
[Abstract]:The volcanic rocks an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colorful areas of Yushu have been formed by the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orogenesis of the ancient Tethys - Himalayan tectonic domain in the north - south direction of the ancient Tethys Ocean .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studies show that the ore - forming fluids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magmatic water , and some of them are mixed with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atmosphere ; sulfur is mainly derived from reducing sulfur and magmatic sulfur in the formation .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lead is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upper crust .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618.4
,
本文編號:21046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gckjbs/210460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