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碩博論文 > 工程碩士論文 >

從小說文本看當代美國土著作家對讀者的抵觸和期盼

發(fā)布時間:2014-09-29 09:12

【摘要】 在1968年司各特莫馬迪發(fā)表的《日誕之地》(另譯《黎明之屋》)開啟了美國土著文藝復興之后,美國土著作家終于有了自己的話語權。作為倍受掠奪和壓抑的民族,讀者心目中的美國土著人原型形象一直是來自于詹姆斯費尼莫爾庫柏、馬克吐溫等白人作家的作品文本。那是經(jīng)過白人文化渲染過的形象,而土著人的聲音則被嚴重忽略。因此,土著人的形象被曲解,土著人的歷史被扭曲,土著文化被隱蔽,土著民族的價值觀也被強行同化,甚至土著民族經(jīng)常被認為正在消失。隨著這次土著文藝復興的發(fā)展,莫馬迪、韋爾奇、維澤諾、阿列克謝、西爾科、厄德里克以及琳達霍根等多位當代土著作家紛紛從不同的角度和以不同的寫作手法,發(fā)出了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聲音。這種發(fā)展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新的土著文學文本不斷出現(xiàn);另一方面,土著作家們開始整理以前的文學創(chuàng)作,甚至將傳統(tǒng)的口頭文學以英語的形式整理記錄下來。這些作家各自在文本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強調的側重面不盡相同,評論家們分別從后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女性主義和生態(tài)主義等多方面去探討土著文學作品的價值。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個一直承載著殖民主義傷痛的被忽視的民族,其當代文學作品卻不得不使用異族的語言——英語——來作為文本傳輸媒介,來表達土著人的精神訴求,同時土著作家們試圖以這種語言和不同的文本書寫策略來影響讀者,并建立土著讀者與非土著讀者之間的聯(lián)系,以期獲得不同層面的讀者對美國本土裔居民價值觀的認同,和對他們痛苦經(jīng)歷的理解。本論文主要分析了土著文化身份以及土著人身處兩種不同文化世界,飽經(jīng)創(chuàng)傷、與本族文化產生疏離的狀態(tài),探討了用歸家、與本族文化融合等方式進行療傷等主題,以作品與不同讀者產生聯(lián)系等方面為主要論述核心。本論文選取了五位在這個主題上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土著作家的文本,從他們各自突出的寫作特點出發(fā),結合當代土著文學的特征和與主流文化的關系等文本背景,來分別探討每位作家所希冀建立的與讀者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分析不同讀者對待不同的寫作文本所產生的不同態(tài)度。而對于在當代美國土著文學中最優(yōu)秀的厄德里克等作家,由于在本篇論文所論述的方向上不具有突出的代表性,所以并沒有被選取。論文除了引言和結論之外,主體分為五部分:第一章以司各特莫馬迪的《日誕之地》為藍本,分析了普韋布洛部落和基奧瓦部落口述故事傳統(tǒng)中的象征、結構和主題,以及作品中所運用的景色描寫。莫馬迪的文本試圖再現(xiàn)美洲土著人對于文化與自然之間相互關系的深刻理解。他強調了美國土著文化和世界觀,同時,他融合了各種文化和文體方法去表現(xiàn)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觀點和聲音,而不具有種族分化性和階級性。莫馬迪的作品文本在某種程度上意圖使白人讀者與部落文化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白人永遠是土著文化的邊緣觀察者,而不是經(jīng)歷者,所以他們永遠不能像土著人一樣透徹地理解土著人的生活、文化和信仰。第二章主要對詹姆斯韋爾奇的歷史小說《傻瓜烏鴉》和《猛麋鹿的心靈之歌》的抗議書寫和反原型形象書寫方面的探討。韋爾奇選取黑腳族文化作為主題,選取美國白人作為主要讀者,從土著人視角來講述,從土著人自己的文化觀點出發(fā),使原本沉寂、沒有話語權的土著人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這些方面是土著文學的一種突破。通過這種“美國文學史上最深刻的恢復(真相)行為”,韋爾奇希望改變讀者對于土著歷史和土著人與美國歐洲移民之間關系那些不是正確的既成觀點第三章討論了最具爭議的土著作家謝爾曼·阿列克謝的《獨行俠和唐托在天堂里的格斗》中的幽默書寫。阿列克謝不僅僅運用傳統(tǒng)的土著文學模式,還混合了流行文化元素、土著人的精神元素以及保留地上生活中的被剝奪、貧窮和卑賤地位等現(xiàn)狀來塑造自己的主人公。他的詩歌、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都闡釋了共同的主題:美國土著人的絕望、貧窮、暴力和酗酒。很多土著讀者控訴阿列克謝,認為他把土著人出賣給白人社會。但是阿列克謝希望能夠在美國白人主流文化中已經(jīng)形成了的所謂土著人“原型”和“泛印第安”意識形態(tài)之后,運用這種手法來為土著人建立新的文化存在方式。阿列克謝運用幽默的手段去揭露不公正、保持自尊、治療創(chuàng)傷、并形成團結一致的關系。雖然他的跨文化幽默手法創(chuàng)立了個人與不同文化背景的聯(lián)系,但也設置了土著文化和非土著文化之間聯(lián)系的障礙,所以他的幽默書寫既是聯(lián)系方式,又是分裂的工具。第四章探討杰拉德·維澤諾兼具后現(xiàn)代主義和傳統(tǒng)兩個方面的作品《熊心》。維澤諾是美國土著作家中最激進、最優(yōu)秀的一位作家,也是對語言運用最嚴謹?shù)囊晃蛔骷。他能夠將認識論、哲學和各種文學批評理論融合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當中,同時又充分運用了魔幻現(xiàn)實主義、后結構主義等后現(xiàn)代主義寫作手法。他的作品既顯幽默、戲謔,又在觸及美國土著人生活狀態(tài)時含有嚴肅的影射性。惡作劇者形象書寫是維澤諾作品最突出的特點。維澤諾給讀者的是一些改變形態(tài)的定義,用語言填滿他那個奇妙瘋狂的世界,并用惡作劇風格使讀者震驚。第五章是對萊斯利·西爾科的《典儀》的分析。西爾科試圖運用將小說與故事結合起來的方式,即將以敘述為主要形式的小說,與以動作行為和口述傳統(tǒng)為主要形式的部落宗族故事結合起來,從而來修復世界的裂痕。在這里語言和宗族故事具有拯救世界的力量,能夠彌合一個民族的創(chuàng)傷。西爾科希望與讀者建立聯(lián)系,希望讀者能作為她的作品的積極參與者,以此來試圖恢復世界的平衡。雖然很多土著讀者批評她,認為她出賣了土著人秘密傳承的文化,但西爾科志在通過描述傳統(tǒng)典儀對創(chuàng)傷的治愈來修補民族文化裂痕,給人類展現(xiàn)對未來的希望。此論文所選取的這五位作家并不是完全按照他們創(chuàng)作的時間順序排列。雖然其中前四位作家基本上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從1969年帶動美國土著文藝復興開始的莫馬迪,到現(xiàn)在仍然處于積極創(chuàng)作期的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維澤諾,但最后一位作家萊斯利西爾科的《典儀》創(chuàng)作于美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之所以將這位女作家安排在最后去討論,是因為這位作家的作品中表現(xiàn)了一種能夠彌合土著人創(chuàng)傷的力量,能夠給土著民族帶來對未來的希望,也能給土著讀者和非土著讀者更多的對于美國土著文化和土著文學的信心。同時,將作品內容和主題都十分相似的莫馬迪和西爾科放置于論文的首尾,也體現(xiàn)了美國土著文化中的生生不息、萬物循環(huán)概念。無論這五位小說家的寫作方法和手段有何不同,又或是他們對待土著讀者或非土著讀者時有抵觸、又有期望的情緒迥然各異,他們最終都希望達成一個共同目標——與不同讀者群體和不同文化之間建立聯(lián)系與平衡,以期為當代美國土著人建立新的生存文化空間。

【關鍵詞】 當代美國土著小說; 讀者; 文本; 口述故事; 惡作劇者; 原型形象; 療傷; 

引言

美國土著①文學概述
失去了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自己民族文化傳承的語言,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名字,這就是北美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北美土著人——現(xiàn)在所處的尷尬境地。
“印第安人”——這個由歐洲人哥倫布給予他們的錯誤的代名詞已經(jīng)在世界文化史上根深蒂固地存在了。驅趕、屠殺、文化侵略已經(jīng)使美國土著部落逐步喪失了各種文化特征:生存方式、傳統(tǒng)、宗教信仰、甚至是語言。事實是,現(xiàn)在的北美土著作家們不得不用英語、而不是自己的語言去創(chuàng)作。英語是異族語言,是敵人的語言,在美國土著小說文本中,它被用作一種抗爭的工具,面向的讀者不僅僅是土著居民,更多的是非土著居民,用來對抗白人作家們在詩歌、小說中對他們的扭曲和污蔑。對于北美土著人來說,敵人的語言是一種對抗壓迫與同化、為贏得民族的自決和自制而抗爭的非常強有力的武器和最好的證明。美國土著作家們正在利用這種語言引導讀者走向更深刻理解土著民族的歷史、文化、思想和現(xiàn)狀的道路。
..................................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綜述
1國外研究現(xiàn)狀
由于美國土著文學的復興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才出現(xiàn),繼而才有韋爾奇、阿列克謝、西爾科、路易斯·厄德里克等作家紛紛登上舞臺并發(fā)表自己的作品,所以對美國當代土著文學的研究時間相對也非常短,國外的相關研究大約集中在近十五年之內。這其中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專著并不太多,更多的是國外高校的博士學位論文,但研究價值也非常高。其中,有對全面的土著文學進行介紹和分析的百科全書或字典式作品,如:凱西·惠特森(KathyJ.Whitson)在1999年發(fā)表的《美國土著文學史》(NativeAmericanLiteratures)和肯奈斯·林肯(KennethLincoln)在2007年發(fā)表的《語言如歌——美國土著文學中的經(jīng)典》(SpeakLikeSinging—ClassicsofNativeAmericanLiterature)。但這樣的作品對每位作家的分析不是十分透徹,也缺少相應的專向性。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關于某方面特定主題和文學特征的文學評論作品出現(xiàn),大多具有比較高的參考價值。
.................................

第一章N.司各特·莫馬迪的《日誕之地》④——對非土著讀者的排斥

原住民作家大都在作品中表現(xiàn)植根于大自然的傳統(tǒng)生活的喪失、順應緊張的現(xiàn)代生活的努力以及原住民與貧困、賦閑和酗酒的斗爭。美國土著作家司各特莫馬迪在1968年發(fā)表的《日誕之地》創(chuàng)作于美國歷史和文學的大背景之下,講述了二戰(zhàn)退伍老兵——美國土著人艾貝爾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赫梅斯普韋布洛(JemezPueblo),重新探求自己與印第安土地和社區(qū)之間接洽的故事。這部作品使1969年的普利策小說獎出乎意料地落在了莫馬迪——一位美國土著基奧瓦族作家——的頭上,也從此開啟了美領土著文學的新時代——美國土著文藝再起。莫馬迪的成功,尤其是他對基奧瓦部落口述故事傳統(tǒng)的靈活運用,融合了一直以來兩極分化都比較鮮明的土著讀者和非土著讀者之間的關系,使當代美國土著文學轉型,進而使以后的土著作家們獲得了更多評論界的關注和出版時機(Tillett,36),這都為當代美國土著文學的興盛開辟了道路。
....................................

一口述故事傳統(tǒng)
《日誕之地》文本的序言以普韋布洛瓦拉托瓦(Walatowa)詞匯Dypaloh開篇,這個詞是普韋布洛傳統(tǒng)口述故事的開場白:“很久很久以前”。同時,序言講述了艾貝爾參加一個瓦拉托瓦的賽跑儀式。這些都將讀者帶向北美傳統(tǒng)的土著民族文化當中。小說的最后一個詞是Qtsedaba,這也是普韋布洛文化中結束一個故事的固定詞匯。小說也以相互呼應的短語構成了框架,作品開始于“有一個日誕之地。它是由花粉和雨做成的”,結束于“有花粉做成的房屋,日誕之地”。另外,作品的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故事都發(fā)生在瓦拉托瓦,中間的兩部分故事發(fā)生在洛杉磯。
..................................

二文本中的景色書寫
1土地、身份、療傷
很難想象要去理解一個種群的人,而不去了解他們自己的那些關于他們是誰、他們從哪兒來、他們?yōu)槭裁炊鴬^斗的故事。在莫馬迪的散文、采訪和演講當中,他每每重點強調的是,美國土著人與歐裔美國人道德和精神世界的最大差異是來自于土著人深深根植于自然環(huán)境中的身份。“我感覺距離納瓦霍非常近,因為他們就像我小時候的家人。即使是現(xiàn)在,當我身居其間,我就感覺到家了。我感覺我對那個社區(qū)和那片景色有些投入,而且我熱愛納瓦霍的精神。他們有一種偉大的慷慨精神。他們讓人愉快(轉引自Schweninger,122)”。在《日誕之地》中,地點不僅僅構成故事發(fā)生的場景,而且可以被當做“特征”:普韋布洛瓦拉托瓦村的景色不僅僅為故事的敘述提供文本背景,而且為發(fā)生在那里的人類的活動提供了評價的標準。那里的景色描寫自成一體,近乎神圣。
............................

第二章詹姆斯韋爾奇的歷史小說——以非土著讀者為目標讀者.................69-94
一反原型形象的書寫...............................72-77
1白人眼中的土著人原型形象.............................72-74
2美國土著文化身份的后殖民性..................74-75
3韋爾奇筆下土著人文化身份的嬗變.....................75-77
二還原歷史真相的書寫.................................77-81
1后殖民主義中的抗議....................77-78
2書寫歷史的目的——對抗........................78-81
三文本與讀者......................81-91
1對不熟悉事物的翻譯..................81-83
2為讀者建立的跨文化聯(lián)系................83-88
3歧義與跨文化理解....................88-91
四小結........................91-94
第三章謝爾曼·阿列克謝的《獨行俠和唐托在天堂里的格斗》——不取悅于任何讀者.............94-131
一土著人的幽默......................................97-111
1少數(shù)族裔文化中的幽默...................97-98
2美洲土著人的幽默.........98-100
3土著人幽默的特點及與白人的關系.........................100-111
二阿列克謝幽默的特征.....................................111-117
1黑色幽默........................112-113
2模糊性.........................113-115
3兩面性................115-116
4幽默——生存的基礎..........................116-117
三文本與讀者...........................117-128
1阿列克謝的幽默的保護作用........................117-125
2阿列克謝的幽默的反作用..................125-128
四小結......................128-131
第四章杰拉德·維澤諾的《熊心》——讀者的想象..............131-158

第五章萊斯利·馬蒙西爾科的《典儀》——與非土著讀者建立聯(lián)系與平衡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萊斯利·馬蒙·西爾科發(fā)表自己作品的時候正伴隨著美國土著文學開始引起國際學術界的注意,而此時這種民族文化獨特的視角和觀點能否在主流世界中站住腳尚且難說。而西爾科在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世界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宣傳力量——對于當時美國土著文學的發(fā)展動態(tài)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

結 語

一個美國土著人,當他已經(jīng)不再用自己的語言來寫作的時候,他還能被稱之為土著作家嗎?當他不得不運用英語——一種屬于主流文化、而不是土著文化產物的語言,一種飽含心理、文化、風格、題材等偏見的異族語言——進行寫作時,他到底在為誰寫作?彼得懷爾德(PeterWild)得出的結論是:幾乎所有的美國土著小說都是高度適應了主流文化的土著人為非土著讀者所寫的(McFarland,9)。土著作家正在使用殖民者的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很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的創(chuàng)作表達了壓迫者語言的傳統(tǒng)價值,所以,他們更多的是為“美國文學”做出貢獻,F(xiàn)在的美國土著人已經(jīng)沒有十分清晰的定義了,因為血統(tǒng)純正的土著人非常少,絕大多數(shù)的美國土著作家都是混血兒,在他們身上同樣流淌著白人的血,有時白人血統(tǒng)甚至超越了土著人祖先的血統(tǒng)。那么,土著人到底是誰?誰是土著人?
..............................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935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935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bb6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